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我媽人很好,就是恨我爸

我媽人很好,就是恨我爸

情感醫生潘幸知(微信:sharpshow),幫你提高戀愛和婚姻情商。


幸知在線情感諮詢師,24小時貼身陪護。請添加微信號xingzhizaixian10進行付費預約。幫你疏導情緒,專業、高效、分步驟的解決情感問題,重建婚戀關係。


作者:晏凌羊

01


我寫過很多寫父親或者母親的文章,寫他們的好,他們對我的好。但我從來沒有寫過一篇關於他們兩個人相處的文章,因為從我記事以來,他們兩個人就沒好好相處過。我父母的相處模式讓我發現了一點:一個好人,遇上另一個好人,不一定能造就好婚姻。


這不,最近父親從老家過來了,老媽又開啟了她的嘮叨模式。我從小都是聽我媽對我爸的抱怨長大的,她真的是可以從他們剛結婚那會兒開始一直控訴到現在,很多情節聽得我真是耳朵起老繭。


老媽控訴的,基本都是些雞零狗碎的事情。一控訴,她越說越憤怒,而父親則越聽越憋屈……

只要他們倆在同一個屋檐下待超過三天,我們家的家庭氛圍永遠好不了。以至於有一年過年,我爸媽忽然不吵架了,彼此好像看對方順眼了一點,所以家裡呈現出一片其樂融融的氣息。悲哀的是,這種氣息竟讓我覺得有點尷尬,因為我已經完全不習慣他們不吵架的日子。


坦白講,我爸確實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到位,但這些年來已經改進了很多,而且總體而言他是一個負責任的丈夫和父親,只不過我媽不肯買賬罷了。


有一回,我跟我媽因為我到底應該怎麼跟我的朋友相處的事情辯駁起來。起因不過是閨蜜來我家,我遞水果刀給她,讓她自己削蘋果,而我媽則覺得我沒有把蘋果皮削好再遞給人家是我沒禮貌,沒有盡到地主之誼。


辯駁到最後我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你已經老了,有些話明知道你說了我也不可能聽,就別老嘮叨了。還有,你有時候還是得跟我爹學習一下,他有那麼多的愛好,比如吹口琴、拉二胡、看小說、看抗日神劇…..自然就不會把關注點都放在兒女身上……」


本來這只是一次和平友好的辯論,但一扯到我爸,我媽就炸了,又從我們小的時候,我爸因為沉迷拉二胡,沒看見我跑去火堆邊玩,導致我燙傷了手指開始控訴起來。中心思想只有一句:「你爸那麼不負責任,你得和我站一隊。」

可惜我從不站隊,只是在心裡想:「哎,你到底是有多恨他啊?」


坦白講,我並不理解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執念,所以也會去問她:「如果我現在天天在你或者孩子面前控訴前夫,你聽了煩不煩?那麼久遠的事情,你記得那麼清楚到底累不累啊?」


我媽沒正面回答,就說:「受了他那麼多年的委屈,我說一下都不行了啊。」


你看,她總能轉移問題的焦點,然後把自己置於委屈和悲情的地位。


大概是因為自己自卑的緣故,我媽特喜歡打擊人。從小到大,她從來沒誇過我,即便表示對我的關心也是帶著指責的語氣。我從小自卑,對自我的評價偏低,大概也是跟她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脫不了關係。比如,我一直覺得自己長得丑、胖;又比如,高考填報志願,我們是高考結束後先估分後填報,我估的分數居然比我放榜的分數低了將近80分。

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老媽在外人面前表現得極為謙遜有禮好溝通甚至有點怕事、懦弱。小區物管無數次侵犯業主權益,視業主訴求為無物,我挺身而出組織整棟樓業主維權,我媽屢次三番勸我不要出頭。在網上訂好了高價酒店,結果去到現場以後與網上描述的極為不符,簡直沒法住人,我二話不說就衝去前台發了好大一通火論理,我媽則主張「強龍難斗地頭蛇,算了算了」。


在外人看來,她是好鄰居、好朋友、好陌生人,因為她會在外人面前呈現出一個假的自我,隱藏起自己所有的真實感受,只為維持一個體面的形象。難得的是,就是這樣一個人,不管是跟弟媳還是曾經的女婿相處,她都是一個幾乎可以打到90分的婆婆、岳母。她守得住自己的界限,在言語和行為上從不越軌,所以從來沒有給兒女們的婚姻生活製造過哪怕一丁點的麻煩和矛盾。


