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李士懋:相當一部分高學歷中醫人才的中醫功底令人不敢恭維

李士懋:相當一部分高學歷中醫人才的中醫功底令人不敢恭維

(本文來自中醫古籍APP,學習中醫還需用心,李老此文對中醫學習現狀感慨頗多;中醫古籍APP收錄了兩千多本珍貴中醫書籍,是您了解中醫學習養生的好幫手,各大應用商店搜索「中醫古籍」均可下載)
李士懋:相當一部分高學歷中醫人才的中醫功底令人不敢恭維李士懋,1936年-2015年,山東黃縣人,脈學大家。曾任河北中醫學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第一批傳承博士後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委員會委員,國家藥品審評專家,第二、三、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教師。2008年被授予「河北省首屆十二大名中醫」稱號,2014年被授予第二屆」國醫大師「稱號。

摘要,現在我教的學生,相當一部分是帶著對中醫的迷茫,無奈地求學;四年授課,中西各半,實習時遇到的是嚴重西化的中醫院,還要跑工作、準備考研,怎麼能專心實習中醫?即使考上了中醫碩士或博士,由於形勢之所需,也主要學西醫課或搞實驗。知識面是拓寬了,但相當一部分高學歷中醫人才的中醫功底卻不敢令人恭維。

新中國建立50餘年來,黨和政府對中醫事業給予極大關注,制定了《中醫藥條例》,投入大量物力、人力、財力,建立了許多中醫院校、研究院所、中醫院,培養了數以萬計的中醫大學生、碩士、博士乃至院士,不可謂不重視。但現實情況卻是中醫嚴重西化,後繼乏術醫治範圍逐漸縮小,中醫界心頭有種揮之不去的危機感,難怪一些老前輩發出了拯救中醫的吶喊。

我是北京中醫學院的首屆畢業生,是中醫事業50年的親歷者。我畢生獻身中醫事業,深深地熱愛中醫事業,也由衷地關切中醫的現狀與未來。半個世紀的耳聞目睹及親歷,使我憂心忡忡,不得不繼前輩之後,也為中醫吶喊。

在高度重視下,反差如此之大,原因何在?關鍵在於思想認識片面,工作實踐偏差。我們應該認真反思、總結。

1對中醫的定位

實踐醫學任繼學先生說:「不到六十不懂中醫」,此話頗有道理。初飲酒者只道辣,初品茶者惟知苦,反覆品嘗,彌久方知其甘醇沁芳。學習中醫也是如此,淺嘗輒止者,焉能體味其奧妙無窮、博大精深?恰有一些未能深入了解中醫的人士,紛紛對中醫進行評價,認為中醫不科學,是經驗醫學、前科學、古代醫學、替補醫學、循證醫學、狀態醫學等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中醫能治病、養生,大概沒人能否認這一基本事實。中醫經歷了幾千年的實踐檢驗,今至仍葆旺盛生命力,證明中醫經得起實踐檢驗。

以下有6種錯誤觀點認為中醫是不科學的:

1.認為中醫為經驗醫學:事實上,這是否定中醫理論。中醫臨床中有好多病是初次接觸,尤其「非典」流行,乃世人初見,何談經驗之有?但依中醫理論進行辨證論治,照樣取得肯定效果。能指導實踐、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中醫理論豈容否定?

2.認為中醫是前科學或是古代醫學:所謂前科學,大概是現代科學以前的東西,不言而喻,尚未成為科學。說中醫是古代醫學,若言其歷史悠久,倒也無可厚非。若言其不是近代科學,更不是現代醫學,只能進博物館了,這種認識是錯誤的。中醫蘊涵著許多超前的科學內涵,所以至今仍葆青春,日益受世界人民的青睞。

3.認為中醫是循證醫學:新興的循證醫學是以臨床流行病學為基礎,尋找疾病主要證據,用以指導臨床。中醫之證,是疾病的本質,是辨證的結果,二者雖有相似之處,卻難以等同。

4.認為中醫是狀態醫學:中醫不限於狀態的描述,更重要的是辨證,是通過病人的整體狀態求其本。相同狀態可能有不同病機,此即同病異治。

5.認為中醫是替補醫學:若說替,中醫替不了西醫,西醫也替代不了中醫,兩個醫學體系誰也替不了誰。若雲補,是中醫補充西醫,還是西醫補充中醫?中西醫各有短長,是互補、並存、並重的關係。

