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說實話,你不一定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說實話,你不一定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說實話,你不一定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利維坦按:「我們可以把宇宙現在的狀態視為其過去的果以及未來的因。假若一位智者會知道在某一時刻所有促使自然運動的力和所有組構自然的物體的位置,假若他也能夠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則在宇宙里,從最大的物體到最小的粒子,它們的運動都包含在一條簡單公式里。對於這位智者來說,沒有任何事物會是含糊的,並且未來只會像過去般出現在他眼前。」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在1814年說出的這段話,可以視作「決定論」的核心主張:自由意志並不存在,我們人類的認知、舉止、決定和行動都是因為先前的事而有原因地發生。


如果按照本文ISA解讀論來理解我們的感官和意識,你也會很不幸地發現,我們其實不具有有意識的思想,也不會做出有意識的決定,同時,我們還會錯誤地解釋自己的想法。

文/Keith Frankish


譯/托婭


原文/aeon.co/ideas/whatever-you-think-you-don-t-necessarily-know-your-own-mind


在你看來,極端刻板印象是否是錯誤的?你確定嗎?不是在問你是否確定刻板印象是錯誤的,而是在問你是否確定你自己對它們的判斷。這似乎是一個很古怪的問題。我們都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不是嗎?

說實話,你不一定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吉伯特·賴爾(1900-1976)


大多數的哲學家認為,我們能第一時間察覺自己的想法,而這其中卻不包括錯誤。他們中的一些主張「內部感知」器官的存在,稱此種「內部感知」器官負責監控我們的想法,就像外部五感負責監控世界一樣。但是有一些人例外。20世紀中葉的行為哲學家吉伯特·賴爾(Gilbert Ryle)認為我們是通過觀察自己的行為——而不是「內部感知」——來理解自己的想法,因此我們的朋友很有可能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的想法。(因此產生了一個笑話:兩個行為主義學者剛啪啪完,一個轉向另一個說:「你覺得剛剛棒極了。我怎麼想?」)當代哲學家彼得·瑟斯(Peter Carruthers)提出了一個類似的想法(但出於不同原因),認為這是因為人們會對自己思想及決定的信念進行自我解讀,並且往往是錯誤的。

說實話,你不一定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點擊播放 GIF/67K


來自社會心理學的實驗可以為此提供佐證。目前已經充分證實,人們有時會認為自己有一些其實並沒有的想法。


例如,讓人們在幾個完全相同的物件中做出選擇的時候,人們更傾向於選擇位於右邊的物件。然而當被問起做出如此選擇的原因時,人們會虛構一個原因,聲稱他們認為所選物件看起來顏色或者質量更好。同樣的,如果一個人由於先前設定(目前已經忘記)的催眠條件做出一個反應行為,他們會為做出此行為編造一個理由。這些現象的發生似乎是由於實驗對象會採取一種無意識的自我解讀。由於他們不知道自己行為的真正原因(比如在之前的例子裡面,出於對右側的偏好以及對催眠條件的反應),因此他們會對可能的原因進行推測,並且把自己的行為歸咎於某些原因。然而他們並不會意識到自己在進行解讀,他們會如同自己直接知道原因一樣來做出彙報。

說實話,你不一定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如果人們受到指示在聽一段錄音的同時點頭(人們被告知是為了測試耳機),他們將會比受到指示搖頭表達更多的認同。


許多其他研究也支持這個解釋。例如,如果人們被告知,需要在聽一段錄音的同時點頭(人們被告知是這為了測試耳機),他們將會比受到指示搖頭表達更多的認同。如果人們被要求在兩個已經被他們評為同等喜歡的物件中做出選擇,之後,他們會說,他們實際上更喜歡他們所選擇的那個物件。再一次,人們似乎在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無意識的解讀,把自己的點頭理解為認同標誌,做出的選擇當做偏好的表現。


基於這些證據之上,瑟斯在他的書《不透明的思想》(The Opacity of Mind)中為自我知識的解讀論提供了一套強有力的辯詞。人類(以及其他靈長類動物)擁有專門用於理解其他人思想的精神子系統,這個系統會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迅速且無意識地生成關於其他人想法以及感受的模型(關於此類「讀心術」系統的存在有各種各樣的證據,包括嬰兒開始理解周圍人的速度之快)。瑟斯認為這個系統同樣是自我知識的產生因緣。人類並沒有進化出第二套、內朝向的讀心系統(即有些人提出的內部感知);相反,我們通過把外朝向的系統運用在自己身上來獲取有關自己的知識。由於這個系統是面向外部的,它只能夠獲得感官輸入的信息並且以此為唯一的依據得出結論(由於每個人的感官狀態是各人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所以我們擁有的對關於自己這一刻正在經歷的事情的認知並非是解讀性質的)。

