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陳念萱:這個香港人在貴州住了近二十年,只為融合黔菜與粵菜

陳念萱:這個香港人在貴州住了近二十年,只為融合黔菜與粵菜

陳念萱:這個香港人在貴州住了近二十年,只為融合黔菜與粵菜



文 | 陳念萱

他在1999年8月1日進入貴州,每年都會在這一天特別慶祝。我恰恰晚一年,也開啟了認識貴州的神奇歲月。我問他:「貴州哪裡吸引你了?」這麼愛吃又特別講究細節的香港人說:「食材!」哈!我也正想這麼回答。人說貴州是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偏偏因為如此,土壤乾淨、滋潤且氣候宜人地出產香氣足的蔬果與藥材,而「人無三兩銀」卻是說得妙極,因為貴州產金與銅鐵。


我們倆都有相同的毛病,吃到奇妙的食材或小吃,都會一吃再吃,琢磨出細節來才罷休。一起逛小鎮走市集的過程,總會討論個沒完,這陌生有趣的食材,該怎麼處理才會讓人驚喜?互相補充細節的過程,彷彿已在廚房裡折騰,畫面清晰,香氣亦在想像的七嘴八舌里撲鼻而來。


安順普定的破酥包與肉餅,我們同行試吃便不下十回,且彼此互通有無地到處找同樣的點心做評比,爭論得不亦樂乎。用手撕開,觀察色澤層次,嘴裡嚼著,便能猜想出工序的差異。


「遵義蝦子鎮的辣椒辣,加上花溪辣椒的香,還要調配其他兩三樣不同品種的辣椒,做出來的辣椒面才好味,再用黔東南的酸湯,不管下什麼料,都會好吃啦!」廣東人的好味是要有多層次的立體味覺刺激才能圓滿。雖然在大陸遊盪二十年,港式腔調難改,就連普通話都說不完整,盧永廉經常被人取笑那口無法輪轉的鄉音,但入鄉隨俗地吃,卻能立即完美接縫,絲毫沒有違和之感。對於吃的好奇,絕對是職業本色,或者更應該說是本性如此而造就了他的專業。

陳念萱:這個香港人在貴州住了近二十年,只為融合黔菜與粵菜



盧永廉訪貴州赤水曬醋


「盧總是粵菜高手,對黔菜更是情有獨鍾,說吃的,沒有人比得上,這絕對是你要認識的行家。」傅迎春先生如是說。


那天,也許是剛好天色昏暗,其實我也相當疲倦了,在傅迎春先生的堅持下,見到久仰大名的盧永廉。跟我一樣是慢熟型的怕生,見人總是沉著臭臉,還以為他對我有意見,不願意打交道,悶葫蘆似的,半天不吭聲。哪知道一說起吃,這臉色深沉的人,竟也眉飛色舞得像個小娃娃,滿臉發光地說個不停,誰也無法讓他停嘴。然後,我們幾次交手,最終成為最佳飯友。

略微熟悉後,才知道來自香港的盧總尋求貴州在地合作對象多年,自己雖有五星級酒店管理深厚資歷,卻每每撞上各種行政挫折而無法實現理想中的「酒店」規模,甚至總是有奇怪的原因面臨停工。多年前,他有空讓我認識,恰恰是處於受挫停擺中,難怪臉色不好。


認識許多年後,才忽然發現,我們都是13號出生之人,心裡總是被自己莫名其妙的潔癖與堅持捆綁,乃至於經常事倍功半。我忽然看懂了這位資深吃貨與餐飲管理人,同時,也看見了自己帶給別人的瞬間「距離」感:總要混得夠熟,才能「相處」,一旦熟透,便成家人。


好不容易,聖豐酒店招牌拿回來重新開張,前前後後仍試營運一整年,才算步入正軌。期間,水管、電纜、空調壞了等等算是小事,甚至大廚、二廚跑了也難不倒他,自己是廚房走出來的人,加上一手培養成行政總廚的弟弟陪伴在旁,以及合作二十年的管理團隊始終追隨,即便是兩方人馬搶房搶宴席,都能在談笑間擺平,皆大歡喜地度過滋潤的夜晚。


聖豐試營運期間,各種酒店軟硬體與人事壓力煩擾,只要走進廚房試菜,一切煩惱便煙消雲散。有天,盧總招呼我去廚房:「今天要做我的拿手素咖哩,你嘗嘗看,我裡面放了什麼,還需要添加什麼才夠味?」在我覺得已經打敗所有吃過的青咖哩後,他仍調整了五個來回,回回都滋味美妙升級,大概是我品嘗食物最奇妙的經驗之一。他的口頭禪:「還差一味!」補充完後,仍然:「還差一味!」直到這句口頭禪不再出現,便完美了。在我的認知里已達飽和的味道,竟然仍能繼續添加調味,這實在是神乎其技的饕餮出手啊!