6.認為只有西醫是實驗醫學,而中醫無實驗:誠然,中醫少有動物、屍體、離體的實驗。但中醫是中華民族長期與疾病抗爭的產物,從一定意義上講,中醫是以人為實驗對象,而且是以整體的、有生命的、運動著的人體為對象,經過不斷實踐,不斷總結升華,又不斷經實踐的檢驗、修正而產生的。這種實踐從古到今從未間斷。而且這種實踐所獲得的生命和疾病信息,遠較動物實驗、屍體解剖來得真實、準確、可靠。這種實驗是整體樣本的實驗這些實驗,無現代科學意義上的嚴格科研設計,是緣於科學體系不同,研究方法不同所決定的。中醫是以整體樣本納入全部影響因素、綜合觀察人體生命運動的變化規律,不僅觀察人體的即刻具體指標,更著重觀察生命運動的重大事件及終極指標。由此而形成的這一完整的科學體系,更符合客觀。

我認為中醫是實踐醫學。神農嘗百草,就是這種實踐的生動寫照。經歷千萬年、億萬人的不斷實踐,積累了大量醫療經驗、知識,從中發現許多規律性的東西,吸納了當時的哲學、天文、地理等知識,相互融合、升華形成了中醫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復經二三千年的不斷實踐、完善、發展,就形成了現代的中醫學。

2對中西醫結合的反思

自1956年以來,我國大力提倡中西醫結合。時至今日仍在延續這一方向道路。相繼提出了中醫系統化、規範化、客觀化、微觀化、標準化、現代化、國際化等等。這麼多的「化」,實質就是以西醫為尺度,來衡量、詮釋或改造中醫。似乎經過一番改造後的中醫,也就實現了系統化、標準化、微觀化、現代化;可以用現代語言來描述中醫,於是外國人可以聽得懂,相互可以溝通,就與國際接軌了;中醫也就走出了國門、走向世界了。

這些「化」的結果如何呢?不可否認,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大都是技術層面的,最終結論也都是證明了中醫理論的正確性,但很少有重大突破。其負面效應是使中醫嚴重西化。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態呢?正如劉長林先生所說:「科學一元論的緊箍至今仍然束縛著一些人的頭腦,這是中醫面臨種種困惑的根源。」由於東西方歷史、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中西醫不同的科學體系。

中醫固有其不足,但它有很多超前的科學內涵,遠非現代西醫甚至現代科學體系所能涵蓋或「化」得了的。例如:

1.整體觀:中醫是研究人體與天地萬物、精神意識相互關聯、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人是自然產物,人與天地相應;人本身是一活的形與神俱的有機整體,這是整體觀的兩個要點。

2.辨證觀:是在整體觀指導下,根據具體形象,研究活的機體狀態、信息、精神意識變化的規律。辨證論治的本質是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是納入全部信息基礎上的治療個體化。

3.恆動觀:天地萬物在不斷地運動變化,人的生理、病理不斷地運動變化,疾病的證也不斷運動變化,治療措施也就隨之而變,才能謹守病機。

4.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中醫治病是治人的病,始終以維護、調節人體正氣為目的,因勢利導,無論寒熱補瀉、標本先後,莫不如此。

5.多系統多靶點的綜合治療:中藥由單味葯到復方,是一次大的飛躍;由奇方到偶方又是一次大的飛躍。按君臣佐使相互配伍的復方是綜合調理,這與西醫追求的單一成分大相徑庭。

6.中醫獨特的診療方法:從脈、舌、神、色等對生命豐富信息的獲取,如對病勢的判斷等,具有極高的科學內涵和優勢。

7.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病症,如中醫認為屬同一病機,則採取相同的治療措施;相同的病症,若病機不同,則採用不同治療方法。

8.養生、針灸、氣功、預防、疾病調養等皆富哲理和科學內涵。

9.中醫大量豐富的醫療經驗,許多為目前科學無法解釋:很多超前的中醫理論和大量的臨床經驗,遠不是現代醫學甚至現代科學所能解釋、涵蓋的。片面的強調以西醫或現代科學來研究、改造中醫,是難以取得重大成效的。