有一段時間,我老在想:「兩個人兩看相厭到這種程度,幹嘛不離婚呢?」我也問過我媽這個問題,她的答案跟很多中國式母親一樣:「都是為了你們呀!不然我BALABLABALA......」


其實,以我對她的了解,要是真離了婚,她的狀態遠比不上我現在。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覺得我這麼問似乎也有點不負責任,因為我是在父母齊心合力養育我的過程當中實實在在得了益處的。在資源、條件有限的前提下,如果我父母真的離了婚,以他們的眼界、心智和悟性,只會給我帶來更加糟糕的成長環境,說不定我連上大學都沒有機會。


不管我經歷過多少父母吵架、冷戰甚至鬧離婚的不堪經歷,可每次當我遇到重大挫折,當我承受失敗與難堪,我總還是會想回到那個「家」,因為它更多的時候讓我感到熟悉、溫暖和安全。父母不和睦,當然是一種很壞的體驗,但我也有很多很好的體驗。比如,他們一直深愛著我,甚至可以為了我無限犧牲自己——哪怕沒有用最科學的方式。


02


我今天忽然講起這些,不是為了揭短,不是為了訴苦或是控訴,只是純分享。因為我發現,我身邊有無數個家庭里的無數對父母都是這樣的相處模式。我身邊很多的朋友,父母吵架吵到最劇烈的時候,雙方都鬧過自殺。


前幾天,我看到一個網友說:我父親暴躁,但從未真正對孩子有專制和教育權,我家最高領導和最大的神,是媽媽。媽媽是委屈悲情聖母,一輩子批判打壓爸爸。研究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心理影響的武志紅老師也說過,「我媽人很好,就是恨我爸」。這種現象在中國家庭中太常見。


常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因為男尊女卑的思想,上一輩母親們從小得不到父母很多的愛和關注,在對愛的匱乏中長大,長大後便把完美的父母形象投射到丈夫身上,結果自然是失望。而中國男人,從小被教化別跟婦人一般見識,長大了以後只顧著在雄性世界裡廝殺,對妻子的訴求永遠視若無睹,又助長了這種失望。


又比如,由於社會給女性的生存空間很狹窄,女人們只有嫁人生子這一條改變命運的道路。她們自古以來就一直被壓抑,能力、能量得不到足夠空間的伸展,唯一能獲得存在感的方式就是把整個人生都投入到家庭里,一旦掌握家庭中的母權並將這種權力濫用至極致。


心理學上說,這種聖母極權統治,對女孩子的壞處就是妨礙父女自然親密,妨礙女孩子馴服俄狄浦斯情結。對男孩子也是窒息,男孩子不能和媽媽心理分離,以致成為媽寶男。所幸的是,我和弟弟卻沒有讓這一條在我們身上得到應驗。畢竟,成長是一個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原生家庭只是影響了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於自我的認知、探索和覺醒。


事實上,對於將一切怪罪於原生家庭的理論我也是不認可的。就像我和我弟,出生在同樣的家庭,從小在父母的爭吵聲中吵架,卻形成了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性格。


我們都是普通人,沒有幾個人能含著金鑰匙出生。每個人的人生都有缺憾,每個人的原生家庭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帶著這樣那樣的疼痛和缺憾長大,也曾想過改變父母,但最終大部分人都有這樣一種感受:改變父母是很難一件事情,我們至多只能做到影響,甚至有時候連影響都影響不了。


小時候,每次看到父母一吵架我就很惶恐,而我現在對於他們的不和睦就只剩一個態度:「那是你們自己的婚姻,能對它負責的只有你自己。你們的恩怨是你們的事,你再努力也傳導不了給我。」


這態度聽起來是有點冷漠,但關於開悟一事,從來都是「佛渡有緣人」。我能看出他們各自的問題在哪裡,但是我沒有能耐讓他們領悟到這些,然後做出有利於自己身心的改變。


而我,也慢慢了解並接納了父母的困頓與局限,嘗試著從他們的原生家庭、成長曆程中去找到形成他們那些狹隘和局限的原因。當我不再把自己當成需要父母負責的小孩子,而是一個真正的能對自我以及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成人,便能心平氣和地接受這一切。


仔細想想,有些東西是父母天生欠我們的嗎?並不是。


除去那些窮凶極惡的父母,絕大多數父母都是普通人。有時候,站在他們的角度想一想、看一看,竟會覺得心疼,因為他們的生存環境比我們更惡劣,他們吃過比我們吃過的更多的苦、受過比我們受過的更大的難......


