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傷醫案之後,一線醫生護士會怎麼想?

傷醫案之後,一線醫生護士會怎麼想?

傷醫案之後,一線醫生護士會怎麼想?



每次的暴力傷醫,對於醫護人員的從業熱情都是一盆冷水,而在傷醫案新聞下方的評論里,一片片的叫囂著「該殺」的網路暴力言論更是一把把刺刀,嚴重挫傷醫護人員的職業願景。

國慶節,朋友圈都在曬美景美食,而醫護的朋友圈卻被山東萊鋼醫院兒科醫生李寶華被患者父親砍殺的慘劇佔據。


面對層出不窮的傷醫事件,呼籲政府和法制部門強力干預已經被證明是無效的。一線醫護人員將會用腳投票,做出自己的個人選擇,


1.改行換崗


改行的決定不容易下,很多醫護人員總覺得幹了這麼多年醫,改行不知道能幹什麼。更多的醫護人員在謀求換崗,調離臨床一線,轉到後勤行政科室。尤其是急診、兒科領域,離場率最高。近兩年,兒科醫生辭職進入私營醫療機構的蠻多。

2.堅決不讓二代學醫


自己辛苦受累就算了,不再讓子女進這個火坑。


3.躲開高風險病人


惹不起還躲不起嗎?病情危重,請轉上級醫院;病情危重,我這沒床;病情危重,這手術做不了;病情危重,您另請高明。


4.不願意成為患者的熟醫生

很多醫生開始積極戒備患者家屬,保持平淡之交,你別跟我近乎,我也僅僅是恰逢其會。出院了,咱們就算是再見,不要再見。


5.不再專註臨床


看的病人越多,風險幾率越高。少看病人,少做手術,多寫寫論文基金,則晉陞職稱快,獲益多。


6.帶面具行醫


現在帶面具就醫的患者不少,在醫生面前笑容滿面,背過身去則污言穢語相加。醫生也將越來越多的看到,醫療規範已經不能保護自己,而是需要各類面具來應對現實複雜的醫患關係。

在整體社會環境、傳統大醫院背景下,個體醫生改善醫療的願望經常是無力的,也難以達到患者及家屬的期望值。


當大環境不能改變,醫護人員就會改變自己,而以上這些改變自己的應對方法都是很消極的,會進一步降低醫療品質,患者就醫體驗更糟糕,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這就是:囚徒困境。


醫患雙方的各自選擇,看起來是對自己有利的,而實際上導致了兩敗俱傷的最壞結局。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急診夜鷹 的精彩文章:

急診室,走向何方?
醫生啊,我能不能先看?
又一個急診醫生離場……
急診室,為什麼那麼多病人?
心梗發作,十秒內自救,你真學了嗎?

TAG:急診夜鷹 |

您可能感興趣

檢察機關迅速批捕天津市三中心醫院暴力傷醫案嫌疑人
贊!衛計委連夜發文敦促「嚴懲傷醫案」
國家衛計委出手:督導兩起暴力傷醫案 慰問陳仲偉家屬
外科大夫每年花費5000元鍛煉身體,只為傷醫案時跑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