陳念萱:這個香港人在貴州住了近二十年,只為融合黔菜與粵菜


盧永廉的素咖哩


我們是那種走到哪裡都要交代「少油少鹽,不要味精,不能放雞精!」的一族,貴州提供的食材與家禽,剛好是不需要重料美化的完美作物,盧總每每形容他從貴州各鄉村取得的食材,都忍不住口沫橫飛。我們會異口同聲地說:「好食材就要吃原味,什麼都不必加。」利用天然食材自己的獨有氣味,彼此調味互補,成為一鍋香里彼此的作料,這才是最有意思的烹調。


貴州著名的一道家常菜,便是清湯小南瓜與豇豆,在滿嘴酸辣過後,白水煮蔬果,完美地讓味覺回神,反而清楚地呈現出自有的甜美。你很難描述這樣簡單的清香,竟也能帶給人味覺上的驚喜。

當我以為盧氏兄弟是粵菜高手,很懂得善用貴州食材,對黔菜了如指掌後,才發現他們的母親是東方文華資深大管家,製作點心,自然是獨門又地道。然後又赫然意外從貴陽人口中得知,聖豐曾經盛況空前。找不到聖豐現址的司機,把我帶到了老聖豐舊址,因為那年代的聖豐,曾經是大排長龍的港粵點心名牌餐飲,在貴陽家喻戶曉。


認識盧永廉與盧永康兄弟多年,從未聽說他們吹噓自己的歷史經歷,見面開吃說吃,僅此而已。我卻在他們的廚房裡,一道道地吃出了驚人的履歷表。

陳念萱:這個香港人在貴州住了近二十年,只為融合黔菜與粵菜



盧永廉在廚房


叉燒用野生蜂蜜,咕咾肉必須冰鎮,流沙包必定開口流金沙,辣子雞用綠花椒提香,豆腐圓子外脆里嫩、星洲炒米粉用火腿與鮮後腿肉絲、鹹魚炒飯必須有蝦米與肉末……廣東人最擅長的煲湯更是無所不用其極,蒸煮炒炸更不用細說。我問盧總:「你能做出幾道經典菜肴?」他慣常面無表情地答覆我:「要多少種都行,你想要多少種?」即便是早已訓練出無數的大廚,甚至有子弟兵自己創業成連鎖店大王,盧氏兄弟仍熱愛試菜,樂此不疲,對新鮮食材的好奇,永遠處於熱戀狀態。


能讓黔菜與粵菜完美地融合,在川菜影響至深的黔菜系裡,是件創舉,而我有幸見證了這段過程,乃人生一大快事。我相信,這是盧氏兄弟駐紮貴州將近二十年,歷盡艱辛的唯一樂趣,而這件好玩的歷程,仍將持續下去,或者,才剛啟航。


【作者簡介】


陳念萱|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台灣知名作家。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朱學東:加繆最痛苦的一次抉擇
陸波:假冒的珍妃照片,和被誤讀的珍妃投井真相
侯虹斌:唐朝的國際時代是怎樣一去不復返的
唐朝的國際時代是怎樣一去不復返的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這位香港的「九龍皇帝」,窮盡51年,把香港塗了個遍,連黃家駒都為他寫了歌!
二十年,香港人在北京
何藩去世一周年:唯一一個拍過香港五、六十年代的大師
這個4月在香港,十年再見楊德昌
香港回歸二十周年晚會 四大天王卻只來了一個
一個深圳人看香港回歸這二十年:談起香港,我們最懷念什麼?
另一種鄉愁——寫在香港回歸二十年
香港fm飯拍圖,第三張那三個人太美了!
六十年代的香港是這個樣子,你看到了什麼?
一千個人,愛著一千種香港
香港富豪李兆基的人生第一桶金 年少輕狂帶著一千元到香港闖天下
九十年代香港古裝明星,一個時代的回憶,美的讓人心醉
香港只有買買買?這8個美的一塌糊塗的碧藍度假小島,連星爺都讚歎!
台北市長說香港「一個小島而已」,大陸人:?
《那年花開》中的香港女星:一個嫁富豪拿視後,一個卻成萬年陪襯
除了林青霞和王祖賢,她們也曾經驚艷了香港的整個七八十年代!
這二十年香港電影里的千言萬語欲說還休
直擊六十年代的香港九龍,堪比農村
上個世紀的香港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