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純熙丨大清銀幣戶部中字一兩初探

純熙丨大清銀幣戶部中字一兩初探

貓眼按:


純熙先生是我國第一流的錢幣收藏家,素以藏品之精、治學之謹著稱。

今天,貓眼有幸收到了純熙先生的這篇投稿。文中,純熙先生向中字一兩「痱子版」的「後鑄」之說提出質疑,以自己多年收藏和所見的實物為例證,援引古今中外同類情況為論據,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理性而透徹的分析。

本文以純熙先生的開放性假設收尾,將這個問題充分討論後留待後聖。對於那些想要學習國幣研究方法和治學態度的同好們來說,本文必會帶來極大的啟發。

「大清銀幣戶部中字一兩」初探

自中國近代機制幣成為錢幣收藏的「座上賓」以來,收藏者通常認為鑄造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的大清銀幣戶部中字一兩(以下簡稱「中字一兩」)均為樣幣,有厚重版(約39.5~40克)和標準重量版(通常為37.3克)兩種,此乃是公認的。在此之上,克勞斯目錄上又將其中標準重量的中字一兩分為「原鑄」與「後鑄」兩種,就不知所出何據了。

純熙丨大清銀幣戶部中字一兩初探

我們知道,中國鑄幣方面的文獻所存甚少,其中關於中字一兩樣幣的資料則更少。

就已知文獻來看,並無關於中字一兩「原鑄」與「後鑄」的記載。可見,這種論斷並沒有可靠的文獻依據,估計是根據中國第一代機制幣收藏大家的說法而臆斷的。

那麼,為什麼第一代機制幣藏家認為,中字一兩這一系列有後鑄呢?

因為人們發現有些中字一兩的底板上有「痱子」(粒狀凸起物),有些則沒有。於是第一代機制幣藏家便以此作為區分,將有「痱子」的中字一兩認定為所謂的「後鑄」,而沒有痱子的則被認定為初鑄。現如今,各大拍賣公司與錢幣鑒定、評級公司也都依據此理進行判斷。

純熙丨大清銀幣戶部中字一兩初探


圖1:正面底板上有粒狀凸起物「痱子」的中字一兩,背面較光潔

既然大多數都認為中字一兩有所謂的「後鑄」,那麼這個後鑄出現在什麼時間?後鑄中字一兩的原因又是什麼?

事實上,所謂「後鑄」一說目前沒有可靠的文獻依據支持,無法判斷時間,更不知道原因。

那麼可否僅憑「痱子」就將一部分中字一兩定性為「後鑄」?

筆者認為不可。

  • 筆者註:

如何定義後鑄錢幣?

「後鑄」即英文的「restrike」,是由於特殊原因,在該錢幣問世後,鑄造廠使用原模具再次鑄造該種錢幣,此即所謂後鑄錢幣。在世界範圍內,後鑄錢幣屬於常見現象。

筆者認為目前針對「後鑄版」中字一兩的推論並不正確,論證如下:

  • 壹:

錢幣表面出現的「痱子」樣凸起並非後鑄幣的充分條件

1. 不僅「後鑄」會出現「痱子」,新鑄也會

眾所周知,就職於天津造幣總廠的義大利籍錢幣設計及雕版師魯·喬奇鑄造有少量的民國三年袁世凱簽字版樣幣。通常認為,這些簽字版都是初鑄版,並無後鑄品。

純熙丨大清銀幣戶部中字一兩初探


中國第一個國家造幣廠——天津戶部造幣總廠

筆者曾見過四枚民國三年袁世凱簽字版銀幣,對其中的兩枚印象深刻,分別是由美國藏家包克先生和台灣錢幣藏家張秀青先生所藏的簽字版一圓(後者如今為筆者所藏)。

這兩枚簽字版品相皆佳,但通過仔細觀察,可以看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正面袁世凱臉部額頭與額頭斜上方的底版都有許許多多的「痱子」樣凸起紋,如下圖所示。

純熙丨大清銀幣戶部中字一兩初探


圖2:民國三年袁世凱側像簽字版一圓樣幣

這些「痱子」與中字一兩的痱子非常相似。作為初鑄的魯·喬治簽字版袁世凱樣幣,使用嶄新的模具鑄造的錢幣底版和人像卻出現「痱子」凸起,表明「痱子」並非是模具的鏽蝕所致。

由此可證,將底板或圖案上有「痱子」狀突起物的錢幣統統歸於「後鑄」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2. 模具鏽蝕產生凸起是斑狀,不是粒狀的

