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為何沒能連任?

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為何沒能連任?


[摘要]選舉結果:亞當斯71票,傑斐遜68票,選舉人團總票數為139票。換言之,亞當斯僅比過半數多1票的結果當選總統。



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為何沒能連任?

1800年的美國總統選舉,意義深遠。政黨政治的運作機制、選舉文化的爭鬥喧囂、總統選舉制度的步步改革,都始於這次選舉。合眾國自建國以來的統一與和平,也在這次選舉中,經受了考驗。因此我們回看歷史,意圖從總統選舉的角度理解美國政治時,不能不從1800年開始。


從友到敵:1800年選舉之前


1800年的總統競選,最引人注目的主角是托馬斯?傑斐遜與約翰?亞當斯。一個來自弗吉尼亞——美國最有歷史的州,歷史學家一致同意:美國從這裡開始;一個來自馬薩諸塞,美國最具革命傳統的州,宛如中國的湖南。二人初識,是在1775年第二屆大陸會議召開時。次年,大陸會議委託「五人委員會」起草《獨立宣言》,托馬斯?傑斐遜執筆,亞當斯也參與了修改,作為同一事業的戰友,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785年,亞當斯評價傑斐遜,認為他「從不受黨爭或個人偏見的影響,始終都只為了自己的國家」。1787年,傑斐遜的摯友詹姆斯?麥迪遜向他打聽亞當斯的人品,傑斐遜告訴他,亞當斯極其和氣可親,一旦與他相熟,便會喜歡上他。


然而,友誼歸友誼,二人政治上的分歧從謝斯起義(1786年)、聯邦憲法制訂時便已顯露分明。對於謝斯起義,傑斐遜認為它就像大自然的風暴,雖則有破壞性,但那屬於民眾對於暴政的反抗權,政治上缺少不得。他那句「自由之樹須靠暴君的鮮血來澆灌」的名言就起因於謝斯起義。亞當斯則不然,在他眼裡,這是一幫無知、絕望、毫無原則與良心的烏合之眾的騷亂。

謝斯起義的爆發,推動了聯邦憲法的制訂。雖然憲法制訂時,他二人都不在國內——傑斐遜出使法國、亞當斯出使英國,但他們通過書信表達了各自的看法。傑斐遜反對強大的中央政府的建立,認為只有切實的代議制民主和州權的保證才能捍衛人民的自由;亞當斯則認為,要想維護國家的安全與穩定,必須建立一個有效的中央政府,最好由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所描繪的「哲學王」來統治。雖然傑斐遜不反對聯邦憲法的通過,但他很自然地成了反聯邦黨人;亞當斯則與漢密爾頓一起,成了聯邦黨人的領袖,儘管亞當斯對漢密爾頓的思想有所保留,後者一心想複製英國君主立憲政體,在制憲會議上,大力主張總統與參議院議員實行終身制。


聯邦建成後,華盛頓當選總統。他身旁的助手除了司法部長、財政部長與戰爭部長外,一個是國務卿托馬斯?傑斐遜,一個是副總統約翰?亞當斯。這二人由於政治見解的分歧,很快就開始針鋒相對。1789年,亞當斯敦促國會對總統加以帝王般的稱呼,譬如「最仁慈的殿下」,或者更簡單些,稱「陛下」。傑斐遜嗤之以鼻,說「我從來沒聽說過如此荒誕可笑的事」,並且表示,「我希望諸如『大人』、『閣下』之類的詞永遠不要出現在我們中間」。


1790-1791年,亞當斯匿名發表了一系列的歷史論文,總名為《與達維拉對話集》。文章中表達了他對於法國大革命的批判,他勸誡美國人:不要受激情的驅使,即便是民主,也必須受制約。1791年4月,著名政治思想家托馬斯?潘恩的著作《人的權利》在美國出版,這本為法國大革命的激進民主而強烈辯護的作品,得到了傑斐遜的認可。他公開表示,「終於有人出來反對我們中間的政治異端了」。


國務卿公開羞辱副總統,華盛頓很生氣,傑斐遜向總統做了解釋,同時給亞當斯寫信,表示道歉。他說,「你我之間,政見不同,彼此都知。但我們是意見不同的朋友。」亞當斯接受了道歉,不過他聲明:傑斐遜的言論「對他名譽上的傷害已經造成」。兩個人15年的友誼自此終結,敵意埋在了各自的心底。


