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丙子戰爭經過

丙子戰爭經過

丙子戰爭,又稱丙子胡亂,指1636年皇太極稱帝後不久率領「十萬」清朝軍隊攻打朝鮮的事件。這是滿洲(後金及清)政權第二次攻打朝鮮,因爆發於丙子年,故而得名。

丁卯戰爭之後,朝鮮雖與後金政權結盟,但仍舊保持著與明朝的關係。1636年,清太宗以背盟毀約為由,率領十萬軍隊入侵朝鮮。清軍渡江後,發揮其善於野戰的特點,繞過堅固的城池不攻,長驅直入,十二天之後便抵達朝鮮京城漢陽城下,朝鮮仁祖出走南漢山城避難。翌年(1637年)正月三十日,在南漢山城被清兵圍困數月之後,仁祖出城,前往漢江東岸的三田渡清營向清太宗投降,史稱丁丑下城。經過此戰,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並徹底斷絕了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

背景

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後,明朝對原來遼東地區以及朝鮮的影響力大為下降,女真族的後金政權開始強大起來。1627年,後金君主皇太極遣兵入侵朝鮮,朝鮮被迫與後金議和,與後金結盟。但當時朝鮮由親明的西人派執掌政權,依然保持與明朝的關係,收留明朝戰敗逃至朝鮮的將領,對後金持敵對態度。

1628年,朝鮮依據與後金的協議,開市於中江。同年,因毛文龍被袁崇煥處決導致明軍陷入混亂,皇太極計劃趁機進攻明朝,向朝鮮徵調兵船。朝鮮仁祖故意拖延三日後才接見後金的使臣,並對他說:「明國猶吾父也。助人攻吾父之國,可乎?船殆不可藉也。」

1632年,皇太極派巴都禮、察哈喇等人前往朝鮮頒定貢額。仁祖僅同意貢獻貢額的十分之一,推託說金銀、牛角不是朝鮮的特產,拒絕獻出。皇太極大為光火,於次年致書仁祖,責其減歲幣額,並竊參畜、匿逃人之罪,欲罷遣使,專互市。朝鮮索性拒絕同後金在會寧城的互市。此後又多次拒絕互市,並在京畿、黃海、平安三道加築白馬等十二城,以加強對後金的防備。

1635年,皇太極攻察哈爾,林丹汗之子額哲獻傳國玉璽投降。各貝勒與蒙古王公皆建議皇太極稱帝。皇太極遣英俄爾岱通報朝鮮。朝鮮群臣皆言不可,朝鮮仁祖將英俄爾岱囚禁在議政府。英俄爾岱等人奪民間之馬,破門北逃。仁祖派人追上,宣布不承認1627年的城下之盟。英俄爾岱逃回後金,報告皇太極,皇太極大為光火。

過程

入侵朝鮮

1636年四月,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當時朝鮮的春信使羅德憲、回答使李廓正在盛京,參加了登基大典。羅德憲、李廓二人堅決認為明朝是朝鮮的宗主國,拒絕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這使皇太極非常憤怒。

同年十一月,皇太極以朝鮮違背盟約為由,準備入侵朝鮮,先遣回朝鮮使臣李廓,通報仁祖。臘月二日,派濟爾哈朗守盛京(今瀋陽),阿濟格、阿巴泰守遼河入海口以遏明軍,皇太極親自率領清軍十二萬入侵朝鮮。皇太極令多爾袞、豪格分統左翼滿洲、蒙古兵,從寬甸入長山口;戶部承政馬福塔、英俄爾岱等率兵三百人,裝扮成商人,突襲朝鮮王都漢陽城;多鐸、岳託等人率數千兵馬接應。皇太極與代善率其他各路軍馬進攻朝鮮。

臘月十日,清軍主力迅速渡鎮江。十二日,兵至郭山城,定州、安州投降。不過在另一路,義州府尹林慶業死守白馬山城抗擊清軍,清軍始終無法攻陷義州。林慶業向都元帥金自點、副元帥申景瑗請求增援,但金自點等人希望獨吞戰功,未派兵往增援。

臘月十三日,朝鮮仁祖得到清軍入侵的消息;都元帥金自點派人向仁祖告急,奏稱清軍攻至安州。仁祖大驚,令沈器遠負責京城漢陽的防衛,同時還命令老弱之臣可以前往江華島避難。翌日,仁祖得知清軍已過松都(今開城)的消息,派人將宮眷、神主、王族遷往江華島,自己則退往南漢山城。仁祖車駕過崇禮門時,馬福塔所率的突襲部隊突然出現在城外。仁祖一面令申景禛率兵出城防禦,一面派崔鳴吉前去勞軍,希望拖延時間。馬福塔給出的答覆是,要求仁祖派一名王弟、一名大臣為人質前來。乘和談之機,仁祖自己向南漢山城逃去,當夜初更逃到該城。翌日,仁祖聽從金瑬的建議,準備逃到江華島去,但由於暴雪大降、路途難行,只得固守南漢山城。又派遣綾峰守李偁號稱王弟,以判書沈諿加大臣銜出使清軍求和。皇太極斥責朝鮮在丁卯年派出假王子為人質,又詰問沈諿,李偁是否是假王弟,沈諿不能答。投靠清人的朴蘭英堅稱李偁是真王弟,皇太極大怒殺之,驅逐朝鮮使者,並堅持要求朝鮮送王世子李溰為人質。

