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學中醫從什麼書讀起?97位名老中醫聯合推薦!

學中醫從什麼書讀起?97位名老中醫聯合推薦!

音樂啟迪靈魂,文章讓靈魂升華,一起來欣賞音樂和文章吧!



學中醫從什麼書讀起?97位名老中醫聯合推薦!







導讀:名老中醫成才因素固多,但讀書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究竟讀哪些書,如何讀書,讓我們跟隨本文來一探究竟。

一、讀哪些書?


97位醫家在有關讀書的記述中,提及的書共有320種,包括《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等,這些經典是醫家普遍重視的,是學醫必讀之書。


再者,名老中醫都重視基礎。除了經典,如《湯頭歌訣》、《藥性賦》、《瀕湖脈學》等基礎性著作也受到普遍重視,明顯高於單純臨證著作。但是,多未必善,名老中醫認為讀書應有重點。抓住重點,反覆誦讀乃至背誦,再博覽群書,是學習中醫應注意的。


二、背哪些書?


學習中醫不僅要讀書,還要背書,這是古今醫家成才的共同經驗。中醫學家劉渡舟先生說:「不背一點書,是沒有功夫可言的。」《名老中醫之路》97位醫家中有41人明確提及應背誦書目,共計37種。

學中醫從什麼書讀起?97位名老中醫聯合推薦!



包括《傷寒論》、《金匱要略》、《湯頭歌訣》、《內經》、《藥性賦》、《瀕湖脈學》、《難經》、《醫學三字經》、《神農本草經》、《醫宗金鑒》等書目。


名老中醫不僅提出背誦書目,還多有論及背誦的意義與方法。

岳美中說:「對《金匱要略》、《傷寒論》,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張口就來,到臨床應用時,就成了有源頭的活水。不但能觸機即發,左右逢源,還會熟能生巧,別有會心。」


姜春華說:「現在看來,趁年輕記憶好,讀熟了後來大有用處,這也可說是學習中醫最基本的基本功。」


沈仲圭說:「根據我的經驗,年青時要讀熟幾本書做底子。因年輕記憶力強,一經背誦,便不易忘記,可以終身受益,同時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學中醫從什麼書讀起?97位名老中醫聯合推薦!



陳鼎三認為:「經典著作中的條文,乃是從無數病例中總結出來的具有規律性的東西,也就是俗話所說『萬變不離其宗』之『宗』。記住它,背誦它,就能在臨床上觸發思緒,吃透精神,從熟生巧,別出心裁。」


關於背誦,名老中醫有許多經驗,今摘錄數則如次:


任應秋:「我學習經典著作如《靈樞》、《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都是二十歲以前讀背的,也就是用機械的方法,朝斯夕斯地讀和背,基本把它記下來了。」


方葯中:「我用小紙片把要背的東西寫上一小段帶在身上,反覆默念,走到哪裡念到哪裡,一天能背熟幾個小段。」


哈荔田:「我背書時不用默誦法,而是在僻靜處朗朗誦讀,俾聲出之於口,聞之於耳,會之於心,之後則在喧鬧環境中默憶背過的內容,所謂『鬧中取靜』。如此,則不惟能熟記,且能會意。」


路志正:「先是低吟,即自念自聽,吟讀數十遍或百遍之數,有若流水行雲,出口成誦,形成自然記憶。低吟之後,要逐漸放慢速度,邊讀邊體會文中涵義,所謂『涵味吟誦』,務求弄懂原文。」


謝海洲:「經典著作是中醫理論的源泉,有了熟讀乃至重點篇章能夠背誦的硬功,博覽各家各派,才能抓住重點。老一輩所以能引經據典,脫口而出,如數家珍,就是因年輕時下過一番苦功。


經典讀熟了,以後才有豁然貫通之妙。尤其在青少年時,奠基更為重要。我四歲時,隨祖父課徒的學生念些歌賦,雖不理解,念得多了,也就記住了。背,不單純是記憶的問題,還有加深理解的作用。


學習方歌、藥物更是如此,不背不成。熟背才能得心應手,口到筆到,熟能生巧……這種背誦的『童子功』,對學中醫的人是必備的。」


總之,老一代名醫的經驗告訴我們,要學好中醫必須背誦,而且背誦宜早,必須堅持不懈。


三、讀書入徑的方法


讀中醫書,通常要講究次序。通過分析《名老中醫之路》醫家的讀書經驗,可知學習中醫讀書的入徑主要有二,一是由淺入深,一是由深而淺。


由淺入深,即從流溯源,就是先讀一些淺顯易懂的書,然後再讀經典。


如袁鶴儕先生說:「初學入門,可以選讀諸如陳修園的《傷寒論淺注》,《金匱淺注》、《醫學從眾錄》、《醫學實在易》、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及《瀕湖脈學》、《本草備要》等書,如此在醫理上雖未深通,而在臨床應用上,苟能靈活運用,亦頗小道可觀。然欲達到精通醫理,則相去尚遠。

學中醫從什麼書讀起?97位名老中醫聯合推薦!



