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有接受能力的心靈來說,沒有一樣東西會真正失去
習慣於失去 |一個只求得而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於進取心,實際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後一蹶不振。
1
一般來說,人的天性是習慣於得到,而不習慣於失去的。呱呱附地,我們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後,我們不斷地得到:從父母那裡得到衣食、玩具、愛和撫育,從社會得到職業的訓練和文化的培養。長大成人以後,我們靠著自己的努力繼續得到:得到愛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錢、財產、名譽、地位,得到事業的成功和社會的承認,如此等等。
當然,有得必有失,我們在得到的過程中也確實不同程度地經歷了失去。但是,我們比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應該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應該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們暗暗下決心要重新獲得,以補償所失。在我們心中的藍圖上,人生之路彷彿是由一系列的獲得勾畫出來的,而失去則是必須塗抹掉的筆誤。總之,不管失去是一種多麼頻繁的現象,我們對它反正不習慣。
道理本來很簡單:失去當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現象。整個人生是一個不斷地得而復失的過程,就其最終結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為本質。我們遲早要失去人生最寶貴的贈禮--生命,隨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過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災人禍造成的意外損失,但也是無所不包的人生的題中應有之義。
「人有旦夕禍福」,既然生而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禍福的準備和勇氣。至於在社會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尋常遭際了。
由此可見,不習慣於失去,至少表明對人生尚欠覺悟。一個只求得而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於進取心,實際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後一蹶不振。
2
東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說。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義是教人去除貪鄙之心,由不執著於財物,進而不執著於一切身外之物,乃至於這塵世的生命。
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為「六度」之首,即從迷惑的此岸渡向覺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橋樑。俗眾借布施積善圖報,寺廟靠布施斂財致富,實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經。
我始終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徹的人生哲學,對它後來不倫不類的演變深不以為然。佛教主張「無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這回事了。無物屬於自己,連自己也不屬於自己,何況財物。
明乎此理,人還會有什麼得失之患呢?
當然,佛教畢竟是一種太悲觀的哲學,不宜提倡。只是對於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帖必要的清醒劑。我們在社會上盡可以積極進取,但是,內心深處一定要自己保留一份超脫。
有了這一份超脫,我們就能更加從容地品嘗人生的各種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3
我失去了的東西,不能再得到了。我還能得到一些東西,但遲早還會失去。我最後註定要無可挽救地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為什麼還要看重得與失呢?到手的一切,連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它們來做實驗,至多不過是一點失去罷了。
4
我們總是以為,已經到手的東西便是屬於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覺得蒙受了損失。其實,一切皆變,沒有一樣東能真正被佔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時又交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斷地得而復失,習以為常,也許能更為從容地面對死亡。
另一方面,對於一顆有接受能力的心靈來說,沒有一樣東西會真正失去。
5
大損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對小損失不再計較。
——END——
感謝閱讀、收藏、分享!感謝關注頭條號「常樂之家」!
TAG:梓哲物語 |
※心靈溝通#你是不是總有一種這輩子都找不到和我互相喜歡的人的感覺
※很早就有一個心愿——我要去西藏,向西,尋找心靈的牧場
※人生沒有後悔葯,只有正確的面對,才是你心靈最大的救贖!
※經典唯美說說:有些事情,只有經歷了,才有穿透心扉的體驗;曾經的人,只有從心底放下了,心靈才會真正地解脫
※雖然這一生不會在物質上富有,但卻可以讓心靈富足,那就是朋友間真摯的情感。
※幸福有時就是一種自己心靈的感覺
※心靈的憂傷:有些情,我們總是說不出,有些愛,我們總是得不到
※她被稱為真正的通天之路,能給人們帶來心靈上的享受
※心靈雞湯:所有的原諒,都是因為不想失去
※心靈雞湯:可能你不是最好的,可卻是我最想要的
※有些錯過會誕生美麗,只要你的眼睛和心靈始終在尋找
※你覺得雙胞胎能感應到對方的危險嗎?心靈感應是真的?
※擁有寧靜的心靈,才能發現意想不到的美
※好朋友就是彼此一種心靈的感應,是一種心照不宣的感悟
※心靈交流#喜歡卻不能在一起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若你的心靈有創傷,這些動漫會給你撒一把糖在你心上
※心靈毒藥|有錢能買來幸福嗎? 不能,有錢本身就是幸福!
※雙胞胎是不是有心靈感應,看了這個我信了
※門前有景-讓你一打開大門 便能得到心靈的洗滌 心情能夠得到放鬆 更是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