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Cell高級編輯力挺同行評審,未來評審路在何方?

Cell高級編輯力挺同行評審,未來評審路在何方?

Cell高級編輯力挺同行評審,未來評審路在何方?



作者:解螺旋.麥子

導語


儘管同行評審制度已經飽受詬病,但《Cell Chemical Biology and Structure》的高級編輯,Milka Kostic卻不這麼認為,她對自己第一次審稿經歷有著美好的回憶,且記憶猶新,對同行評審仍充滿信心。我們來看看她是怎麼說的,同行評議是否還有春天呢?


Milka的第一次審稿印象


《Cell Chemical Biology and Structure》的高級編輯,MilkaKostic,對她第一次審稿的經歷仍記憶猶新,回想起來仍是滿滿的悸動——

終於有雜誌喊我去審稿了而且是一家頗有名望的雜誌!本小媳婦還這麼年輕就要熬成婆了~我的才華終於被認可,當真喜大普奔^.^


拿到了人生中第一篇讓我評審的稿子,興奮的那個心跳手抖啊。淡定之後,我從頭到尾讀了一篇稿子,把它掰開了揉碎了,再按照我的思維習慣組織起來,已是精疲力竭。最後,我終於提交了好幾頁的評論和主要修改建議。幾個月之後,又收到了修改過的稿子,看到作者很認真地參考了我的建議並作了修改,真的好嗨森!他們補了實驗,果然得到了我預期的結果,我灰常滿意!於是跟雜誌社說,收了它吧么么噠。不久後文章就發了出來,好一個happy ending~.~


然而萬萬沒想到,這還沒完……


過了1年,那時我成為雜誌社編輯已經半年了。我參加了一個學術會議,有機會跟一位演講者聊了一會關於他們實驗室正在攻克的課題。他給我講解他們的海報,大概過了一刻鐘,我才恍然大悟,這不就是我審過的那篇稿子嗎!人生何處不相逢=_=不知為何我竟有點發怵,幸好他們不知道我是誰。

Cell高級編輯力挺同行評審,未來評審路在何方?


江湖上不是流傳著一些「同行評審神秘定律」之類的么,其中有一條就是,第三審稿人總是論文殺手:第一、第二都很nice,他們讀懂了我的文章,而且覺得不錯,但第三審稿人總是一副姨媽/姨夫期的樣子,充滿破壞欲,審閱之前先默認這是篇爛文;甚至有人猜想,是不是雜誌編輯看到前兩位都很肯定,絕望之中只好邀請這尊大神給點「像樣」的意見。通常這些意見還給人那種印象,就是審稿人經常稿子都不看,一拍腦門就列了個表,要補做一堆蛇精病的、無厘頭的、不可能完成的、浪費繩命的實驗。


嗯,我就是那恐怖剽悍宇宙無敵的第三審稿人。


但是,接下來從這位作者口中聽到的話,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也深深地影響了我對學術論文同行評審的態度,以及我看待它的價值。


這位年輕的教員,開始細細回顧整個評審過程,向我敘說那些評審意見是如何地推動他們重新分析、補充數據,把他們的分子結構分析導向一個全新的方向。這位作者告訴我,他們非常非常感激評審專家,避免他們發表了一篇有錯誤結果的論文。

Cell高級編輯力挺同行評審,未來評審路在何方?



我心中激蕩不已,但只是平靜地感謝他給我講解他們的海報,然後就這樣轉身離開。因為那個時候,我的少女心其實很想給他一個涌!抱!啊!差點忍不住要告訴他們,我就是那個匿名的審稿人!造不造你們的認真對我來說意味著神馬T_T


這事都過去十年了,我仍然覺得它應該是我人生中的大事記。

Cell高級編輯力挺同行評審,未來評審路在何方?



MilkaKostic


同行評審的是是非非


說起同行評審,這可是個稱得上「古老」的學術制度。1665年,為了建立科研成果的第一發表者的身份確認體系,英國皇家學會的第一任秘書Henry Oldenburg牽頭,創辦了世界最早的科學期刊,《The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自然科學會報)》。這種由獨立的第三方來運營定期出版物,讓作者發表文章描述研究成果,同時記錄收稿日期的歸檔方式便延用至今。本刊從一開始就將收到的稿件送交皇家學會委員會審核,選擇合格的發表,這便是同行評審的雛形。可以說,同行評審就是跟著學術雜誌同胎相伴而生的。

Cell高級編輯力挺同行評審,未來評審路在何方?



