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當王子當和尚,終年150歲只履空棺,留千古之謎

不當王子當和尚,終年150歲只履空棺,留千古之謎

提起少林初祖達摩,國人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然而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就在距河南義馬煤業集團觀音堂煤礦不到10公里的空相寺,竟然是禪宗初祖達摩圓寂後的葬身之所,而且還是相傳達摩「只履西歸」故事的發祥地。



不當王子當和尚,終年150歲只履空棺,留千古之謎


作為少林初祖達摩,圓寂後不葬在少室山下,而是要埋在400里外的陝州(即今天的三門峽市陝州區)境內,舍近而求遠,這裡面有什麼說處呢?


在一個初秋時節,筆者在作家老徐的陪同下,驅車三十公里,來到這座禪宗祖塋,探究這幕後故事。


空相寺位於河南三門峽市陝州區李村鄉境內熊耳山下。老徐介紹,空相寺古稱定林寺,又稱西山寺、熊耳寺或者達摩塔院,素有「陝郡之聖地,天下之名藍」的美譽,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公元58年-75年),是我國建築時間最早的寺院之一,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它和嵩山少林寺、洛陽白馬寺、開封相國寺並稱中州四大名寺。



不當王子當和尚,終年150歲只履空棺,留千古之謎


空相寺之所以聞名遐邇,與印度高僧達摩圓寂後,葬於該寺密不可分。


據史料記載,達摩,南天竺國(今印度)人,本名菩提多羅,成年之後依照南天竺習俗更名為達摩多羅,相傳為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是個名副其實的三太子。至於菩提多羅為什麼放著錦衣玉食的王子不當,而去參禪拜佛,出家修行,首先與南天竺(古印度)的習俗有關,古印度是個崇尚佛教的國家,創始人為悉達多(公元前565—485),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極為出身高貴,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太子,他的父親為迦毗羅衛國的凈飯王,母親為摩耶夫人。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之所以會出家修行,主要基於他在19歲時的一次出行,在這次出行中,19歲的悉達多太子看到了人世間的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捨棄奢華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在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方大徹大悟,開啟開創了佛教。



不當王子當和尚,終年150歲只履空棺,留千古之謎


菩提多羅(即達摩)出家修行,和悉達多太子(即後來的釋迦牟尼)情景相仿,也是為了尋求自我解脫,後來菩提多羅拜釋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訶迦葉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羅為師,研讀大乘佛法。唐朝時玄奘法師去印度拜佛求經,主要也是緣於印度佛教久遠,當然這是後話。


公元520年,我國正處於南北朝時期,菩提多羅(即達摩)遵照師父的法旨,駕一葉扁舟,自印度飄洋過海,來到中國廣州。


喜好佛法的南朝梁武帝蕭衍得知消息後,當即派特使將接達摩到南京探討佛教宗義,因二人在佛理方面存在分歧,達摩在南京停留時間不長,便向梁武帝告辭渡江北上。


達摩出了皇宮,行至雨花台時,見到一個名高僧正在講經說法。這個高僧不是別人,乃當時著名的神光大師,達摩見人講佛法,就擠在人群中側耳傾聽,時而點頭,時而搖頭。神光見這個外國和尚搖頭,認為是對自己的大不敬,便質問達摩為什麼搖頭?達摩見彼此對佛學見解不同,便主動讓步,離開雨花台北上而去。

達摩去後,有人就告訴神光說剛才的外國和尚就是印度高僧菩提達摩,精通佛法,學識淵博。神光聽了為剛才自己太沒禮貌感到慚愧。於是,就起身去追趕達摩,想賠禮道歉,一直追到長江岸邊始追上,只見達摩向岸邊的一個老太太化緣化了一根蘆葦,往江邊一放,五片蘆葦葉頓時平展伸開,然後達摩雙腳踏於蘆葦之上,飄然渡過了長江,這就是達摩傳說中有名的一葦渡江



不當王子當和尚,終年150歲只履空棺,留千古之謎



神光一見達摩的本領,更是懊悔有失。

為了追尋達摩的蹤跡,神光歷盡千辛萬苦,一路化緣一路打聽,來到嵩山腳下,陪伴達摩面壁達九年之久,最後立雪斷臂,感動上蒼,天降紅雪。達摩遂傳衣缽、法器於神光,並給其取法名「慧可」,慧可由此成為少林寺第二代禪宗,稱之為「二祖」,這是後話。


閑言少敘,書歸正傳。公元527年,北魏孝昌三年,達摩來到了嵩山腳下,看這裡群山環抱,叢林茂密,山色秀麗,環境清幽,心中不由暗暗稱奇。於是,就把這裡作為他落跡傳教的道場,廣集僧徒,首傳禪宗。自此以後,達摩便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也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


