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哈丁阿姨在中國——關於科學的文化多元性

哈丁阿姨在中國——關於科學的文化多元性

 科學有沒有文化上的多元性,在很多情況下是一個可以迴避的問題。從理論上說,要否定科學的文化多元性也不容易。但我總覺得維持科學的文化「一元性」,能夠使科學更「純潔」,考慮問題時也更容易得到清晰的思路。或者說得更簡捷一點,我們就說現代科學的血統是希臘的。也許這又是「預設配置」在起作用了?  按我的理解,這本《科學的文化多元性》中所謂的多元性,實際上又和科學的定義直接相關——我看只有拓展了科學的定義,科學的文化多元性才能夠成立。但這樣一來就會引起許多理論上的問題。記得你對哈丁此書評價頗高,你主要著眼於哪一點呢?


 確實如你所說,只有拓展了科學的定義,科學的文化多元性才能夠成立。從目前國際上許多從事科學元勘,甚至於以明顯或不明顯的方式帶有科學元勘傾向的科學史研究,也都已經在其實際的研究中應用了這種「拓展了」的科學定義。比如說,如果不做這種拓展,中國科學史(當然也包括印度科學史、拉美科學史、非洲科學史、阿拉伯科學史等等)學科研究的合法性就會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但反來來想,我們原來的科學定義其實也並不完備,因而,在科學哲學中,劃界問題才會一直是一個有爭議而無普遍認可的答案的問題。只是我們由於「預設配置」在起作用,往往不自覺地把原來並沒有定義明確的東西給暗中加上了一元的限定。  哈丁的這本書確實非常有意思,我曾推薦給一些人看,包括一些學生看,有人一開始不是那麼欣賞,但當看過幾遍,深入進去後,都覺得很有啟發。其中值得注意的要點其實有許多。但我首位關注的,是她把後殖民主義思潮作為其科學史和女性主義研究的重要背景這一點上。而且,由此出發,就會帶來許多許多我們以前幾乎未曾想過,甚至不會敢於去想像的想像的新觀點。


 哈丁在此書的中譯本序中說,因為她來自另一個世界、另一種文化,所以書中的「論證和主張,在其他文化中的相關科學技術語境中可能具有迥然不同的含義」,確實,只有非常關注文化多元性的人,才會強調這個問題。那麼,拓展科學的定義,使得科學的文化多元性能夠成立,在現今中國這樣的語境中,其積極意義何在呢?我擔心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因為其消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接受寬泛的「科學」定義會給當代的偽科學活動開啟方便之門。如果古代種種性質曖昧的學說和活動都可以納入「科學」的範疇,那麼今天許多類似的學說和活動──往往和偽科學很難劃清界限甚至結著不解之緣──也就可以據此為自己爭取某種合法地位了,而這恰恰是堅持科學立場的學者們所不願意看到的。  其次,接受了寬泛的「科學」定義,就會直接引導到「中國古代有科學」這樣一個結論,而這個結論顯然會助長一部分中國公眾在科學問題上的虛驕心理──如果宣稱我們古代早就有了科學(而且還「長期領先於世界」),這就好比一個學習成績很差的孩子,父母正在為他的學習問題憂心如焚,這時卻來了一個阿姨──也許她是好心的──說道:啊呀!你們小寶這樣的學習成績已經是很好很好了呀,他在小學裡早就是三好學生了呀……,那父母會怎麼想?哈丁來到中國,會不會在客觀上成為這樣好心辦壞事的阿姨呢?


