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朴槿惠同陷「閨蜜門」,解析閨蜜之間的心理學

2016年的秋冬季節,最火爆的「韓劇」是什麼呢?沒錯,就是真實發生在韓國總統朴槿惠身上的「閨蜜門」事件。10月末,韓國媒體爆料,在朴槿惠「閨中密友」崔順實委託物業處置的電腦中發現200份文件,其中44份是朴槿惠演講稿,文件打開時間在總統演講前。
韓媒進一步披露,崔順實不僅干涉總統演講稿,還對朴槿惠的衣著、甚至是外交問題,進行大範圍干涉。對於以上信息,崔順實予以承認,而她並未在韓國政府擔任任何公職。韓國數萬人舉行了抗議集會,要求總統下台。

無獨有偶,「美劇」這邊也爆出了閨蜜戲。在美國大選投票日前夕,總統候選人希拉里被爆出多封私密郵件,指明她泄露美國機密文件換取利益。據說是希拉里的閨蜜兼助手胡瑪·阿貝丁,將希拉里所有郵件通通共享到了自己的郵箱里。甚至媒體普遍認為,此次希拉里的落選,受到了此事件極大的影響。
在女性逐漸步入政壇要職的今天,為何「閨蜜干政」頻頻上演呢?作為公認的女強人,希拉里和朴槿惠為何會如此依賴和信任自己的閨蜜?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閨蜜中的心理學。

閨蜜之間相似和互補往往微妙共存
人生中如能夠擁有一位知音,是莫大的幸福。在傳統典故中,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芳,俞伯牙因為知音的去世,終生不再彈琴,足見友情珍貴。人作為一種社會動物,害怕孤獨、希望與他人在一起,建立協作和友好聯繫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心理援助首席專家金穎認為:友情基本是我們從家庭進入社會後第一個建立起來的親密關係。它產生的心理根源是我們對親情、親密關係的補償與延續,它存在的心理意義是我們在環境適應中尋求歸屬感的需要與滿足。
1974年,朴槿惠的母親遇刺身亡。22歲的朴槿惠在承受巨大痛苦的同時,還要承擔起「第一夫人」的重擔。這時,崔順實與其父親崔太敏來到朴槿惠身邊,給予她心理支持。作為初入社會後結識的閨中密友,崔順實在朴槿惠心目中的地位自然無可替代,這也是媒體普遍認為朴槿惠「越軌」行為的原因之一。當一個人初登總統這樣「高處不勝寒」的高位,求助於作為精神支柱的閨蜜,似乎在感情上也變得容易理解了。
那麼,茫茫人海中,兩個不相識的陌生人,是怎樣產生互相吸引,從而變成閨蜜的呢?可能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想到:兩個相似的人容易產生好感。沒錯,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擁有相似的價值觀、信念、興趣愛好、社會背景、年齡、經驗的兩個人更容易成為摯友。所以,在閨蜜之間,總是有聊不完的話題,比如逛街、購物、美食、情感問題等等。
不過有意思的是,當雙方在某些方面看起來相差很大的時候,彼此的好感度也可能因為互補而增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需要的互補。比如,一方是一位美食愛好者,而另一位正好精通廚藝。
②社會角色和職業的互補。比如,醫生和病人之間,產生的友誼往往非常牢固。
③人格特質的互補。比如,一個外向的人和一個內向的人之間,往往更能產生吸引。
所以,在閨蜜之間,相似和互補往往微妙地並存。兩個人的興趣愛好相仿,但是在性格氣質上又互相補充,這樣在交流的過程中就更能走近對方的內心。

人生不同階段對「友誼」理解不同
當然,僅僅是有強烈的吸引力,還未必能做的了真正的閨蜜。也許在現實中,我們見到的更多是人走茶涼的一幕,但在心中,人們真正憧憬的友誼,是能夠同甘苦、共患難的。
1979年,朴槿惠的父親朴正熙也遇刺身亡,時年27歲的她一度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從而遠離政壇18年之久。在這段「隱遁」的時間內,崔太敏和崔順實一直給予朴槿惠精神和物質上的支持。正所謂「患難見真情」,朴槿惠正因為閨蜜在其低谷期不離不棄,才會對閨蜜有著如此的信任感,乃至到了處理國家大事的時候,還是依賴閨蜜出謀劃策。
因為稀有,所以才珍貴。從心理學上來說,親密而又穩定的友誼並非是人先天就擁有的,而是在後天與人的交往當中慢慢習得的一種較為高級的人際關係。
研究表明,3-5周歲的孩子在進行遊戲的時候並不能形成「友情」的概念,他只能從自我出發,簡單地認為:能夠和自己在一起玩的就是好朋友,而不願意和自己玩的就不是朋友。
而6-9周歲時,孩子對友誼的理解開始形成,但是認為朋友的行為必須與自己一致或對自己有幫助,否則就不是朋友。
9-12周歲時,孩子的友誼逐漸進入了「雙向幫助關係」階段,這個時候的朋友雙方往往能夠互幫互助,但是卻具有功利性的特點,往往只能「同甘」,不能「共苦」。
而到了12歲以後,人們才能逐漸發展出親密而又相對持久的友誼:相互信任和忠誠,相互分享和幫助,興趣一致並且互相傾聽,共同解決困難,同時還表現出一定的排他性。這時,「閨蜜」的概念才會真正形成。
可見,對於友誼的理解,會隨著我們的成長而變化。在人生中,出於各種需要結識的朋友,以及和他們的過往經歷,記載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路歷程。
用「自我暴露程度」可衡量閨蜜
閨蜜這個詞,原本僅僅形容女性之間的好友,但如今越來越多的男性也開始加入到「閨蜜」的行列了。那麼,閨蜜和「哥們」「知音」「死黨」還有區別嗎?或許我們可以從字面意思來看:「閨」代表私密,「蜜」代表親密。所以筆者認為,相比起一般的好友來,閨蜜之間的聯繫更緊、更加「貼心」。
溝通時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顯示給他人,在心理學當中稱之為自我暴露。面對不同的朋友,聊天時自我暴露的程度不同,就可以反映出親密程度。因此,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是人際關係深度的一個敏感的「探測器」。
濟南中心醫院康復科心理諮詢師史靜認為,人際交往中,適度的自我暴露可以促進心與心的交流,增加親切感。比如,「我是蔡琴的歌迷,我喜歡她的大氣。」這就是一種自我暴露,通過這種暴露,對方能了解你的喜好,如果他與你的愛好相同,自然會增加好感。

