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米蘭:它是我理想中城市的樣子

米蘭:它是我理想中城市的樣子

一城 · 一書


第五天的推薦,是米蘭。


在義大利諸多名城中,米蘭不是遊人最多的那幾個。但米蘭的迷人之處,在於慾望與詩意的共存。

對於足跡遍布義大利十大城市的Julia來說,米蘭是她理想中的城市。她說,這種城市有一種輕盈的優雅,永遠浮動在難以名狀的氣息中,讓一個旅人體會到他擁有的是那麼少,而他從未擁有過而且永遠不會擁有的是那麼多……


【米蘭】在雨天,一座優雅而輕盈的城市


作者 Julia


米蘭的一天從清晨天空飄落的細碎小雨開始。南部的陽光已經成為昨夜的記憶。清晨的天空是灰色的。房間里的暖氣片已經工作了一晚,摸上去還有餘溫。儘管住的地方就在火車站對面,但是一切都靜悄悄的,偶爾有幾個青年騎著單車快活地穿過,但那吵鬧聲轉瞬即逝,很快又安靜下來。細雨紛飛的街道兩旁,矗立著一幢幢高大沉穩的石赭色的公寓樓,每一棟大樓底部緊閉的大門均以金色邊框裝飾,並在旁邊鑲嵌著精美的住戶姓名牌;古老而華麗的陽台上,都整齊地垂落著簾幕。靜謐的石板小街巷裡常常會出現一溜褐色的遮陽傘,下面放著餐桌,讓人隨時可以坐下來,點一杯咖啡,喝過以後再走。

大樓的牆壁上多描繪著優美的花紋,與窗檯垂下的植物相互呼應,十分優雅


街頭的咖啡座,如果是晴朗的天氣,應該生意很不錯


從歷史上來看,米蘭曾兩次作為首都,第一次是西元395年,最後的羅馬帝國統一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立下遺囑,把帝國照先帝戴克里先的分法分給自己的兩個兒子,東部分給長子阿卡狄烏斯,西部分給幼子霍諾里烏斯,分別治理。西羅馬帝國定都Mediolanum,即今天的米蘭。東羅馬帝國定都君士坦丁堡。第二次是1802年,拿破崙立米蘭為義大利共和國的首都,並於1805年在米蘭加冕成為義大利王國的國王。從心理上來講,以米蘭為中心的北部地區和義大利的南部地區一直是有裂痕的。而米蘭與同在北方地區的威尼斯征戰也幾乎從未停息過。隨著威尼斯地位的迅速衰落,米蘭在義大利北部地位越發重要。「義大利人是義大利人,米蘭人是米蘭人」,米蘭人這種與生俱來的驕傲使得她與巴黎卻有幾分相似——除了自己,其他的都是「外省」或者「鄉下」。


陳舊的地下交通系統,偶爾出現的街頭塗鴉,昂貴的物價,絲毫沒能減少這座城市的美。即使腳踏實地走在街頭,仍然感覺到有一座漂浮在上空的,看不見的,輕盈的城市,與現實的米蘭城相互映襯。那是一個標籤,MILANO,出現每一個奢侈品牌的下方,烙刻在每個女人的心裡——當然還有男人,對於他們其中的一些人來說,聖西羅球場的神聖是無可取代的——讓她的每一寸現實都充盈了幻想,附著了情感。尤其從那不勒斯來到這座城市,對比是顯而易見的。漫步在米蘭每一條整潔的街巷,都如同閱讀寫滿字跡的書頁。米蘭盛行兩種教——天主教和拜物教。前者有米蘭大教堂,後者有MADE IN MILAN。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迹與現代化時尚完美交融,還有什麼比米蘭這樣的城市更能成為義大利境內最令人喜聞樂見的旅遊目的地呢?


布雷拉美術館筆記

這座城市的驕傲之一,是義大利北部最重要的美術館——布雷拉美術館。舊址曾是所宮殿,後改建成教會學校,後在拿破崙的主持下改建為美術館,現為隸屬於布雷拉學院的畫廊。庭院中正在修繕的就是拿破崙的雕像。雕刻家把這個眾所周知的矮胖子塑造成了理想中身材高大健碩,形態優美的古羅馬皇帝愷撒的形象,不知是出於阿諛,還是一種嘲諷的心理。


清晨時分寧靜的美術館


置於美術館內部的,拿破崙塑像的石膏複製品


布雷拉把某個小教堂的壁畫整體「搬」來美術館——和斯坦因搬走莫高窟壁畫是同一種技術嗎?