就在第二年,一向代表傑斐遜說話的詹姆斯?麥迪遜呼籲組建共和黨,以此反對聯邦黨。很快,這兩個陣營在國會結幫成派(黨團會議),原本都反對黨爭的美國第一代政治領袖在現實政治的驅動下紛紛轉變立場。美國政黨的發展只待形勢的推動。

1796年,華盛頓拒絕繼續任職,宣布來年卸任,新一任總統將由選舉產生。這時,新生的兩個黨派——聯邦黨與共和黨(或稱民主共和黨)——還沒有發展成為制度化的政黨,也還沒有正式的總統候選人提名機制。誰將當選?如何競爭?這都是懸在有總統野心的政治家心上的問題。不過,聯邦黨人與共和黨人內部,各自都有最具競爭力的總統競選人。


聯邦黨人一邊,身為副總統的亞當斯,認為當選第二任總統的榮耀非他莫屬。他寫信給妻子,稱自己是「顯而易見的繼承人,繼任就在眼前」。他把自己比作幹了8年乏味的副總統職務的「威爾士王子」。至於聯邦黨人的另一個領袖、華盛頓內閣中的財政部長漢密爾頓,在他看來,也沒有資格與他競爭。


共和黨人一邊,國務卿傑斐遜當仁不讓。在他看來,即便不為滿足個人的政治野心,而為了國家的自由與民主,他也必須競選總統。


不過,這兩個人的競選並沒有大張旗鼓地進行。華盛頓給他們立了先例:不要去爭,表現政治野心是不光彩的事,傑斐遜和亞當斯當然也不想違例。選舉季,兩人都回到家鄉,傑斐遜待在蒙蒂塞洛,亞當斯回到波士頓附近的家,各自靜悄悄地讓代理人替自己活動。


選舉結果:亞當斯71票,傑斐遜68票,選舉人團總票數為139票。換言之,亞當斯僅比過半數多1票的結果當選總統。

按照聯邦憲法當時的規定,獲得選舉票數次多的競選者應為副總統,當不上總統的傑斐遜只好去做副總統。美國政治史上最戲劇性的一幕出現:國家行政分支最高領導人的副手是他政治上的敵人。


副總統拒絕與總統合作,兩個人保持著距離。但是,傑斐遜以參議院議長的身份,在參議院集結他的黨派,反對以總統為首的聯邦黨人。政見的衝突中帶著個人化的色彩。


風雲詭譎:1800年總統選舉


1799年冬,華盛頓病故,偉人的離世,也讓黨派的競爭少了一種約束的力量。接下來的總統競選,就以公開對決的方式表現出來,美國的競選文化亦由此而發展。一出互相攻擊、誇張渲染、國家政策的爭論中包含著私人意氣的政治衝突劇,風浪一般卷過了19世紀的歷史舞台。

舞台上最重要的角色有四個:聯邦黨人亞當斯與漢密爾頓,共和黨人傑斐遜與愛倫?伯爾。


前三個人,彼此間互無好感,哪怕是同為聯邦黨人的亞當斯與漢密爾頓也早有不和。1788年第一次總統選舉,漢密爾頓就曾反對亞當斯當選副總統。1796年亞當斯競選總統,他再次阻撓。漢密爾頓來自紐約,因此他利用自己在家鄉州的聲望,勸說紐約州的選舉人團將選票投給另一名聯邦黨人托馬斯?平克尼。而在亞當斯眼中,漢密爾頓是個「偽君子」、「陰謀家、一個缺乏任何道德原則的人」。一向有紳士風度的亞當斯,甚至在公開場合提起漢密爾頓的私生子身世。不過,1800年的總統選舉中,亞當斯、漢密爾頓與傑斐遜都奔著誰做總統而去,雖則亞當斯與傑斐遜是為了自己當總統,漢密爾頓是為了讓查爾斯?平克尼——一個來自南卡來納,曾經參加獨立革命的老兵、出席制憲會議的代表,代替亞當斯,成為聯邦黨的總統候選人。唯獨最後一個——伯爾——是為了當上副總統。此人出身名門,父親是普林斯頓大學校長,也為美國革命立下過功勞。獨立戰爭期間,他任職於華盛頓將軍麾下,雖說不得將軍信任,但確然表現出了軍事才能。然而,他的一切行動均以利於個人目的為方向,是一個缺乏政治原則的機會主義者,無論是歷史學家還是他的同時代人,都對他評價頗低。漢密爾頓將他貶為「公眾人物中最差的一類。假如說,美國有一個獨裁者凱撒的胚胎,這就是伯爾」。伯爾自知,他競選總統無望;但卻認為,他可以利用自己在家鄉紐約的影響,幫助傑斐遜獲選總統,而他自己,獲選副總統。他憑什麼有此把握?1800年的人口普查,紐約在各州中人口最多,所擁有的總統選舉人票相應就最多。更重要的是,這個州的選舉人票在1796年全部投給了亞當斯。


