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畫水彩——鄭起妙先生水彩個案研究
>天天快報
「自性」畫水彩——鄭起妙先生水彩個案研究
黃永生論畫2016-11-14
《降龍》鄭起妙水彩 56x76cm 2016
「自性」畫水彩
——鄭起妙先生水彩個案研究
文/黃永生
陸機在《文賦》引言里說「夫放言遣辭,良多變矣。妍蚩好惡,可得而言。[1]」其意思說,文學創作不管怎麼多變,內容好壞是要經得起言說。古人文字簡練易造成誤讀現象,我認為此處「言」的確切意思是剖析,陸機未告訴剖析的具體命題。如果把他的說法與蘇格拉底說「不經審慎的生活不值得過」遙相比較,即可悟出剖析是理性層面的分析。儘管陸機是指文學創作方法的言說,其實適合所有藝術作品。判斷一件作品是否具有當代性價值,要看藝術家的作品是否具備可分析的思考內容,直接關係到作品形象背後的「用心」程度,難怪貢布里希說「不存在藝術品只存在藝術家」。藝術家「用心」是陸機衡量其作品的關鍵指標,表面看來好像是對作品的構思,其本質是藝術家是否將心靈活動融入創作進程中。
當代性藝術的一個特徵是作品從已知朝向未知,畫家面對風景除了用眼觀察還須用心,真不敢想像古人早就意識到「用心」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以此詮釋畫家鄭起妙先生的水彩作品,他真正做到讓作品從已知對象達到未知的畫面,他的每幅作品讓我們從中感受形象背後的「用心」。「用心」是一道坎,當哲學家把繪畫作品定義為精神產品,心靈活動成為藝術家的原創徵象。由此分析,可感其作品背後深遠的文化蹤跡。八十多歲的人仍堅持戶外寫生,不為散心,不為身體,只為水彩藝術,其行為流淌著魏晉時期郭景純詩意 「林無靜樹,川無停流[2]」 的生命形態,表現出畫家內在生命的強力。身體層面的活力是外在現象,鄭起妙先生每次面對不同風景,心境不同,觀察不同,體驗不同,選擇的語言隨之不同,每幅作品的語言個性以及審美特徵是不老之心的徵象,這是「用心」表現出的強力本質。我們不禁發問,其語言想像力來自哪裡,想像力來自想像是無聊的答案。想像力來自內心深處,來自敢於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生命意志,聽起來不易理解也很玄乎。不要以為玄乎是荒誕說法,在魏晉南北朝時代,玄學很盛行其影響很深遠。當時學者賦予玄學內涵是「情感與人格」。那麼是什麼力量支撐「情感與人格」的發生,我認為是「自性」融入其中的文化。畫家生活其中的閩南文化,滋養畫家的內在心靈,畫家對文化的獨特理解表現出內心強力。文化理解是接受,同時激發思考,當下進行自覺文化思考的畫家鳳毛麟角,更凸顯鄭起妙先生水彩語言背後的文化魅力。
我們無法像歷史學評論家丹納那樣,對藝術作品與環境關係作深入淺出的剖析,其「環境決定論」是分析繪畫形態的真理,「一條普遍規律,是作品與環境必然完全相符;不論什麼時代,藝術品都是按照這條規律產生的。[3]」閩地多丘陵,蜿蜒起伏,東邊下雨西邊晴,不是誇張說法。丘陵延綿重山復水,海岸線長,閩人性格有山的穩重,兼有海的浪漫。閩人品性中的「自性」得益於丘陵變化,山嶺多蜿蜒,道路多崎嶇,思想多層面。為什麼鄭起妙先生的水彩想像力異常豐富,有可能得益於山巒綿延的啟發,山巒轉個彎是一道風景,思維拐個彎是另一世界。山巒不同,風景各異,思維不同,文化呈現異彩。
