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中庸》10句話,中正做人,中肯做事

《中庸》10句話,中正做人,中肯做事

《中庸》10句話,中正做人,中肯做事 點擊播放 GIF/2046K


《中庸》10句話,中正做人,中肯做事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是一種人生和道德的最高境界和目標。 中庸屬於實踐性很強的德性,中不離用,離用則無中庸,所以它又是一種處世之道、政治之道、安身立命之道。


中庸做人做事追求平衡、適度、優化、不偏不倚,掌握一個「度」字,無過也無不及,恰到好處,收放自如。做事不懂得中庸,會處處受阻;做人不懂得低調,會處處碰壁。「低調」和「中庸」這兩個詞一直被很多人誤解。其實,低調不是低人一等,不是一味地忍讓,也不是與世無爭,而是一種超越別人的智慧,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攻伐之術,是一種不爭而獲的謀略。中庸不是隨大流,不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不是圓滑老練,而是一種均衡之術,是一種保守不偏激的態度,是一種以和為貴的生存智慧。

《中庸》10句話,中正做人,中肯做事


解讀人生哲學,感悟做人智慧低調是一種處世態度,中庸是一種處世哲學,做人要低調,做事要中庸,此為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做人要低調,做事要中庸。中道而行,不偏不倚,持久不變,這就是中庸。「中庸」這兩個字看似質樸無奇,卻涵蓋了古人高深的智慧。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規律。


《中庸》開篇說:君子的言行常守中庸的道德標準,小人的言行則違反中庸的道德標準。君子之所以能夠常守中庸的道德標準,是因為君子每時每地都守中庸之道。小人之所以違反中庸,是因為小人經常肆無忌憚地做事情。所以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同意「水滿則溢,月滿則虧」的哲理。

《中庸》10句話,中正做人,中肯做事


1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


解讀:崇尚中庸的人處事不偏不倚,不過不及而平常的道理是天命所定精妙至極。中庸的人,不偏袒任何一邊,不會超過或少於本來的度,只是按照平常的道理行事而已。


用朱熹所做《中庸章句》的說法,即其師程顥所說的「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朱熹又自注「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是周全,中庸思想強調的是一種重要做事原則,是從實際出發,從自己所處的境地出發,從日常生活的瑣事出發,實事求是,並見機行事。中庸思想強調要認清環境,認清自我,周全考慮,這是做事成功的保證。


中庸是忍耐,小不忍則亂大謀,凡需要忍耐,只有忍耐才能有大成;人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朱熹給《中庸》加註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就是不偏激,不要走極端,不要不及,也不要過頭;中就是要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度,把握好分寸。在當今社會,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關鍵在於把握好度,做人要低調,做事要中庸。所以為人出世要低調也要中庸,做人要低調,也要能方能圓,做事要中庸,也要能進能退。

《中庸》10句話,中正做人,中肯做事


2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解讀:天道就是誠,人道就是追求誠。這就是原天以啟人,盡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與天道相吻合。誠之者,人之道也。人道之誠表明一種人性之善,沒有誠,人們既無法認識和體察天之道,也無法認識和把握人之道。而這種「誠」,最後還是要回歸到為人處世的「善」上,從誠意出發,得到一個善意的結果,這就是最簡單的中庸。


鄭玄說:「言誠者天性也,誠之者,學而誠之者也。」孔穎達說:「此經明至誠之道,天之性也。則人當學其誠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為而誠,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殺信著四時,是天之道。」中庸之道的天道與人道合一為兩種類型:一是聖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賢人的天人合一。聖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賢人的天人合一是通過學習而達到的天人合一。應該說,還有凡人的天人合一。《中庸》說:「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可以說,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聖人,學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賢人,困而知之、勉強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論是聖人、賢人,還是凡人,都能達到至誠、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惟困而不學者不能致天人合一之境界也。

《中庸》10句話,中正做人,中肯做事



3 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


解讀:君子依據中庸之道行事,有的人卻半途而廢,可是我卻不能中途中止。君子遵道而行,方向已對,君子自不缺恆心毅力,半塗而廢,關乎人之能力也,能力有大有小,何處不是所為,何處不是結果?自然而已,夫子焉能對此有些許作為?自己做一件合乎道義的事情,能否善始善終善其後?一個人做事一定要善始善終,而且還要善其後。學道必須善始善終,謀事也是如此,同樣也要善始善終;交友一樣還是要善始善終。如果做不到,那就是個無信無行之人。所以「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就是沒有毅力、沒有恆心、沒有責任心的表現。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恆,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恆,就是穩定性、連續性。如果沒有穩定性和連續性,那我們要成就一番事業、成就一個人的人格,根本就不可能。天地都要有一個「恆」,更何況我們這些身處在天地之間如此渺小的人呢?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不成功的人,為什麼會如此?就是因為他們做事半途而廢,立心無恆,將自己置於很可憐的地位上。如果誰立心有恆,那絕對是一位強者。《菜根譚》中有一句「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慮患;處變,當堅百忍以圖成」,其中強調的就是一個「忍」字,其實也就是這個「恆」。真正的君子、強者,絕不會半途而廢,絕不會輕言放棄,絕不會輕言推卻。這就是大丈夫氣慨!

