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比利林恩重返戰場,我卻想起了王佳芝放跑易先生

比利林恩重返戰場,我卻想起了王佳芝放跑易先生

| 喬奕思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


在還沒有衝擊奧斯卡之前,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就以3D + 4K + 每秒120格的拍攝製式走進了電影史,超越了《霍比特人》的48格。據說《比利》一片的DCP容量達到40TB,遠超一般電影的200GB。


比利林恩重返戰場,我卻想起了王佳芝放跑易先生



《霍比特人》


在討論《比利·林恩》時,制式顯然成了更熱鬧的話題。有人認為,每秒120格的效果「過度真實」了,以至於讓人產生較強不適感。

我在香港The Grand Cinema看的每秒60格 + 3D + 2K的版本,清晰流暢,但又沒有不適感,或許60格才是最適合這部電影的格式?


李安有說過,《比利·林恩》的拍攝過程中,自己也只是看60格 + 2K的,「很多時候是在猜的」,當然他是因為製作條件下不允許。


60格時,銀幕呈現的視覺體驗並沒有過度挑戰眼球,因此觀影體驗非常放鬆,能將注意力集中投放到體驗人物情感上。所以,在全球範圍更廣泛被採用的每秒60格 + 3D + 2K播放制式,儘管不是最符合李安本意的呈現形式,但也許是最適合大多數觀眾的打開方式。



比利林恩重返戰場,我卻想起了王佳芝放跑易先生


每秒120格是否動搖了電影百年大廈的根基?


這實際上可以轉化為這樣一個問題:《比利·林恩》提供的是超級真實,還是過度真實?


因為「看」電影這個行為,正在轉變為「進入」電影,觀看的距離正在被無限縮短。


今天我們「進入」《比利·林恩》伊拉克戰爭畫面時產生的驚駭之感,與1895年的巴黎觀眾看到《火車進站》所引發的恐慌,是否達成了一個世紀之遙的呼應?


電影的魅力是否會因為「距離」的消失而與遊戲的邊界變得更模糊?

這都是李安通過此片拋出的電影哲學問題。


對此我還沒有答案。



比利林恩重返戰場,我卻想起了王佳芝放跑易先生


《火車進站》


影像意識流,情緒蒙太奇


拋開技術,我還是很喜歡這部電影。


李安讓《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編劇Simon Beaufoy來將小說《中場無戰事》改編為劇本,大概看中了《貧》在節目現場和過去回憶之間的敘事穿插,這種故事編織方式在《比利·林恩》中大量用到。


小說中比利·林恩由戰場回到美國作英雄巡禮,歷時九天,順敘進行。電影則聚焦於最後一天所發生的事,為此設置了明確的事件始末——由比利·林恩所在作戰小隊(the bravo team)一行八人登上加長版悍馬去參加達拉斯牛仔隊感恩節橄欖球比賽的表演慶典開始,到他們登車準備返回伊拉克戰場結束。


電影帶著觀眾在比利·林恩的大腦中穿行。比利·林恩看到什麼,想到什麼,不會特別交代,不由分說直接轉場。


由悍馬車跳轉到家庭餐桌,從感恩節宴會廳牆上的牛頭裝飾到伊拉克平民家中搜查恐怖分子的夜間行動,電影不提供解說,也不標明時間,平行剪輯以一種流暢的思維邏輯進行,而觀眾在理解這些影像意識流時也不會遇上困難。



比利林恩重返戰場,我卻想起了王佳芝放跑易先生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其實就是另一部《少年派》。


十九歲的少年在殘酷戰爭的浪頭上身不由己,他在部隊的心靈導師「蘑菇」陣亡,自己無意中成了英雄,但這並不是他想要的,他必須在矛盾和掙扎之中選定自己的立場。


你看,又是一個李安式的成長故事。十九歲的比利·林恩是否被啦啦隊美女破處,其實沒有他們之間的宗教討論那麼畫龍點睛。比利·林恩是回伊拉克?還是留在德克薩斯的家中?都是表面問題,根本問題還是「一個人要如何確立人生意義」。



比利林恩重返戰場,我卻想起了王佳芝放跑易先生



年輕的比利·林恩以純凈的視角帶著觀眾梭巡了一遍他所看見的光怪陸離的美國,比對了戰爭與和平共同存在的荒謬,不論是在戰爭中玩命,還是在和平中苟活,對於「普通人」來說,有同樣的艱難之處。


情緒上的蒙太奇是電影最強烈的轉折,從伊拉克巷戰中與恐怖分子你死我活的近身肉搏,到慶典現場不痛不癢的讚頌和關懷,狂歡慶典與沙場浴血這兩件無法相連的事件終於在比利·林恩的意識流世界並置了。


一碗世界主義的雞湯


李安講究平衡,不但是膚色、國籍上照顧到了各色人種,而且他總希望自己的電影超越政治和文化的限制。這是東方文化中埋藏的中庸之道,是他在好萊塢遊刃有餘的秘訣,但有時候難免因為太過周全而被挑剔。


