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簡單含義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簡單含義

物象與自身空性的關係是什麼?有一本陳述圓滿智慧的經典,也就是《心經》,談到了這個甚深的主題。 《心經》是大乘佛教國家、地區,像是中國、日本、韓國、蒙古、西藏及越南等地,每天禪定和念頌的主要經典。為了對治問題的根本,佛陀以簡短而有力的方式敘述所需要的智慧,伴隨著利他的動機和慈悲的行為,由此而能成就全知的佛。以下是《心經》的全文(此版本參考貢噶呼圖克圖所譯的《新譯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詮釋》):


頂禮薄伽梵般若波羅密多。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靈鳩山中。與大比丘眾及大菩薩眾俱。爾時薄伽梵入觀照深妙品三昧。

是時復有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觀照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


於是壽命具足舍利子,承佛神力。白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欲修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者,作何修習。


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壽命具足舍利子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樂修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者。應作是觀。應以五蘊亦從自性空真實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如是空。


舍利子,以是諸法皆空而無相。不生,不滅,無垢,亦無離垢,無滅,無增。

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無受,無想,無行,無識,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意,無色,無聲,無香,無味,無觸,無法,無眼界及無意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以無苦集滅道,無智,無得,亦無不得。


舍利子,是故菩提薩埵以無所得故。依般若波羅蜜多,心無罣礙,故無恐怖,遠離顛倒,究竟大涅槃。三時安住諸佛。亦依般若波羅蜜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應知般若波羅蜜多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與等咒。除一切苦咒,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嗲雅他。嘎嗲嘎嗲。波羅嘎嗲。波羅僧嘎嗲。菩提娑哈。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習深妙般若波羅蜜多。於是薄伽梵從三昧起。告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復雲善哉善哉。善男子,是乃如是。是誠如是。如汝所說深妙般若波羅蜜多,作是修習。一切如來,亦皆隨喜。薄伽梵作是語已。壽命具足舍利子,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暨諸眷屬,天,人,阿修羅,干闥婆等,一切世間,皆大歡喜。宣贊佛旨。


從印度和西藏對於《心經》的論述中,針對《心經》中間的一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包含了許多的意義:

一、一切的人和事都依賴於他們的因和他們的組合成分,無法獨立於這一切之外而能存在。他們是相互依存地生起,因此他們的自性為空。因為一切現象都是相互依存地生起,他們具有一種空性的本質。


二、反過來說,由於眾生以及事情都不具有獨立性或自性,他們必須依賴其他的因素,他們必然就是相互依存地生起。


三、「形色的空性」與形色是不相離的。形色本身是因著條件的出現而合成及解體,他們自身的本質自性為空。


四、自性空就是他們最終的實相,他們安住的狀態,他們最終的存在狀態。


五、總而言之,由於缺乏自力存在的原因,形色的合成及解體、增和減等就成為可能。像形色這樣的現象就被認為是從空性界中生起。

因此,《心經》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在這當中指出了空性與相互依存而生起這兩者是和諧的。


簡而言之,形色並不因為空性而空,形色本身即是空。空性並不表示現象是空於某樣東西,事實上是其自身的自性為空。色即是空表示形色的最終本性就是自然的自性空;由於形色是相互依存地生起,因此它們是空於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空即是色表示此一自然的自性空,也就是缺乏自主的原則,使形色可以成為空的遊戲,或者是從空當中依著條件而建立色。由於形色是空性的基礎,空即是色;形色現起正如同空性的反映。


經驗中,事情是相互依存地生起,因此它們的自性為空,這是比較容易理解的。相較於因為事情是空,它們一定是相互依存的生起,這比較難理解。如龍樹在《寶鬘論》中所說的:


一個人不是地,不是水

不是火,不是風,不是空,


不是意,不是它們全體,


除此之外那人是什麼?


首先他想身體的物質元素,像是地〔堅硬的東西〕、水〔流質〕、火〔熱〕、風〔氣〕,以及空〔像是食道這樣的空間〕是否就是自我。接下來他檢驗意識,然後他檢驗這一切的集合體是否就是自我,最後修辭華麗地問,除此以外是否可以有自我。這以上都沒有辦法找到自我。


龍樹並沒有即刻做出自我是不真實的這個結論,反而在偈語之後他立即說,自我並非不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地生起,是依著上述的六種要素所建立。然後基於此一依存的事實,他做出了自我並非真實的結論:


由於有情生命是六種要素所構成,


一個人是非真實的。


在此,「非真實」並不只是表示,在六種要素中或之外找不到所要尋找的自我。龍樹要說明的是,雖然心意領悟到自性為空,見到此一純然的欠缺,但是同一個心還有著一種理解,也就是自我是相互依存的生起。我感覺到,他的表達方式充滿了衝擊力,避開了執著於自性為有的極端,同時也避免了執著於自我完全不存在的極端。


就像手的兩面,當在檢驗它的甚深本質時,看到其自性為空,然而從另一方面去看時,見到了現象本身的顯現。它們是一體。因此,色即是空,而空即是色。


你必須要能了解空性的意義也就是相互依存生起的意思,這兩者是深深地相關聯。當你對於空性的內觀越來越清晰時,你就能夠見到物象是依賴因、條件及它們的組合而生起,它們帶來愉快與痛苦,因為它們的自性為空。如果你感覺到一切都沒有用,因為它是空的,你就是錯把空性當做虛無主義。正確理解空性,就表示領悟到我們應該如何依賴因和果。自然且完全了解空性,就表示甚深了解現象與空性無二。


空性的意義是奇妙的,是不是?對於自性為有這一個錯誤概念,空性是一劑良藥;而它本身也有助於對因果更深入了解,這是對空性真實了解光靠聽聞和閱讀是不可能解釋空性領悟的重要性。必須透過長時間的努力,配合上戒律的修行,也就是慈悲與避免傷害,透過向佛、菩薩及其他老師的祈請來克服障礙,我們需要許多正面的善因。


頂禮盡虛空一切諸佛菩薩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扎西郎加活佛的博客 的精彩文章:

認識空性,可以更好地控制情緒
控制情緒變化的幾種方法
六度就是菩薩行
修行禪定的5個注意事項

TAG:扎西郎加活佛的博客 |

您可能感興趣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開心一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經典佛語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原來是他的傑作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無掛礙故,故無恐怖!
禪宗公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句來自《心經》的教誨: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隨便一張就是一部島國動作大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西遊記》中蘊藏的超能量,解釋了什麼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