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花開見佛,心即靈山

花開見佛,心即靈山

花開見佛,心即靈山



一、掃塵觀心——面壁觀指導語

請各位同修將手中所有東西都放下。一切放下,萬緣休息,面對牆壁坐下。身體放鬆,意念放鬆,心靈放鬆。這堂課可以成為「面壁觀」。


六祖惠能曾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刻,請觀照自己的內心,我為什麼放不下,為什麼不能安寧,為什麼不能接納敵人,為什麼不能面對自己,為什麼處處碰壁、無法超越瓶頸?


觀照自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原本,我們的內心都是清亮的、喜樂的、柔和的,如何現在附著了如許煩惱?面對自己,覺察自己,超越自己。

花開見佛,心即靈山


這個世界,不會因為多了我而平添光彩,也不會因為少了我而有所損益。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世間的一切,都由於因緣和合而存在,由於因緣離散而消失。世間的諸法,都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性。


一切都是過程:你的輝煌,你的失敗,你的青春,你的老邁,你的順暢,你的糾結,一切都曾生起,一切都曾經過,一切都會過去。


深入地挖掘自己的內心,用「本來無一物」的思想來對照自己的生活:回想你與父母的相處,與伴侶的相處,與孩子的相處,與員工的相處,與同事的相處……我本來很清明,本來很自在,為什麼現在有了這麼多的煩惱?


花在路邊盛開,如此明艷嬌嬈,為什麼你欣賞不到?水在河中流淌,如此清澈琤瑽,為什麼你聽聞不到?夕陽古道瘦馬,小橋流水人家,悲愴高古景色,尋常巷陌風光,為什麼你感受不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為什麼你心會不到?

把你的眼睛閉起來,照見自己的本來面目,覺察自己的內心。為什麼我們總是願意在計較攀援中活著?別人說我不好,為什麼我久久無法釋懷;別人肯定我、讚歎我,為什麼我要以此為樂?深入地挖掘自己的問題,尋找苦痛掙扎的原因。莊子說:「舉世皆譽而不加勸,舉世皆謗而不加沮。」外界的評價等同於你自身嗎?外界的讚揚會令你變美,毀謗會讓你變醜嗎?為什麼如此介懷呢?

花開見佛,心即靈山



只有向內觀照自己,才能找到煩惱、染污的根由。這不是老師可以教給你的,也不是朋友可以提示你的,只有你自己可以幫助自己。


好好觀照自己的內心,只有自己真正發願想要解決問題,問題才有可能得到解決。

直觀心中升起的每一個念頭,面對它,看住它。觀者,看也,看住自己的念頭;照者,見也,如明鏡一樣照見自己心中的每一個角落。


回想自己走到今天,內心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我們為什麼會迷失?為什麼會煩惱?為什麼會比較?為什麼會不幸福?多問自己為什麼。某人成為你的敵人,為什麼你一想到他便怒火中燒,心生嗔恨。為什麼?


尋找問題,發現它,面對它,放下它。用堅定的聲音告訴自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人人心中皆有如來藏識,皆有成佛的種子,皆有成佛的可能性。那麼,我們為什麼無法成佛,為什麼被心魔所困擾?鏡子原來如此明凈,是誰將它惹上塵埃的呢?是風嗎?還是污濁的世事呢?請記好了,「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心鏡上的塵埃是我們自己染上的,所以解鈴還需系鈴人,讓我們一一觀照,把塵埃漸漸擦去吧。

花開見佛,心即靈山



有人絕望地站在海邊,對大海說:「我將永遠不愛海了。」荷花對他微笑道:「善男子,花將常在你的海里。」荷花在對你微笑,清風在向你致意,小鳥在對你歌唱,你的心感受到了嗎?只有當我們的心海如明鏡一般平靜時,我們才有清澈的靈台去感受這一切,幸福、智慧、曠達等正面的能量才會臨幸你的生命。


只有敢於面對和自我超越,才能達到至善。生命的喜悅無從借鑒,真正的自在唯在我心。面對自己的內心,尋找自己潛在的問題。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虛空法界,依正莊嚴,是一個大的感應果報。一個世界,一個社會,是一個小型的因果報應。一個人,一個家庭,是最小的因果報應。一個妄念就是一個業因。業因遇到緣,果報就現前。」(凈空法師語)


因循果報,絲毫不爽,我們自己所造的宿業,自己要去擔當,自己要去面對,自己要去化解。


觀想回到原初的澄明狀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不要被功名所左右,不要被利益所左右,不要被情感所左右,不要被愛欲所左右,尋找真實的自己。