達摩在嵩山創立少林禪宗後,將衣缽法器傳給了弟子慧可,便離開少林寺去禹門(今洛陽龍門)傳法,禪棲千聖寺。公元536年,達摩在千聖寺講經說法時圓寂,終年150歲。達摩死後,他的法體按照佛教的禮儀裝殮入棺,並遵從達摩的意願,埋葬在距禹門近200里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中。達摩圓寂後,梁武帝回想起和達摩祖師在一起切磋佛法的情景異常惋惜,親自撰寫了「南朝菩提達摩大師頌並序」的碑文,並劃撥專款建造了達摩靈塔、達摩殿和達摩造像碑,以示對達摩祖師創立禪宗的紀念。從此,少林寺稱禪宗祖庭,空相寺為禪宗祖塋。



不當王子當和尚,終年150歲只履空棺,留千古之謎



那麼,定林寺又為何易名空相寺呢?又是什麼時候改名空相寺的呢?老徐說,關於定林寺易名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達摩死後兩年,東魏一個名叫宋雲的使臣從西域出使歸來,在途經蔥嶺的時候,迎面見到達摩祖師身穿僧衣,一手拄著錫杖,赤著雙腳,掂著一隻鞋子,由東往西而來。二人相遇後,宋雲問達摩往何處去?達摩答曰西天。


分別的時候,達摩又告誡宋雲回京後別說見到他,否則將有災禍。言罷,二人各奔東西。宋雲以為達摩說的是戲言,沒有介意。回到京城以後,他向皇帝復命時,順便提到了途經蔥嶺遇見達摩老祖回西天的事情。誰知話音未落,東魏孝靜帝就發了火,怒斥宋云:「人所共知,達摩死於禹門,葬於熊耳山,造塔定林寺,你怎麼說在蔥嶺遇見了達摩,死人怎能復活?這分明是欺君騙朕,豈有此理?」說罷便令侍衛把宋雲扭出殿外投入監獄。


數日之後,孝靜帝坐朝審理宋雲欺君一案,問道:「你說在蔥嶺遇見達摩的事情,是怎麼回事,你要如實說來。」宋雲於是就把蔥嶺見達摩的經過詳細稟告孝靜帝,孝靜帝聽了半信半疑,群臣們在殿角下,也是議論紛紛,有人說,達摩西歸,既然真假是非難辨,不妨開棺驗證。


孝靜帝採納了這個建議,把達摩墓穴挖開,開棺查看,惟見只履空棺,方知初祖已脫化成佛,只履西歸了。於是,就下旨將「定林寺」改名「空相寺」,同時也為蒙受不白之冤的宋雲平反昭雪,這就是有名的「只履西歸」的故事。現在少林寺碑廊內,還有一塊「達摩只履西歸圖碑」。



不當王子當和尚,終年150歲只履空棺,留千古之謎



另一種說法是,公元757年,唐「安史之亂」時,大唐名將郭子儀提師數十萬自西而東,出潼關、過函谷關,意在收復東京洛陽。對於這場決定大唐命運的戰役,郭子儀實在沒有什麼必勝的把握,在途經空相寺(當時叫定林寺)時,親自到寺院親禮達摩聖跡,祈求佛祖保佑,並許願若達摩禪師福佑,平定叛亂,必當奏請朝廷「特加崇飾」,給予特別的榮耀。


離開定林寺後,郭子儀揮師東進,一舉光復洛陽,郭子儀也因平叛有功被封為汾陽王。


公元772年11月,安史之亂平定9年後,郭子儀上書奏請朝廷要求重整定林寺。半年後,唐代宗李豫欽賜「達摩禪師宜贈謚號園覺,寺額為空相之寺,塔額為空觀之塔……」。


據此為證,定林寺(當時也叫達摩塔院)易名空相寺,乃唐代宗李豫欽賜,並且追加達摩為「園覺禪師」,達摩塔為「空觀之塔」,這種說法應該是比較準確的。之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空相寺因禪宗祖塋的地位,並秉承達摩祖師的高行,與禪宗祖庭少林寺一脈相承名揚天下。



不當王子當和尚,終年150歲只履空棺,留千古之謎



據史料記載,在最鼎盛時期,空相寺僧侶達800餘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殿、觀音閣、藏經樓、鐘樓、鼓樓等各類建築達400餘間,佔地1000餘畝。據說寺院鐘聲響起,可東傳至洛陽,在皇宮都能聽到。明代詩人衛濬曾有「禪杖堪清煩惱障,僧床頓悟菩提心,逢人漫話西歸事,只履遺蹤未易尋」 的詩句直抒古剎空相之盛況。


航海西來意,金陵語不契,少林面壁功,熊耳留只履。」現存該寺刻於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的達摩造像碑,更是精確概括了禪宗初祖達摩的一生。


本文屬作者 王曉峰 作品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長眼量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在蜀漢最怕此人,設計坑死他,不是魏延
延安時期第一貪污案,毛主席說老紅軍也必須執行死刑
如果有這樣的君臣組合,反清復明或能一舉成功!
日本關東軍號稱無敵,可是在這場戰役中卻被砍瓜切菜
皇帝妃子看上一個窮光蛋,誰料此人後來成了皇帝

TAG:風長眼量 |

您可能感興趣

不当王子当和尚,终年150岁只履空棺,留千古之谜
非比尋常的鞋履空間 BLOCCO 5日光禮堂開啟秋冬時尚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