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了解古式社會是怎樣互贈禮物的嗎?

你了解古式社會是怎樣互贈禮物的嗎?

你是否曾經好奇過,在後進社會或者古式社會中,禮物是如何存在的呢?


小編也是好奇,最後在一篇古老的長篇著作——《禮物》中找到了可以說服自己的答案。



你了解古式社會是怎樣互贈禮物的嗎?


在歷史的長河中,禮物就像顆顆被河水打磨過的細沙折射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走進「禮物」的世界,就像走進了斑駁陸離的神殿,每個人都能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而在當今社會中,贈送禮物更是已經成為了人們社交中必不可少的一種禮儀形式。不同的禮物代表著不同的含義,每逢佳節、生日或者喜事,有多少人苦於不知道自己該選擇什麼樣的禮物,而從收授禮物的方式以及其貴重程度中則可以揣摩出諸多含義。


你是否好奇過,人為什麼會有贈送禮物這樣的行為?在後進社會或者古式社會中,他們是如何對待禮物,而禮物對於他們又是什麼樣的涵義呢?

小編也是好奇,最後在一篇古老的長篇著作——《禮物》中找到了可以說服自己的答案。


《禮物》一書,實際上是關於交換的。而作為一種交換現象的禮物,幾乎遍及所有的人類社會。在作者莫斯看來,「無論是在我們的這個時代之前,還是在原始或低等的名義下被混為一談的種種社會中,似乎從未存在過所謂自然經濟。 」


也許我們都曾聽說過土著居民是多麼的慷慨大方,傳統的農村鄉民又是多麼的熱情好客,在這種美好印象的積澱之下, 幾乎所有人都對桃源世界無限神往。但莫斯在大量的民族志資料中卻發現熱情大方與慷慨好客只是表面現象, 就像一串美麗的肥皂泡,而並非一定出自人們的真情實感。


在贈禮的背後存在著義務性和強制性, 一隻看不見的社會之手正在繁忙地指揮人們甚至有些疲於奔命地互贈禮物。



你了解古式社會是怎樣互贈禮物的嗎?


莫斯寫道,「這些所謂的自願的呈獻, 表面上是自由的和無償的,但實際上卻是強制的和重利的。從外在形式看, 呈獻差不多總是慷慨大度的饋贈, 但其實,在與交易相伴的這些行為中,只有虛構、形式和社會欺騙;或者說穿了,只有義務或經濟利益。」甚至對神與亡靈的祭祀也只是一種禮物, 祈求著得到回報,含有明顯的功利性目的。


在古式社會中,禮物的交換包括三個階段:送禮、收禮和回禮。而人們通常會以為回禮是必須的,是帶有強制性的,即收禮者必須用禮物回報送禮者。但同樣,送禮和收禮也是義務性的,是必須要做的。因為這一切都是為了社會的團結,為了整個社會能夠正常的運轉下去。


「無論是一個氏族、一個家庭、一個團體還是一個人,作為主人,他們都免不了要表示出好客的熱情,免不了要接受禮物,免不了要進行交易, 免不了要通過交換婦女或歃血締結聯盟。 」


莫斯舉了達雅克人(Dayak)的例子來說明收禮的義務性。一個人看到了他人在吃飯或是僅僅看到了準備飯食的過程,他就有義務坐下來共同分享這一餐, 因為別人總要熱情「請客」,拒絕就意味著侮辱,意味著聯盟的破裂。同樣,如果「拒絕贈予、不做邀請,就像拒絕接受一樣,無異於是宣戰;因為這便是拒絕聯盟與共享。」

在後進社會或古式社會中,是什麼樣的權利與利益規則導致接受了饋贈就有義務回報?禮物中究竟有什麼力量使得受贈者必須回禮呢?



你了解古式社會是怎樣互贈禮物的嗎?



對於這個問題,莫斯曾對回禮的義務作出了經典的解釋——禮物之靈。

禮物之靈的概念來源於毛利族報道人所說的「hau」,按照毛利人的說法 ,「hau 」是一種靈力,它棲身於所有的個人物品之中,這是一種感染了主人氣味甚至靈魂的東西。這種「 hau 」有一種特性,就是它具有回到最初主人那裡的強烈願望。正是具有這一特性的 「hau 」導致了禮物的必須被回報。因為如果不回送禮物,「hau」 會使收禮者生病,甚至喪失生命。這種靈力不同於一般土著社會所信仰的萬物有靈論,它並不是物自身所具有的靈力,它首先來自於最初擁有它的人,它甚至是這個人的精神或靈魂的一部分。人們之間「由事物(禮物)形成的關聯,乃是靈魂的關聯,因為事物本身即有靈魂,而且出自(人的)靈魂。由是觀之,饋贈某物給某人,即是呈獻某種自我。」之所以必須要回禮,就是要把送禮者的靈魂還回去,可能也同時具有呈獻回禮者自我的作用。


在古式社會的禮物世界中,有兩種較為極端的禮物交換形式,即西北美洲的誇富宴和美拉尼西亞的庫拉圈。在這兩種形式中不僅禮物交換的三種義務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它們的世界中更是表現出了一種對人類新出現的一種新情感的極力追逐,這種情感便是「榮譽」及其背後的權力。對於榮譽的追逐,庫拉圈的方式是和平的,而誇富宴更近似一場「戰爭」。在這類社會中,禮物披上了榮譽這層外衣,好似榮譽才是贈禮的唯一目的,禮物的社會交換的本質被悄悄掩蓋了起來。禮物成了攫取榮譽和權力的工具。


在形形色色的古式社會中,禮物之所以如此重要,與其社會中的關於人與物的關係的觀念有著重要關聯。在現代社會,物權完全脫離了個人權利,物一旦在市場中易手,就意味著原來的所有者對它已不再具有任何權利,更不用說精神上的聯繫了。現代社會是一個人與物截然分開的社會。而這種觀念在我們所說的古式社會中卻是極為陌生的。他們認為「事物本身原本也具有人格和品性。」



你了解古式社會是怎樣互贈禮物的嗎?