選舉結果出乎公眾意料,伯爾所期望的事情發生了。現任總統亞當斯意外落選,查爾斯?平克尼所得選票比亞當斯還少。


究其原因,首先在於,聯邦黨內部發生分裂。


1800年四五月間,就在伯爾施展計謀,組織人力,運動選民,屈尊造訪簡陋、寒酸的小酒館,贏取選民對共和黨的支持時,漢密爾頓也在紐約活動,但他的目的不是為了團結,而是為了在聯邦黨人中散播不利於亞當斯的言論。


6月,漢密爾頓遍游新英格蘭各州,鼓動聯邦黨人推選平克尼而非亞當斯任總統。他明確表示,哪怕其後果是讓傑斐遜當選,他也不會支持亞當斯。在他以及他所聚攏起來的聯邦黨人看來,現任總統亞當斯連任成功,將是「對這個國家的最大詛咒」。他們寧肯見到一個「聯邦黨之外的惡魔」,也不願他生之於自己的陣營。


10月底,漢密爾頓發表了一份小冊子,名為《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一封來信:關於合眾國總統約翰?亞當斯閣下的性格與公共行為》。這封信印數只有200份,然其效果好似驚雷,震駭了全國上下。漢密爾頓在信中如同咆哮一般,對亞當斯進行了猛烈的攻擊,聯邦黨人內部在國家政策上的深刻分歧也見諸於中。


在漢密爾頓筆下,亞當斯雖則「誠實正直」,但其性格中的內在缺陷使他完全不適合做總統。他虛榮自負、極端以自我為中心、情緒衝動、欠缺公正,甚至將他漢密爾頓也貶為「缺乏任何道德原則的人」。


亞當斯的政治生涯與成就,在漢密爾頓看來,不值一提。儘管亞當斯的愛國主義不可否認,但他認為,亞當斯任職總統期間,犯下了致命錯誤。他譴責亞當斯與法國締結和約(1799年亞當斯遣使法國,來年10月兩國締約),認為那是向法國示弱;亞當斯對其內閣成員的解職(被解職者為漢密爾頓的同盟,支持漢密爾頓親英反法的外交政策,即「高調的聯邦黨人」一派),暴露的正是其性格中的敵意與對內閣的不信任。


可笑的是,漢密爾頓在大肆的抨擊結束之後,卻又建議聯邦黨人繼續推選亞當斯。這不合邏輯的言語只能解釋為漢密爾頓不願讓人覺得是他分裂了聯邦黨。


然而他事實上就是分裂了聯邦黨,並且給了共和黨最合適不過的競選武器。儘管他這份長達54頁的攻擊信最初只為出示給友人——與其同調的聯邦黨人,但它很快被共和黨人得知,迅速披露於共和黨報端。


消息傳開,共和黨內一片歡騰。一向與傑斐遜、麥迪遜交好的詹姆斯?門羅以慶賀的語氣說道:「再沒有比這封信對聯邦黨人更有害無益的了」。


聯邦黨內部對於漢密爾頓下筆傷人的文風、直奔選舉日而去的時機選擇,震驚之餘,深為不滿。的確,沒有什麼比他這封信更能揭露聯邦黨陣營內部的分裂。敗選的陰雲籠罩在聯邦黨人的上空。還能爭取到多少選舉人票呢?


12月初,各州總統選舉人票的歸屬全部揭曉。其結果正如聯邦黨人所擔心的那樣:共和黨人獲勝,聯邦黨人失敗。一共138名總統選舉人票中,73名歸於共和黨名下,65名為聯邦黨人所得。


接下來,各州選舉人按照法律規定的日子(12月3日),齊聚州府,選舉總統。遵循黨派意志,兩黨選舉人都將自己的選票(每人兩張,其中一票必須投給本州之外的候選人)投給了本黨的兩位候選人(只有一名聯邦黨選舉人例外,他將自己的選票之一投給了約翰?喬伊,而非平克尼)。73名共和黨選舉人無一例外地將自己手中的選票分別投給了傑斐遜和伯爾。二人所得選票均過半數。按照憲法規定:所獲選舉人票數過半者,其中得票最多的人應成為總統,次多者應成為副總統。這樣,總統與副總統人職位都歸了共和黨。


