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樓宇烈:自覺自律精神是中華文化的一個根本特點

樓宇烈:自覺自律精神是中華文化的一個根本特點

樓宇烈:自覺自律精神是中華文化的一個根本特點



自覺自律精神是中華文化的一個根本特點

文/樓宇烈


中國文化歷來都是一個多元的、包容的文化,在形成自己主體的根基上,吸取其他文化有益的部分來發展自己。簡單來講,中國文化跟世界其他文化的最大區別,就是中國文化是以向內為主的,而其他文化是以向外為主的。中國文化注重於人自身。


中國文化的根本特色是管好自己、管住自己


我們個人的言行舉止,都是由什麼來支配的?用中國傳統的說法來講,就是「心」。我們的心怎麼想,我們就怎麼去講、怎麼去說。當你成為一個人以後,支配你肉體的活動都是你的思想、你的心。我們常說:一個人的心念很重要。一念之差,就會萬劫不復。我們需要端正自己的心術。

《禮記·禮運》說:「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人在天地之中的位置,就像心在人體上的地位。人是集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精華而成的。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讓天地萬物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所謂「天人感應」,天地本有自己運行的規則,但人去干預以後,天地就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人是很渺小的,但他又能對整個萬物的變化發生作用。道家講順應自然,「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就是告誡人們要認識萬物自身發展的趨勢,不能按照人類的想法去隨意改變。


在人類社會中,存在著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又有內在的和外在的關係。在中國文化中,宇宙萬物都是自然生成的,不是造物主造出來的,物與物之間有著內在的關係。人與人之間內在的關係,體現為生命之間的血脈聯繫。在人與人的關係之間,中國文化強調的是「向內」而不是「向外」,強調任何事情都要反求諸己、反躬自問。


中國的教育傳統是「為己之學」。《論語》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荀子》說,「為己之學」就是君子之學,就是「美其身也」,讓自己的人格更加完美。「為己之學」,就是「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的過程。而「為人之學」,就是「以為禽犢」,把學習當作一種積攢財富的手段,然後拿著這些財富去做交易。荀子講,為人之學沒有對人生發生任何的作用,只不過是販賣家而已。


中國文化認為,一切的學習都是為了提高自身。《大學》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中國文化又是一種「修身文化」。《大學》有「三綱領」、「八條目」。「八條目」其實是一個修身過程。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把它分為「小學」和「大學」兩個部分。小學的年齡段是8-15歲,主要學習洒掃、應對、進退之節(日常的生活規範)和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六藝);15歲之後入大學,學習的是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這是對「八條目」的簡化與總結,強調把自己「修」好,才能「治人」。中國文化的根本特色,是管好自己、管住自己。


發揚中國文化的自覺自律精神

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強調「仁」的概念。孔子之所以強調「仁」,是為了挽回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狀態。怎麼挽回呢?就是把你一切的行為都回到周禮上去,回到原原本本的「仁」。《荀子》說:「智者自知,仁者自愛。」《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就是自愛。只有自愛的人,才會去愛人,也才會被人愛。一切都要從自身做起,才是中國文化自覺自律的理念。


自覺自律,也是一種道德的觀念。在先秦時期,「道德」是與「仁義」相對的。道德是一種天性,而仁義是一種規範。在某種意義上講,仁義也就是一種修飾。「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能夠把內心的質樸與外在的修飾結合起來,這才是真正的君子。外在的表現都是內心本質的一種表露。文明以止,也就是要通過外在的教育,讓人明白「止」的道理。


所謂的「禮」,它的作用在什麼地方?「禮別異」,就是通過禮,讓我們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不同狀態及區別。人與人是平等的,但不等於人與人的身份是一樣的。我們要通過禮來認識不同的身份,還要認識到不同身份背後擔當的責任和義務。作為父母,「生而養,養而教」就是他們的責任;作為子女,「父慈子孝」,對應的責任就是孝(還包括順、敬等)。父母養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魏晉玄學家王弼對「孝」的定義最為妥帖:「自然親愛為孝。」孝是一種自然親愛的倫理。相比於西方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強調職責,強調盡倫盡職。教導人們通過禮樂教化明白自己的身份,然後按照自己的身份去盡自己的職責。


人類不僅需要自我管理、自我節制,還需要把這種管理與節制擴之於萬物中。1955年,我到北大求學,那時的海淀區,還隨處可見水塘。而現在,很多水塘都消失了。現在我們強調「生態倫理」很重要,但還要建立「科技倫理」。什麼是「科技倫理」?就是在我們人有能力去做的時候,還要考慮該不該做。要更多地考慮到我們跟萬物的關係,考慮子孫萬代的事情,考慮到能不能可持續發展。這是一個人的自我認識問題,也是一個科技倫理的問題。我們人要有一種自覺性,也需要發揚中國文化的自覺自律精神。


人文文化,還可以相對另一面來講,就是「物文文化」。物文文化,就是一切以物為中心。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引起了西方很多人的思考。人從神的光環下站出來了,本來應該更理性。可是,人怎麼能做這樣沒理性的事情,去發動戰爭呢?一切戰爭最後的目標,不就是爭奪資源和財富嗎?為了爭奪資源財富,人類可以互相殘殺,做出非常不理性的事。人的自我主體丟失了,變成了物的奴隸。有的學者提出:我們現在還應舉起人本主義的大旗,被稱為「新人本主義」。也就是要重新樹立人的主體性,回歸自我。但真正要做起來,卻是很困難的事情。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當優美雅緻的唐詩融入生活
齊白石筆下的果蔬,溫馨動人
古人智慧:智欲圓而行欲方
真正的強大,為而不爭
《中庸》精選20句,人生正道貴「中庸」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樓宇烈: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什麼?
樓宇烈: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人文化成」
錢遜:中華文化的一個中心議題是講做人的道理
「五個字」道盡中華文化的根本精神:修身和做人
錢遜:中華文化的根本精神在修身和做人
詩說文化的自我認知:山河破碎之後的文化自卑
張岱年: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華文化復興的根本
嶧陽孤桐:一種文化精神的象徵
日本人說自己的文化是「雜種文化」?
樓宇烈談「大國崛起的文化準備和文化自覺」
樓宇烈: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
觀點:讓孔子這個好老師復活 才會有中華文化的復興
中國文化中著名的鬼怪出自哪裡?
文化的自信來自獨特性
這個地方國旗是六星紅旗,他們自稱龍的傳人,喜愛中國文化。
漢字本身就是中華文化和中華精神的一種,無需刻意的去表現
王彥伶:中國文化旅遊,重要的不是名山大川而是特色
奇石文化: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差,中國奇石大觀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