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今年化學諾獎爆了一個冷門? | 且聽化學家們熱議

今年化學諾獎爆了一個冷門? | 且聽化學家們熱議



編者按:       


       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獎被眾人交口稱讚不同,今天宣布的化學獎被有些人認為很應該、而另外一些人表示頗出意料之外,認為這個領域還在起步,甚至都還沒達到爆發竟然就發獎了。《知識分子》與大家共享中國化學家的評論。 




撰文 | 知識分子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三人將各獲1/3獎金。左起:Jean-Pierre Sauvage, Sir J. Fraser Stoddart and Bernard L. Feringa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5點45分,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今年的化學獎頒發給讓-皮埃爾·索維奇(Jean-Pierre Sauvage)、J. 弗雷澤·斯托達特爵士(Sir J. Fraser Stoddart)以及伯納德·L. 費林加(Bernard L. Feringa),他們分別來自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美國西北大學以及荷蘭的格羅寧根大學,以表彰他們在分子機器設計和合成方面的貢獻。




索維奇教授,1944年出生於法國巴黎,1971年獲得斯特拉斯堡大學博士學位,現為斯特拉斯堡大學的榮譽退休教授,以及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榮譽主任。




斯托達特爵士,1942年出生於愛丁堡大學,1966年獲得愛丁堡大學的博士學位,現為美國西北大學教授。



費林加教授,1951年出生於荷蘭,1978年獲得格羅寧根大學的博士學位,現為格羅寧根有機化學教授。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左起:索維奇、斯托達特費林加




諾獎委員會認為,計算的發展向我們展示了微型技術如何引發一場科技革命。今年化學獎的三位獲獎者實現了機器的微型化,將化學的發展帶到一個新的維度中,打破了分子系統的平衡局面,為其注入能量,從而使分子的運動具有可控性。從歷史發展來看,分子馬達和19世紀30年代的電動機的地位相似,當時科學家們展示了各種各樣的旋轉曲柄和輪子,卻沒意識到這些東西將導致電車、洗衣機、風扇以及食品加工機的產生。「今天,分子機器很有可能在新材料、感測器以及儲能系統的研發中得到應用。」




伯納德·L. 費林加在獲知得獎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感覺有點像100年前首次飛上天空的萊特兄弟,人們當時說,為什麼我們會需要飛行的機器呢?」





?有四個「輪子」的分子在金屬表面移動。也許將來醫生會注入你體內這樣的小機器人幫你找到癌細胞以治療癌症




分子機器意味著科學家們在比頭髮絲直徑的千分之一還要細的納米水平,設計出了一部微型「起重機」、幾塊人工「肌肉」和微型「馬達」。他們是如何設計出如此之小的機器呢?這是諾貝爾獎得主、偉大的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提出的著名問題。20世紀50年代,他就預測了納米技術的發展,1984年,他在一個富有遠見的演講中重新提出來。他當時向現場觀眾提問:「現在讓我們談談如何利用非常小的、可移動的物體,設計機器的可能性。他相信這是可能在納米尺度下打造的機器。




其實,就在費曼提出問題之前,讓-皮埃爾·索維奇就邁出了分子機器研發的第一步。1983年,他成功地將兩個環形分子連接起來,形成一根鏈,並命名其為「索烴」。通常情況下,分子之間通過強共價鍵這種子之間共享電子的方式相結合,但在鏈狀分子中,分子的結合則是通過自由力結合。一部機器要能執行任務,它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必須具有相對運動的能力。這兩個相互扣合的環形分子符合這個要求。




到了1991年,J. 弗雷澤·斯托達特爵士完成了分子機器研發的第二步——研究出輪烷。他將一個環形分子套在一個線性分子上,該環形分子能夠以線性分子為軸移動。之後,他以輪烷為研究基礎,研發出分子「起重機」,分子「肌肉」和分子計算晶元。




伯納德·L. 費林加則是研究出分子馬達的第一人。1999年,他研究出分子旋轉葉片,其能同向持續旋轉。利用分子馬達,他讓一個比馬達大上1萬倍的玻璃杯成功旋轉,此外,他還設計出一輛納米車。




今年是超分子化學領域繼1987年之後二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有接受《知識分子》採訪的專家表示,這個領域還處在比較初期的階段,這次獲獎消息令人感到意外。國內自十年前開展該領域的研究,儘管當時得到科技部的重視,並得到「973計劃」的支持,但目前由於理論意義大於實際應用意義,還處於「冷板凳」的狀態。此次諾獎結果料將對該領域研究起到促進作用。