花開見佛,心即靈山



深深地吸一口氣,尋找自己內在的喜悅。仔細感受,用心觀想,會心處不必在遠:我就像春雨一樣澤被萬物,潤物無聲;像夏月一樣清涼皎潔,明曠高遠;像秋日的落英一樣盤旋起舞,深吻遒會;像冬日的冰雪一樣潔凈瑩透,無色無香;像山間的泉水一樣歡欣地與一切人把臂同游、盡情歌唱;像松林的晚風一樣吹拂過迷途者流淚的面龐;像邊塞的夕陽一樣氣勢磅礴,映照落霞孤鶩;像大漠中的狂沙一樣捲起萬物,流轉了萬年的光華。


讓自己的內心回到原本相磨相盪的態勢之中,回到如嬰兒之未孩的無窮可能性中,我是如此的清凈、自在、圓滿。一天、一月、一年、一生,時刻記得這樣的狀態。「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在外不分別,在內守靜寂。關閉紛弛的妄心,啟用真心與本心。


像觀音菩薩一樣的慈悲、仁愛,像文殊師利菩薩一樣的清凈、精進,像普賢菩薩一樣知行合一,像地藏王菩薩一樣具有大願、大力,救苦救難。我們要以一切佛菩薩為榜樣,在有限的人生中展現無限的可能。


在生活中,敢於承當與接受,接受自己的不足,接受負面的評價,接受無常的定則。真正地接受自己,展現自己,立足於天地之間而無有憂懼,一片冰心,一片坦蕩,完具智慧,完具慈悲。

花開見佛,心即靈山



二、音聲相契——同修壁觀禪心得分享


法師:下面,請各位同修針對剛才的禪修體驗說說自己的看法,隨心漫談,觸機而動,自然就是最好,真實就是最好。真的,就是善;善的,就是美。


同修一: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曾想過要去觀照自己,使心寧靜而不再躁厲。可是,苦於沒有一種專業的門徑,指點我們怎樣向內觀,怎樣放下自我,放下一切,怎樣面對煩惱,證得菩提。剛才法師的指導給我們提示了這樣的一條道路,使我們回家以後能夠切實修行。感恩法師。禪修是一座寶庫,等待我們去修證,去實踐。


同修二:我在剛才的過程中,明顯地感受到禪修好比是黑夜當中的一雙眼睛。「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這雙黑色的眼睛教我們向內觀自己,而不是向外指責別人、怨天尤人。禪修教我們發現自己。


同修三:平時在家庭中遇見每一件瑣事,都會在心上系一個結。久而久之,心結越來越繁瑣,越來越難解。於是就很容易去責怪自己的家人,家庭的氣氛變得越來越緊張。今天才有所領悟,原來是一切都是自己的原因。自己的心如鏡子一樣,如果我很緊張,很哀怨,那麼照射出來的世界便也是面目可憎的。別人又怎麼會喜歡和我相處呢?好運氣喜歡好臉色。我們要想改變別人的態度,首先要改變自己的心。別人只是觸發怒火的一個因,而嗔怒的種子在我們自己的心中。因此,我們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使它如水一般清涼、寧靜,這樣無論外因如何挑釁,我們都能夠安住於自己清凈的狀態之中,學會理解他人,包容他人。惟其如此,世界才能和諧。

花開見佛,心即靈山



同修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真應該好好參悟這句智慧的話。我們來此世間的時候一無所有,離開的時候還是一無所有,中間過程中獲得的名、利,體會的愛、憎,不是雲煙,不是夢幻,又是什麼呢?我們總是想不斷地購買一些東西,求得一些東西,貪愛一些東西,這些東西最終都會歸於空無,為什麼要成為它們的奴隸,為什麼要如此執著呢?這三天的禪修,讓我慢慢找到了心靈歸於沉靜的方向,沿著這個方向去修行,相信一定會展現出更好的人生風光。


同修五:人生本來的狀態,是清凈的、空的,但是這種空中卻又包含了最大的豐盈與圓滿。相反的,在人生中對於名聞利養的馳逐,看上去是為我們增加了許多東西,實際上卻損折了內心的圓滿與清凈。越是向外追求,越是失去。一如掌中之沙,握得越緊,離散地越快。如果一個人的心沒有根底,沒有定力,沒有靈魂,就很容易被外界普世的價值觀所牽引,去追求才色名食睡。因此,我們應該多多參加這樣的禪修,並堅持將它貫徹、落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