而藉助於禮物的流動,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也就難分彼此的融合在一起,禮物中存在的靈魂或靈力把收禮者和送禮者甚至是剛剛出現的市場上的買者與賣者緊緊的聯繫在一起。「歸根結底就是混融。「人們將靈魂融於事物,亦將事物融於靈魂。人們的生活彼此相融,在此其間本來已經被混同的人和物又走出各自的圈子再相互混融:這就是契約與交換。」換句話說,這就是贈禮。


而對於古式社會中所普遍存在的這種較之現代社會迥異的贈禮體系,莫斯稱之為「總體呈獻體系」。


首先,在古式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交換形式——贈禮雖然在表面上大多是以個人的名義進行的, 如庫拉和誇富宴中的氏族首領, 但在本質上,這種義務與契約是兩個群體之間的,個人僅僅作為代表或中介。在契約中呈獻的並不是自然的人,而是「道德的人」,即氏族、部落和家庭。他們或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或依靠首領而聯結在一起。首領個人之間的贈禮不僅是個人的關係與友誼, 而是意味著兩個群體之間的團結和同盟。


其次,贈禮中交換的不只是具有「經濟價值」的實用的東西,除了物資和財富,還涉及到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它們首先要交流的是禮節、宴會、儀式、軍事、婦女、兒童、舞蹈、節日和集市,其中市場只是種種交換的時機之一,市場上的財富的流通不過是遠為廣泛,遠為長久的契約中的一項而已。 」



你了解古式社會是怎樣互贈禮物的嗎?



其三,在禮物交換中,首領並不自覺其個體性,他所得到的榮譽與權力是與所在的氏族集體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他的榮譽便是集體的榮譽。其四,儘管這種禮物交換根本就是一種嚴格的義務,甚至極易引發私下的或公開的衝突,但它們卻往往通過贈禮這種看上去顯得慷慨大方的自願的形式完成。


在古式社會中,社會生活各方面還未完全分化,各領域攪和在一起,因此,這樣的社會可以看作是一個真正的無法分割的總體。而所有的社會現象,最終都可以簡化成對立的雙方之間的互相交換。


書中整體透露著作者莫大的道德關懷,他不僅指出了禮物的積極性後果,也指出了禮物的消極性後果。「禮物贈與在起著為人們所珍視和重視的社會整合乃至心理整合之作用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產生著心理上的傷害與排拒。」


以古鑒今,莫斯其實想要通過《禮物》一書告訴我們需要掌握這樣一種智慧,即「對立卻不能互相殘殺,給予卻不必犧牲自己。 」


最後,把《禮物》開頭引用的幾節詩句(摘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古老詩集《埃達》(Edda)中的「Havamál」)送給大家,以此共勉:


以兵器或以服飾,


朋友間要互相愉悅;


每個人自己(通過各自經驗)就會曉得,


互贈禮物的朋友


才是最長久的朋友,


只要那禮物往來不輟。


對待朋友


須做朋友,


要用禮物報答禮物;


應抱笑容


面對笑容,


狡詐正好回復謊言。


……


因此對於那個你不信賴的人


那個你懷疑他情感的人


要笑臉相迎,但卻不說真心話,


得到什麼禮物就還他什麼禮物。


那些勇敢慷慨的人


擁有最美好的生活;


他們沒有一點擔心。


而懦夫什麼都怕;


吝嗇鬼總是怕禮物。


書房記微信公眾號(shufangji2013)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房記 的精彩文章:

終南隱者的生活圖史
糧販子劉秀的皇位是如何煉成的?
《堂吉訶德》 讀書札記
日本武士為什麼要學禪道?
鈴木大拙:禪自生活中來

TAG:書房記 |

您可能感興趣

如何看待社會上的神通現象?怎麼樣才能幫助他們?
舊社會的乞丐要飯真的容易嗎?
面對社會「新危機」,我們應該怎樣防範?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裡,認真你就輸了嗎?
狗狗也要「接觸社會」嗎?如何培養它的社交能力?
混社會是種怎樣的人生狀態?
這樣和別人聊天,你是混黑社會的嗎?
趣味測試:這幾個動作你都能做到嗎?測你是怎樣的社會精英
社會讓我們懂了
你能看懂這些圖片嗎?看得懂的就表示你看懂了社會,懂了規則
【絕招】你的剎車系統怎麼樣?社會瓜教你突破不了的時候就用這招!
當媽後的心酸:我好像跟社會脫節了!你也這樣嗎?
為什麼說蘇軾是現代社會的好榜樣?
社會扎心潛規則,你看懂了幾條?
菜市場好多菜都不認識,回到原始社會了嗎?你認識這些菜嗎?
在窮人眼裡的社會是什麼樣的?
你想混好社會嗎,那先和這個人玩好了
這樣的社會環境,人類都變成什麼樣了
萬惡的新社會啊,為什麼你就沒有包辦婚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