專家點評



人工合成分子機器意義何在




中科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院長田禾教授是國內較早開展分子機器研究的專家。他對《知識分子》評論說,三位科學家在分子機器這個領域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1987年的諾貝爾獎授予了超分子化學,當時人們就曾預言下一步是動態的超分子體系。斯托達特爵士在1991年第一個提出了分子梭(Molecular Shuttle)的概念,即在一個剛性棒狀分子上套一個大環分子,這種大分子被稱為輪烷(rotaxane),輪烷中的大環可以沿著棒狀分子在兩個站點之間來回地運動,這種二元狀態可以通過一個分子實現,正如我們宏觀看到的機械運動,在分子層面上表現出來。




索維奇提出的則是兩個分子環之間的相互運動,我們叫它索烴(Catenane);費林加則是第一個提出分子轉子(Molecular Rotor)的概念,我們可以想像,一個被固定的分子基底上,另一部分分子沿著一個軸進行轉動。




這三位科學家都設計了一些不同的分子機械的概念和運動模式。




而從意義上講,分子機器實際上是一個分子表現出不同的狀態,這就使得我們可以將一個分子用編碼的方式變成「0101」這樣二進位的形式,從而使「在分子水平進行超高密度的信息存儲」變成一種可能。目前硅基存儲方式因為受到摩爾定律的限制,增速漸緩,而分子機器則提供了一個新的可能。 




另外,生物體系中也存在類似分子馬達、索烴的運動過程。人工合成的分子機器可以提供一個非常理想的超分子模型,從而模擬生命過程。就目前已經取得的成果來看,現在該領域正在飛速發展,可以一定程度上實現生命過程的模擬,這些都是人工合成分子機器的意義所在。




「blue sky science」獲諾獎委員重視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曹曉宇博士解讀:很多化學工作者對「分子機器」能獲獎表示相當意外,因為一般來說需要展示出一定的應用,而「分子機器」這個領域相當年輕。




索維奇是1987年諾貝爾獎獲得者Jean-Marie Lehn的學生,Jean-Marie Lehn因為開創了「超分子化學」這個領域在1987年共享了諾貝爾獎,實際上現在我所在的各化學群里大家都在說的是超分子化學又拿獎了……




不過,「分子機器」雖然和「超分子化學」有交集,例如Lehn的1995年的《超分子化學》這本書里的第186頁里就展示了這次的諾獎得主索維奇的索烴(Catenane)和斯托達特爵士的工作,索維奇和斯托達特在構築索烴和輪烷(Rotaxane)過程中使用了分子間的非共價作用力(「超分子技術」)來構築,但費林加是一個有機化學家,他的「分子馬達」相對獨立,利用烯烴的雙鍵結構和位阻效應實現分子的單向旋轉。




實際上這三位新晉諾獎得主與Lehn教授都淵源不淺,索維奇是Lehn的學生,斯托達特費林加是Lehn的朋友,在去年Lehn實驗室成立50周年的慶典上,斯托達特費林加教授都做了報告(http://labex-csc.unistra.fr/supramolecular-chemistryand-beyond/ ),而由於Lehn門下的學生們都不做報告,索維奇教授沒有做報告。




斯托達特在當時的報告可以直接看:


http://www.canalc2.tv/video/13477 


很有意思的是他們在科學內容之外,還都介紹了與Lehn的淵源和交往故事。




儘管這些研究離應用還很遠,但也許是諾貝爾獎委員對基礎研究和「無用」研究的一次鼓勵。無論如何,這次獲獎對於「分子機器」乃至「超分子化學和可控分子組裝」領域有很大的激勵作用,鼓勵著學者們做更多踏踏實實的基礎科學研究。




獲獎者實現了概念性的分子機器設計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趙達慧:讓-皮埃爾·索維奇可以講是分子機器領域的開拓者,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在這個領域展開研究。最早索維奇主要從事的是金屬配合物類分子機器的設計和研究工作,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他的「分子肌肉」:將一個分子的模型和人體肌肉中的一種纖維蛋白的運動方式做了一個類比,研究由金屬配合物配體的競爭產生的一個運動過程。




伯納德·L. 費林加則主要從事有機分子機器方面的工作。我們都知道,一般的分子運動都是無規、不定向的運動,而費林加最大的貢獻是致力於將分子的不定向運動轉化為有規律的、定向的運動,這樣才有可能從分子的運動過程中獲取能量。就好比一個馬達如果來回運轉,我們是不能獲得所需能量的,費林加的設計可以讓我們真正有可能獲得能量。




而斯托達特爵士是這個領域裡面影響力比較強的人物。早期側重離子型分子機器的設計。近兩年,斯托達特爵士最著名的工作是實現晶體狀態下具有特殊拓撲結構的分子,例如實現一些特殊形狀的分子結、分子環。