從技術角度分析,鋼模一般推測應該使用中碳鋼。優質中碳鋼兼有韌性和硬度的特點,但在潮濕的環境下,碳鋼卻易於鏽蝕。這種鏽蝕往往成片出現,不大會有針樣的腐蝕孔,因此用鏽蝕的鋼模清理後鑄造的錢幣表面應該是成片的鏽蝕痕迹。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將兩枚分別由原模和鏽蝕後的同一模具打制的古希臘錢幣進行比較,可以看出這些由模具鏽蝕引起的凸起呈斑狀,與點狀的「痱子」有明顯的區別。

純熙丨大清銀幣戶部中字一兩初探


圖3:兩枚分別由原模(左)和鏽蝕後的同一模具(右)打制旳古希臘金幣

從中字一兩和簽字版袁大頭的「痱子」可以看出,這些都是點狀「痱子」,不是鏽蝕的斑狀凸起。

3. 模具鏽蝕造成凸起有規律,「痱子」卻無

中字一兩所謂「痱子」版的總量存世不多,其中有些表面只有稍許的「痱子」,有些則較多,並無明顯規律。我們尚未發現任何兩枚中字一兩具有一致的(或至少是相似的)「痱子」。

根據世界各國錢幣研究的經驗,凡由模具破裂、腐蝕、損壞造成的錢幣表面呈現出的凸起類紋路都有明顯的規律性——我們一定可以找到兩枚以上錢幣在相同區域內有類似凸起,甚至可以通過錢幣上紋路的比對看到模具損壞逐步加深的過程。但就目前來看,「後鑄」版中字一兩表面的「痱子」並無這種規律。

4. 「痱子」版與無「痱子」版有相似的鑄造特性

再次,現存的「痱子」版中字一兩的鑄造均十分規範,具有與無「痱子」版一批鑄造的特徵,應是同一批所制。而且,客觀上來看,如此拖拉分批地鑄造少量錢幣也不符合常理。

純熙丨大清銀幣戶部中字一兩初探


圖4:正反面均無粒狀凸起物的標準中字一兩

因此,痱子系模具鏽蝕的推論很難成立。這些「痱子」無法成為將一部分「中字一兩」定性為後鑄錢幣的充分條件。

  • 貳:

錢幣表面的「痱子」不是後鑄的必要條件

1. 一些其他中國近代機制幣的後鑄品中並未出現「痱子」

某些類別的中國近代機制幣是較為明確地存有後鑄品的,如京局庚子、江南甲辰七錢二分、雲南大困龍七錢二分、袁大頭一元銀幣等。從這些較為明確的後鑄錢幣來看,它們的底版上並沒有所謂的「痱子」。

京局庚子的模具經歷義和拳動亂,造幣廠火災和顛沛流離滄桑波折,保管條件並不好,但在30多年後被私人啟用,私下利用造幣廠設備鑄造的一圓、半圓等錢幣上也並沒有明顯的粒狀凸起物。相反的由於私鑄設備壓力不足等原因,正面底板上卻有不少凹坑。

純熙丨大清銀幣戶部中字一兩初探


圖5:私人利用原模後鑄的京局庚子七錢二分

除了京局庚子後鑄版以外,其他幾種後鑄錢幣的存世量較大、獲觀較易,有心者可細心體察、進行印證。

2. 國外錢幣的後鑄品中也未出現痱子

此外,國外的後鑄之例也可證明,痱子並非後鑄品的必要條件。

伯明翰造幣廠曾用1790年~1805年的喬治三世銅輔幣的人像原模,鑄造了各種各樣的金、銀、銅幣。

純熙丨大清銀幣戶部中字一兩初探


圖6:英國Droz氏利用伯明翰造幣廠模具後鑄的喬治三世半便士

這些後鑄的錢幣在英國都有明確的文獻記載,因此屬後鑄無疑。它們中有些品相完美無缺,有些由於模裂而形成錢幣底版上的模裂紋,有些由於模具的鏽蝕,造成錢幣底版上出現成片的鏽蝕紋,但它們卻均未出現「痱子」。

也就是說,後鑄版錢幣並無必須有「痱子」樣的凸起紋的特徵。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認為中字一兩主要分兩個版:一是初鑄厚重樣幣(Pattern),二是標準重量小批量試樣幣(Specimen),而「痱子」版屬於後者。

其中,包括「痱子」版在內的標準中字一兩鑄造量較小,形制尚不適於流通,所以筆者猜測它們皆為試樣幣

錢幣上的「痱子」 其實並不鮮見,金、銀、銅幣都能見到。這類「痱子」不但在樣幣上有,很多流通幣上也有。

究竟這些「痱子」是如何產生的,有幾個線索可以參考:


一種說法是製作工具模時使用碳粉脫模造成模具表面的粒狀凹坑(孫浩先生著《百年銀元》中字一兩節略),但這一說法不能解釋為什麼有的標準重量的中字一兩沒有「痱子」。

另一種說法是使用質量不高的鋼材或淬火過程造成模具表面缺陷,但這種說法同樣既不能解釋為什麼存在沒有「痱子」的中字一兩,也無法說明「痱子」的無規律性。

還有人說這批模具來自英國,由於海運時間長,模具未加油封,造成了表面的鏽蝕,但這種說法仍存在上述反例而無法清晰解釋。

就目前已知的文獻資料和實物錢幣對比來看,中字一兩的「痱子」問題仍然可說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

筆者傾向於猜測粒狀凸起物是由於設備局限或使用不當造成的。

3. 進口設備不適應「一兩」型錢幣衝壓

西方在16~17世紀開始的國際大宗貿易中,大量使用重量在26~27克,直徑37~38毫米的銀幣(合國制七錢二分),西方機制銀幣鑄幣設備也都是以此單位重量作為標準而設計製造的。可當中國擬採用「一兩」作為銀幣單位時,國內各造幣廠使用的還是當初鑄造一圓銀幣及輔幣時從國外(多數是英國)引進的設備。面對重達37克以上、直徑40毫米以上的大坯餅,這些設備的壓力、衝壓速度等都顯得不適應。

就結果來看,有的中字一兩正面「痱子」多,反面「痱子」少,有的則相反,由此可見,「痱子」的產生具有很強的無規律性,甚至無固定的模具組合性。因為缺乏規律性,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每一枚錢幣在鑄造時設備、模具狀態的隨機性變化導致每枚幣出現「痱子」的數量不同。這些細節也許可以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上面提到的「機器不適應」這一觀點。

純熙丨大清銀幣戶部中字一兩初探


圖7:背面有大量粒狀凸起物而正面較為光潔的的中字一兩

看到這裡,可能你會提出疑問:那為什麼厚重型中字一兩樣幣沒有一枚的底板帶有「痱子」呢

除了進口的設備外,當時部分造幣廠還保留了人力螺桿壓力機,這種設備雖然生產效率低,但由於採用螺桿壓力,沒有衝壓的振動,壓力均衡、平穩緩慢,可以鑄造出非常精密漂亮的錢幣。因此,這種設備常用來鑄造樣幣。筆者猜測厚重型中字一兩樣幣也是因此而並未出現「痱子」。

至於上文提到的袁大頭簽字版這類的標準一圓樣幣為什麼出現粒狀凸起物,個人分析可能與設備衝壓力量、速度調整不當有關。

錢幣表面處理不當並非僅見於中國。根據筆者的研究,西方國家18世紀末使用蒸汽機為動力鑄造錢幣時,由於壓力的不穩定而造成錢幣表面各種缺陷。缺陷較嚴重時出現弱打、偏打、透打,但更多情況下會出現錢幣表面纖細的龜裂、褶皺或數不清的黑色顆粒狀效果。

拉美國家在19世紀中葉鑄造的許多錢幣表面都有不平整的情況,這主要也是因為技術不成熟。這種細微的顆粒狀效果或不平整的現象與腐蝕的斑塊形成對比,有時在同一枚幣上就可以看出明顯的差別。

清朝末年,我國的鑄幣技術還不成熟,類似的現象也完全可能出現。

另外,中字一兩還有一些特性值得在文中探討。


  • 筆者註:

樣幣的特性:

一般而言,樣幣有幾個特徵,分別是:圖案未定,重量、尺寸未定。

舉例來說,鑄造於1903年(光緒29年)的戶部一兩直徑約43.4~43.5毫米,使用的銀坯餅大於戶部中字一兩,重量卻低於標準一兩,因此它們明顯不屬於流通幣。

可以確定的是,中字一兩無論厚重版還是標準版都帶有這些特性——

  • 加厚版中字一兩,其重量超過標準一兩約6%,但直徑僅為40.5毫米,當然不是用於流通。

  • 標準版中字一兩,雖然重量符合庫平制,但直徑卻也只有41毫米左右,只有七錢二分標準直徑39毫米的105%,尺寸差別不明顯因而不利於流通,而且成品聲音偏渾濁。

事實上,直到1910年宣統二年「圓兩之爭」才正式落下帷幕,中字一兩從未正式發行。筆者猜測中字一兩並未敲定發行計劃,無論初鑄厚重版還是標準版都只是試鑄錢幣

純熙丨大清銀幣戶部中字一兩初探


圖8:厚重版中字一兩樣幣

此外,中字一兩加厚版與標準版在圖案細節上也有區別。這主要是由於模具曾經歷修整所致。


通常而言,鑄造廠會先雕刻原模(陰模),一般很深峻,全部細節儘可能清晰。然後由原模翻鑄二元模(陽模),細節有所減輕,最後二元模再翻鑄工作模,細節再一次減輕。工作模損壞後,可再由二元模翻鑄。這個過程中,二元模經過翻鑄也在不斷地損耗,所以細節漸漸丟失。

