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從剛刊出的《愛憎表》 談張愛玲層出不窮的遺作

從剛刊出的《愛憎表》 談張愛玲層出不窮的遺作

從剛刊出的《愛憎表》 談張愛玲層出不窮的遺作



最新出版的《收穫》雜誌秋冬號,獲台灣《印刻文學生活志》雜誌授權,全文刊載了張愛玲的遺作《愛憎表》。《愛憎表》寫於1990年,全文兩萬三千餘字,但最終並未完成。2015年夏天,張愛玲的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交給研究張愛玲小說的香港學者馮睎乾這疊「以往事為主,零碎、潦草 、次序未明,也不知道頁數」的手稿,馮晞乾「從中區分出二十六頁紙,再排列次序,重構出部分的《愛憎表》」。

張愛玲在1990年寫給宋淇夫婦的信中,曾初次提到這部作品,稱《愛憎表》是為了解釋少作中提到的「調查欄」。《愛憎表》文章的第一段中,張愛玲首次將這個調查表格命名為「愛憎表」:


「我近年來寫作太少,物以稀為貴,就有熱心人發掘出我中學時代一些見不得人的少作,陸續發表,我看了往往啼笑皆非。最近的一篇是學校的年刊上的,附有畢業班諸生的愛憎表。我填的表是最怕死,最恨有天才的女孩太早結婚,最喜歡愛德華八世,最愛吃叉燒炒飯。隔了半世紀看來,十分突兀,末一項更完全陌生。都需要解釋,於是在出土的破陶器里又撿出這麼一大堆陳穀子爛芝麻來。」


「熱心人發掘少作」是指1990年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陳子善發表的《雛鳳新聲——新發現的張愛玲少作》,其中提到1937年聖瑪利亞女校校刊《鳳藻》刊出 「學生活動記錄 關於高三」的調查欄以「一碗什錦豆瓣湯」專題,對三十五位畢業生就「最喜歡吃,最怕」等六個題目進行調查,張愛玲才有了以上的回答。校刊《鳳藻》對於張愛玲有開啟「文學生涯」的意義,讀初中時,她的處女作《不幸的她》還有《遲暮》就都曾在校刊上發表。


《愛憎表》之外,從2004年至今,張愛玲陸續有諸多「遺作」被出版,包括了——《同學少年都不賤》(2004)、《鬱金香》(2006年)、《重返邊城》(2008)、《小團圓》(2009)、《雷峰塔》《易經》中譯本(2010)、《張愛玲私語錄》(2010)、《異鄉記》(2011)、2013年《愛憎表》(片段)、《少帥》(2014)。此外還有庄信正注釋的《張愛玲庄信正通信集》和夏志清注釋的《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其中有些「遺作」是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整理髮現的結果,有的則來自於學者對於文學史料的研究發現。哈佛大學東亞文學語言系教授王德威曾經說過,張愛玲最好的作品已經在90年代出完了,後來在《雷峰塔》和《易經》出版之後,又改變了意見,認為,「每一次張愛玲的出土的確是要改變我們對張愛玲的認識,而且間接地改變了我們對現當代中國文學史書寫方式的認識。」


那麼為什麼這些作品在張愛玲生前都沒有出版?這些遺作重新面世,對於大眾以及研究,有著怎樣的意義?張愛玲最好的作品是不是都早已問世,無須靠發掘舊作來墊高?在張愛玲的又一部遺作面世之際,讓我們重新梳理,這些年,張愛玲那些被出版的遺作們。


小說


《同學少年都不賤》,不是遺作的遺作

從剛刊出的《愛憎表》 談張愛玲層出不窮的遺作


創作時間:上世紀70年代 篇幅:兩萬字 完成狀況:未完成、生前未發表 版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雖說出版宣傳時候稱為「遺作」,但這部小說並非是張愛玲生前最後一部作品,而「本該與《色,戒》,《浮花浪蕊》等同時面世」(陳子善序)。書名出杜甫的《秋興八首》中的詩句: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小說寫兩位女孩恩娟、趙珏在上海重逢敘當年。恩娟嫁了位猶太人汴·李外,後來移民美國華盛頓,而趙珏則境遇不如恩娟。多年後重逢,兩人已經走上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這本書沒有出版的原因,可見張愛玲寫給學者夏志清的信中說,「《同學少年都不賤》這篇小說除了外界的阻力,我一發送也就發現它本身毛病很大,已經擱開了。」「出單行本事,我回復告訴宋淇,是因為我在寫小說上總極力為自己,但是儘管叫自己慢慢來,一方面擔心已發表的給人anthologize了去,也還是著急,所以釜底抽薪,想先出個單行本。現在當然已經打消此意……我想我是愛看人生,而對文藝往往過苛。」