隊長在諷刺完石油大亨之後,馬上感慨自己是否太過尖酸刻薄,秒秒鐘的自省,實在比不上另一個「去到盡」的角色凱瑟琳過癮。



比利林恩重返戰場,我卻想起了王佳芝放跑易先生



凱瑟琳愛恨分明,情緒流露直接,說到政府時一針見血,一切以希望自己的弟弟離開戰場為出發點。這個配角,不負責講道理,只負責推動故事,成為比利·林恩去留之間的關鍵影響因子,甩掉道德包袱。她是這場感恩節慶典的「局外人」,考慮問題也最像個真實的人。


跟隨比利·林恩的成長我們來到影片末尾,他的心靈導師「蘑菇」有一句話如醍醐灌頂,促成了他最終的決定。


「人需要找到比自己大的東西,這件東西可以不是國家。」


比利的美國主旋律,進階為世界主旋律。人不是為國家,而是成就自己。


「比自己大」在境界上超越了美國核心價值中的個人英雄主義。與李安之前的電影作品一樣,通過一場外在的冒險,主人公突破了某種界限(無論是性別的,還是文化的),從而獲得心靈的成長。


這種拔高,若是換一個導演很容易淪為假大空。但李安在《比利》中設置了非常實在的現實考量。一方面因為比利·林恩並沒有更好的出路,在上伊拉克戰場之前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廢青」。另一方面,李安用悲情來化解觀眾可能產生的質疑。



比利林恩重返戰場,我卻想起了王佳芝放跑易先生



英雄總是不得已才成為英雄。即便不太確定「更大的東西」是什麼,也仍然願意為了尋找而付出生命。


李安式的悲情,在單純的正能量的另一端投放了重量。還是如「蘑菇」所說的:「那顆子彈早已經打出了,只不過不知道什麼時候擊中你。」


每次在最適合將比利·林恩塑造為一個真正英雄的時刻,李安都撤回了可能性。


比如他衝出去救「蘑菇」的那一刻,恐懼和慌亂才是最真實的情景。在他否定大亨提出的報價,也就是那個真正的「電影時刻」之後,李安用突如其來的鬥毆消解了之前的崇高感。


於是最後登車返回戰場的比利·林恩,不是器宇軒昂的被冊封英雄,而是帶著忐忑與疑問,彷彿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從表面上看,《比利·林恩》當然是一個態度曖昧的反戰故事,但李安賦予了戰場更抽象的意義,一如王佳芝漫步的福開森路,或少年派漂流的大海,內核永遠都是關於人在經歷了違背理性和人性的選擇之後,如何重新建立新的人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虹膜 的精彩文章:

《一句頂一萬句》:一句到底頂幾句?
朗格盧瓦與法國電影資料館-4
《奇異博士》的本質是香港武打片,追究劇情你就錯了
為什麼在好萊塢取得最高成就的華人,剛好是李安?

TAG:虹膜 |

您可能感興趣

王者榮耀艾琳重做,雙后羿可能出現在戰場上!
彭德懷林彪粟裕在戰場上縱橫捭闔,但三大戰役的勝利都少不了他
要想戰場兇猛就得訓練場玩命,解放軍戰士為勝利也是拼了
緊急起飛!敘利亞戰場狀態嚴重,俄羅斯震怒兩架戰機實彈起飛,要遭殃了!
他把林彪打得顏面盡失,蔣介石卻不讓他再上戰場,為什麼
為了戰鬥而生的比特犬,打起架來就像瘋子,難怪是戰場上的王!
如果諸葛亮不斬馬謖,馬謖經過戰場厲練,必成大才
如果諸葛亮不斬馬謖,馬謖經過戰場厲練,必成大才,斬馬謖是不是錯了?
震驚了:周恩來曾舉槍向他致敬,毛澤東說戰場上林彪不如他
繼敘利亞戰場節節勝利後,俄羅斯剛剛再下一城,令美國重要盟國突然倒戈
陳毅打了大勝仗,他卻讓陳在另一戰場連輸三場,於是陳要拜他為師
郝建:要不要回戰場,李安和比利·林恩想法一樣
朝鮮戰場上,彭德懷大罵林彪麾下一戰將,我是指揮不動不你嗎
這個「飛將軍」還真厲害,不光戰場跑的快,找兒媳婦也快,林青霞差點成他兒媳婦
曹雲金太忙,上完戰場趕機場,網友:這麼努力怕是要大火啊!
俄羅斯內亂攪亂普京思緒,敘利亞戰場殺機重重,普京還能一展雄風嗎?
機場如戰場,楊冪尬出維密feel,鄭爽卻像趕火車!她居然還睡在了機場!
川兵重返湖南戰場終章:總神位前,老兵敬禮的手,久久不肯放下
俄羅斯「死亡收割機」殺手鐧亮出,還空降在敘利亞戰場上,這下特朗普還能笑得出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