僵局與和解:眾議院選舉與新總統任職


共和黨獲勝並不意味著選舉結束,傑斐遜和伯爾都得了73票,總統與副總統分別是誰,尚待再決。因何出現此種局面?因為當時的憲法只規定:選舉人在各自州內集會,投票選舉兩人,其中至少有一人不是選舉人本州的選民(第二條第一款),但並沒有規定選舉人得分別投票總統與副總統。因此之故,為了保證共和黨候選人全部勝出,所有共和黨的總統選舉人都將自己的兩張選票一張投給了傑斐遜,一張投給了伯爾;誰也沒有註明哪一張選票投給總統,哪一張選票投給副總統。他們也不敢不全體一致地將選票平等地分投給兩位候選人。1796年,共和黨領袖傑斐遜獲選副總統,正是由於聯邦黨人的選票沒有全體一致地分投給亞當斯和他們的另一位候選人托馬斯?平克尼,結果導致亞當斯雖當選總統,平克尼的票數卻少於傑斐遜,副總統職位由共和黨人佔了去。前車之鑒,尤須記取。


對於這樣很可能導致票數相等的投票程序,憲法也規定了解決辦法,即由眾議院再行投票,以州為單位,每州一票,同樣以過半數為基線,票數多者當選總統。


傑斐遜與伯爾決勝總統,就共和黨人的意願說,實無懸念。傑斐遜是眾望所歸,伯爾本人也只為副總統而來。但是,眾議院的投票結果是由聯邦黨人決定的,1799-1801年這一屆國會,眾議院中,聯邦黨議員64人,共和黨議員42人。以州為單位來看,共和黨人占多數的州有8個,換言之,傑斐遜可以穩獲這8個州的支持(得8票)。然而,當時的美國有16個州,按照憲法的規定,傑斐遜必須獲得至少9票,方可當選總統。這關鍵的一票就取決於另外8個州中聯邦黨議員的意願,這顯然是一個難以讓共和黨人實現其願望的問題。


兩黨之間,早已劍撥弩張,尤其是1798年聯邦黨人憑藉其在國會中的壓倒性優勢,通過了《外僑與懲治煽動叛亂法》之後。這個法案以防備法國入侵、維護國家安全為由,驅逐外國人,嚴厲打擊持不同政見者,尤其是對法國大革命持同情態度的共和黨人。傑斐遜當即對此法案表示強烈譴責,認為它違背憲法、侵犯公民權利與言論自由。共和黨人的報紙也對亞當斯政府大力討伐,結果,這些報紙發行人和主編中,先後有25人被起訴,10人被判罪。


隨著總統選舉的臨近,兩黨之間越加對立,相互間的攻擊也更猛烈。共和黨人指責聯邦黨人施行王權主義、貴族政治;聯邦黨人反駁共和黨是法國雅各賓派的信徒,企圖推行聯邦政府,步法國無政府主義與暴民主義的後塵。傑斐遜關於宗教自由的主張,也被聯邦黨人指為無神論,說他不是基督徒。唇槍舌戰的辯論中,雙方只為反對對方而存在。


現在,誰做總統的投票交由聯邦黨人決定。這個決定對他們意味著什麼,每一個聯邦黨人都非常清楚。設若傑斐遜當選總統,聯邦黨人的政治原則與政治力量統統都要受到壓制,令其反感的共和黨人的政治主張——有限的中央政府與農業社會的理念等——將會得以實施,聯邦黨人的利益也將隨之而受損。


因此而言,對聯邦黨人來說,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傑斐遜當選,最好是這兩人都無法當選。實在不行,將伯爾選出,操縱於他。此人既沒有原則,又不乏政治野心,那就正好可為聯邦黨人收買。一旦使其當選總統,共和黨人必然拋棄與反對他,他也將不得不轉入聯邦黨人陣營。黨爭意識,是如此之狹隘與激烈,以至於國會中的聯邦黨人拋下了基本的政治操守,寧肯將一個品格低劣、毫無原則並且曾在關鍵的紐約州使其失去選票的野心家扶上總統職位。無怪乎歷史學家都對這次選舉冠以貶義的辭彙。