1997年10月,為紀念張愛玲逝世兩周年,美國南加州大學東方圖書館舉辦了「張愛玲遺作手稿特展」。此次展出中,張愛玲一部大約作於1973年至1978年間的中篇小說驚現於世,這就是《同學少年都不賤》。

這篇作品的價值如何?現代文學館館長吳福輝認為,從一些細節看來,這部作品自傳性質非常強,也延續了女性命運書寫的主題,是張愛玲非常重要的作品。跟《金鎖記》等作品比起,「《同學少年都不賤》則更為深沉,含而不露,應了魯迅所說的像無事的悲劇,更多地表現了普通人的悲劇,普通人的生活和命運往往都是相對平靜的。」


《鬱金香》,與胡蘭成分手後的情傷作品

從剛刊出的《愛憎表》 談張愛玲層出不窮的遺作


創作時間:寫於1947年 篇幅:近萬字 完成狀況:完成,小報連載 版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


這篇小說是由兩位「海派」研究學者吳福輝和他的博士生李楠(現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在梳理史料時發現的。《鬱金香》講述一個舊式大家庭中,女僕金香與大少爺寶初真心相愛,而二少爺也對金香展開了虛偽的追求,寶初不夠堅定,以至於各有婚假,寫三人感情故事同時貫穿著家族中正房、側室的明爭暗鬥,描摹出尷尬的人物和情感處境。


2005年吳福輝和李楠在一篇名為《張愛玲小說鬱金香發現始末》的文章中介紹發現經過,「三年前,我們從海派市民文學角度延伸而進入上海小報研究的領域……無意中發現了張愛玲的佚文,真正是始料未及」。《鬱金香》署名為「張愛玲」,在上海小報《小日報》上的連載小說逐日發表,「從1947年5月16日至5月31日止,共計費時16天。每期載於該報第二版左下方,長短不等,最長者幾乎通欄,大約總在六七百字左右。」 「《鬱金香》連載同時,張愛玲正深陷寫分手信的情傷中。檯面上一九四七年四至六月,張僅發表了《華麗緣》與《多少恨》。」香港學者鄭樹森認為這是一部情傷作品。


這篇小說應如何評價?香港學者鄭樹森認為它前後比例失衡,但「勉強照顧半生情緣,可視為小說《半生緣》的預告」, 又與「《華麗緣》《多少恨》互為聯結」。陳子善認為它是「1949年以前創作的最後一部小說,也是唯一一部完整的連載小說,它也是張愛玲寫作通俗連載小說最初的嘗試」。南京大學文學教授余斌則提出,」《鬱金香》之後,直到一九五○年《十八春》發表,張氏創作年表上一片空白。算起來將近五年的時間裡,真正的小說,僅此一篇。」


《小團圓》 ,本應該銷毀的自傳

從剛刊出的《愛憎表》 談張愛玲層出不窮的遺作



創作時間:1970年至去世前 篇幅:16萬字 完成狀況:已完成,未發表 版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年


《小團圓》是張愛玲的自傳式小說,書中以一貫嘲諷的細膩工筆,描寫女主角九莉從幼年在處於新舊世代衝擊的傳統家族的陰影下長大,到讀書時修道院女中的生活,進而與身為漢奸的有婦之夫邵之雍陷入熱戀。書中每個人物都能對號入座。正如1976年張愛玲給宋淇信中所說:「《小團圓》是主觀的小說,有些visionary』神視性』的地方都是紀實,不是編造出來的imagery(文學意象)。」但是寫實情也不是為了報復,給宋淇信中說:「我寫《小團圓》並不是為了發泄出氣,我一直認為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