從廣東七三反版的光邊樣幣、齒邊樣幣和流通幣的細節可以看出這個過程。

另一方面,由於流通錢幣的高點最先磨損,越是高浮雕,高點越容易受損,磨損後的錢幣也越難看。所以在確定了錢幣發行的圖案和文字等細節之後,一般對二元模進行一次修整,使之變成低浮雕,這樣做出來的工作模可減少高點,鑄造的錢幣有利於長期流通。

筆者認為,「痱子」版是在鑄造厚重版確定圖案文字後,對二元模進行修整翻鑄的工作模鑄造出來的。在這個過程中,可能造成了工作模的稍許變化,所以也造成了加厚版和標準版的圖案細節的不同。

文後,筆者將中字一兩初鑄加重型樣幣與標準重試樣的區別做了如下總結:

  • 壹:

中字一兩初鑄加厚版樣幣有如下特徵——

①直徑約40.5毫米;

②重約39.5~40克,超過標準一兩重量約6%,樣幣(Pattern)常有重量和尺寸不標準的現象;

③由於坯餅較厚,因此邊兩側明顯打了倒角;

④文字和龍面圖案較標準版更深峻清晰、立體感更強,龍頭側面龍鬚貼近龍臉;

⑤存世數量極少,目前僅知有5、6枚(套)。

  • 貳:

小批量試鑄中字一兩有如下特徵——

①直徑約41.0毫米,稍大於初鑄樣幣;

②重約37.5克,是清標準一兩重;

③坯餅厚度正常,邊緣兩側只輕微打了倒角;

④文字特別是龍面圖案稍平緩,龍頭側面龍鬚離開龍臉。

⑤有少數完全沒有「痱子」的,也有底板上「痱子」數量多少不等的情況;

⑥存世相對稍多,具體數量不詳。

最後,本文承曾晨宇先生和誠軒拍賣公司大力協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 附錄:圖片引用說明

  • 圖1:正面地章有大量粒狀凸起物的「痱子」版中字一兩——誠軒2010年春季拍賣Lot 1855
  • 圖2:民國三年袁世凱側像簽字版一元——原藏台灣鴻禧美術館,現由筆者收藏
  • 圖3:兩枚分別由原模和鏽蝕後的同一模具打制旳古希臘金幣——曾晨宇先生供稿
  • 圖4:正反面均無粒狀凸起物的標準中字一兩——誠軒2013年秋季拍賣Lot 1947
  • 圖5:私人利用原模後鑄的京局庚子七錢二分——某拍賣摘圖
  • 圖6:英國Droz氏利用伯明翰造幣廠模具後鑄的喬治三世半便士——筆者自藏
  • 圖7:背面有大量粒狀凸起物的中字一兩——筆者自藏
  • 圖8:厚重版中字一兩樣幣——原藏台灣鴻禧美術館,現由筆者收藏

貓眼看幣?——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所有文字皆為原創,不可自行轉載。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貓眼看幣 的精彩文章:

Союз | 2016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掠影
雙十一將至,你準備好剁手了嗎?|剁手的歷史和文化
屍體派對丨萬聖節、亡靈節與死亡紀念幣章
專業賣萌兩千年,天然萌才是真的萌!

TAG:貓眼看幣 |

您可能感興趣

大清銅幣戶部真的在古錢幣中獨佔一角嗎?
大清銅幣戶部中心「晥」
添金大清銅幣戶部鄂字版
戶部鄂字版大清銅幣——鑒賞
戶部大清銅幣滇川字版
戶部造大清銅幣「雲」字版
戶部大清銅幣為何能在古錢幣市場中獨佔一角?
精品展示:大清銅幣戶部一組
曬寶 重點推薦 大清銅幣 戶部 湘字
中國機制幣中的頂級珍品,「鄂」字戶部造大清銅幣
梁先生戶部造湘字丙午年大清銅幣當十一枚
開元通寶、大清銅幣戶部「鄂」字十文
傳世古幣戶部大清銅幣的收藏
大清銅幣戶部鄂字當制錢十文銅幣
清史探秘︱道光二十三年戶部銀庫虧空案
清政府所留下的戶部大清銅幣
清代光緒精品錢幣,光緒元寶戶部一兩
鳴彩藝術:戶部丙午大清銅幣鄂字版一枚
川字版銅幣之戶部丙午大清銅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