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家雖講因果,但不是宿命論

佛家雖講因果,但不是宿命論

佛家雖講因果,但不是宿命論



Q

這兩天和所有的師兄一起禪修、一起念經、一起吃飯、一起幹活,所有師兄都彬彬有禮,整個氛圍感覺就是一片凈土。但是兩天後我們就要離開這片凈土,回到俗世中了,我們應該怎麼去修行?

佛家雖講因果,但不是宿命論



如孝法師

你是從俗世來的,所以回到俗世還是沒有問題的。我常說,對於外部的環境的態度是「無可無不可」。你們來了以後再回去,最大的差別可能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所謂相對的世界是因為我們心的相對而產生的,所以當我們來到另外一種絕對的存在的話,從現象上來說還是相對的,但是我們看待事物的眼光會有變化。所以,在寺院禪修就是要讓我們時時刻刻學會放鬆。


在一個相對嘈雜、比較多變的世界,我們依然要時時刻刻保持放鬆、覺照,實際上它是一模一樣的。比如說你在行禪的時候,會有很多東西想把你拉走,但是你要用覺知的力量不斷地調整,不斷放鬆。


這個世界雖然彬彬有禮,但並不代表我們已經到達究竟,那只是一個外相。我相信最起碼在夢中,我們還是在和自己相處。


我們如何學會放鬆?這種力量如果能夠學會,我們在夢中也會放鬆。這种放松不是平常意義上的放鬆,而是對於一切事物的剖析和洞察。任何時候只要你想擁有這種智慧,都是可以的,用心都可以達到的。所以這幾天就是一種演習、一種學習。學會了,回去了自然就會用得上,所以不是問題。

心會放大一些境界,你憶念什麼,心就會為你創造什麼,這個恰恰是我們應該洞察的,而不是要去執實的,要解析、分析它本來不可得。禪修就是如實地知道,不放大。


Q


生活中那些可以讓心靜下來的事情,是不是也是一種禪修的方式?

佛家雖講因果,但不是宿命論


如孝法師


禪修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達到專註,一種是達到慧觀。對於專註來說,像寫書法、打太極拳、跑步等,只要能夠讓你感覺到不緊張、能夠持續地投入,而且比較放鬆的,都叫作禪定,而非禪修。所謂的禪修就是可以不斷、有效地用一個方法不斷地升華,最後會達到止和觀的雙運。達到止觀雙運,我們的生命就會非常歡喜、滿足,而且不執著。


很多真正的有生命質感的藝術作品,都是在止觀的情況下誕生的,但它是一個感性的方法——經過很多次的錘鍊,偶爾會有這麼一個作品出世,你沒有辦法隨時隨地用你的方法再次進入那種狀態,達到精神相對獨立、安寧、歡喜的境界。所以說它是感性的,或者說是世間少分的一種禪定、定力的成果,而非佛教裡面非常純粹的、有方法性的禪定。


佛教的禪定方法是可以教導、學習、兌現的,而世間少分的禪定不是這樣的,所以它不能夠讓你到達究竟的生命深度。佛教把禪定當作一個支點、一個跳板,利用它穿越生死的精神獨立與生命自由,那是一種非常微妙的精神世界。

Q


佛教講因果,我現在經驗的果是因為過去種的因,那我的現狀是不是沒有辦法改變了?因已經種下去了,此時此刻我的果就是必然的。

佛家雖講因果,但不是宿命論



如孝法師


生命是多維的,它就像一個倉庫或者一個海洋,種子雖然種下去了,但要兌現出來,不僅僅是因的問題,還需要緣,當下我們的起心動念就是緣。比如你的倉庫裡面有軍馬糧械,有卡拉OK,有你想得到的或者你想不到的很多東西,但是對你而言,進入倉庫你想取什麼,就是現前一念。


生命真正的因是什麼?佛性,這是最原始的、不變的。但是,我們往往是基於後天的種子而取後天的結果,一直沒有探到海底那個原始的光明,沒有取到它。我們現在通過禪定,對紛繁複雜的萬事萬物萬相這些因緣所生的因做一個剝離,去探究最原始的因。一把抓住心,你就解脫了,這是覺悟之始。始覺合於本覺,它們一個是尋找,一個是兌現。


生命之所以出現問題,就是因為我們在後來的緣所造的因中,都在尋找惡法——感性的、顛倒的,沒有找到如理思維的善法,或者根本就沒有找到佛性之因。我們的生命在緣中錯失,在因中沒找到正確的根本。


修行就是在「因」和「緣」兩個目標上都把握。在「緣」當中,現前的一切都有兩面性。比如你遭遇了一個病痛,或者一個不可避免的因緣,但是你對待因緣的心情是不一樣的。如果是修行人,有了正確的世界觀,會很感恩這個因緣讓自己清醒。這就是在相同的果上產生的不同結果,並不是定數。


大家要明白,佛教不是宿命論,這點非常重要。如果是宿命論,那我們現在修行還有什麼意義?如果是那樣,我們永遠成不了佛。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孝法師 的精彩文章:

自我強大了,外界就不是問題
生命的奧妙是想收穫什麼,就得到什麼
如孝法師:如何對治乃至超越抑鬱症?
迷茫?說明你的生命需要歷練
禪修,不要跟著感覺走

TAG:如孝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