張愛玲從1970年開始創作到去世前都在一直不斷修改,卻時候沒有出版,臨終前她把所有遺產贈予宋淇夫婦,並交代他們銷毀《小團圓》手稿;而這份手稿後來由宋淇交給皇冠出版社社長平鑫濤帶回台灣地區保存,宋淇之子宋以朗做決定出版。很多張迷以及學者評價違背了張愛玲的遺願,涉及侵犯隱私。台大外文系教授張小虹就曾寫道:「就算《小團圓》的出版在法律程序上合法,但在情感道義上屬』盜版』。」不過宋以朗表示:「《小團圓》的手稿是一筆一畫寫出來的,一共有628頁,不可能寫出來就是為了銷毀。」


陳子善評價《小團圓》是張愛玲後期最重要的一部力作,是張70年代重返中文寫作時期寫出的重要作品,與《色·戒》《浮花浪蕊》《同學少年都不賤》同時期,是「別開生面的自傳小說……有許多空白、許多跳躍,需要讀者自己去填補想像」。


《雷峰塔》《易經》,向英美文壇扣關失敗的英文小說

從剛刊出的《愛憎表》 談張愛玲層出不窮的遺作


從剛刊出的《愛憎表》 談張愛玲層出不窮的遺作



創作時間:1957-1964年間 篇幅:三十萬字 完成狀況:英文完成,未發表 版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


《雷峰塔》以自己四歲到十八歲的成長經歷為主軸,寫到父親迎娶後母,後母挑撥父女關係,將女主人公琵琶監禁閣樓,以弟弟的病死告終;《易經》接續《雷峰塔》的故事,寫女主角18歲到22歲的生活,以香港淪陷、女主人公離開香港返回上海收尾。「加上《小團圓》可視為張愛玲的人生三部曲」,台灣逢甲大學教授張瑞芬說。


《雷峰塔》《易經》是張愛玲初到美國時的「扣關小說」,卻最終無法賣掉,以失敗告終。張瑞芬提出,「以一個新人之姿打算用英文發表私我性很高的小說,或許是個錯招,但這並不表示這書沒有可讀性。看得出她是下了功夫的,書中除了加重對白的份量,還原那個時代敗落家族的氛圍,也前所未有的揭開了人性在物質下的幽暗(骨肉手足為了錢,打不完的官司),包括對親情的決絕。這些不能說的秘密,從未在張愛玲其他作品中這麼詳盡的被披露過,卻很可以用來理解張愛玲後半生的怪異行徑。一般人總以為父親和胡蘭成是張愛玲一生的痛點,看完《雷峰塔》與《易經》,你才發覺傷害她更深的,其實是母親。」然而,和這樣的評價不同,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則認為這兩部小說是「很尷尬的英文作品」。


《少帥》,最後一本英文小說

從剛刊出的《愛憎表》 談張愛玲層出不窮的遺作



創作時間:1963年 篇幅:三萬字 完成狀況:未完成,未發表 版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4年


《少帥》是張愛玲寫於1960年代的最後一篇英文小說。該書是以1925年至1930年軍閥混戰時期的北京為背景,以傳奇人物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為原型撰寫的一部愛情小說,對於張學良的漫長一生來說,只能算開了個頭。


據陳子善介紹,1952年夏張愛玲去了香港,以英文創作為主。由於長篇小說《秧歌》在英文世界的成功,1955年秋前往美國,可是她到了美國之後創作的一系列英文小說,有的雖然出版了但影響不大,更多的無法出版,還有沒有完成的,成績很不理想。《少帥》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


自1956年張愛玲起意寫這部小說開始,就多方搜集資料。1961年她曾赴台北搜集寫作材料,1962年又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查閱大量參考文獻,1963年開始寫,1964年小說寫出約三分之二,給宋淇夫婦的信中說,「三年來我的一切行動都以這小說為中心」。只是,書中有繁多的中國人名與複雜的歷史背景,西方讀者難以理解,她的經紀人對初始的幾章評價不高。宋以朗批評道,「英文的《少帥》,如果你沒跟我說這是張愛玲寫的,單是一篇英文小說來說,是非常難看的。對一個只懂英文不懂中文的人來說,這裡邊一些句子看得莫名其妙。我舉一個例子,她講的一男一女在床上做什麼?鴛鴦交頸,外國人根本不知道為什麼鴛鴦交頸,什麼是魚水之歡。」


