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嘉道中衰概述

嘉道中衰概述

經過康雍乾134年的治世後,清朝的國勢在這個時間逐漸江河日下,也為滿清王朝日後的統治埋下了隱憂

嘉道中衰是指中國清朝在嘉慶(1796年-1820年)、道光(1821年-1850年)年間國力衰退的事件。清朝經康乾盛世後已經開始走下坡,吏治敗壞,武備廢弛,國庫空虛。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在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開啟西方殖民主義侵華之序曲,國勢進一步衰退。

盛世之毀

清朝以少數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幾代帝王勵精圖治,廢除明朝末年因民變及清軍入關而設立的「三餉加派」等苛捐雜稅,招徠流民獎勵墾荒,使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個高峰,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的康乾盛世。但清王朝在乾隆年間達到鼎盛之後,吏治迅速敗壞,官無不貪,吏無不惡,清朝國勢日非。乾隆五十九年,朝鮮使者記錄:「大抵為官長者,廉恥都喪,貨利是趨,知縣厚饋知府,知府善事權要,上下相蒙,曲加庇護。」洪亮吉陳述乾隆末年時說:「士大夫漸不顧廉恥,」「十餘年來,督撫藩臬之貪欺害政比比皆是……出巡則有站規、有門包,常時則有節禮生日禮,按年則又有幫費,升遷調補之私相饋謝者尚未在此數」。

貪污腐化

吏治敗壞與清王朝幾乎是相始終,這與清王朝直接承接明朝末年腐敗的官場文化有關。清王朝既是少數民族,必須對中原士子大加籠絡。康熙年間就有所謂的南北黨爭。清代的貪污問題是長期的,康熙晚年,官場奢侈腐敗之風已經興起。雍正時大力改革使得吏治稍得控制。乾隆時,奢靡之風又捲土重來且愈來愈甚。乾隆六巡江南,地方沿途大興土木,豪華與排場空前,糜費特甚。可謂極盡奢華之能事。1757年,爆發雲貴總督恆文和雲南巡撫郭一裕的「金爐案」。1790年禮部侍郎尹壯圖上疏道:「各督、撫聲名狼藉,吏治廢弛。臣經過地方,體察官吏賢否,商民半皆蹙額興嘆。各省風氣,大抵皆然」。及至乾嘉之際,隨著王朝的盛極而衰,吏治腐敗問題表現得更加突出。嘉慶時期,爆發了白蓮教、天理教等農民抗爭,社會衝突激化,更使政府財政大受衝擊。嘉慶五年八月曾談到追賠的原因:「年來辦理軍務需用浩繁,目下大功將次完竣,一切善後事宜均需籌撥款……理應按限完交」。嘉慶帝無奈地說:「大不法小不廉,吏治不清,民生何賴?甚至大缺一萬,中缺八千,形諸白簡,此非彰明較著者乎?…… 朕澄敘官方,首先責己,力行節儉,永杜貢獻。諸大吏受任既重,養廉又優,貢獻之費已除,權門之索又絕,必應清白乃心,為國宣力。然而風氣未移,俗態猶故,時有在朕前借端嘗試,巧言利國,實皆利己,似此者不一而足。」這時鴉片開始流入中國,而中國的白銀開始大量外流,使中國對外由出超國變為入超國。嘉慶帝屢申禁令,一旦案發,「失察賣放之監督及委員吏役人等一併懲辦不貸」。道光四年進口鴉片高達一萬二千六百三十九箱,「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隸,以及婦女、道士、僧尼,隨在吸食,置買煙具,為市日中」。至道光年間終於發生鴉片戰爭。

軍務廢馳

八旗勁旅早年在關外所向披糜,戰無不勝,清兵入關三十年後,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的戰鬥中,八旗兵軍紀已散,軍力已大不如前,「八旗將佐,居家彈箏擊築,衣文綉,策肥馬,日從子弟賓客飲」。以漢人為主的綠營開始崛起,朝廷一有戰事,便主要依靠綠營兵。乾隆元年諭:「八旗從前風俗,最為近古。迨承平日久,生齒日繁,漸及奢靡。如服官外省,奉差收稅,即恣意花銷……而兵丁閑散惟知鮮衣美食,盪費成風,旗人貧乏,率由於此。」嘉慶年間八旗和綠營均已腐敗,喪失戰鬥力,嘉慶曾隨乾隆閱兵,所見是「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平定白蓮教時,八旗請纓赴戰,卻四處搶劫,「其在京諳達、侍衛、章京無不營求赴軍,其歸自軍中者,無不營置田產,頓成殷富」。嚴如煜說:「教匪之役,前後八九年,兵調十數省,其中勁旅勇鷙敢戰者固自不少,而矯捷堅實可恃,必以黔兵為第一。……各省提鎮大營之兵,所駐通都大邑,地方平衍,風俗華靡,平時未嘗遠出城郭,一旦負槍荷戈,走山路數十里,汗淫淫下,喘息不寧,又且飲醇啖肥,習以為常,山內包米雜糧,食不下咽,先自飢疲,與猾賊追逐百數十里,鮮不病乏者」。

費正清說:「1800年左右的中國經濟不僅與歐洲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而且結構不同,觀點迥異。………技術水平則仍停滯不前,人口增長趨於抵消生產的任何增加。簡言之,生產基本上完全是為了消費,陷入剛好維持人民生活的無休止的循環之中,在這種情況下,純節餘和投資是完全不可能的。」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昆明細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巨鹿之戰經過
萬園之園之圓明園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天子
台灣清治時期
律勞卑事件經過

TAG:王昆明細說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籃網不要第一中鋒,卻留傷病連連書豪,於嘉道出真相
自備買家和鑒定報告 藏友遭遇嘉道連環騙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