說實話,你不一定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點擊播放 GIF/201K



我們可能比別人更加了解自己想法的唯一原因,僅僅是我們掌握有關自己的更多感官數據——這不只是局限於自己的講話內容和行為,還有我們自己的情緒反應,身體知覺(痛感,肢體位置等等),豐富的精神畫面,包括一個穩定的內心言語流(存在很強的證據顯示,產生精神畫面的精神機制與產生五感知覺的機制相同,並且兩者被處理的方式也相同)。瑟斯把這個主張稱為感官-通路解讀論(Interpretive Sensory-Access,ISA),他收集了大量的證據來支持此論點。


ISA理論具有一些令人吃驚的後果。其中之一是(除了極少的例外),我們其實不具有有意識的思想,也不會做出有意識的決定。因為,如果我們有意識,我們會直接感受到它們,而非通過解讀獲取(譯者註:這裡瑟斯把感官理解為被直接接受的,這樣感官就幾乎不可能出錯,比如我們很難把疼感覺成癢或者別的感覺)。我們經歷的事件(有意識的)無一例外全是某種感官狀態,被我們當做是有意識的思想和決定,本質上其實是感官畫面——在這裡特別是一段段的內心言語。這些畫面可能包含思想,但是它們需要被解讀。


另外一個結果是,我們有可能會真誠地誤解自己的想法。回到我們最初的關於極端刻板印象的問題。我猜你回答的是你認為他們是錯誤的。但是如果ISA理論是正確的,你就不能確定你到底是不是那麼認為的。研究發現,那些種族偏見的反對者有時也會表現得如同種族偏見者一樣而不自知。通常我們認為,這些行為表現出他們身上一些隱性的偏見,而這與人們主觀表達的態度是相違背的。這個現象通常被認為是隱形偏見的表現,這些隱形偏見與人們的顯形信念衝突。然而ISA理論提供了更簡單的解釋。人們覺得一些刻板的印象其實是正確的,但鑒於它們往往無法被接受,人們也就恥於承認自己對刻板印象的看法。因此,人們會說它們是錯的。並且,他們通過內心言語對自己講一樣的話,並錯誤地解讀自己,認為自己真的是這麼相信的。他們是偽君子但不是有意識的偽君子。也許我們全都是。


如果我們全部的想法和決定都是無意識的,像ISA所說的那樣,那麼倫理哲學家就有很多工作要做了。因為我們傾向於認為一個人不應當為他/她意識不到的態度負責。或許,接受ISA理論不意味著放棄責任,但是它的確意味著徹底重新思考所有的道德責任。

說實話,你不一定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點擊播放 GIF/1044K


說實話,你不一定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點擊播放 GIF/1421K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利維坦 的精彩文章:

一伙人建立了有史以來最有野心的外星人接觸項目
你覺得自己是混蛋嗎?
「醜人」俱樂部和「殘疾」史
「特定記憶清除」會成為一門生意嗎?
抓狂:12黑點的錯覺

TAG:利維坦 |

您可能感興趣

說實話,真沒想到你是這樣的C羅!
說實話,我們還真沒有它們幽默,那隻斑馬笑點有必要這麼低嗎
說實話,你是真的渴望愛情還是只想擺脫單身?
你們就跟我說實話吧,我是不是領養的?
說實話!你想讓自己的妹子擁有什麼髮型
說實話,這道菜我一直想限購!
姑娘說實話,這裙子是不是你自己設計的
看完這些美國法律,說實話,我不知道把腳往哪放了……
說實話姐就想泡你,就不老實
實話實說,這是你絕對不該錯過的單品
敢不敢說一句實話,當初的你是不是也曾這麼二過!
說實話,你把我笑死後,是不是想繼承我的財產
說實話,你真犯賤
說實話,你考慮過自己要什麼時候結婚嗎?
我說起實話來,自己都害怕
實話給你說吧,書法真不是一種專業
鴨肉怎麼吃?說實話,這樣做出來味道真是沒得說
你們都瞎說什麼大實話,還讓不讓人家做生意啦!
說實話,你這麼「大」,我挺受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