就在這樣的私心、偏見驅使下,國會中的聯邦黨議員利用手中的選票,玩起了政治陰謀。他們利用1792年國會通過的一條法律:設若總統與副總統都空缺,得由國會選舉參議院臨時議長,代行總統職務,直到新一任總統選出為止(該法律所依據的,是憲法第二條第一款中的規定:國會將以法律規定在總統和副總統兩人被免職、死亡、辭職或喪失任職能力時,宣布應代理總統的官員。該官員應代理總統直到總統恢復任職能力或新總統選出為止),企圖在傑斐遜與伯爾間的總統選舉中,製造僵局,一直拖到在任參議院議長傑斐遜任職期滿(1801年3月3日)。屆時,再由國會選出參議院臨時議長。只要這參議院臨時議長由聯邦黨人擔任,行使總統職權的人就是一位聯邦黨人。或者,他們也可依據憲法規定,由國會在內閣官員(譬如國務卿)或司法官員(譬如大法官)中選出一位,代行總統職務。而這位官員,只要是由聯邦黨人控制的國會選出,也必定是一位聯邦黨人,同樣能使聯邦黨人的願望得到滿足。


實現這一陰謀唯一的障礙就是:3月4日開始的新一屆國會將不再由聯邦黨人主導。那時的參眾兩院都是共和黨人占多數。不過,這個障礙可通過籲請總統(亞當斯)召集臨時議會來解決。屆時,離首都較遠的美國南方共和黨議員將因無法及時趕來參會,造成出席會議的聯邦黨人多於共和黨人的局面。


於是,美國總統選舉史上第一次由眾議院決定總統人選的投票,演變成了一次政治危機。僵局策略設若成功,美國人所面對的,首先是一場憲法危機:依照憲法程序選出的總統與副總統被憲法所賦予國會的權力棄之一旁。其次,很可能演化成一場內戰或者說聯邦的分裂。


對於國會聯邦黨人的企圖,共和黨人早已在譴責,認定他們違憲與篡權;並且呼籲全國的共和黨人一致抵制聯邦黨人的陰謀,拒不接受由國會選出的臨時總統,聲稱「任何接受國會所賦予的行使總統職務權的官員都應處死」。個別由共和黨主導的州政府,譬如弗吉尼亞,甚至已在考慮動用武裝、另組新政府,修改憲法。


危機四伏的形勢下,1801年2月11日,眾議院投票程序啟動。首先是參議院議長(即在任副總統傑斐遜)宣布選舉人團的選舉結果。緊接著,下午1點,在眾議院議長、聯邦黨人西奧多?塞德維克的主持下,以州為單位來計票的眾議員投票開始。


第一天,從11日下午持續到12日早上八點,投票20輪。結果均為傑斐遜8票、伯爾6票。馬里蘭與佛蒙特兩州,因聯邦黨議員與共和黨議員各佔一半(前者4:4,後者1:1),無法決出該州的支持者,不計票。沒有一個聯邦黨人投傑斐遜的票。


第二天,12日中午,議員們稍事休息後,繼續投票。結果一樣:共和黨人全體支持傑斐遜,聯邦黨人全體支持伯爾。雙方沒有任何人妥協。


第三天和第四天,局面仍在僵持中,連續四天33輪的投票,議員們累得筋疲力盡。傑斐遜寫信給家人,表示若遵從他個人的意願,他實在是不想接受總統職務了,但為了國民的自由與幸福以及共和國的原則,他必須堅持。


堅持原則的不止是他,還有聯邦黨人。他們始終抱定了決心,決不投傑斐遜的票。只不過從第34輪(即16日那一輪)起,有的聯邦黨人發現伯爾並非他們所想像的那樣,將來是個願意被擺布的人,支持他的決心開始動搖。不過在投票時,他們保持了與其他聯邦黨人一致的立場,因為他們與伯爾的接觸還在繼續。直到第35輪結束,他們才下決心不再支持伯爾。


17日,第36輪投票,聯邦黨議員占多數的四個州:康涅狄格、馬薩諸塞、新罕布希爾、羅德島,將選票給了伯爾;馬里蘭與佛蒙得兩州,聯邦黨人棄權,選票歸了傑斐遜,此前35輪共和黨人與聯邦黨人對峙的僵局因此解開,加上傑斐遜一直擁有的8個州的選票,傑斐遜共得10票。特拉華與南卡羅來納兩州,其議員均為聯邦黨人,但他們未參與投票。所以,伯爾所得票數為4。