布雷拉有40個展室,擁有大量貝利尼、丁托列托、弗朗西斯科的畫作。這裡的語音導遊解說器絕對是高質量的,每一幅畫會細細解釋許久,具體好在哪裡,一個眼神,一種特別的色彩,一個技巧的用法,就因此成就一副傳世巨作。我終於明白人類的鑒賞力是如何幾百上千年以來一點一點地積澱出來的。拿文藝復興的油畫來說,《聖母子圖》、《無罪成胎》、《卸下聖體》、《出埃及記》這些題材,從中世紀開始,畫到16、17世紀現實主義的興起,每一個都被創作了幾千上萬遍。就連同一個作家,都可能把自己的某樣得意之作一再重複。或者自己開個畫坊,教會徒弟臨摹,然後賣給不同的買家。可是鑒賞家就從這無數畫里,看出了迥異,明暗對比是強烈還是柔和、結構是平面還是縱深立體、色彩的微妙變化銜接是否流暢,人物動作是否平衡,神態討人喜歡還是惹人不快。作為不學畫的人,在虔誠地聽講解中,升騰起來一種巨大的敬仰。

此行看了不下一百幅《卸下聖體》,最難忘的的確是曼泰尼亞筆下那個從腳板方向看過去的基督(儘管看起來比例很奇怪,但是這個視角從來沒有人畫過)。喬托的《聖母子》憑藉那一抹深藍色帶著立體光澤的絲絨長裙讓他從當時畫慣了平面畫的同行中脫穎而出,21歲的拉斐爾以老師的畫為靈感創作《聖處女的婚禮》卻能青出於藍。


然而,也有作為一個外行怎麼也無法理解的時候——我就不喜歡絕大多數的文藝復興時期名畫家筆下的聖嬰,一個個擁有一張超越了那個年齡的過分嚴肅的臉,從來不像個正常的孩子——畫家們或許在如何處理聖嬰的表情達成了一致,即使是剛出生的耶穌就該是這樣。但是我在費拉拉看到西班牙畫家蘇巴朗筆下的聖嬰時,才覺得那肥乎乎可愛的孩子能打動人心。


曼泰尼亞的《哀悼基督》利用透視畫法體現耶穌死去時的姿態,由於這是一副置於高出的祭壇畫,據說仰視它時,會覺得躺著的耶穌非常高大,這個角度的處理手法是不多見的


貝里尼家族的作品是布雷拉的重要藏品,作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一個畫家家族。雅可布·貝里尼是威尼斯本地第一個重要畫家,他最早引入了油畫的畫法,長子真緹(Gentile Bellini)擅長描繪威尼斯當時流行的節日、遊行、慶典的大型繪畫。最出名的是次子喬凡尼·貝里尼(Giovanni Bellini) 在藝術的情感深度方面超越了他的父兄,但他的學生喬爾喬內和提香都比他有名。喬凡尼·貝里尼的妹夫是傑出的倫巴第畫家安德里亞·曼泰尼亞,就是先前提到的《哀悼基督》的作者。

貝里尼兄弟合作的代表作聖馬可在亞歷山大傳道(St. Mark Preaching in Alexandria )場面浩大,但是畫面上最吸引我的是背後那隻隱約可見的長頸鹿,凸顯的是北非的異域風情


喬萬尼·貝里尼的代表作聖母與聖嬰


拉斐爾的《聖處女的婚禮》是最重要的藏品之一。偌大的展室只有一副很小的畫,所有的光線都只為了烘托她,而且不允許人靠太近欣賞。所有人只能遠遠地坐在一排長椅上觀看


不同國家語言從講解器此起彼伏地響起,所有人都在靜靜地聽著對這幅畫的講解。但是所有的印刷品都無法重現其恬美的色彩——瑪麗亞的紅色長裙、約瑟金橙色的袍子在周圍人群深色的衣袍襯托下格外醒目,人物的動作好像帶著豐富的韻律。畫面的布局儘管對稱,卻並不呆板,遠景——中景——近景的處理體現出了透視感。