說到文化問題,實在是複雜的精神現象。福建閩南人大都是中原遷徙過來,保留最古老的官方文化,比如閩南方言仍保留很多古中原的官話,有人用閩南話朗讀李白的詩篇,特別和諧富有美感。鄭起妙先生生活在這片熱土上,其記憶里儲備豐富的閩南風俗知識,其骨子裡流淌閩南嚴謹浪漫的熱血,輔之以教育給予的儒家學養,養成儒雅有度的性格,待人接物平易而有節制。他青年時期求學上海,受西洋繪畫熏陶,得到顏文梁先生的教誨,使他開始學習西方繪畫藝術。西方理性主義與閩南文化距離相當遠,思維之間的矛盾是否在年輕畫家心裡出現糾結,是個容易被記憶打磨而解釋不清的故事。因此,無法判斷鄭起妙先生從什麼時候開始,其繪畫追求過程中出現審美裂隙,經過長時間觀察研究,我們從畫家身上看到悖論式的審美裂隙。這種審美裂隙是無形的潛在,甚至畫家本人也不易覺察,它深藏「自性」之中。這種裂隙問題同樣在玄學裡,玄學內涵的「情感與人格」包藏感性與理性之間矛盾的對立,情感傾向感性的非理性,人格因其有「格」,守住理性思索,魏晉時期的文人因其獨特的世界觀,堅持獨立的人格精神。儒家學說注入閩南文化,講究為人處世的情感交往,情感交往的謙卑意識約束先生的豪放個性。鄭起妙先生為人謙卑的溫文爾雅與作畫狀態的恣意放縱之間,構成單數人性的審美裂隙。畫家移居鼓浪嶼後,因廈門鼓浪嶼曾是外國領事館聚居地,留下很多歐式建築以及歐洲生活色彩,閩南風俗里摻和殖民主義文化,對畫家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加劇審美裂隙的理性成分。
審美裂隙不因理性加劇而阻礙鄭起妙先生愛閩南這片熱土,每次寫生他投入極大情感去感受,在具體對象的感受中,形成內在心象,心象是畫家從肉眼觀察折回內心深處的「自性」。「自性」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研究中國文化得出的概念,是發自內心深層的感悟,深層感悟不須過多理性。在閩南生活交往中,講理是不可能解決根本問題,而情感通融卻能化解無法解開的糾葛。在鄭起妙先生作畫過程中,同樣碰到無法循理的語言糾結。如果細心觀察整個作畫過程,瞥見畫家在某一瞬間,畫面亂七八糟無法收拾,大多數畫家選擇放棄,鄭起妙先生心中裝有渦輪增壓器,「自性」啟動渦輪增壓,鼓起強勁穿越理不清的溝壑。這個渦輪增壓器召喚內心深處原始的生命意識,是畫家內心「偉大的隱秘意圖[4]」。因此,「自性」是對理性的逃逸。
鄭起妙先生對自然是虔敬的膜拜,但不陷入自然而丟失自己,他用心其上,把感受得來的心象幻化為語言。他的語言表現在鮮明的色彩關係上,其色彩不是對象固有色的簡單模移,而是經過「自性」過濾的色彩特徵,瞄準每幅作品的色彩個性。我們能從其每幅畫面得到色彩驚異,他從感性雜多抽取不易辨析的奇異色調,對差異性保持敏銳感受,並能抓取差異處理獨特的色彩語言,敏銳釋放神秘力量是生命流露出來的「自性」強力。其語言的另一表現是線條,他的線條交織審美裂隙表現在筆觸的不斷疊加,引發感性與理性之間的糾纏,促使線條在畫面形成內心深處「自性」式漫溢。糾纏與疊加構成語言的注入,把抽象意識轉化為形象的審美,對畫家來說是很困難的事情,鄭起妙先生通過筆觸的不斷觸碰,在物與心之間完成生命的灌注。在其語言里,生命不是空泛無物的概念,而是實在可理解的語言行走,畫家把常理不可能之「意」泛化為可能之形,將自然對象沒有的韻味創造出來。這是海的浪漫潛入畫家內心的情懷,浪漫式超越伴隨非理性特徵,它總是與畫家內在的嚴謹構成矛盾的情感糾葛。從外表看畫家的作畫狀況,其恣意釋放出來的粗獷易被誤讀為熟練經驗,先生有意放棄經驗記憶,每次寫生是重新開始。當他與感性對象對焦的那一瞬間,「自性」來到內心,激起心中日日新的太陽。研究者很少從畫家作畫狀態刨根究底,外表淡然其內心激情涌動,是源自《易經》「日日新」的文化滋養。經由陸機「可得而言」的分析,畫家自始自終遵循從「物」到「象」到「言」到「意」的創作規律,通過這個過程,畫家完成從肉眼到心眼、由感性到「自性」的轉移,標誌著畫家內心活動把抽象思索轉換為語言形象。
