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科學家如何參與科學決策?

科學家如何參與科學決策?

科學家如何參與科學決策?



李麟輝 編譯

學術界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


目前,在擁有一貫高水平的公信力方面,科學界是獨一無二的。以美國為例,在2014年,僅有8%的美國人說他們對科學界「幾乎沒有任何信心」。在這方面的「信心」應被理解為信任度。

科學家如何參與科學決策?


2014年美國各機構領域的公信力調查


近年來,美國公眾對軍方比對科學家更有「信心」,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信心」也在波動。醫療機構過去曾享有平均最高水平的信任,但目前已經下降。公眾對於政治家和媒體工作者的信任度遠低於科學家,他們在公眾心中的地位也逐年遞減。


然而,從美國科學界的整體地位來看,它的確隱藏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保守派對研究人員所從事的工作已經從相對高信心群體下滑到相對低信心群體。一些保守派也努力提出了有政治傾向的學術問題。


遺憾的是,最易獲取到得對科學界信心的調查只依賴於單個問題調查,該問題沒有明確區分作為直觀感受的信任和作為能力水平的信任。在這套標準上,一些證據表明,科學家們雖有能力但卻難以接近,對於普通人來說,似乎總是那麼遙遠。然而也有其他研究發現,大多數美國人認為,科學家的精力僅應該用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不應參與政治。


那麼,在科學家已經受到了高度重視的時候,他們是否還會冒著損害聲譽的風險去參與政治選舉?

科學家如何參與科學決策?



科學地闡述研究事實並不一定需要激進式的運動


科學家參政的風險


區分對待各種公眾參與性活動似乎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科學家可以在無黨派背景下與公眾討論與政治相關的問題。例如,根據他們的專業知識,他們可能給社區或政策制定者們一些建議,或在公共論壇上談論他們的工作。以美國總統大選為例,他們可以通過提名的方式直接參与選舉過程,並推動候選人確定立場。

如果在選舉時對某些具體問題直言不諱的話,那麼溝通的效果可能會受到影響。在2009年和2014年,64%的美國人不認為科學家是政治自由的。事實上,現有的證據表明,大多數科學家傾向於自由主義。2009年,皮尤研究中心報告說,他們調查了美國一個傑出的科學群體,其中55%的科學家是民主黨人,絕對支持民主黨的政策,另有26%傾向於支持民主黨。


如果更多的人開始把科學看作政治家試圖塑造和選擇性地利用的手段,那麼科學與政治的關係就變得異常緊密。這似乎對科學並不會有所幫助。現有證據似乎表明,將諸如核能等主題作為一個政治問題的話,這將減少對該項技術的支持率。如果更多的議題,如進化,人們都傾向於用他們的政治意識形態而不是他們對科學和科學家整體積極的看法來決定他們的立場,那麼這就不可能有助於科學事業的發展。


最近密歇根州立大學廣告與公共關係副教授約翰·貝思雷(John Besley)和他的同事們在一系列實驗中發現,諸如轉基因食品或核能二選一的時候,一個從言語上攻擊對方的科學家會獲得較低的書面評價。咄咄逼人的語氣違反了科學家應有的溝通方式。一些早期調查顯示,如果決策者尊重他人意見的話,那麼人們仍然可以接受他們雖不同意但卻合理的科學政策。


制定「科學」的國策

事實上,當今世界上很多國家一直都推崇技術型官員。在中國的夏朝,號稱「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禹就是一位水利專家,他比前任的鯀聰明,知道治水宜疏不宜堵,終於治好大水。後來,大禹榮登大位,為爾後技術型人士參與國家治理樹立了一個難以企及的楷模。


在隨後的幾千年里,中國在官員任命方面極大地發揚了「術有所攻、各司其職」的傳統。這在對文職官員的任命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在選拔所謂的「幹吏」時,標準之一就是懂行。道理非常簡單,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從道理上說,這樣的做法似乎不言而喻。但我們無論如何不能忽略這種技術官僚制度對於整個國家治理帶來的巨大影響。這樣的一種制度從根基上保障了國家的決策能基於專業人士意見和判斷,當其偏離軌道時能夠得到至少是語言層面的糾正。


由於長期處於農耕技術時代,技術官員的貢獻在農業、曆法、水利得到有效的彰顯。而在法律、文學、史學方面,技術型的官員給我們留下了幾乎可以讓我們耗盡平生研讀的智慧。


有更多的科學家參政、議政,對於國家的未來,不亦美乎?欣喜的原因,是知識的突破與技術的飛躍正給國家治理帶來新的挑戰。例如,國家該發展哪些技術以支持未來的發展?重大技術項目如何實施?重大工程如何決策?這些問題的回答,必須基於足夠的科學證據,而科學家則是證據的提供者。他們的參與,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科學決策」。


科學媒介中心(Science Media Center)秉承著全球視野,時代高度,歷史縱深,科技前沿的理念,致力於傳播科學共同體權威,理性,及時,準確的聲音,並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搭建科學傳播的平台。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媒介中心 的精彩文章:

環境記憶和視覺感知之間的神秘耦合
農民科學素質讀本
淺談科學獎勵的發展史
大選在即,兩黨派的科學觀是否避重就輕?
從遠古時期的「機器人」一窺人工智慧的發展史

TAG:科學媒介中心 |

您可能感興趣

女科學家研究影響力與男科學家相當
挑戰科學,「民間科學家」該被質疑嗎?
科學家為我們解密愛的科學原理
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感與面向科學家的科學傳播
科學家故意製造的偽科學
「科學家與科學共同體」研討會舉行
釋迦摩尼,屬於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
錢學森與人體科學:一個科學家的丹道氣功研究
科學家對「笑」的研究
科學家為什麼是科學家?人類所需要的科學家是什麼樣的?
科學家康熙為何不願給大清帶來科學
埃及科學家奧薩馬:我是「中國製造」的科學家
華人女科學家築夢基礎研究
心理學家與腦神經科學家如何和諧共處
想做數據科學?這位科研商業雙豐收的科學家給你建議
《環球科學》專訪倫敦大學學院計算神經科學家李兆平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鬼神論開始被科學家支持!
科學家正追溯耶穌的DNA,科學和神學並非水火不容?
藝術家,科學家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