哈丁阿姨在中國——關於科學的文化多元性



 倒過來說吧,先說你的「其次」。其實,那個阿姨的做法,倒更符合現代教育理念。而擔心她的教育有問題的家長,雖然不能說沒有道理,卻在不知不覺中順從了本來並不一定是合理的現實的教育體制的要求。至於講中國古代有科學,我只是說那樣會給中國科學史的學術研究帶來合法性。其實,同樣地,也會為我們從更寬的視野來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提供更大的可能。說到公眾的心理,那是與傳播相關的,講學術研究中承認中國古代有科學(其實因為已是學術研究,這種科學與狹義的歐洲近代科學的區分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與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為出發點面來向公眾籠統地講中國古代有科學,這本來是兩碼事。如果說公眾在這方面有誤解,那也只能說是普及傳播工作沒做好。當然,如果說某些學者在研究中竟然也抱有這樣的心理背景,那就是另一個嚴重的問題了,那就是學者自身的問題,而不能說是這種視角的問題。  其次(這是指我這段談話的其次,不是你上段的其次),關於科學多元性立場與偽科學流行的問題,也可以做與上面的分析類似的討論。還是反過來想,如果科學的多元性真的能夠確立,那實際上將是對一元性科學所具有的特殊神聖地位的某種削弱,有了這樣的削弱,稱自己為科學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只是「增光」。當然,偽科學的問題又是非常複雜的,就算沒有科學多元性的說法,它們還不是照樣蓬勃地發展著?再者,如果沒有了多元性的立場,我們還會失去更多本可獲得的東西。就算是對於那種狹義的一元的科學自身的發展,也未必就真的是件好事。  這裡,作一個不一定恰當的類比,那就是生物多樣性對於整個生物系統的意義。


 看來,哈丁阿姨的學說頗得你心,你為她作的辯護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我感到還有問題:哈丁主張歷史上歐洲之外的文化也曾對現代科學有貢獻,以及某些自外於當今主流科學理論的行為或學說也可以對今後的科學有貢獻,但是能夠為這種主張辯護的例子,似乎都是實用技術方面的。也就說,只有模糊了「科學」與「技術」這兩個概念之間的界限,她的學說才可以成立。而我們知道,包括你本人在內的許多中國學者,都認為我們現在將「科學」與「技術」這兩個概念混淆起來(我們特別喜歡用獨特的「科技」這個辭彙),是非常有害的——現今最大的害處是用管理、評價技術的標準,來管理、評價科學(甚至延伸到人文學術的管理和評價)。既然如此,哈丁阿姨在中國,就仍然有可能好心辦壞事啊。

 對此,我還可以做些辯護。首先,我同意你說的問題的存在。但那些現象的一個隱含的前提,是基於現代意義上的主流的科學和技術。如果按照後殖民主義科學觀的看法,把科學和技術的觀點有了充分合理的拓展,那麼,原來的那種說到科技就只想到惟一的現有主流的科學和技術,並把其中的某些做法,特別是把現代技術研發的管理方式不分清紅皂白地應用到包括人文研究在內的各種學術研究的管理和評價中的做法,也許反而會因為科學和技術的廣義和多元而得到消解。當然,我也知道現實中的存在在現實中的巨大影響和慣性,我的上述說法也許在很長的時間內只能一種理想化的理論情境中才成立,但是,面對現實的問題,難道我們連一種帶有理想追求的美夢都不能做嗎?


本文原載2003年12月5日《文匯讀書周報》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史與未來 的精彩文章:

說天文年曆之前世今生
勒奎恩:幻想中的大千世界——關於《變化的位面》
古代曆法:科學為偽科學服務?
科學幻想:一個無邊的世界—《彩圖科幻百科》說起
克拉克:一個舊傳統的絕響兼論「科幻文學黃金時代」

TAG:科學史與未來 |

您可能感興趣

美國《科學》雜誌:中國人或是歐洲尼安德塔人後代
歐巴馬酷愛中國科幻大作《三體》白宮裡的科學狂
風水中國,擇吉的科學性
中國首位獲諾貝爾科學獎的本土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葛力明:數學的純粹
李淼:佛學與科學的關係
我國科學家克隆「國寶級」小麥雄性不育基因
中國頂級科學家關於學術體制的諫言
中國古代的科學與社會
吳國盛:當下中國關於科學的六大誤區
地理學的諾貝爾獎:中國科學家首獲維加獎
李拓:科學認識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使命與文明擔當
美國科學的故事
無限極聯合法國科學院-巴黎狄德羅大學成立研究中心,萃雅再升級!
薩克森——藝術與科學薈萃之地
美國政治家、科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逝世
科普中國·科學百科進鄉村:助力農民科學素質提升
中國軍工究竟隱藏了多少科學家?此人與中國核武器關係巨大
特朗普削減美國科研經費 對美國科學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