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我們叫做玫瑰的,叫什麼都仍然一樣芬芳!

我們叫做玫瑰的,叫什麼都仍然一樣芬芳!

我們叫做玫瑰的,叫什麼都仍然一樣芬芳!



有一個時常被提起的問題:佛教到底是宗教呢?還是哲學?不管你叫它做什麼,都無關宏旨。佛教仍然是佛教,不論你給它貼上什麼樣的標籤。標籤是不相干的。我們將佛的教誡稱為「佛教」,也沒有什麼特別的重要性。人們為它所取的名字,是不關緊要的。

名字有什麼相干? 我們叫做玫瑰的,


叫任何別的名字, 仍然一樣的芬芳。


同樣的,真理不需要標籤。它既不是佛教的,也不是基督教的、印度教的、或是回教的。它不是任何人的專利品。宗教的標籤,只是獨立了解真理的障礙。它們能在人們心中產生有害的偏見。


這不僅再與理性和心靈有關的事情為然。即使在人與人的關係間,亦復如是。舉例來說,我們遇到一個人,並不把他看成人類,而先在他身上加上一個標籤,好比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或是猶太人,然後將我們心中與這些名稱有關的一切成見,都加在此人身上。實際上,這人可能不含有絲毫我們所加於他身上的種種屬性。

人類最喜歡有分別性的標籤,甚至將各種人類共同具有的品性與情感也都加上了標籤。因此,我們常常談到各種「商標」的慈善事業:好比佛教慈善事業,或者基督教慈善事業,而藐視其他「商標」的慈善事業。可是慈善事業實在不能分宗派;它既非基督教的、佛教的、印度教的、也非回教的。一位母親對子女的愛,既非佛教的,也非基督教的;它只是母愛。人類的品性與情感如愛、慈、悲、恕、忍、義、欲、憎、惡、愚、慢等,都用不著宗教的標籤;它們並不專屬於任一宗教。


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毋寧說是盲信──上的。但是在佛教里,重點卻在「見」、知與了解上,而不在信(相信)上。巴利文佛典里有一個字 saddha 梵文作sraddha),一般都譯作「信」或「相信」。但是saddha 不是單純的「信」,而是由確知而生之堅心。只是在通俗佛教以及在經典中的一般用法方面來說, saddha 確含有若干「信」的成份。那是只對佛、法、僧的虔敬而言的。


根據西元四世紀頃的大佛教哲學家無著的說法,信有三種形態:(一)完全而堅定地確信某一事物的存在,(二)見功德生寧靜的喜悅,(三)欲達成某一目的的深願。


一般「相信」之所以產生,全在無「見」;這包括一切見的意義在內。一旦見了,相信的問題即告消失。如果我告訴你:我握緊的掌中有一顆寶石,這就產生了信與不信的問題,因為你看不見。但是如果我張開手掌讓你看這寶石,你親見之後,相信的問題便無從產生了。因此,在古佛典中有這樣一句話:「悟時如睹掌中珍(或作庵摩羅果)。」


佛教的信永遠是知見的問題,不是相信的問題。佛的教誡曾被形容為 ehipasika,就是請你自己「來看」,而不是來相信。

在佛典里,說到證入真理的人,到處都用「得凈法眼」一詞。又如「他已見道、得道、知道,深入實相,盡祛疑惑,意志堅定,不復動搖。」「以正智慧如實知見。」談到他自己的悟道時,佛說:「眼睛生出來了,知識生出來了,智慧生出來了,善巧生出來了,光明生出來了。」佛教里一向是由智慧得正見,而不是由盲信而生信仰。


佛說:「凡執著某一事物(或見解)而藐視其他事物(見解)為卑劣,智者叫這個是桎梏(纏縛)。」


「我所解釋的,又是些什麼呢?我說明了苦、苦的生起、苦的止息、和滅苦之道。為什麼我要解釋這些呢?因為它們有用。它們與修練身心的梵行有根本上的關連,可令人厭離、去執、入滅、得寧靜、深觀、圓覺、涅槃。因此我解釋這些法。」


私人微信識別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卡藏文化佛教 的精彩文章:

佛說:我只負責教你們該走的路

TAG:唐卡藏文化佛教 |

您可能感興趣

不是所有的玫瑰都能叫做茱莉蔻 不服?帶你去看
這些植物都叫玫瑰,只是你不懂而已
玫瑰玫瑰我愛你,這些也叫玫瑰的花卉難道你不喜歡?
【有問有答】本來長得好好的,突然葉子就掉成這樣啦?這是三角琉璃蓮還是玉露?長這樣可以恢復嗎?我的山地玫瑰黑腐了?
就像一朵玫瑰,讓你妖艷的一塌糊塗。
一朵盛開在北方的玫瑰,你願意為她而來,嗅一嗅那不同的芬芳嗎?
永不凋謝的玫瑰!感謝多肉給我們不一樣的愛情!
你想做他的白玫瑰,還是紅玫瑰?
你知道紅玫瑰為什麼是愛情的象徵嗎,那是因為一頭豬的緣故!
想讓肌膚如玫瑰般嬌嫩,你可以這樣做……
現在的花店賣的都是月季,為什麼還要叫它玫瑰呢?
佛前哭泣的玫瑰,是什麼緣呢?
玫瑰花茶的功效與作用都有那些呢?不看你就後悔
為什麼喜歡玫瑰?看看他在尼克斯的表現你就懂了!
女人為了美什麼都肯做,更何況這瓶很好喝的鮮榨玫瑰花汁
那些愛和美好的故事,都綻放在這道蘋果玫瑰吐司!
玫瑰花,除了表白求婚,還有這些用處,你都知道嗎?
給女友送這些,絕對比玫瑰更讓她尖叫!
這多肉植物長的像玫瑰一樣,卻永不凋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