科學發展所追求的更高境界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融通,而中醫恰是這一境界的典範。

3中醫的出路何在

1.正本清源:通過大討論、大總結,正本清源,糾正工作中的偏差。首先要對中醫再認識、再評價、擺脫科學一元論和惟西方科學的偏見,真正承認中醫這一獨特的科學體系,深刻認識中醫理論體系蘊涵的諸多超前的科學內涵方能健康地繼承發揚。

在學習西方先進科技知識的時候,不要忘了中國的月亮也是圓的。季羨林等76位權威人士發表的《中華文化復興宣言》宣告:21世紀是東方文化的世紀,東方文化將取代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占統治地位。西方的形而上學已快走到盡頭,而東方文化尋求綜合的思維方式必將取而代之。

2.中醫要走自己的路:按中醫固有理論體系能否繼續發展?歷史上中醫的三次大發展,已是鑿鑿事實。中醫近代也沒有停滯發展:王清任的血瘀論及氣虛中風論;晚清民初三張氣血上菀的中風論,凡脫皆脫在肝及大氣下陷論等都豐富了中醫理論寶庫,並得到普遍公認和廣泛應用。

《內經》(可在中醫古籍app查閱)是中醫理論淵源,真正悟透了《內經》的某一觀點,就可能創立一個偉大的醫藥學派,補土派、溫病派等,莫不如此。倘後人能努力鑽研,勤於實踐,博採眾長,亦大有可為。

遺憾的是,目前中醫隊伍的中醫根基薄弱,造成這種狀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雖是文革前的中醫大學生,但回想起來,頗感慚愧。1956年入大學就反右,接著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剛畢業又是四清、文革,運動了二十年,怎能專心鑽研學問?撥亂反正後,又重拾幾年外語,帶研究生,搞課題,學起科研方法和西醫基礎,彈指間已近七旬。50年來,真正在中醫上下了多大功夫?

現在我教的學生,相當一部分是帶著對中醫的迷茫,無奈地求學;四年授課,中西各半,實習時遇到的是嚴重西化的中醫院,還要跑工作、準備考研,怎麼能專心實習中醫?即使考上了中醫碩士或博士,由於形勢之所需,也主要學西醫課或搞實驗。知識面是拓寬了,但相當一部分高學歷中醫人才的中醫功底卻不敢令人恭維。

3.要制定配套的相關標準、方法:發揚中醫特色,實行名醫帶高徒,選拔培養200位名醫,三次推行讀書運動,強調溫習中醫經典這種發展中醫的舉措很正確。

但現在不少人原則上高喊繼承發揚中醫特色,但實際工作中仍是以西醫標準來衡量中醫、改造中醫。

如中醫臨床研究,中醫臨床是以辨證論治為核心的個體化治療,是天人合一的整體治療,是以人為本的陰陽平衡調節,是強調正氣、因勢利導的治療,是方葯隨著病情不斷變化而變化才能謹守病機的恆動觀。可是現代的臨床研究,要按DME標準設計,要隨機、對照、重複,要雙重診斷,施加因素要恆定,要統計處理等等,這樣研究出來的成果,根本看不到中醫特色,更甭說能對中醫的發揚有多大裨益了。但按中醫謹守病機、隨症加減出來的成果,難以得到承認。

至於動物實驗,要求必須造病理模型。中醫治療是以證為核心,證的判斷須望聞問切,脫離了四診,哪來的證?西醫的病與中醫的證並無通約性,且動物與人相距甚遠,造出的模型也就難體現中醫特色,更別說個體化、運動觀、整體觀等等。若不按這個模式去做,莫說學位、職稱、獲獎等,恐怕連個論文也發表不了。中醫在這眾多「化」的指導下,許多人努力成了中醫碩士、博士、專家、教授,甚至聲名赫赫卻不會按中醫理論去看病。照這樣「化」下去,遲早把中醫「化」沒了。

中醫亦應與時俱進,當然具體的方法、政策、衡量標準等也須逐步摸索、總結,有些尚須待科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後,從更高層次、更新的視角去融合。對中醫這樣獨特、複雜、龐大的體系,絕非按現有的西醫方法搬來硬套所能解決問題的。

又如,這次帶高徒,屬於非學歷教育,按西醫那套方法搞實驗研究、搞中醫改造的,可授予碩士、博士,而扎紮實實跟師學習中醫臨床本領的,卻什麼也不是。搞社會主義還強調依據國情,搞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難道我們中醫國粹就不能理直氣壯地制訂具有中醫特色的碩士、博士等相關學位標準,授予高徒相應學位嗎?