Henry Oldenburg


但現代的同行評審制度卻到18世紀才形成,到19世紀中期開始引進外部審稿人,到了20世紀中期才普及起來。


現代的同行評審,多數情況下是單盲的,即論文作者姓名公開,而審稿人對作者匿名。作者可以推薦審稿人、建議迴避利益衝突者,但編輯可以不採納,或只採納一位被推薦者,另一位由編輯根據自己的經驗安排。審稿人通常都是文章相關領域的資深學者,而審稿是一個免費的勞動。這本來是一項很有情懷的工作:我作為專家給其他學者提供我學識範圍內的意見,又不受利益影響;我們共同促進科學發展,這也是我價值的體現。正如上文故事中,Milka第一次審稿、又無意中得知自己的工作得到了作者的肯定,那種歡喜的心情。


但漸漸地,隱患還是顯露了出來。比如,喬治·梅森大學的文化研究和人類學教授Hugh Gusterson曾說,我花幾小時甚至幾天來審一篇文章,卻一分錢沒有,但在報紙上發表一個觀點都能有幾百美元的收入。這種情況下,審稿人很難認真在一篇文章上付出真心勞動,時常草草了事,或拖延審稿進程,或乾脆拒絕。反觀二十年前,有人向他諮詢了45分鐘,諮詢者主動要為這45分鐘的專業服務付錢,Gusterson卻說,我們學者的收入是大學的年薪,給年輕人提供專業知識是我們的職責。他態度的轉變,不能簡單粗暴地歸於道德、慾望,因為他了解到,雜誌社向作者或讀者收的錢都進了股東的口袋,對知識的供獻者是多麼的不公平。


更別提其他惡劣的情況,比如我是審稿人,而我的競爭對手、我討厭的人一不小心恰好落到我手裡,嘿嘿嘿~反正他不知道我是誰……


還有來自作者的小把戲,向雜誌編輯推薦的審稿人確有其人,卻在那個名字下寫上自己註冊的郵箱,自己給自己審稿。


如今的同行評審,由於報酬分配不公和存在黑箱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科學的進步,整個學術論文相關的群體,包括作者、讀者、編輯、審稿人,都瀰漫著怨念。甚至有嚴厲的評論家說,它已經崩壞,如同無牙之犬,雖值得懷念,卻已是英雄暮年,還不如沒有。


那麼,難道真的完全不再評審了嗎?


未來如何評審?


真的不再評審,也許就和論壇發帖無異了。就彷彿藥物臨床研究好不容易發展出了比較完善的I~IV期體系,你卻要我回到神農嘗百草時代。


在吵嚷的評論家背後,學者們早就在探索改進的措施。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大體發展出了以下幾種:


1)雙盲評審:即作者和審稿人互相匿名。雙盲最早出現於上世紀50年代的社會科學類期刊,至今仍比自然科學類期刊要普遍。雙盲在理論上能避免同行競爭中的單方面傾軋,但操作起來比較困難,因為有時候業內人士一看研究內容就知道來自哪個課題組,甚至能具體到某個人,更不要說文章中可能出現的自引了;而且減輕了同行競爭,其實就意味著可能觸犯到某些既得利益者,這些人往往還經常被邀請去審稿,所以他們會以各種理由婉拒邀請,推廣起來比較困難。


2)公開評審:即審稿人和作者互相公開姓名,甚至評審意見也會公布到網路上。有些審稿人,即使在雜誌默認匿名時,也會主動放棄匿名權。這種形式開始於90年代末。由於審稿人要為自己的行為、形象負責,給出評審意見時會更加謹慎。但由於相似的原因,也不易推廣,專家們要麼拒絕審稿邀請,要麼接過任務之後一拖再拖,遲遲交不了意見。


3)隱藏結果的評審:由於陽性、具有統計學意義的結果更容易發表,為了消除這種偏見,編輯會將稿件的Results部分隱藏,再送給審稿人。這使得審稿人能專註於文章的理論架構、實驗設計、統計分析方法等內容。這種方法始於1966年,到1977年又發展出了改良版,即以完整稿件進行第二輪評審。到2007年,喬治?梅森大學的經濟學副教授Robin Hanson又提出了一種新的玩法,即作者提交一個陽性結果的版本,一個陰性結果的版本,等審完、決定接收後,作者再公開真正的版本。這樣一來大家的工作量要增加,猶其是作者,所以至今沒有多少人願意玩。此外,還有一個寂寞如雪的升級版玩法,就是把文章的前半部分,如研究方法等提交,經過評審、接收後才開始收集數據,做剩下的部分。


