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黑鏡》:狂歡下的預警

《黑鏡》:狂歡下的預警

《黑鏡》:狂歡下的預警



科技是中性的,科技帶來的社會普遍價值觀的改變,永遠是有著人的價值觀去支撐,如何讓這種支撐正確而穩固?無論行善作惡的,展示的都是人的意志,科技只是起著催化劑的作用。

作者 |大魚


編輯 |南非


本文由媒爍之言原創出品 轉載請授權


10月21日,黑鏡出了第三季。

有人說,《黑鏡》第三季毀掉了整個黑鏡系列,美劇的敘事風格完全沒有之前英劇的諷刺和幽默感。《黑鏡》前兩季由channel 4打造,企圖用更為局部的敘事角度,營造更「軟」的科幻氛圍,表達科技發展帶來的道德焦慮。主角均不自覺地被一塊塊大小各異的屏幕——不同規格的終端設備所控制,猶如一面面看似美麗,卻窺不透究竟的黑鏡子,促使觀眾反思我們的未來到底是否足夠樂觀。第三季由Netflix接手,風格、體量和方向都因此而改變,雖然換了東家,但前兩季的編劇Charlie Brooker依然是這次編劇主力,承擔了幾乎95%的工作量。因此就筆者而言,《黑鏡》依舊是一部黑色幽默,換湯不換藥。雖然並不是每一集都有完美無缺的感覺,黑鏡依舊有很多值得品讀的細節。


一、蜜蜂滅絕時代


《黑鏡》第三季第六集《Hated in the nation》展現了蜜蜂滅絕時代,為了維繫世界的正常運轉,政府和科技公司合作發明了人工智慧蜜蜂。每到特定的季節,它們便被放出來採集花粉。這些有著金屬身體和智慧頭腦的微小昆蟲,它們隱秘卻又無所不在,能被所有人看到,但又被所有人忽視。最開始,人們擔心這些昆蟲會成為政府監視民眾的工具,結果,這些生物遠超人們想像,成為了殺人武器。


在這個故事中,蜜蜂的滅絕隱喻了文明的崩塌和人性中的道德饑荒。

《黑鏡》:狂歡下的預警


筆者認為,《黑鏡》第三季中拍得最好的便是這一集。


其中重點描繪的所謂的「後果遊戲」——像是一場不受歡迎度比賽,選個你不喜歡的人,貼上#death to#的標籤,如果選他的人足夠多,那他就成了目標,每天五點過後清零重新開始。


標籤遊戲出現後,眾人或許是為了驗證遊戲真假,或許是出於看熱鬧的心態,引發了瘋狂的討論和投票。這不禁讓筆者心生恐懼,投票既是權利,也是責任,從今年英國的花式民主公投和美國的總統票選來看,即使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沒有這個意識。科技的發達,讓人們的意願得意表達,可也讓意願的表達變得隨意不負責任。


黑客的報復

正是因為這種不負責任,往往使得很多人受到傷害,因此便有了黑客為了心愛的人報復所有參與過標籤遊戲的鍵盤俠。說實話,這個梗有點生硬,前面沒有任何鋪墊,為了劇情需要,強行帶入。


「由於技術革命,我們能夠不計後果地表達憤怒,提出控訴,抨擊他人,只有被迫了解技術賜予我們的力量,才能清楚個人責任」。


《黑鏡》中為了伸張正義的黑客如是表達自己的觀點。於是,我們看到,所謂的Batman帶來的並不是正義,而是幾十萬人死亡。雖然它誇張到不敢置信,這些人真的罪已至死嗎?不一定。這些人都是十惡不赦的壞人嗎?不一定。這些人真的是心懷惡意嗎?不一定。但相信是個觀眾都難免菊花一緊——當我們越來越依賴科技,連生態系統的延續都要依附其上時,我們怎樣才能確保這個越滾越大的雪球不會失控,不會以各種人類難以設想的角度壓扁我們?


二、科技並不是最主要的概念,

更多的是人文


《黑鏡》中,科技並不是最主要的概念,更多的是人文。技術的不斷增長正在威脅各種規範,在那些最直接技術的影響下的環境里,發生了更大幅度的道德墮落。雅克·艾呂爾這樣說:「現在社會的複雜性,必然導致技術地位的上升,在這個過程中,人的經驗必然要失去人性」。當然,今天我們談論的可能還上升不到技術、政治和媒介如何使社會「失去人性」的高度,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思考,科技是中性的,科技帶來的社會普遍價值觀的改變,永遠是有著人的價值觀去支撐,如何讓這種支撐正確而穩固?無論行善作惡的,展示的都是人的意志,科技只是起著催化劑的作用。