文化不是抽象思考,文化是生命流淌的慣性,文化形成「自性」形態的深層脈絡。從畫家角度看問題,是從無法到有法、再從有法到無法的演練過程,構成審美的認知形態,這種審美認知不是印證知識,而是自我認識的「自性」涌流過程。貢布里希之所以說「不存在作品只存在藝術家」,其意思是藝術家內在「自性」發展的過程。如果仔細觀察鄭起妙先生近些年的作畫狀態,發現他扔掉西洋繪畫理性的護身符,轉向內心的自我挖掘,發現他將生命的「自性」融入自然秩序之中,或許生命單數是自然的部分,把自然秩序納入胸懷,實現審美「自性」的吐納,吐納因此顯出生命的呼吸。鄭起妙先生曾經說,語言「不是形狀是形態」,作品生命是變化不居的形態,在持續不斷的生命過程中,每個生命單數形成自己的軌跡,軌跡的樣式即是「自性」的文化脈絡。當科學侵佔生活的有限空間時,由「自性」形成的文化逐漸被理性所替代。繪畫亦如此,如過於強調繪畫的理性主義成分,畫家的自我精神必然被技術所代替,理性主義的強大必然壓倒「自性」的生命意識。經過懷疑的反思,我們無法毀棄傳統水墨精神,不可質疑魏晉時期文人主張「物」「象」「言」「意」的創作規律,藝術作品不可能是科學的結果,具有個性符號的繪畫作品必然是心靈的舍利子。
福柯說繪畫不是求證。既不能用畫去求證被畫物與作品形象之間的準確程度,那麼,畫是畫家自我的求證,是「自性」的求證,「自性」是尼采關乎生命的「最深處保存[5]」。鄭起妙先生面對自然的虔敬,默默地耕耘,悄悄地擺脫熟悉的自然現象,將發自「自性」的生命意識轉化為畫面的形象。「自性」釋放是文化的緣起,文化深藏畫面形象的背後。曾記否,當年在鼓浪嶼廈門水彩高研班期間,學員問先生如何畫水彩,他回答說:樹葉搖動水長流。
2016年11月14日於紅樹康橋
[1] 李澤厚、劉綱紀著《中國美學史》,安徽文藝出版社,第241頁
[2] 李澤厚、劉綱紀著《中國美學史》,安徽文藝出版社,第225頁
[3] 〔法〕丹納著,傅雷譯《藝術哲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1月版,第71頁
[4] 尼采著,餘明鋒譯、孫周興校《敵基督者》,商務印書館2016年4月版,第18頁
[5] 尼采著,餘明鋒譯、孫周興校《敵基督者》,商務印書館2016年4月版,第14頁
《放壞》鄭起妙 水彩 56x76cm 2016
《柚香》鄭起妙 水彩 56x76cm 2015
《心田》鄭起妙 水彩 56x76cm 2015
《咱厝》鄭起妙 水彩 56x76cm 2015
《澄明》鄭起妙 水彩 56x76cm 2015
《渡頭》鄭起妙 水彩 56x76cm 2015
《綠浪》鄭起妙 水彩 56x76cm 2016
《圭峰》鄭起妙 水彩 56x76cm 2015
《交輝》鄭起妙 水彩 56x76cm 2015
《橋會》鄭起妙 水彩 56x76cm 2016
《盛夏》鄭起妙 水彩 56x76cm 2016
《歲月》鄭起妙 水彩 56x76cm 2015
《鄉愁》鄭起妙 水彩 56x76cm 2016
《泊》鄭起妙 水彩 56x76cm 2015
《茗芳》鄭起妙 水彩 56x76cm 2016
畫家專註的神情(鄭起妙先生近照)
文章作者簡介
黃永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廈門水彩畫會會長,集美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TAG:黃永生論畫 |
※水彩 水彩小畫片
※水彩│空靈的水彩
※動物水彩畫,栩栩如生
※《創意@水彩》他用水彩畫遍他生活的小城
※水彩 水彩星空
※水彩 手繪水彩多肉
※繪畫 鳥水彩
※水彩 夢幻水彩花卉
※水彩畫的魅力
※水彩 水彩手賬
※水彩│水彩人物欣賞
※水彩動物手繪插畫
※水彩的質感 波蘭寫實水彩
※水彩 市井水彩作品
※水彩 寫實水彩花卉
※水彩剪紙藝術
※繪畫|水彩靜物 七彩活力
※水彩靜物的作畫步驟
※唯美水彩人物插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