心理學根據自我暴露程度的不同,將其劃分成了由淺到深四個水平:
第一層:興趣愛好方面,比如飲食習慣、衣著習慣等等。
第二層:態度,比如對人的看法,對時政、新聞的評價。
第三層:自我概念與個人的人際關係狀況,如自己的自卑情緒,和家人的關係等等。
最深一層:隱私,比如個體的性經驗,個體不為社會接受的一些想法和行為等。
只有在進入後兩個水平時,才能稱之為親密夥伴的關係,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這樣的閨蜜呢?
不過,無論關係多深、多密切,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不願暴露的領域。所以,在閨蜜相處的時候,不能因為關係親密,就要求對方完全敞開心扉,更不應該隨意侵犯對方不願意暴露的隱私。
人生如有知己閨蜜站在身後排遣孤獨、鼓勵支持,固然是件幸福的事。不過,筆者想在最後說一句:和閨蜜的情感交流,畢竟是屬於私人空間的範疇。如果把其和工作攪在一起,既容易傷害到好友的情感,也可能像朴槿惠和希拉里這樣「鑄成大錯」。在女性越來越多地邁入社會重要工作崗位的今天,如何分清楚與閨蜜的私情和工作的「大義」,是每一個職場人都應該值得深思的問題。
TIPS:
與閨蜜的相處的四原則
1、重視與支持是人際關係的基礎。喜歡是有前提的,我們通常更喜歡那些也喜歡我們的人,所以對於閨蜜,要盡量給予及時地關注,這樣才能獲得穩定的友情。
2、重視付出。人際關係中,我們通常會期待自己的所得大於或等於所失,至少是別太少於失。對於閨蜜為你的付出,應該及時給予回饋。
3、理解與肯定。由於閨蜜之間的關係非常親近,自己對於閨蜜的任何評價將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如果要對閨蜜進行建議時,盡量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角度上委婉地說,而不要直接進行否定。
4、注重平等。也許隨著時間的變遷,閨蜜的之間的社會角色和地位、影響力、對信息的掌握方面會產生變動,如果過於不對等,也會影響雙方的感情聯繫。如果想長久地維繫這段親密關係,我們就要做到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對方,讓對方感到安全、放鬆與尊嚴。
主要參考文獻:
[1]全國13所高等院校《社會心理學》編寫組編。社會心理學(第3版)。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2]林崇德主編。發展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TAG: |
※朴槿惠跟閨蜜崔順實算什麼,班昭和鄧太后才是「閨蜜門」的鼻祖
※比大開腦洞還狗血的朴槿惠「閨蜜門」始末,附深度解析!
※引發閨蜜門的梨花女子大學:歷史悠久,美女如雲
※韓國閨蜜門集會:挺朴派與反樸派間暴力與文明的對決
※引爆「閨蜜門」的韓國梨花女子大學究竟是怎樣的大學
※朴槿惠閨蜜門:丹麥正在審核鄭尤拉引渡程序
※朴槿惠毀在閨蜜門,安倍陷入老友門!
※外甥女出賣姨媽!韓國總統朴槿惠「閨蜜門」又添新劇情啦!
※因涉朴槿惠「閨蜜門」 三星副會長李在鎔遭檢方傳喚
※朴槿惠閨蜜門堪比歷史的複製黏貼,明成皇后早有先例
※劇情反轉?韓國閨蜜門崔順實之女「坑娘又坑總統」 或被逮捕
※朴槿惠「閨蜜門」發酵 韓國總統為何大多「晚節不保」?
※朴槿惠「閨蜜門」尚未過去,「狗門」或許又來臨,虐待寵物狗
※韓國文化界皇太子被抓 或加速揭開朴槿惠閨蜜門蓋子
※韓國閨蜜門又曝大新聞 朴槿惠因這事兒痛哭
※比起閨蜜門,這才是希拉里最害怕的事!
※朴槿惠不放棄 擬正面攻克「閨蜜門」
※「閨蜜門」繼續發酵,親信干政是怎麼回事?
※除了被「閨蜜門」坑過的朴槿惠,如今又爆被「金某某」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