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論紅肉、白肉與健康

論紅肉、白肉與健康

中國臨床營養網(lcyycc)


論紅肉、白肉與健康


來源:科學公園

營養學家、美食家和保健醫生經常提及兩個概念——紅肉和白肉,並建議大家多吃白肉,少吃紅肉,因為紅肉不利於健康。那麼,紅肉和白肉有什麼差別?它們對身體健康影響如何?本文將就此做些簡單的介紹。


紅肉和白肉都是不太明確的概念,都是營養學上對瘦肉的習慣性稱謂。紅肉一般指烹飪前肉質呈紅色的動物肌肉,哺乳動物的肉都是紅肉;而禽肉、水產、甲殼類等其他非哺乳動物的肉被稱為白肉。為了便於區分,美國農業部直接將畜肉稱為紅肉。

論紅肉、白肉與健康


紅肉的紅色來自哺乳動物肉中含有的肌紅蛋白,且含量的高低決定著顏色的深淺。當然,並非白肉就不含有肌紅蛋白,僅僅是肌紅蛋白含量偏少而已。檢測發現,禽肉的肌紅蛋白含量一般低於0.05%,而豬肉、牛肉和羊肉一般高於0.2%,甚至高達1%以上。


既然紅肉和白肉的區別主要是肌紅蛋白的含量差異,那麼為什麼營養學家說多吃紅肉不健康?目前的研究認為,相對於白肉,紅肉不利於健康的原因可能有三點:


1.紅肉含有更多飽和脂肪;


2.紅肉的膽固醇含量比白肉高;


3.紅肉中含有較多的乙醯肉鹼(左旋肉鹼)。

飽和脂肪酸的危害為大家熟知,權威機構也有推薦的飽和脂肪攝入量。那麼紅肉的飽和脂肪含量比白肉高嗎?請看錶1(主要參考2010年中國食物成份表):


表1 常見肉製品蛋白、脂肪和膽固醇含量

論紅肉、白肉與健康



飽和脂肪受熱分解以後,能產生芳香類物質,能促進食慾,所以中國很多美食都難以離開油脂,特別是飽和脂肪。飽和脂肪為非必需營養素,因為它廣泛存在於食物當中,所以平時難以避免。但從表1可以看到,其實紅肉和禽肉(魚肉除外)的飽和脂肪含量差異不大,如果不控制總攝入量,吃禽肉也會攝入大量飽和脂肪。魚肉的總脂肪含量也不低,甚至高於牛、羊和兔肉,但是魚肉的脂肪中80%都是不飽和脂肪,必需脂肪酸含量也很高;所以總體來講,攝入魚肉不用太擔心飽和脂肪過量的問題。但是也有例外,比如生活在熱帶的油魚常被當作鱘魚賣,但是油魚含有大量的不易被消化的蠟質,這樣的魚肉還是少吃為妙。

膽固醇的危害更是人盡皆知,對心血管的危害已經得到公認,但是紅肉和白肉中膽固醇含量差異並不大,雞腿膽固醇含量甚至是豬瘦肉的2倍;即便是公認健康的魚類(鯉魚),膽固醇含量都與豬瘦肉相當,所以說膽固醇高是紅肉危害健康的證據也並不充分。


左旋肉鹼一般被當成健康營養素看待,特定人群需要量較大。比如嬰兒體內肉鹼合成很少,只有成人的15-20%;為避免缺乏,早階段嬰兒配方奶粉中一般都會加左旋肉鹼,而左旋肉鹼還一度成為減肥者的福音。這裡要著重說明的是,肉鹼是人體重要的功能性物質,主要作用就是搬運脂肪酸進入線粒體進行氧化。因此憑藉這個理論,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口服肉鹼就能加快脂肪酸的氧化:每天補充肉鹼,就能很快把脂肪減掉,所以風摩全球的左旋肉鹼減肥法迷惑了很多人。缺乏肉鹼,體內的脂肪氧化的確會受到影響,但加肉鹼不能起到減肥作用。因為脂肪酸的氧化很複雜,受到很多物質的精確調控,肉鹼僅僅是其中一員而已。猶如機場的安檢通道,即便增加100個蓋章的地勤人員,也不能加快安檢速度,還得一個一個來。