仍須溯本求源,從根本做起。要認真研討《內經》、《難經》、《脈經》等經典。


此後,宜進一步學習《傷寒》、《金匱》、《千金》、《外台》、《本草經》、《本草綱目》等,參以金元四大家及各種醫籍。這樣才能較全面、系統地掌握中醫理論。此須假以時日,方能得其精髓,明其靈活變通之妙。」


由深而淺,即從源到流,其入徑與上述相反,主張從經典入手,然後旁及各家。如任應秋先生說:「首先要讀好《靈樞》、《素問》、《傷寒論》、《金匱》幾部經典著作,因為它是漢代以前許多醫學家的總結,許多文獻的結晶,是中醫學理論的基礎。


把它讀得爛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較堅實的理論基礎。」又如方葯中先生回憶恩師陳遜齋的教導時說:「陳老要求很嚴,又十分耐心。


他很注意學習方法,強調立足點要高,一定要從經典學起,旁及各家,然後由博返約。他認為《傷寒》、《金匱》應該是臨床家的『看家本領』所在,在此基礎上,上溯《內經》,下及後世,才能對中醫學有系統的了解。」


兩種途徑,看似相反,其實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一樣的。無論從源至流,還是從流溯源,最終都要源流貫通、源流合一。


至於選擇哪條途徑,並非一成不變。王文鼎先生弟子回憶先師學醫經歷:「投拜到當時名醫鄭先生門下為徒。鄭先生第一次講課,就反覆申言:欲為良醫,當從《內》、《難》學起,方有根底。


否則專恃一二方書,即使為醫,亦走方郎中而已。文鼎本當遵師教誨,循序漸進,打下堅實根基。怎奈由於文史水平所限,對秦漢文章難以理解,真是讀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新,十分苦惱。


何況他學醫是為急切謀求生計,便向鄭老師請求賜教看病之法。鄭老師失望之餘,只好把他介紹給顏聞修老師。


顏師倒也因材施教,讓他讀些應用方書,諸如《珍珠囊藥性賦》、《湯頭歌訣》、《神農本草經》及《醫學三字經》等,引其入門。但顏師亦謂:「這些淺近之書只可敷於應用,未可深入堂奧。涉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海鱉,理固然也。」


此外,劉季三先生在論教學實踐時談到讀書的先後,論述詳細,可法可據,摘轉於下:「學生第一年先學《傷寒論》,要求背得爛熟,約用3個月。


第二步學《金匱》,同樣要求背得爛熟,又約用3個月,共6個月。下半年內除每天念原文一遍外,可以參考各家的注本,全年大約可看《傷寒》注本20種左右,《金匱》注本5種左右。


在這一年中,要求『眼有看』,看《傷寒》、《金匱》;『耳有聽』,聽《傷寒》、《金匱》;『口有道』,道《傷寒》、《金匱》。專心致志地學,隨時誘導、隨時啟發、隨時講解、隨時提問,促使學生能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不斷提高悟機,深入鑽研,鞏固提高。


第二年學習《內經》、《本經》,要求重點熟記,不要求全部背誦。看註解時,要求以《傷寒》、《金匱》來解釋《內經》、《本經》,又要求以《內經》、《本經》回過去解釋《傷寒》、《金匱》。


這樣循環往複,《內經》、《本經》讀熟了,《傷寒》、《金匱》是更熟了。四部經典熟悉之後,閱讀溫病學說及各大家的《內經》註解和《本經逢原》、《本經疏證》、《本草思辨錄》,


另外,學習有關這方面的著作20種左右。第三年是由約及博的階段,鼓勵學生多讀書,不僅大家、名家的書要讀,即便是《串雅》內、外編也要讀,讀得越多越好。


讀書要寫筆記,寫心得體會,要用《內經》著作為尺度,來分析評價。這一年大約可看醫書40種左右。第四年是繼續鞏固理論知識,從事臨床實踐的階段。要求理論聯繫實際,培養獨立工作的能力。」


先生們的經驗告訴我們,無論是由淺入深,抑或是由深而淺,都可達到登堂入室。至於孰先孰後,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而相應地選擇。應注意的是,兩種途徑雖可融通,但都要把握重點,即經典,即源頭。「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正其本,清其源,方能得其幽微。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之家 的精彩文章:

中醫學識人、識我、識病
熬夜必看:一個睡1小時等於六個鐘頭的方法
養生備於理:揭秘五德養性益五臟之說
研習乾隆法則 著眼現代養生——《修道養壽與上工無極》摘選
養胃要養識,了知才認知;十胃九病里,無知是大敵

TAG:道醫之家 |

您可能感興趣

精選貴州很有名的15位名老中醫
中國歷代100位名家書法精品
中國歷代 100 位名家書法精品
央視:6天內3位名醫離世,醫者不自醫!
雲南省100餘位名老中醫齊聚商洽會 把脈義診開方傳國粹
《三國演義》100位名將、名士、美女是怎麼死的
6天內3位名醫離世!人民日報怒了!
朱元璋眼中最偉大的17位帝王和37位名臣!
共賀新春——近百位名家100幅篆書對聯欣賞
為孩子轉!近700位名師推薦的書單,讀書需重視,教育從小起
10位名人讀書方法,教你愛上讀書!快快收藏!
換新教材後,700位名師定製的1-9年級開學書單新鮮出爐!
中醫外科學考點:丹毒不同部位名稱記憶口訣
文革中的26位名人之死
孔子誕辰日:10個南京文化地標,20位名家對談30部經典
6天內3位名醫去世,你應該看下這篇文章
著名書法家顏家龍家人向湖湘名人書畫館捐贈書法作品@點贊百位名人名家書畫展
10位名醫,10句真心話,10顆祛病丸!
中國書畫各部位名稱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