4)發表後評審:文章發表以後,會有一些讀者通過郵件、雜誌網站等方式與編輯聯繫,對文章提出意見。也有Pubmed Common,PubPeer等公共平台,允許所有「同行」對文章提出意見或批評。也有些期刊的電子版先於紙質版刊發,在這間隔期內,雜誌社在網上徵集評審意見,隨著紙質版一起付印。此前小保方晴子的STAP細胞事件就是在PubPeer網站上被揭露的。

Cell高級編輯力挺同行評審,未來評審路在何方?



https://pubpeer.com/


發表後評審似乎最容易實踐,也更容易獲得廣泛的意見,減輕少數同行之間可能存在的偏見、傾軋造成的惡果。但由於需要同行們的主動關注,很可能存在滯後,也許一個「成果」被運用很久,才發現這個研究根本不對頭。所以發表前的評審還是不可替代。


而發表前評審的問題確實不簡單,上述改進措施都是針對某些學者的科學素養。其實多數審稿人還是認真負責的,那些非議也會讓他們很藍瘦。面對非議,Milka拒絕做個憤青。她說,同行評審是由編輯的媒妁之言牽成,讓另一個相似靈魂細細品讀你的科研故事,並真誠地給出建設性的意見,讓故事更有說服力。文章發表後,雙方的對話還在繼續,接著發生了新的科研故事,發現了新的證據,提出了新的理念,或者舊的理念得以修善、巔覆,於是,科學有了進步。她這個溫情款款的敘述,字裡行間都是浪漫情懷。


不過話雖如此,也別忘了另一個不太浪漫但很重要因素:

Cell高級編輯力挺同行評審,未來評審路在何方?



參考資料:


1.I still remember my first peer review


2.Three common peer review myths, debunked


3.The origin of the scientific journal and the process of peer review


4.Want to Change Academic Publishing? Just Say No


精彩內容回顧(回復左邊數字查看):


61:非編碼RNA類型及功能匯總,吐血推薦!


62:一文讀懂 | 與自噬相關的mTOR信號通號


63:乾貨 | Oligo設計引物,就是這麼簡單


64:跟著13分文章學作圖,等著收穫SCI吧(origin8教程)


65:乾貨 | 磷酸化抗體使用必殺技


66:Discussion寫作模板:從3分、5分到10分


67:一文包會:Web of science資料庫應用寶典


68:讀圖 | qPCR那些奇奇怪怪的曲線都代表啥?


69:MicroRNA,如何實現從零基礎到10分的跨越


70:ELISA實驗操作中值得關注的細節大盤點


回復SCI、國自然、信號通路、CNS、實驗工具、統計查看相應專欄文章!

Cell高級編輯力挺同行評審,未來評審路在何方?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長得萌,能當飯吃嗎?——能
驚人的成果!癱瘓猴子重新恢復行走
特朗普是第一個反科學美國總統?科學界擔心基礎研究陷入困境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大望遠鏡爭議之四:評審組長Anderson的回復
大望遠鏡爭議之四:評審組長Anderson的回復|林潮的直白評論與陳建生最新回應
Heat Star設計大賽 網路評審環節
NASA超音速客機X-Plane 通過初步設計評審
為什麼「同行評審」如此不靠譜?
利拉德的Freestyle,讓我覺得他比吳亦凡都有資格當評審!
我國藥用輔料關聯審評審批政策的剖析與建議
職場圈:正確職稱評審方式
有大獎|上精選不陪跑,「Keep OsKar」評審招募啦!
潘瑋柏:熱狗也diss過我啊!被酸不夠格當評審「怕什麼?」
阿里平台治理部:天貓國際並無Betta旗艦店 商標權之爭將由大眾評審解決
ICLR匿名評審惹爭議,盤點10篇被拒卻值得一讀的好論文
高級職稱評審即將開始,六大硬條件,夠格的教師趕快去申報!
近3年諾獎三大獎評審引用論文,Cell遠差PRL
透明化,能否解救同行評審?
漢堡王用 「OK, Google」 拿到了「廣告界奧斯卡」的評審團大獎
晉陞評審的套路
MVP評審團已開始運作,喬丹皮蓬給出指導建議,或將改變走勢?
將出台評審監管暫行辦法推進「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