《中庸》10句話,中正做人,中肯做事



4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解讀:由於誠懇而明白事理,這叫做天性;由於明白事理而做到誠懇,這是教育的結果。真誠就會明白事理,能夠明白事理也就能夠做到真誠了。


論述誠與明的關係,人能夠明白事理,就可以確定自己內心所向的目標,以至去指導自己的行為。由於人天生性善,也可反躬自省,自己的行為是否合於心中向善的本性,即真誠。如此看來,真誠與明白事理,互為促進,相輔相成。「自誠明」是說由真誠而明理。「自明誠」是說由明理而真誠。不論是出於天性或是教育的結果。一個人處世立身的原則都應是為仁行善,自覺自愿,不為外在力量所促使,做到這樣,人就能達到至真至純,至善至美的境界,不懂可追問,滿意請採納。

《中庸》10句話,中正做人,中肯做事



5 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已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解讀:品德高尚的人,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後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不這樣做,然後才要求別人不這樣做。不採取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讓別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


要治國,先齊家,不修身,不可以齊家。從修身到齊家,再到詒理國家,是最自然的事,所以《大學》里說:「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家之長修身與否,是家人的榜樣,國君的修身,同樣對人民起著表率作用,治國者的舉止最能引起人民的注意,容易上行下效。治國者必須謹言慎行,務求言行一致,凡是推行的禮樂政令,自己能身體力行,並能慈愛人民、體貼民心、考慮養民教民之道,使人民在物質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滿足。人民才會心悅誠服接受其禮義教化、信守政令法制。所以對君子而言,自己具備道德修養,才能要求別人。否則會適得其反。

《中庸》10句話,中正做人,中肯做事



6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解讀:喜好人們所厭惡的,厭惡人們所喜好的,這就叫做違背人的本性,災害必定會落到他的身上。


荀子在《哀公》中說:「傳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以舟水比喻君王與百姓的關係,把君比做舟,把民比做水,水可載舟達到彼岸,亦可將舟掀翻沉沒。可謂精闢至極。所以說:若為君者為一己的私慾,他的好惡有悖人民的好惡,以至失去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擁護,必將是引禍至身,自取滅亡。由此可見,為君者要親賢臣,遠小人,以人民的好惡為好惡,符合人民利益的亊便做,以民為本,此可謂為治國之道。使人人各得其所,以此獲得民心。

《中庸》10句話,中正做人,中肯做事



7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解讀:財富可以修飾房屋,使房屋華麗;道德可以修養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心胸寬廣開朗,身體自然安適舒坦,所以有道德修養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誠實。


作為君子,一定要有誠意,在意念將發未發的瞬間要告誡自己,使意念真實無妄。由於意念是非,必然表現在各種言行上,而意念真誠又是美好道德品質的表現。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內心毫無愧疚,自然心胸坦然開明,身體舒適健壯全歸於誠意的結果。

《中庸》10句話,中正做人,中肯做事



8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出處


對事物深入研究以後,知識就能豐富,知識豐富以後,誠意就能證實,誠意證實以後,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後,身心就能修養,身心修養以後,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後,國家就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以後,天下就能太平。


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終推到人要學習,掌握知識,明白亊理,修身養性,培養道德犄搡。而這段話強調通過學習,修養學問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養的人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也是關鍵。這是儒家思想傳統中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以自我完善為基礎,通過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幾千年來無數知識者的最高理想,影響始終不衰。

《中庸》10句話,中正做人,中肯做事



9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解讀: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於內心所懷的念頭不同。君子內心所懷的是仁,是禮。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會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尊敬他。


互敬互愛,相處之道,人與人相處,想要和諧,必須要相互之間的奉獻,愛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愛,尊敬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這些都是相互的,所謂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仁者和有禮者,實際上是兩個不同層次的人,仁者更高一層,能以博大胸襟去愛人,但是有禮者做不到這些,退而求其次,以求對人的尊敬。孔子覺得,在春秋戰國時期,希望要求人們去愛人,做個仁者,但也看到這個理想的實現太過困難,於是退一步要求人們起碼能做到有禮,能尊重別人。

《中庸》10句話,中正做人,中肯做事



10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譯文:廣泛地學習知識,詳細地詢問事物發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確地辨別是非,踏實地去實踐。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句出自《中庸》中的名言,常被人們當做勵志格言。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是我國讀書人的好傳統。學而不通要問,問而有得要思,經過思考,可以得出各種結論,這時就要明辨,不能全盤接受。只有前四條,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學者,因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把知識放到實踐中去檢驗,那知識永遠是死的。

《中庸》10句話,中正做人,中肯做事



學習和思考、學習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的,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你腦子裡裝著問題了,想解決問題了,想把問題解決好了,就會去學習,就會自覺去學習。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更需要不斷學習完善、不斷見賢思齊。


[ 作者:儒風大家 來源:儒風大家 ]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風大家 的精彩文章:

活得體面,不如活得滋潤;活得明白,不如活得痛快
白岩松:四分之一部《道德經》,就可以治天下
喝透這杯茶,看透多少事兒
老樹畫畫:事兒多幾處閑愁,天冷一壺熱酒
知其為而為,知其不為而不為

TAG:儒風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20句話,教會你做人,做事
讀懂《左傳》10句話,學會做人做事
《孟子》精選20句,大氣做人,坦蕩做事
方中做人,圓中歸真!
21句話,教你做人(精闢)
做人:心中有稱,手中有桿
中國國學最經典100句,做人做事必看!
●做人做事,就 2 個字!
做人做事,就2個字
做人做事,就2個字
做人做事,就2個字
做人做事,就 2 個字!
做人做事,就2個字!
讀懂南懷瑾20句話,會做人,能做事
做人的9句話,寫得太經典!
做人來嬉嬉,遲早要居起:最經典、最有味道的108句紹興土話
做人做事,就2個字!(精闢)
10句話,教你做人!(太精闢了)
論語日課220:性情做人,理性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