論紅肉、白肉與健康


引起廣泛關注的肉鹼有害的研究論文,由全美知名的俄亥俄克利夫蘭醫療中心Hazen博士於2013年發表在知名刊物《Nature Medicine》上:Intestinal microbiota metabolism of L-carnitine,a nutrient in red meat, promotes atherosclerosis。研究指出,紅肉含有更多的左旋肉鹼,腸道微生物會將它分解,從而會代謝產生能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三甲胺-N-氧化物(TMAO)。這篇文章同樣被全球媒體廣泛轉載,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因為剛才已經提到,紅肉和白肉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差異並不大,這可能並不是紅肉不利於健康的原因,那麼Hazen博士的這篇文章的確具有積極作用。而且檢測發現,紅肉的確比白肉含有更多的左旋肉鹼(見表2)。不過這類報道還只是理論研究,要被全球的權威機構做為臨床或者膳食指導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更多的重複驗證。不過,指望通過服用左旋肉鹼減肥的朋友們就需要慎重了,口服左旋肉鹼不僅不能減肥,還可能帶來嚴重的健康風險。


表2 常見食物肉鹼含量

論紅肉、白肉與健康



(數據來源:化學教育,2008年11期)


其實關於紅肉對健康的危害,已有的很多報道大都是相關性研究,缺乏直接的因果關係證據。其中著名的調查報告,來自哈佛大學公共衛生中心的An Pan等人於2012年發表在《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一篇跟蹤調查:Red Meat Consumption and Mortality(紅肉消費量和死亡率)。這個調查始於1980年,止於2008年,跨度長達28年。得出的結論是,進食紅肉和心血管疾病、癌症死亡率的風險升高有一定關係。研究結果還顯示進食加工過的紅肉,死亡風險率更高。而健康的蛋白質來源(比如禽肉、魚肉、豆類、穀物類)具有明顯的好處,可降低慢性疾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


紅肉究竟有什麼危害?這個問題目前還很難回答。其實任何一個食物都存在安全風險,比如我們常食用的花生、玉米等穀物豆類食物,很容易被黃曲霉污染,而黃曲霉素是一類致癌物。即便是常見的蔬菜,也或多或少含有毒素,比如茄子和變綠的土豆中的茄鹼,四季豆中的皂素、植物凝集素,十字花科蔬菜(油菜類)中的氫氰酸,蠶豆(胡豆)中的巢菜鹼苷,黃花菜中的秋水仙鹼等等,都是很強的毒素;但只要加工得當,控制攝入量,都是相對安全的。而常吃的燒烤、火鍋,對健康的危害同樣巨大。其實,肉類在烹飪過程中,不論是紅肉還是白肉,烹飪不當或長期進食危害都很大。比如肉類過渡煎炸或者熏烤,都會產生雜環胺或多環芳烴這些很強的致癌物,這些膳食元素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普遍。


對於現在科研機構發表的研究型論文或者調查報告,我們不需要緊張,也無需背上承重的包袱。因為這類研究很多都是相關性研究,因果關係還有待深入探討;即便因果關係成立,也要考慮攝入劑量的問題。比如我們從圖1可以看出,中國的肉類人均消費量比美國低很多,即便是最近的2013年,我們的人均肉類消費量也不及美國1960年的水平。而美國的肉類烹飪習慣比我們單一得多,以深加工、煙熏、煎烤炸為主,而這類烹飪習慣帶來的健康風險,可能比肉鹼要大得多。

論紅肉、白肉與健康



(圖1 近50年中美兩國人均肉類消費量對比)


正因為導致某種疾病的因素有很多,特別是營養代謝性疾病,很多都是多因素的綜合結果;因此任何膳食都可能帶來健康風險,我們最好聽從權威機構的綜合評估和推薦,而不要杞人憂天、庸人自擾。正如科普作家方舟子所說:「怎麼發現吃某種東西是導致某種疾病的因素呢?最可信的方法是做臨床對照試驗,比較吃某種東西的人和不吃某種東西的人的發病率。但是這種方法只適用於測試藥物,很難用於測試食物,尤其是需要長期測試才能出現後果的食物,因為很難長期控制受試對象的飲食。另一種研究方法是做流行病學調查,調查患病者飲食情況,但是這種研究方法有一個缺陷,它只能說明某種膳食與疾病風險的增加存在相關性,卻不能證明某膳食就是致病的因素。」


生物統計上有一個統計方法叫通徑分析,就是通過對若干原因進行分析,得出眾多原因對結果的直接或者間接作用,以原因對結果的決定係數大小來排序,最後確定導致結果的原因的重要程度。實際上,膳食對健康的影響用此類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可能更有意義。


再借用方舟子的一句話,要美食還是要健康,有時並不是那麼容易權衡的。


中國臨床營養網編輯部:崔瀟雅

論紅肉、白肉與健康



本站動態欄: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臨床營養網 的精彩文章:

揭秘:少吃肉並不能消除脂肪肝危險
蔡纓主任告訴您:一日三餐怎麼吃最科學?
你需要補鈣嗎?3 張圖告訴你答案
長壽飲食順口溜
地中海飲食或有益於慢性腎臟病患者

TAG:中國臨床營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