總體上來說,這三位科學家的工作可能更多的是一些概念性的分子機器的設計。雖然現在真正意義上的分子機械、分子馬達還未能實現,功能還未能達成,但三位科學家在理念上、概念上都取得了突破,研究具有前瞻性、先導性,這也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真正實現分子水平的可控運動開始以來所取得的一些突破。





?做分子機器及其他相關領域的學者,在以下頁面可點擊人名查看詳情


http://www.catenane.net/pages/links.html




分子機器得獎屬爆冷,國內十年前開始研究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劉冬生表示,國際上做分子機器的體系很多,斯托達特爵士和費林加兩位做了很長時間的小分子分子機器。其中托達特爵士做超分子分子機器,弟子遍天下。




我們都覺得這次他們獲獎很突然,並沒有在大家猜測範圍之內。因為事實上分子機器一直是一個比較冷門的研究,而且還沒有發展到特別蓬勃的階段,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包括做功的原理、做功能力的證明以及應用,尤其是現在應用上沒有大的突破。從這兩方面說,我們覺得分子機器還處在比較初期的階段,有很多重要的科學問題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斯托達特爵士和費林加主要做的是分子機器的構建,該體系的應用範圍並不廣泛,可以預期的應用不明確。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兩人在這其中做了很多工作,這次獲獎也會對該領域研究起到促進作用。




就國內研究來說,不少老師從10年前開始進軍這個方向,做了一些有特色的工作。近年來國內在分子機器的構建、機理以及應用方面都取得了很多進展。其中華東理工大學田禾、清華大學化學系張希等團隊在此類分子機器和超分子體系構築等方面取得了有影響的成果。我們團隊是做生物大分子--核酸分子機器的。




2006年,中科院在上海組織了一個圓桌會,斯托達特爵士、田禾、費林加等都出席了會議,參會者一起討論:怎麼定義分子機器?怎麼去做?那時候我的職業生涯剛剛開始,領域裡的各位前輩都能受邀參會,其實從另一方面說明分子機器的圈子很小,研究者並不多。當時科技部特別支持分子機器的研究,2006年將其列入973計劃,迄今已經支持了兩期。基金委,北京市科委也支持了這方面的研究。




我們現在主要關注的方向是在生物分子水平上物質傳遞和能量傳輸的規律,這對我們理解生命的過程更重要一些,意味著人類在模仿自然界方面能走得更遠。總體來說,我們的研究還處在坐「冷板凳」的階段,做了兩期973,原理和構建上取得了一定進展,應用上還在探索,所以分子機器現在是理論意義大於實際應用。不過石墨烯得獎時,我們也沒有看到它的實際應用意義。分子機器獲得諾貝爾獎,是對這個領域的承認,我們感到很高興。




他們創造了新物質




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超分子化學研究課題組組長黃飛鶴主要從事超分子化學方面的研究工作。他介紹說,此次獲獎的三位科學家的主要工作是做出了三種具有不同拓撲結構的分子機器,屬於超分子化學的研究範疇。超分子化學這個詞里「超分子」是超越分子層次的意思,超分子化學指的是超越分子層次的化學。分子通過一些非共價鍵弱相互作用力(比如氫鍵、靜電相互作用、主客體分子識別)組裝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結構與功能的分子聚集體,這就是超分子化學的研究對象。傳統化學又稱為分子化學,主要研究對象是原子通過共價鍵連接而構成的分子。




「化學最重要的一個功能是創造新物質,這三種不同結構的分子機器都是人工合成的,不是自然界本來就有的,相當於一種新物質。」黃飛鶴認為,這正是三位獲獎者工作的意義之所在。




分子機器有什麼用嗎?




「你們怎麼都問有什麼用?」黃飛鶴反問道。他介紹說,此次的獲獎工作都屬於非常基礎的研究,目前還沒有展示出什麼實用價值。




黃飛鶴教授還介紹說,目前國內開展超分子化學研究的課題組還不太多,華東理工大學的田禾團隊、南開大學的劉育團隊、中科院化學所陳傳峰團隊、南京大學王樂勇團隊、吉林大學楊英威團隊、上海大學李春舉團隊在分子機器製備方面也做出了非常出色的工作。近些年國家更加支持偏嚮應用型的學術研究,而超分子化學領域屬於非常基礎的研究,獲取經費較往年更加困難。




黃飛鶴教授從2010年開始認識索維奇教授。作為同行,平時會在學術會議上見面,工作中也常有郵件往來。在我們的通話中,黃飛鶴對索維奇教授的優雅表示非常欣賞。「他說話非常謙虛、客氣。」2015年,黃飛鶴獲得了超分子領域的「Cram Lehn Pedersen Prize i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並在法國舉行的第十屆大環與超分子化學國際研討會上做大會報告。黃飛鶴領獎後,索維奇教授還特意向他問候,交流。黃飛鶴說,作為超分子領域的大牌科學家,索維奇教授能夠如此平易近人,真的非常難得。