一場危機總算解決。有學者指出,這場危機的化解是因為傑斐遜的老對頭漢密爾頓出來呼籲聯邦黨人反對伯爾、支持傑斐遜;因為他鄙夷伯爾的品行,不願意看到國家由這樣的人來領導。漢密爾頓的確是這樣做了,並且盡了最大的努力:勸說眾議院的聯邦黨議員,不斷地給他們寫信。但他的勸說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尚需存疑,因為他所勸說的對象,無一例外地拒絕了他。


僵局的打破,實因聯邦黨人發現伯爾不是他們可以利用的對象,其中有些人也不願國家陷入內戰與分裂。譬如特拉華州唯一的眾議員、也是漢密爾頓下最大功夫去勸說的聯邦黨人詹姆斯?巴亞德,他拒絕了漢密爾頓,但他也未曾參與投票。他事後還表示,設若伯爾答應他的條件,他是願意投他一票的。


因此而言,與其說,是漢密爾頓的介入化解了僵局,不如說,是漢密爾頓的願望與眾議院的投票結果相重合。一果多因,也許更有說服力。


當然,將伯爾未曾當選副總統歸因於漢密爾頓,可能還因為1804年漢密爾頓與伯爾的一場決鬥,漢密爾頓被伯爾一槍打死。實則這場決鬥背後,另有一重緣故,1804年,伯爾尋求第二任副總統無望,轉而想去競選紐約州長。他退出共和黨,加入聯邦黨,並尋求漢密爾頓的支持,漢密爾頓輕蔑地拒絕了他。


回到1801年,選戰硝煙散去,政局回歸寧靜。3月4日清晨,亞當斯離開總統府,返回家鄉。與他同行的,是主持眾議院選舉的塞德維克,其眾議員任期已滿,新一屆國會將由共和黨主導。中午,新一任總統任職儀式開始,自始至終沒有得到一張聯邦黨人選票的傑斐遜請來了大法官、聯邦黨人約翰?馬歇爾主持就職儀式。和解的信號升起。


就職演說中,傑斐遜談到了共和黨人與聯邦黨人所經歷的爭論。但他呼籲:「讓我們全心全意地團結起來吧,共同走向和平、自由與安全。我們都是共和黨人,我們都是聯邦黨人」。一番話,讓在場者動容,他所闡述的政策方向,也讓聯邦黨人放了心。傑斐遜政府,施行的同樣是聯邦黨人的政策。傑斐遜畢竟是政治家,他懂得這個國家必須朝著市場與工業化社會發展,而非固守在農業社會。


再說亞當斯與傑斐遜。1812年1月,經過友人的調解,亞當斯給傑斐遜寫去了二人絕交後的第一封問候信,傑斐遜立即回復,兩個人中斷多年的友誼恢復了。以往政治上的分歧成為他們加深友誼的話題,你來我往的通信從此持續了十餘年。1826年7月4日,美國《獨立宣言》誕生50周年的日子,兩個人同一天離世。下午六點半左右,亞當斯說了最後一句話:「傑斐遜還活著」。他不知道,5個小時之前,傑斐遜已先他而去。


斯人已去,遺產猶在。1803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第十二條憲法修正案,這也是美國聯邦憲法中關於總統選舉的第一條修正案。它規定:選舉人得分別投票總統與副總統候選人。美國總統選舉制度的逐步改革就此拉開。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美國下一任總統:兩黨總動員:希拉里和川普
美國總統尼克松大讚李連杰功夫好,想請他當保鏢
美國總統競選人特朗普捧妻子做「傑奎琳第二」
為什麼連美國總統國宴都要邀請他們?
巴恩斯VS威爾森,誰會成為下任美國隊長
矽谷大佬為何怕特朗普當美國總統?
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贈送的國禮,毛主席為什麼只留下這兩件?
毛主席想訪問華盛頓,美國拒絕,五年後毛主席去莫斯科,他們急了
菲律賓總統瘋了!菲總統又對美國開罵 稱奧巴馬是
被美國前副總統稱為「華爾街達斯·維德」 這個要吃下F1的約翰·馬龍是誰?
希拉里會成為第一位美國女總統嗎?
官方確認史蒂夫羅傑斯放棄「美國隊長」身份 新任隊長會是誰?
普京決定誰當下任美國總統?美媒稱西方陷入恐慌
俄駐聯合國代表:美國望在奧巴馬離任前解決烏危機
預言大師預言下一任美國總統 想知道是誰嗎?
若當選美國總統 特朗普會掀翻美日友誼的「小船」嗎?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任職期間的一些罕見照片
普京盟友支持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
美國總統奧巴馬最尷尬的十個瞬間
希拉里稱當選美國總統將嚴懲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