比如劇中很多發人深思的小細節,送出辱罵蛋糕的網友現實中是一個幼兒園老師,發現自己被選為第一的政客要爆別人的黑料來降低自己的排名,發了標籤詛咒加內特的小哥發之前猶豫再三,為了儘快結束這一切結果啟動了對鍵盤俠的屠殺活動的政府官員……還有人造蜜蜂的計劃是政府搞的,現在被爆出其實是監視器,還可以要人命,無法冷處理,政府直接公信力變成負無窮,公眾劇烈的恐慌,憤怒,質疑。


網路讓人們忘掉自己的現實身份,無所顧忌的表達。正是這些人物之間的不同心理活動、價值觀推動了整個劇情的發展,導致了後面的悲劇。

《黑鏡》:狂歡下的預警



三、與前兩季的對比


很多人拿第三季與前兩季比,筆者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公平的。畢竟在幾乎相同的創作周期中,前兩季包括聖誕特輯都是只有三個故事,而第三期前半部分卻有六個故事,壓力可想而知。


如果非要比,可能在於和前兩季相比,「教化」的味道更加濃厚。不同於英劇中「哭笑不得的結局,鮮有站隊批評,讓你自己思考答案」,Netflix接手下的第三季,卻少了這種反思的空間,而是簡單粗暴的告訴你什麼是黑,什麼是白,明顯的美式口味。


當然,這一集的Bug還是不少,比如殺人方式,既然是通過面部識別做到的,那麼完全可以通過一些面部特徵的改變避免死亡,比如最後黑客採取的辦法,踢掉鬍子頭髮,戴上美瞳。同時,既然做核磁共振的時候,可以把蜜蜂從死者的腦子裡吸出來,那麼有幾塊磁鐵不是就可以解決蜜蜂了?


故事的最後,依舊是一個開放式結局,Blue向公眾隱瞞了年輕的女警官的去處,她與黑客之間究竟會有怎樣的結局引發眾多網友腦洞。不過筆者倒是認為,黑客落網的可能性倒是要大些。還記得劇情開頭,年輕警官與上司的對話:


「你懂我的意思,就是在現實世界裡,我們真的可以阻止壞事,對不對」


「你還太年輕」


「也許是你太老」


縱然有不足,卻也不能一味偏見。


四、餘論


黑鏡的迷人之處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在於它對未來的科技的很多合理而精密的設想。但大部分時間裡,《黑鏡》里的未來科學都不懷好意。有人說,「黑鏡」本身指的就是一切電子設備鎖屏狀態下的那面黑色「鏡子」,打開這面「鏡子」你能看到世界的一切,鎖上這面「鏡子」你能看到你自己的臉。


某種程度上說,從第一季開始,就是一種反烏托邦末日審判的調子,批判技術,否定科技,站在享受著這個時代的所有狂歡者對面。


正如樂觀者認定技術進步會化解一切,悲觀者一直預言科技終將反噬人類。《黑鏡》是這場歡快合唱中不合時宜的低音,它並非唱衰,只是預警。它是人們潛意識所表現出的一種深沉的憂患意識,是技術兩重性內在矛盾的外在表現之一。相比於盲目樂觀,《黑鏡》式的預言,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技術化社會的內在缺陷,為人類發展敲響警鐘。


參考資料:


[1]《黑鏡》:喪歌高唱


[2]《這部神劇是退步了,但也別用一星羞辱它》


(責編:韓曉穎)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媒爍之言 的精彩文章:

TAG:媒爍之言 |
您可能感興趣

朱馨芽:《忘卻的面具》——黑白狂歡節
《空天獵》軍迷的盛宴 《羞羞的鐵拳》節日的狂歡
《奇葩說》的狂歡,與《十三邀》的求索
烏鎮戲劇節:今天果殼裡的狂歡,未來的《西部世界》?
雙節狂歡《合體三國》粽橫天下暴驚喜
印度撤軍,警惕鍵盤俠的狂歡!
一起狂歡!《最終幻想15》莫古力陸行鳥狂歡節預告片公布
十分鐘的偽狂歡——《蚯蚓》 影評
粉絲的大狂歡!尾田榮一郎親自監修《航海王》表演預告公開
《加速世界VS刀劍神域》評測:聚在冷飯桌上狂歡吧!
雙十一的狂歡,海賊王《黃金帝》內地正式上映,你會買票嗎?
鏡頭下:經常出入夜店的俄羅斯美女們 白天工作晚上狂歡
高溫預警《元氣偶像季》酷暑狂歡送清涼
《戰狼2》的資本「狂歡」
《索尼克:狂歡》今日發售 中文預告放出 全平台下載
歡樂草精對對碰,《天下》手游仲夏狂歡開啟
《極盜車神》:大咖雲集 引擎轟鳴 狂歡開始
女星蕾哈娜街頭狂歡,身上插滿彩色羽毛,網友:和gaga一樣瘋狂
戲精的舞台、小眾的狂歡?那就把《中國有嘻哈》看「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