出版大受打擊,加之對男主人公張學良也漸漸消退興趣,這部《少帥》能完成。張愛玲去世後,1997年到2010年,英文稿一直放在南加州大學,其實沒有其他研究者做過任何工作。


《少帥》發現後,陳子善總結它的價值,認為這是張愛玲寫作題材拓展的體現,也顯示出張對沒有經歷的歷史的嚴謹寫作態度。止庵則提出,《少帥》里的小姐是個少女,要寫出小女孩的獨特視野,這也與以往作品不同。


散文


《重訪邊城》/A ReturnTo The Frontier

從剛刊出的《愛憎表》 談張愛玲層出不窮的遺作



創作時間:1963年英文,1980年代中文重寫 篇幅:1.5萬字 完成狀況:英文發表在The Reporter 版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8年


《重訪邊城》根據1961年張愛玲先到台灣,再訪香港的經驗寫就的散文。分成兩大部分,前半部寫台灣,後半部寫香港。宋以朗曾寫道:「二○○七年十一月,母親逝世,我開始正式細心整理張愛玲的資料。當我重新閱讀那三十四頁稿子時,我發現它其實是一篇完整的遊記。」


《異鄉記》

從剛刊出的《愛憎表》 談張愛玲層出不窮的遺作



創作時間:1946年 篇幅:三萬多字 完成狀況:未完成 版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


《異鄉記》是張愛玲由上海往溫州找胡蘭成返程所寫的札記。


「它不但詳細記錄了張愛玲人生中某段關鍵日子,詳細補充了《小團圓》第九和第十兩章,而當中的情節及意象亦大量移植到日後的作品內,更是她日後創作時不斷參考的一個藍本……更有助我們了解她的寫作意圖及過程。 」宋以朗說,在文本上,《異鄉記》與張愛玲的《華麗緣》和《小團圓》形成互文,「如《小團圓》第九章便跟1947年的散文《華麗緣》如出一轍。而《華麗緣》的閔少奶奶,又令我想起《異鄉記》的閔先生和閔太太,難道《華麗緣》是《異鄉記》的一個段落?」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 的精彩文章:

MAC的2016聖誕系列 貝克漢姆給H&M拍了個公路大片
要成為學霸:還沒拼智商,先拼專註力
終於等到中譯「貝克特全集」,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套貝克特全集
意外,英國「脫歐」,但倫敦不動產卻成中資「最愛」
義大利警方意外找回失竊14年的兩幅梵高名畫 估值3000萬美元

TAG:界面 |

您可能感興趣

可愛的生命,松鼠從剛出生到兩個月大的奇妙記錄!
有的感情從剛開始就註定難走到最後,這就需要找對象時有一雙適度挑剔的眼睛
寶寶從剛出生到一周歲的變化你還記得嗎?寶寶的這些瞬間最感人!
中國科幻不只有劉慈欣!從剛剛公布候選名單的星雲獎說起
揭秘:本拉登如何從剛開始的合作?到後面怒炸美國五角大樓!
如何從剛需房中擠出書房?這些書房設計送給你!
從剛出生到娶妻生子,看完喵星人的一生滿滿的幸福……
實拍:一個女人從剛出生到三十七歲的變化
從剛恆毅的五點主張談天主教在中國的本地化
洪秀全從剛開始一心為民到後來貪圖享樂,原因在哪?
存活在世界上最久的五大生物,其中一種從剛開始到現在還沒有死亡
松鼠從剛出生到兩個月大的全過程!生命成長真的好奇妙
小北極熊從剛出生長到兩個月?看完感覺心都快化了
小北極熊從剛出生長到兩個月的變化有多大?看完感覺心都快化了
從剛加好友聊到約,全程聊天記錄,不會約的男人要學
實拍:一個女人從剛出生到37歲的變化
你從剛才到現在,打爛幾個盤子了?路飛:我忘了數(彩漫45話)
專訪易工程平台創始人陳京鷺:解決智能工程行業痛點要從剛需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