有時候,我們發現問題或者真相,並不是為了宣洩憤怒和控訴他人,而是為了更好地解決或者隔離問題。比起不停地控訴「父母皆禍害」,我更提倡這樣一種態度:先學著長大,把自己也當成和父母一樣的成年人,甚至是比他們更有悟性和覺知力的成年人,然後從父母的相處模式以及他們對孩子的方式中,去反思我自己,努力實現自我的覺醒和成長,爭取不把某些不好的東西傳導給自己,再傳遞給下一代。


還是分享我自己的一段經歷:學生時代開始的某段戀愛關係,畢業幾年後無疾而終。被他提分手之後,我用了很長的時間去反思和內省。有一天,我忽然發現自己在過去的那段關係中,很多時候真的有不自覺地複製和模仿了我媽對我爸的方式,比如,以抱怨替代溝通,比如過多關注自我的情緒而過少關註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段關係的破裂,不一定都是我的問題,但痛定思痛之後,我決心改變自己,至少在與他人再戀愛的時候,那樣的錯誤我沒有再犯過。


從某種意義上講,父母是我們的歷史,也是我們的鏡子。相比他們,我們讀過更多的書,受過更好的教育,走過更遠的路,見過更壯美的山河,見識過更廣闊的天地和更多樣的人群,因此也會比他們更有覺悟力。站在他們的肩膀上成長的我們,更應該有心量、有能量原諒他們的狹隘和局限,並活出更豐盛的人生。


最後,我想說的是:不停控訴「父母皆禍害」只會讓自己戾氣重生,而透過別人的局限去認識和療愈自己並且以更寬厚的愛和更科學的方式去滋養下一代,這是一個更值得期待的美好過程。


親愛的朋友,我知道這是一個特別艱難的過程,我們可能會經歷美夢與落差,分離與哀悼,撕心裂肺與劫後餘生,但相信度過這段之後,我們終究能和父母和解,開始新的生活。

我媽人很好,就是恨我爸



潘幸知


攜手百位情感諮詢師


為你的婚姻和成長保駕護航


夫妻溝通|出軌冷暴力修復


性和諧|離婚適應|自我成長


預 約 付 費 咨 詢


請 聯 系 微 信 號


xingzhizaixian10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潘幸知 的精彩文章:

所有感情,最後考驗的都是人性中最忠厚善良的部分
婚姻,逐漸成為富人的特權
其實婚姻最大的殺手,根本輪不到移情別戀
男人眼中的女人味,其實是要有「三分懶」的
男人要學聽,女人要學說

TAG:潘幸知 |

您可能感興趣

我媽就是我媽,她都是我不可取代的媽
你媽就是媽,我媽就是外人,離婚吧
這是你媽我媽還是他媽,好了這是我們所有人的媽
我媽是個好人,雖然她總是騙我
你乾脆當我媽媽算了,反正我媽媽也不要我了,我爸爸又顧不上我
她不是我媽媽,卻也給了我十分的母愛
我說我有個好婆婆,誰知我回娘家一趟,我媽哭著要我離婚
「爸爸,你可以不愛我,但好好愛我媽媽可以嗎?」
那是你媽,又不是我媽,憑什麼讓我對她好呢?
真希望我媽不是我親媽
我最親愛是我媽媽,您辛苦了
北鼻,我是你媽,我媽也是你媽,所以以後你要叫我姐姐……
我就是不愛吃我媽做的飯
我哥娶了個城裡嫂子,別人說我爸媽好命,可沒多久我媽就進了醫院
我媽說她是小婊子,但我就是喜歡
「我要能跟我媽過,還會娶你嗎?我媽比你強多了」
我想吃媽媽做的麵條了,我也知道我媽媽也想我了
「我這輩子都不會原諒我媽」,也許還有我爸
沒房,我媽都不讓我承認他是我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