曾讀到一位前輩對《藝術的故事》的筆記「拉斐爾獲得了一種單純性。平靜之美。洋溢著生命。他已經畫出了一種不停的運動,遍及整個畫面,卻不破壞畫面的寧靜和平衡。安排人物的最高技巧和構圖的完美技藝。---他實現了老一代人曾極力追求的目標---用完美而和諧的構圖表現自由運動的人物形象」 。當我後來在梵蒂岡看到他的《雅典學派》以後,我更清晰地理解了這種畫面的韻律和寧靜的感覺是如何結合的。拉斐爾的用色是那麼清新乾淨,而且,他畫出了那個時代最美麗而令人愉悅的臉。


拉斐爾的老師所做。畫面莊重典雅,色彩柔美嫻靜,但是人物造型確實少了幾分俊俏和生動


貝里尼的《哀悼基督》。值得一提的是,語音導遊器耐心地指引不懂繪畫的人去欣賞貝里尼的畫作中如何充滿了大量精緻的細節,以及人物是如何表現出飽滿的情感的。比如,這幅畫中穿藍袍的保羅雙眼噙滿了淚水。這點比其他美術館只有短短几句背景簡介要負責的多了。畢竟是「學院美術館」,教學功能也表現得很突出。


Francesco Bissolo的繪畫,這種小清新的色調令我很喜歡


(局部)這種對花朵、水果、布料細節的極致精緻表現被認為北方藝術家的作品的特色之一。它令人想到伊斯蘭文明的細密畫


公元6世紀末的格里高利大教皇認為繪畫有助於提醒教徒們想起他們已經接受的教義,保證那些神聖事迹被牢記不忘。(許多基督教徒不識字,可以用繪畫的方式起到與文字一樣的作用。)最初,藝術家以繪畫作為敘事的方式,但是慢慢地的越來越注重於人物的精神與更深層次的理念,如信仰、悲痛、慾望、喜悅等,繪畫越來越成為一種具有詩性的語言,打開人與人內心的隔閡,慢慢地擁有了更廣闊的天地。


弗朗西斯科·梅耶的《吻》描繪的是中世紀騎士和貴婦之間的愛情,是博物館最受歡迎的一副小畫,來到出口的紀念品室後,發現大家都在搶購以其為主題的冰箱貼


達·芬奇和《最後的晚餐》


達·芬奇雖生於佛羅倫薩,但30出頭便應聘來到了米蘭,米蘭才是最厚待他的城市。1482-1499年,他在此住了18年。不過1507年他又第二次來到這座城市——這時的米蘭已為法國人所佔領,而他這次則是應聘為法國宮廷服務的,直到1513年移居羅馬,1516年僑居法國——有說米蘭是達·芬奇一生中所居住時間最長的一座城市。 在米蘭居住的這段時間裡,他留下了一副不朽的壁畫巨制——《最後的晚餐》


全世界人民都想看這部偉大又透著神秘的巨作,因此門票要提前幾個月來訂。訂票時只餘下一個名額,一邊眼明手快付了款,一邊盤算著到時候混進去另外一個,但是看現場檢票員數人頭的認真勁兒,知道是沒可能了。現場外有許多懊惱遺憾的遊客,而等候室里也擠擠挨挨全是人頭——儘管在等,買到票的人臉上的表情都是頗有些得意的。


存放這幅畫的聖母瑪利亞感恩修道院是一座精緻的建築,因為米蘭公爵米盧多維科·斯福爾札想將自己和妻子的墓安置在教堂內而決定擴建修道院,並聘請達·芬奇製作壁畫


教堂外牆精美的細節


沒有買到門票的旅客,在戶外欣賞現代複製品


等了半個小時,終於進去了。講解員把大家先放進一間封閉的小屋子裡講解這幅畫的歷史,然後再給放進去一個空曠的教堂里。兩壁是兩幅巨作,一邊是《最後的晚餐》,一邊是《耶穌訂上十字架》。導遊先從《耶穌訂上十字架講起》(神奇了,回國後竟然怎麼都找不到這幅畫作的圖片),但是大家明顯比較心不在焉。等到終於轉向達·芬奇這幅《最後的晚餐》,大家幾乎都用跑的迅速圍攏過來。