實際上,我國是中醫發祥地,最有資格、最具權威制定中醫碩士、博士、教授、主任醫師以及中醫科研成果、臨床標準的。拿出我們的尺子來,讓國際接我們的軌,而不是本末倒置、削足適履地接人家的軌。針灸學制定的許多標準,實質是中醫針灸標準,以成為世界標準,全世界都須接這個軌,這是一個成功的典範,應推而廣之。

另一點,這種惟西方才科學的導向,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改造、詮釋中醫的人可桂冠滿頭,名利雙收;按中醫固有規律繼承發揚祖國醫學的人遭冷遇。長此以往,誰還去學經典誰還去繼承祖國醫學?這就導致了中醫學術萎縮,改造中醫之風盛行,勢將湮沒、摧毀中醫。取締中醫行不通,但改造中醫卻著實令人可怕,堡壘是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的。

4.多元化發展:科學是多元化的,毫無疑問,發展道路也應是多元的。西醫可按照自己的規律去發展,中醫當然也應該按照自己的規律去發展,問題在於中西間應如何結合。

中西醫結合,可從臨床療效入手,先選擇一些西醫難治而中醫又有明顯優勢的病種,共同診斷,共同觀察疾病的動態變化,由確有臨床功底的名中醫,按中醫傳統的辨證論治方法去治,以證為核心,處方可以變化,可以加減,從多中心、大樣本、大事件和終極結果,分析總結其規律、建立符合中醫理論的判斷標準。由療效出發,進而探討其機理。這裡關鍵是中醫要拿出療效來。一定要選確有中醫功底的中醫,不要那些名聲赫赫徒有虛名者。

中醫學有其長也有其短,其短處之一是理論體系相當特殊,屬於象科學體系,難與現代科學體系銜接,難於吸納現代科學的成就,致使中醫發展緩慢、滯後。

短處之二是不能從微觀層次闡明生理、病理及其治療機制,這是由於科學體系的不同,不是用還原分析、線性關係來研究人體,不可能闡明其微觀的機理。

短處之三是太不系統、規範。中醫在古代是個體腦力勞動者,長期家傳師授,因歷史原因又缺乏溝通交流,因而派別林立,門戶各異。

由於中醫本身存在諸多弊端和不足,當然須要提高,須與時俱進,倘能藉助西醫知識豐富自己,將大有裨益。但這種汲取、提高,須遵從中醫固有規律和特色,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4對中醫教育的思考

回顧中醫教育50年,培養了大批中醫人才,其功卓著。這大批畢業生中,固然有佼佼者,而且知識面有很大拓寬,但就中醫學術本身而言,仍存在著嚴重萎縮的傾向。概因中醫教育是比照西醫教育模式,未能充分考慮中醫學術特點,因而也存在一些弊端。要繼承發展中醫,必須從中醫教育入手。

1.首先應樹立堅定的專業信心。教師應從科學學角度講清科學的多元化,講清中醫理論的特點、價值及別於西方的科學方法,使學生對中醫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樣才能給學生樹立堅定的專業信心。

2.加強基礎教育,重點是四大經典。這是中醫之本,是取之不盡的源泉。歷代名家,沒有不熟讀經典者。悟透《內經》的一個觀點,就可能創立一個偉大學派。金元四大醫家,溫病學派等,莫不如此。秦伯未老師提出:余之教人也,先之《內》、《難》、《本經》,使知本也;次之以《傷寒》、《金匱》使知變也;次之以諸家之說,與以博也;終之以諸家醫案,與以巧也。」知本達變,既博且巧,這是培養中醫人才的途徑。(文中書籍均可在中醫古籍app查閱)

