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季羨林:謙虛與虛偽

季羨林:謙虛與虛偽

季羨林:謙虛與虛偽



謙虛與虛偽

文/季羨林


謙虛與虛偽


在倫理道德的範疇中,謙虛一向被認為是美德,應該揚;而虛偽則一向被認為是惡習,應該抑。


然而,究其實際,二者間有時並非涇渭分明,其區別間不容髮。謙虛稍一過頭,就會成為虛偽。我想,每個人都會有這種體會的。

在世界文明古國中,中國是提倡謙虛最早的國家。在中國最古的經典之一的《尚書?大禹謨》中就已經有了「滿招損,謙受益,時(是)乃天道。」


這樣的教導,把自滿與謙虛提高到「天道」的水平,可謂高矣。從那以後,歷代的聖賢無不張皇謙虛,貶抑自滿。一直到今天,我們常用的辭彙中仍然有一大批與「謙」字有聯繫的詞兒,比如「謙卑」、「謙恭」、「謙和」、「謙謙君子」、「謙讓」、「謙順」、「謙虛」、「謙遜」等等,可見「謙」字之深入人心,久而愈彰。


我認為,我們應當提倡真誠的謙虛,而避免虛偽的謙虛,後者與虛偽間不容髮矣。


可是在這裡我們就遇到了一個攔路虎:什麼叫「真誠的謙虛」?什麼又叫「虛偽的謙虛」?兩者之間並非涇渭分明,簡直可以說是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掌握一個正確的分寸難於上青天。


最突出的是因地而異,「地」指的首先是東方和西方。在東方,比如說中國和日本,提到自己的文章或著作,必須說是「拙作」或「拙文」。在西方各國語言中是找不到相當的詞兒的。尤有甚者,甚至可能產生誤會。中國人請客,發請柬必須說「潔治菲酌」,不了解東方習慣的西方人就會滿腹疑團:為什麼單單用「不豐盛的宴席」來請客呢?日本人送人禮品,往往寫上「粗品」二字,西方人又會問:為什麼不用「精品」來送人呢?在西方,對老師,對朋友,必須說真話,會多少,就說多少。如果你說,這個只會一點點兒,那個只會一星星兒,他們就會信以為真,在東方則不會。這有時會很危險的。至於吹牛之流,則為東西方同樣所不齒,不在話下。

可是怎樣掌握這個分寸呢?我認為,在這裡,真誠是第一標準。虛懷若谷,如果是真誠的話,它會促你永遠學習,永遠進步。有的人永遠「自我感覺良好」,這種人往往不能進步。康有為是一個著名的例子。他自稱,年屆而立,天下學問無不掌握。結果說康有為是一個革新家則可,說他是一個學問家則不可。較之乾嘉諸大師,甚至清末民初諸大師,包括他的弟子梁啟超在內,他在學術上是沒有建樹的。


總之,謙虛是美德,但必須掌握分寸,注意東西。在東方謙虛涵蓋的範圍廣,不能施之於西方,此不可不注意者。然而,不管東方或西方,必須出之以真誠。有意的過分的謙虛就等於虛偽。


滿招損,謙受益


這本來是中國一句老話,來源極古,《尚書?大禹謨》中已經有了,以後歷代引用不輟,一直到今天,還經常掛在人們嘴上。可見此話道出了一個真理,經過將近三千年的檢驗,益見其真實可靠。


這話適用於干一切工作的人,做學問何獨不然?可是,怎樣來解釋呢?

根據我自己的思考與分析,滿(自滿)只有一種:真。假自滿者,未之有也。吹牛皮,說大話,那不是自滿,而是騙人。謙(謙虛)卻有兩種,一真一假。假謙虛的例子,真可以說是俯拾即是。故作謙虛狀者,比比皆是。


中國人的「菲酌」、「拙作」之類的詞,張嘴即出。什麼「指正」、「斧正」、「哂正」之類的送人自己著作的謙辭,誰都知道是假的,然而誰也必須這樣寫。這種謙辭已經深入骨髓,不給任何人留下任何印象。日本人贈人禮品,自稱「粗品」者,也屬於這一類。這種虛偽的謙虛不會使任何人受益。西方人無論如何也是不能理解的。為什麼拿「菲酌」而不拿盛宴來宴請客人?為什麼拿「粗品」而不拿精品送給別人?對西方人簡直是一個謎。


我們要的是真正的謙虛,做學問更是如此。如果一個學者,不管是年輕的,還是中年的、老年的,覺得自己的學問已經夠大了,沒有必要再進行學習了,他就不會再有進步。事實上,不管你搞哪一門學問,絕不會有搞得完全徹底一點問題也不留的。人即使能活上1000年,也是辦不到的。因此,在做學問上謙虛,不但表示這個人有道德,也表示這個人是實事求是的。在當今中國的學壇上,自視甚高者,所在皆是;而真正虛懷若谷者,則少有。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好現象。有不少年輕的學者,寫過幾篇論文,出過幾冊專著,就傲氣凌人。這不利於他們的進步,也不利於中國學術前途的發展。


我自己怎樣呢?我總覺得自己不行。我常常講,我是樣樣通,樣樣松。我一生勤奮不輟,天天都在讀書寫文章,但一遇到一個必須深入或更深入鑽研的問題,就覺得自己知識不夠,有時候不得不臨時抱佛腳。人們都承認,自知之明極難;有時候,我卻覺得,自己的「自知之明」過了頭,不是虛心,而是心虛了。因此,我從來沒有覺得自滿過。這當然可以說是一個好現象。但是,我又遇到了極大的矛盾:我覺得真正行的人也如鳳毛麟角。我總覺得,好多學人不夠勤奮,天天虛度光陰。我經常處在這種心理矛盾中。別人對我的讚譽,我非常感激;但是,我並沒有被這些讚譽沖昏了頭腦,我頭腦是清楚的。我只勸大家,不要全信那一些對我讚譽的話,特別是那些頂高得驚人的帽子,我更是受之有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世說新語》「雅量」篇丨十個故事,學古人的寬宏氣度
當優美雅緻的唐詩融入生活
齊白石筆下的果蔬,溫馨動人
樓宇烈:自覺自律精神是中華文化的一個根本特點
古人智慧:智欲圓而行欲方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季羨林:漫談撒謊
季羨林:我的書齋
季羨林名言,季羨林經典語錄
季羨林:成功與毀譽
季羨林:緣分與命運
季羨林:做人與處世
季羨林:最愛一種朦朧美
季羨林:一條老狗
季羨林的收藏趣事
季羨林:哭馮至先生
季羨林先生的成功與毀譽
季羨林語錄
季羨林:與其胡思亂想 不如踏實幹事
季羨林: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與冰心、老舍、季羨林、肖復興共度中秋
季羨林:八十述懷
季羨林:什麼樣的朋友值得交?
父親季羨林的家庭情結
季羨林:溫馨 家庭不可或缺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