從1496年到1498年歷時三年多,達·芬奇在修道院的餐廳牆壁上創作了這幅長8.85米、高4.97米的巨幅壁畫,來描繪耶穌和12個門徒共進最後晚餐時的情景


導遊講了關於這幅畫廣為人知的歷史,每個人的身份,對應的表情和動作,修復的過程等等(畫作還在搶修),但是著重介紹了為什麼這幅畫作如此破損嚴重的原因。普遍認為芬奇當時很新潮地採用蛋彩和油彩混合的畫法,以至於在潮濕的環境中色彩與牆壁材料融合的不好,大片剝落。但實際上傳統濕壁畫畫法在畫好乾透以後,顏色難以疊加上去,創作者實際上是一塊一塊的畫好。而芬奇喜歡整體布局,就如同在紙上作畫一樣,整體打好草稿框架後開始畫,並且可能在後面還會再疊加顏色,所以選擇了這種新的技法。不知道這位導遊所言是否確切。但是畫作的損毀情況確實是驚心動魄,修補工作也必須在止損和颳去前人不負責的補畫兩個主題中共同推進。利用最新的科技細細分辨哪些是芬奇的原作,那些是後人,什麼時期添加上去的,是一件巨大而費盡心力的工程。


為了看這幅圖,下載了好多解讀攻略,也看了不少高清大圖,但是絕對沒有一副氣勢恢宏的整面牆壁展現在面前來的震撼!這裡曾經被用作馬廄,畫上還開了一扇門,並經歷過廚房的濕氣和油煙,炮彈的轟炸(辛虧這面牆沒倒,據說是市民把麻布袋子堆在外面保護的),經歷600多年,現在能存留下來已經是奇蹟。畫面上,兩邊四組門徒各自表情迥異,彷彿吵吵嚷嚷,如沸騰的水浪,而耶穌帶著淡淡的憂傷、無奈的表情,和攤開的雙手,形成一個穩定的中心,明知道已經被出賣,即將犧牲,他的表現依然是鎮定的,像一座山鎮住身邊這洶湧的浪涌,有一種「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悲壯感。曾經,虔誠的教徒們就在這幅畫下用餐,抬頭仰望基督,提醒自己時時銘記基督為人類所做的犧牲,那種與主同在的神聖感,現在似乎還能遙遠地感受到。


耶穌說「你們中有人要出賣我」


彼得向前按著約翰的肩膀,要他問清楚是誰出賣耶穌,無意間卻把手中抓著錢袋、緊張回頭的叛徒猶大推了出來


據說達·芬奇為了畫好這幅畫,做了大量的草稿,仔細揣摩每個人應該用什麼姿勢,表情。在此之前,所有的畫家對《最後的晚餐》這個題材的畫面處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把猶大與眾門徒分隔開,畫在餐桌的對面,處在孤立被審判的位置上。或者是大家頭上都有代表聖人的光環,唯獨猶大沒有。這是因為畫家們對人的內心複雜情感無法表現,從形象上難以區別善惡。而達·芬奇對人的形象和心理作過深入的觀察和研究,能從人物的動作、姿態、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並表現出來。所以有了手握錢袋緊張後退的猶大。有傳言說,當時修道院請大師作畫是按時付酬金的,可他很久畫不出猶大的表情動作,一直在思索,院長覺得太拖沓,十分惱火,並打算扣他的工資,大師便很自然地以院長為模特畫了猶大。


短短十五分鐘,參觀時間結束,無任何停頓,下一批人又急匆匆的進來。遊客們在管理員的催促下,一步三回頭,依依不捨。有時候不朽之所以能稱為不朽,似乎很沒道理,又或許讓人不得不服。《最後的晚餐》可算得上是全球最知名畫作之一。去的時候,我還隱隱害怕會有「不過如此」的失落感,然而站在它的面前,第一時刻就被擊中,他的震撼力不容置疑,卻又說不上具體是哪些好,只覺得內心像被洗過一般清潔。或許這就是宗教畫最終目的。而它竟然感動了一個內心沒有信仰的人,這難道不是奇蹟嗎?


夢幻的米蘭主教堂


這座哥特式的巨大教堂彷彿憑空托起了一個巨大的夢幻。從始建到建成共花費了六個世紀,內外部一共6000座雕塑,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站在那些華麗的廊柱和花窗欞上的雕塑,大多有著一副肅穆的面龐。在教堂的頂端,135座尖塔直衝雲霄,每座上面都站立著一位聖徒,他們默默俯瞰著整座城市。


華麗的大教堂正面,遊客們從地鐵站一鑽出來就能看到它,好多人忍不住「哇」地一聲喊出聲來——一座城市能擁有這樣美麗的建築,是一件多麼驕傲的事情啊!