為了籠絡人心,仁祖親自登上南漢山城城樓鼓舞士氣,又赦免都元帥金自點、副元帥申景瑗、平安兵使柳琳、義州府尹林慶業互相傾軋之罪,諭以急速進兵抗敵。又發檄各道,要求入兵增援。雖然如此,仁祖和群臣都對時勢持悲觀態度。他召集群臣,問是否因答應清方要求。群臣或主張或主和,莫衷一是。十九日,清軍前驅部隊到達南漢山城下。仁祖親自登城,朝鮮軍用火炮擊退了清軍的進攻。崔鳴吉等主和派大臣建議與清講和,清朝要求送出世子方可議和,震驚朝鮮上下。

勸降未成

二十日,皇太極率清軍主力至松都,又遣使勸降。仁祖拒絕,並召都元帥金自點、副元帥申景瑗率軍回援,令各地軍隊前來勤王,又令金慶征前去南部三道召集水師,準備與清軍決戰。留都大將沈器遠派人送狀啟,在狀啟中,他故意誇大了自己的戰功,群臣無不激憤。

二十四日,南漢山城內開始出現糧草不足的情況。朝鮮各處守軍見國王被圍,紛紛前來支援。公清兵使李義培畏懼清軍,駐紮竹山不進兵。江原道營將權井吉領兵到儉丹山,遭清兵擊敗。公清監司鄭世規領兵在險川,依山布陣,遭清兵擊敗,全軍覆沒,鄭世規本人僅以身免。

二十七日,皇太極率清軍主力至臨津江北岸。此時南漢山城幾乎斷絕了外界的音信,二十八日,留都大將沈器遠送來擊退清軍進攻的消息後,體察使金瑬派兵出北門而戰,遭到清兵的偷襲,大敗。都元帥金自點、副元帥申景瑗在黃海道的洞仙擊敗清兵,慶尚兵使閔栐亦率兵至忠州水橋。

攻破漢陽

崇德二年(1637年)正月初一,皇太極趁江面結冰之際渡江攻漢陽,沈器遠棄城退駐光陵。此時多鐸部也已攻破平壤,與皇太極會師。皇太極率兵駐紮炭川,俯瞰南漢山城中。仁祖聽從吏曹判書崔鳴吉的建議,派洪瑞鳳、金藎國、李景稷等前去求和。四日,清大軍渡漢江。駐紮漢陽東二十里江岸。此時朝鮮各道的勤王之軍陸續趕來。七日,清兵擊敗全羅監司李時昉部。南兵使徐佑申、咸鏡監司閔聖徽合兵,屯兵楊根、薇原,號稱二萬三千;平安道別將領八百餘騎至安峽;慶尚左兵使許完領兵到雙嶺,未及交鋒,軍敗而死;右兵使閔栐力戰良久,亦敗死;忠淸監司鄭世規進兵龍仁、險川,亦戰敗;平安道觀察使洪命耉,與清兵大戰於金化,兵敗陣亡。另一路的清軍多爾袞、豪格左翼軍由長山口克昌州城,敗安州、黃州兵五百,寧邊城兵千,截殺援兵一萬五千,七日與皇太極會師。貝勒杜度率兵送來大炮,清兵合力圍攻南漢山城。

十三日,仁祖遣遣洪瑞鳳、崔鳴吉、尹暉等出城議和,遭到拒絕。十九日,再遣李弘胄、崔鳴吉、尹暉求和。二十日,仁祖正式決定向清朝稱臣;翌日,遣李弘胄出使清營,獻書投降。皇太極要求仁祖下城親自投降,仁祖懷疑是奸計,因此不接受。二十二日,皇太極遣多爾袞襲破江華島,俘虜朝鮮王妃、王子、宗室、群臣家屬等眾。前右議政金尚容、前右承旨洪命亨、司仆寺主簿宋時榮、前司憲府掌令李時稷等人不願成為清兵的俘虜,自殺身亡。

皇太極再次要求朝鮮仁祖親自出城投降,並威脅若是不從,城破之後便要屠城。世子主動要求出城做人質,表示:「泰山既垂於鳥卵之上,國步誰措於盤石之堅,事已急矣!予既有弟二人,又有一子,亦可奉宗社。予雖死於賊,尚何憾焉?」二十三日,仁祖決定送世子李溰代他出城投降,稱:「予為宗社、生靈,出不得已之計矣……渠為父出去,不害於義理,而人子之至情也」。但英俄爾岱傳諭,一定要仁祖親自出城,並威脅說皇太極準備回到盛京去,若不答應就不要再求和了。在此期間,清兵又發動了幾次攻城,希望迫使朝鮮投降。仁祖只得在二十七日答應了這個要求。次日,皇太極同意了仁祖的求和,並要求他親自出城。清朝提出「三田渡盟約」,要求朝鮮以「長子及再一子為質」。