3.中醫教材問題。中醫至今未離《內經》理論框架,四大經典之外也沒出新經,不如在七個版本教材中,挑一個較好的為藍本,固定一套教材,不必規定幾年編一套新版教材。

還應增設醫案課,作為理論與實踐的橋樑。除傳統課程之外,可增加幾門選修課,介紹近代中醫研究成果。這種選修教材,因發展很快,倒應不斷更新。

4.加強臨床實踐。中醫的生命在於臨床,中醫臨床經驗占很大比重,光課堂教學不行,應汲取古代師徒相授的優點。臨床教學中突出的問題:一是臨床基地嚴重不足;二是很多中醫院西醫治療比重太大;三是很多臨床中醫師西化中醫的本領不硬,越是不會,越不敢用。長此以往,將導致臨床中醫一代不如一代。

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中醫教師,應該既有臨床功底,又有中醫理論素養。因中醫教育是比擬西醫教育模式,也分什麼臨床、基礎兩大塊。於是講基礎的不上臨床,理論講的很熟,自己卻不會看病。自己昏昏,怎麼使學生昭昭?其實中醫哪有什麼純基礎,《內經》雖是純理論,也是指導臨床的理論,精闢深邃,如果沒有實踐的品味、思悟,怎能講清《內經》的理論?只能紙上談兵,衍文敷義,謬誤百出。更有甚者,個別老師竟在課堂貶中醫,真是咄咄怪事。

臨床帶教老師應嚴格篩選,應既有辨證論治的功底,又有相應的理論素養,還要懂得帶教方法。這個階段對學生影響最大,不可疏忽。

中醫學術的萎縮、異化,是非常令人擔憂的。不努力繼承,何言發揚?如何搞好繼承發揚,不僅是教師、學生的問題,而是涉及多層次、多方面的系統工程。首先是政府的工作導向問題。從學位評定、職稱評審、科研立項、成果評獎、榮譽稱號、論文著作發表等,都應該強調中醫規律和特色,要拿出一套評價中醫人才、學位、職稱、評獎、論文的辦法來,給予支持鼓勵,甚至政策上予以傾斜。

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對中醫人才的要求也在變,政治思想、中醫、西醫、外語、計算機、科研方法等都要學,勢必壓縮中醫學習的時間。我想中醫教育應有不同的側重,培養不同類型人才,不要幾十所中醫院校一個模子,這樣更能適應社會對不同類型中醫人才的需求。

友情提示:現在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很多疾病都開始年輕化,學習中醫養生,保養身體健康,首選中醫古籍APP。

神黃信息》》》》》》》》》神黃招聘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黃中醫智庫 的精彩文章:

老公夜晚睡覺總是出汗怎麼辦?中醫治盜汗案例分享
一個加拿大人眼中的中醫

TAG:神黃中醫智庫 |

您可能感興趣

一個中文系博士,論國學功底可能遠遠不及秀才
騎士終迎內線巨獸,雖年老當防守功底猶在,總決賽對決勇士可勝
《智齒》誇女人的功底
民國「六不總理」段祺瑞書法,網友贊:魏碑入楷,好功底!
深厚的基礎理論功底是學習中醫的必備原則
明星筆跡比拼:楊冪爺們,孫儷功底好,只有她是真正的才女
某小學美女老師的粉筆字書法,有書法功底,和人一樣,清秀美麗
楚喬傳里李沁的演技不尷尬反見真功底,好茹涼終有一天光芒萬丈
這位「和大人」的書法有功底!
劉德華迅速康復的背後,是他多年的養生功底!
吳亦凡在《中國有嘻哈》中大火,黃子韜Rap功底有提高
奧尼爾搞笑功底放眼全聯盟無人匹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林妙可摘蘋果秀劈腿,遭網友譏諷不如男同學功底好
手機圈最好的相聲演員?羅永浩的功底竟來自傳銷
女中醫書法欣賞:獲書法界金馬獎、師從沙孟海,筆力勁挺功底深厚
被趙本山質疑,比吳昕主持功底更爛的主持人除了她還有誰呢?
孩子的教養,拼的是父母的功底
古今「和珅」書法對比:王剛有功底,和珅有造詣,人傳神字也傳神
忍耐功底最佳的三大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