同修六:剛才在禪修中,感受到了禪悅。剛開始的時候,師父的聲音響起,問我有什麼煩惱,我當下沒有想起什麼具體的煩惱。但是隨著指導語的漸進,我逐漸看到了自己內心的一些煩惱,真正開始能夠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並且想去面對它,改變它。因此我想,禪修應當是一生需要堅持的功課,不斷省覺,不斷內觀,不斷整理心靈,不斷超越前一刻的自我。


同修七:這是我第二次參加香海禪寺的禪修了,我再一次來,是因為真正感受到了它的助益,不願意淺嘗輒止。我總覺得,自己的內心是分裂的,至少有兩個我在作對。第一個我想做陶淵明那種出塵的隱士,願意過與世無爭的生活;但是第二個我又是如此的愛慕虛榮,一旦回到自己的生活中,還是喜歡漂亮的衣服,喜歡奢華的物質。我覺得自己在生活中真是苦痛糾結,想要改變別人,但是自己都不盡如人意,談何改變別人呢?今天,我意識到,原來一切的問題都出在自己身上。要嚴於修證自己,寬於對待他人,這或許才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吧。我發願用兩年的時間,來到香海禪寺來做義工,不知師父是否能夠接受我?

花開見佛,心即靈山



同修八:這三天禪修對我的挑戰非常大。我的身體比較胖,早上五點鐘開始的打坐對我而言是一種很大的挑戰,我喜歡這種超越自我的感覺。剛才在面壁觀的過程中,開始的時候我腦海中想到的是妻子和孩子,然後又想到父母,我對他們怎麼樣,哪裡做得好,哪裡做得還不夠。後來又想到了自己,自己身上有哪些長處,又有哪些不足,有哪些人使我歡喜,哪些人使我憎恨,我一一想來,一一觀照,一一面對。這些事情雖然還不曾想出一個明朗的結果來,但是這一過程卻使我的心越來越寧靜,越來越安和。我開始感受到,人生是一個過程。我以後還會繼續禪修,堅持下去。非常感恩香海,感恩師父。我感到這是一個療愈心靈的過程。


同修九:在這裡,我學會了與自己對話,與內心對話。我由衷地感到,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如同一張白紙一般,沒有任何的顏色,可是塵世中的種種遭際——人際、感情、事業等等,卻將我們的心染上的顏色。我們有時快樂,有時傷悲,輪迴周轉,沒有消歇的一刻。禪修讓我的身體停下來,也讓我的心靈停下來。現代生活風雲變幻,常常使人猝不及防,我想起這樣一句話:「慢慢走,等等靈魂。」禪修就是在等自己的靈魂,洗凈它、護惜它,清凈喜樂地去生活。


同修十:我因香海的小冊子與這裡結緣。這三天,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吃飯的過程。我們在紅塵時,每天都想要去追求鮑參翅肚,追求玉盤珍饈;但是來到這裡以後,法師教了我們怎麼吃飯,我們也看到法師們是怎樣做的。他告訴我們,要專註在每一個當下,吃飯就吃飯,睡覺就睡覺。吃飯的時候不起雜念,用全部的意志完成吃飯的過程,用心感受米飯在口中被咀嚼的每一個當下。這樣,米飯清冽如酒香,任何一點回甘都能被我們明確地感知。法師們在喝粥的時候就是這樣,具有出家人的從容、喜樂、滿足,出家人的威儀令人心生嚮往。

花開見佛,心即靈山



三、色即是空——回歸本來圓滿的佛性


剛才讓大家來參悟這個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每次觀想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心都充滿能量,如同電擊。好的東西要和大家一同分享,因此今天與你們一同來修證它。


有位同修看了我們的《香海禪》,問了我一個問題:「師父,您說如果把心清空,就能使人的能量乘以倍數地增長。請問它如何增長,又能增長多少呢?」我對他說:「當你起了這個乘以倍數的念頭,心就不可能是空的,如果不能做到空,而去追求有,追求結果,這樣,修行就是緣木求魚。離清凈、自在越來越遠而已。」


我們做事情喜歡設定一個又一個的目的,有的人達到了目的就不再精進,就懈怠了。這樣,目的反而成為使你停止前進的借口。就像很多優秀的學生進入北大清華以後,覺得自己的目的達到了,考取了名校,於是就開始渾渾噩噩地過日子。幾年以後,反而「泯然眾人矣」。須知,才性、靈氣是需要日日護養,靜心護惜的,如果以一個個狹隘的目的來損折自己的智慧,那麼這樣的追求就不值得效法。