丁丑下城

二十九日,仁祖先縛斥和派人物弘文館校理尹集、修撰吳達濟及台諫官洪翼漢獻清軍。次日仁祖與王世子李溰率侍從五十餘人,穿青衣親自出城,群臣哭送於西門。朝鮮仁祖出城時,英俄爾岱和馬福塔已率軍在城外迎接。朝鮮百姓看見仁祖隨清軍離去,誤以為清軍要把仁祖綁架到盛京,都痛哭失聲。仁祖隨清軍來到三田渡,與皇太極會面,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這就是歷史上的「丁丑下城」。雙方簽訂和議:

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

朝鮮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

朝鮮仁祖以其長子李溰、次子李淏赴奉天作人質。

朝鮮應向清朝朝貢。每年黃金百兩、白銀千兩、水牛角二百對、貂皮百張、鹿皮百張、茶葉千包、水獺皮四百張、青黍皮三百張、胡椒十斗、腰刀二十六口、順刀二十口、蘇木二百斤、大紙千卷、小紙千五百卷、五爪龍席四領、花席四十領、白苧布二百疋、綿綢二千疋、細麻布四百疋、細布萬疋、布四千疋、米萬包。

清朝攻打明朝所屬的島嶼皮島時,朝鮮應該出兵、出軍艦五十艘協助。

清朝禁止朝鮮大量修建城堡等防禦工事。

在一系列儀式之後,朝鮮歸附了清朝,並在三田渡地區建立「大清皇帝功德碑」(俗稱三田渡碑)。皇太極隨即撤軍歸國。

戰後

清朝將「六十萬」(數字也許有誇張)朝鮮人押回瀋陽市場販賣,其中還不包括被清軍中的蒙古人掠往蒙古的朝鮮人。還掠走朝鮮大量物資,後來朝鮮政府向清朝支付贖金贖回了一些人。根據協議,朝鮮被迫與明朝斷交,接受清朝的冊封,成為清朝的藩屬國。根據規定,朝鮮使用的年號由明朝年號改為清朝年號。朝鮮朝廷要求斥和者自首,洪翼漢、尹集、吳達濟三人自首,被清軍抓往盛京殺害,號稱「三學士」。

雖然朝鮮屈服於清朝的統治,但朝鮮人對清朝非常反感,稱呼清朝為「胡虜」。這種敵對的稱呼和態度,在《朝鮮王朝實錄》中比比皆是。朝鮮方面僅僅在外交上使用清朝年號,在國內則不使用,稱為「某某王某某年」,例如「仁祖大王十二年」等等。不少士人反滿崇明,甚至使用「崇禎」、「後崇禎」等年號,致使「崇禎」這個年號被朝鮮兩班士大夫沿用數百年。朝鮮孝宗可能因為在滿洲擔任過人質,余怒未消,其在位期間,朝鮮甚至密謀起兵,聯合日本江戶幕府、南明勢力反對滿清,後來又計劃響應三藩之亂和明鄭政權。但北伐計劃最終因財政困難而計劃擱淺。

將昭顯世子扣為人質,既是清朝鉗制朝鮮的手段,也是清朝要挾朝鮮攻打明朝等行動的籌碼,同時又含有清朝扶植朝鮮親清勢力的意圖。

在外交方面,朝鮮建立迎恩門以迎接清朝敕使,在1637年至1881年之間,朝鮮先後161次接待清朝敕使。朝鮮每年四次向清朝進貢(1644年後改為每年一次),直到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為止。而在甲午戰爭清朝戰敗之後,迎恩門被拆毀,改建獨立門。

更多歷史事件,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昆明細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壽春三叛始末
中國禮儀之爭
三藩之亂始末
丁卯戰爭經過
吳末帝孫皓生平概述

TAG:王昆明細說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戊辰戰爭經過
丁卯戰爭經過
漢匈戰爭經過
清緬戰爭經過
森巴戰爭經過
直皖戰爭經過
楚漢戰爭經過
直奉戰爭經過
英國侵藏戰爭經過
戰爭的孩子,你還渴望戰爭嗎
套娃新娘的家電戰爭與遺傳因子爭奪戰
清軍入越戰爭經過
太平洋戰爭:戰爭慘敗還想勝利 一直在垂死掙扎的鬼子
人與豹子的「血腥戰爭」
國產「八一杠」,經歷過戰爭實戰的槍
人類與豹子的血腥戰爭
戰爭奇葩,開槍不瞄準的甲午戰爭
美國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為何不使用原子彈?
一二戰悲催的戰爭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