聖徒默默庇護著這座城市


造型生動的人物雕塑矗立在大教堂外部的每一處


這些人物中有人在痛苦中掙扎,有人緊緊相依,有偉岸的英雄也有形容醜陋的魔鬼


修建教堂似乎是一件與效率無關的事情——所有與宗教相關的行為都是,譬如修行、朝拜、供奉。宗教是反效率的,因為那意味著對結果的熱忱,真正的虔誠應投注在無盡綿長,無知無覺的過程中


教堂內部樸素莊嚴,有許多信徒默默地點起燭光,念念有詞的祈禱,而作為異教徒的我們只是匆匆遊客,無法融入這莊嚴的氛圍,非常難受


下午6點鐘,天色開始變得陰暗,米蘭大教堂旁的伊曼努爾二世豪華購物中心人頭攢動,浮華的夜生活氣息撲面而來。洶湧的人浪彷彿從四面八方湧來。我們還是選擇了急流勇退。因為當日恰好沒有任何歌劇演出,因此我們也失去了進入斯卡拉劇院感受一番的機會,成為米蘭最大的遺憾。


拐過幾條巷,到早晨路過的布雷拉美術館附近一家看起來很溫馨的酒吧坐下,點些披薩和意麵。旁坐是一個美國人,問我在米蘭停留多久,我說只有一天。他做了一個難以置信的表情。然後說,我被派到這裡出差,可以住滿一年,我有的是時間慢慢逛。他努力用不太熟悉的義大利語點菜,顯示出一副充分融入當地文化的自信心來。真令人羨慕。


在米蘭「最後的晚餐」,各種調料烹制的海鮮燴飯看起來很吸引人


飯後,在遊人褪去的寧靜街巷散步,看著天色暗下來。那些有生活氣息的小商店、小藥房和只擺得下幾張桌子的小餐館,都讓人那麼歡欣雀躍。在街邊的小超市以不可思議的價格採購了大盒新鮮的樹莓和藍莓。讓我幾乎已經有了一些「我住在這個城市」的錯覺了。


米蘭街頭一隅


步行前往米蘭的中央車站,看著天空迅速地從夜幕初降時分暈染著粉色霞光的淺藍色,轉換為星光閃爍的深藍色。抬頭看見那些中世紀風格的巨大公寓里開始亮起居家的橙色燈光,依然靜悄悄的,聽不見孩子的歡笑和電視的喧鬧。但食物、美酒的氣息,已經淡淡地融在了夜的氣息中,豐富著對於每道門、每扇窗背後的想像。那麼陌生,又那麼熟悉。


——她是我理想中城市的樣子,儘管在我離開她時,心中才湧起這一種確切的感受。


本文節選自豆瓣閱讀自出版作品


《浮光碎影義大利》


浮光碎影義大利


作品講述了十二天、十座城、七座美術館、兩條自駕線路的義大利夢想之旅,也傳達了作者對城市文化保護之反差的一些思考。


一路走來,我一直在想,為什麼,一個領土面積如此之小的國度,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人文景觀能保存如此之完好,幾乎每座城市都散發著強烈的個性魅力,彷彿住在那裡的人們都不必擔心「現代化的進程」,可以安心把屬於自己的房子、信仰、習慣、廚藝、姓氏和容顏,一代一代地傳下去直到地老天荒;而我們有著廣闊的領土,56個民族,卻非要向著「千城一面」的現代化一路狂奔?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微幫 的精彩文章:

別不信,面相可以看盡你一生的運勢、財富和婚姻!
適合十一期間閱讀的幾本大部頭書籍
長假里快來「補肉」吧
看看日劇,毀毀三觀
秋風起,朱家角,扒一扒江南名「雞」背後的男人

TAG:愛微幫 |

您可能感興趣

這就是理想中家的樣子
你理想中的家,是什麼樣子呢?
你理想中的城市,是怎樣一副模樣?
我理想中的房子
男人眼中最理想的戀愛是什麼樣子?
你理想中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銀斑龍貓價格,是不是你理想中的樣子!
鹿晗不是熱巴理想中的草原漢子,卻是她心中的小可愛
我理想中的房子,是這樣的……
城市之外,我心中理想的別墅
你理想中的婚姻是什麼樣的?
豆瓣日記:什麼樣的城市才是理想城市?
表哥家裝修美出天際,我理想中的家就是這個樣子
理想中的幼兒園是什麼樣的?
想要這樣的家?動漫中理想的親子角色
我理想中的校園
理想中的愛情是這樣的
這一定是你理想中男友的樣子
美女攝影:我就是沒有理想,我的理想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