花開見佛,心即靈山



人應有願景,發大願,行正道,而不要執著於每一個短期的目的之上。什麼樣的願景會使人此生受益?比如儒家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這樣的願,就是能量具足的。又如佛教所說的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有此莊嚴誓願並依此修證的人,此生自然能夠有一番大成就,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只有將自己身上的習氣,如傲慢、嗔怨、躁厲、急迫等一一克服,將對於名聞利養的追求一一放下的時候,你身上的能量才能徹徹底底地展現出來。否則,你就像一個倒滿了水的杯子,再也容納不下任何新鮮的思想,任何異質的聲音,這樣的人有如一潭死水,是終歸要發臭腐爛的。死水是令人絕望的,不流動、不振拔的人生也不會有什麼希望。正因如此,朱熹在讀書時想到了「為有源頭活水來」。讀書要活,做人也要活。


一個人立足於天地也好,與他人相處也好,自處獨居也好,只有將原本的清凈的自我展現出來時,方才能夠成為最優秀的少數人之一。佛法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只有使自己回歸到本來的空性之中,人才能夠真正擁有無量無邊的能量。

花開見佛,心即靈山



「空」是宇宙的根本大道,是我們最應參省的人生至理。當因緣還不具足的時候,停住比勉強行進更為睿智。達摩在傳法之前曾經面壁九年,這既是自我修證的過程,同時也是靜待機緣時至的過程。真正的智者總是能夠通過宇宙萬物的運生規律來省覺自己,超越自己。他以萬物為上師,以一切人為導師,把自己的心量打開到無所不包的虛空之境,能夠吸收、運用一切力量來幫助別人,也成就自己。


禪修所需要的是「心超三界外,身居五行中」的狀態。這並不是身心的分裂,而恰恰是兩者最佳的結合。


我們主張修行生活禪,亦即將禪修靜定的狀態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去,使語默動靜之間,無時無刻不體現出禪者的作風。要想解決生活中的種種煩憂,掃平心上的諸多塵垢,最佳的方法就是通過身心的內觀、內調,使自己回歸到原本空靈的狀態之中去,如此一來,原本的慈悲與智慧將次第展現,你將展現出非常優容、喜樂的人生狀態。在這樣的天地境界中,一切問題都自然迎刃而解。不是問題本身不存在了,而是你不會再將它們視作問題與障礙了,相反的,所有人事都將成為加持你修行的上師,促進你的正向能量,使你在人生中展現出不凡的氣象來。

花開見佛,心即靈山



我們修行,應從小事著手,從凡人度起,從行住坐卧中體會禪的真諦。最後,送給大家一句智慧言語:「破除煩惱,二更山寺木魚聲;見澈性靈,一點雲堂優缽(優缽:梵語,亦即蓮花)影。」破煩惱處,不在高古,如魚精進不息,則聞木魚聲便可照徹煩憂;見性靈出,不必在遠,三兩荷花素凈,當憶其出自淤泥。可見,清凈、性靈都是從煩惱、污濁中步步參悟而被勘破的。我們今天在這裡禪修,實際上是師父領你看看修證的道路,認認回歸佛性的家門。至於之後的修行,就要靠個人的堅持與精進了。


無量佛經,多少是佛說的,多少是魔說的?即心即佛,也可說即心即魔,看你起心動念,看你如何護惜,看你如何安住,看你如何堅持。禪修的功課,一時都鬆散不得:「獨立不愧影,獨寐不慚影」,君子慎獨,即使是獨處時,即使是困厄中,也不能忘記修行。


讀十年書不算本事,讀一輩子才見長進;修一時禪不算精進,修百世禪方見菩提。

花開見佛,心即靈山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香海禪心 的精彩文章:

秋季里身體最愛的7種滋補素食
學佛人一生要學會兩件事情
沉默是誹謗最好的答覆
讀十則佛家故事,過十全安心人生
修法不如修心

TAG:香海禪心 |

您可能感興趣

心如蓮花,花開見佛
花開見佛悟無生——巫娜《花開見佛》
又見梅花開
花開見佛悟無生
把繁花開在心靈里
什麼叫花開見佛?
立秋之後桃花朵朵開,七夕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生肖
花開花落,心靜如禪
心似蓮花開
心如夏花開
●花開花落,心靜如禪
「花開見佛」:陳之佛工筆花鳥畫欣賞!
彼岸花開,花和葉永不相見
心懷夢想,春暖花開
聽見花開
春暖花開,心自安然
菊花開,菊花殘,秋心已泛黃
虐心,扎心,桑心《那年花開》真正的大劇才開始上演!
今生幸相見,再遇逢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