?讓 - 皮埃爾·索維奇使用銅離子來形成機械結合從而鎖合分子。第一步,環狀的分子連接一個銅離子;第二步,銅離子招募另一個分子;第三步,第三個分子連接到第二步中招募的新月形分子上;第四步,前兩步的兩個分子連接成環形,與第一步的分子鎖合,銅離子被移走。






?a. 讓 - 皮埃爾·索維奇創造了一個分子三葉結。這個符號在凱爾特人的十字架、符文石、雷神之錘以及基督教中都有描述,它象徵著神聖的三位一體。


b. 斯托達特創造的分子博羅梅安環。義大利的鮑羅麥歐家族在他們的盾牌上使這個標誌。它還在古挪威的壁畫上被發現並象徵三位一體。


c.斯托達特和索維奇創造的「所羅門的心結」,所羅門王智慧的象徵的分子版本。它在伊斯蘭教和羅馬馬賽克作品中也常被使用。





?斯托達特創建的分子梭可以以受控的方式沿一個軸移動。a. 環狀分子組裝到分子軸上;b. 環狀分子閉合,不再從軸上脫落;c. 當加熱時,環狀分子在軸的富電子區域跳動。






?弗雷澤·司徒塔特(Fraser Stoddart)的分子「升降機」。 





?讓 - 皮埃爾·索維奇(Jean-Pierre Sauvage)用「細線」將兩個分子穿在一起,使它們可以伸展和收縮。 






?1999年,費林加建造第一個分子馬達時,它只能機械地朝特定方向旋轉。現在他的研究小組已經將其優化,轉速可達每秒1200萬轉——它含有兩個相同的「葉片」單元,即甲基,葉片之間通過碳碳雙鍵加以固定。當用紫外照射時,其中一個「葉片」會旋轉180度,導致分子馬達被「擰緊」,隨後,另外一個葉片也旋轉180度,分子馬達便又恢復過來。如此循環,葉片便可以旋轉起來。尤為關鍵的是,「葉片」形狀經過特別的設計,可以保證它們只繞同一個方向旋轉。





?伯納德·L·費林加(Ben Feringa)的四驅納米車。原定9天後舉行的第一屆納米汽車大賽延期了,大家屆時可以圍觀 http://nanocar-race.cnrs.fr/indexEnglish.php








諾貝爾化學獎簡介








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化學家、發明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的遺願於1901年設立,分設生理或醫學獎、物理獎、化學獎、文學獎以及和平獎(經濟學獎於1968年由瑞典銀行增設)




在諾貝爾化學獎從1901年至2015年的百餘年曆程中,共有172位獲獎者,他們的平均年齡為58歲,其中包括四位女性科學家。她們是:瑪麗·居里,1911年化學獎得主,亦於1903年獲得物理學獎;伊雷娜·約里奧-居里,居里夫人的女兒,1935年伊雷娜和丈夫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後者也是歷史上最年輕的化學獎得主,時年35歲;多蘿西·何杰金1964年得主;阿達·約納特,2009年化學獎得主,因對細菌核糖體的結構研究而分享了當年的獎項。




歷史上諾貝爾化學獎有63次頒發給個人,23次由兩名科學家分享,21次同時授予3名科學家。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里克·桑格是唯一一位兩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人。1958年,他因對胰島素結構的研究獲獎;1980年,桑格由於對核酸測序工作的貢獻,和另外兩人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感謝田禾、趙達慧、劉冬生、曹曉宇、黃飛鶴、陳鵬、成楚暘、陳興、王承志、王鑫、許偉凡、趙政東、陳慧乾對報道的幫助。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日本諾獎井噴 | 諾獎擦肩張首晟 | 大隅良典


屠呦呦 | 張亭棟 | 白岩松 | 何江 | 張鋒 | 楊振寧


科學隊長 | 高考招生 | 冬蟲夏草 | 艾滋 | 疫苗


吃貨 | 盧煜明 | 王小凡 | 核心期刊 | LIGO



知識分子
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
授權: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知識分子



點擊「閱讀原文」,牽手科學隊長!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化妝品中常見的滑石粉是否安全?來聽聽化學老師怎麼說 | 漲知識
化妝品中常見的滑石粉是否安全?來聽聽化學老師怎麼說
究竟如何拿捏太極技擊中的聽化拿發放
聽化石講述洪荒時代的故事
一行禪師:慈悲傾聽化解他人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