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孩子很害羞?科學地拉他們一把

孩子很害羞?科學地拉他們一把

(誒斯達/譯)對有個害羞小孩的家長來說,掃幾眼有關羞怯的研究文獻可能就會讓人有些擔心。一些研究已經將兒童的「行為抑制」(behavioral inhibition)——害羞及對陌生情境的極端謹慎——與將來更高的焦慮障礙發病率聯繫在了一起。而有研究表明,父母那想要保護害羞孩子的迫切衝動,可能會讓事情更糟糕。


不過,心理學家和兒童發展專家也想出了辦法為害羞的小孩提供幫助。來自紐約大學的心理學家桑迪·麥克洛里(Sandee McClowry)認為,關鍵是在不試圖改變孩子根本天性的前提下鼓勵他們走出自己舒適區。


「對孩子的接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麥克羅伊說。

羞怯和它的結果


心理學家將「羞怯」定義為逃避社交場合,且在社交互動切實發生時感覺尷尬、緊張的傾向。研究羞怯的科學家常常用更為廣義的「行為抑制」來描述與人交往和身處陌生情境時會感到害羞、焦慮的孩子。

孩子很害羞?科學地拉他們一把


內向害羞的人也被稱作「壁花」(wallflower)。他們常常具有社會交際的能力,卻感到自己應該保持沉默。圖片來源:《壁花少年》


羞怯是孩子氣質的一部分。心理學家們發現,害羞是一個持久穩固的特徵。在1988年發表於《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期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們對比了對同一組兒童4歲和7歲半時進行的觀察。在4歲時表現靦腆的孩子在7歲時的表現與原來基本一致,而外向的孩子仍保持著外向的表現 。


但其他的研究發現了這一「壁花」性格造成的不同結果。另一項同在1988年發表的研究使用了1920年代末生人的數據,它發現比起那些在童年時期更外向的男性,童年時期表現害羞的男性將來娶妻生子的可能性更低,而且通常有著更不穩定的工作。而比起外向的女性,害羞的女性則更有可能結婚、生子和待在家裡。研究者們在《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Psychology)期刊中寫道,不論性別,害羞者的行為規律似乎都可以總結為「離群避世」。因為性別分工的改變,這個研究放在今時今日可能會獲得不同的結果。但正如研究者們寫的那樣,這個研究的結果強調,通過人們所做的選擇和所抓住的機會在緩慢積累,他們的氣質類型能夠改變他們生命的軌跡。


更令人擔憂的是那些把行為抑制和以後的焦慮障礙聯繫在一起的研究。一篇於2012年發表在《美國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病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上的元分析發現,和行為抑制水平低的兒童相比,行為抑制水平最高的兒童以後患社交焦慮障礙的幾率高了超過7倍。研究者們寫道,約有15%的兒童表現出極高的行為抑制水平,而其中約有一半在將來會患上社交焦慮障礙。


「在社會中,表現外向,有能力大膽說話和口頭表達思想往往被賦予很高的價值。」心理學家李秀赫(SooHyunRhee)說。她來自科羅拉多大學,研究方向是兒童的氣質類型與未來他們的精神健康問題之間的聯繫。因此,李秀赫說,害羞的孩子可能會在學校和其他場合受到忽視。

預防問題


對於那些極度害羞的孩子,美國心理學協會建議尋求專業的幫助。治療師可以幫助孩子(甚至是成人)想辦法應對他們的焦慮,或選擇符合他們氣質類型的活動。


想要保護一個在陌生場合中遭遇挑戰的孩子是件自然的事,但研究者們反對過度的保護。今年8月發表在《性格研究期刊》(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們追蹤了一組3歲的孩子,一直到他們長到6歲。研究結果表明,如果照料者過度保護害羞小孩的話,那些在3歲行為抑制水平高的小孩更有可能在6歲時維持這種高水平的行為抑制。


「那些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會造成很大的傷害。」麥克洛里說道。她認為,父母的目標應該是達成一種平衡。學會給孩子的經歷提供「支架」可能是對孩子有裨益的一種教育方法。在教育學中,「支架式教育」 (scaffolding)指的是在一開始提供更多的支持幫助,然後逐漸讓學生變得獨立起來的教育方法。「支架式」的策略能幫助害羞的孩子變得更友善。

孩子很害羞?科學地拉他們一把


通過支架式教育幫助害羞的孩子實現目標。圖片來源:Gavan Watson/flickr.com


「作為父母,你得一小步一小步地來,循序漸進,並採取大量的獎懲措施。」麥克洛里說,如果孩子想參加夏令營,但又害怕在外頭過夜,父母可以試著讓其他小孩來自己家裡睡一晚,然後把難度提升到讓孩子去奶奶家睡一晚。父母應該在搭「支架」的全程中注意孩子的舒適程度,如果孩子達到極限了,也表現出能接受他們。麥克洛里認為,父母可以和孩子全程保持語言溝通,對年齡稍長的孩子尤其如此。在溝通時可以提及的話題有:孩子感覺怎麼樣,什麼能讓他們感覺好些,他們事後覺得有什麼是當初應該做卻又沒做的,等等。


研究者們還發現,溫暖而且對孩子的需求敏感的育兒方式可以幫助打破羞怯和潛在心理健康問題的聯繫。一項發表於2014年的研究發現,只有在孩子沒有與照料者形成「安全型依戀關係」(secure attachment)的前提下,小時候的羞怯才會與將來患焦慮症的高風險有關聯。「安全型依戀關係」指的是一種這樣一種撫育關係:孩子能輕鬆隨意地探索世界,而且知道自己只要需要就可以回到照料者處獲得安慰。

傳播關於羞怯的知識


麥克洛里和她的同事們開展了一個名為「洞悉孩子的氣質類型」(INSIGHTS into Children s Temperament)的校園項目。這個項目的目標是把與羞怯相關的知識帶進校園。麥克洛里說,第一步是幫助老師和父母意識到有些孩子是害羞的,因為這些孩子沉默時,他們身上的問題就很容易被忽視。此項目還鼓勵參與者重新認識羞怯——不將它看作是一個問題,而是將其視作人天性中的一部分。


研究者們通過布偶戲的形式告訴孩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氣質類型(待人友善的「善善」,脾氣暴躁的「躁躁」,勤奮工作的「勤勤」和小心謹慎的「慎慎」)。這能幫助孩子們理解為什麼其他孩子面對同樣的事情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這些布偶的名字可不是亂起的:麥克洛里和她的同事們從一項對883名學齡兒童的研究中獲取了統計數據,來塑造這些布偶角色。對於害羞的孩子,研究者們推薦了幾個能用來驅使自己突破舒適區的策略。

孩子很害羞?科學地拉他們一把



麥克洛里和用於教育孩子的布偶。從左往右:工作勤奮的「勤勤」,待人友善的「善善」,小心謹慎的「慎慎」和脾氣暴躁的「躁躁」。圖片來源:academicminute.org


「這個項目的目標是給害羞的孩子們提供支持,讓他們在這些壓力大的場合中變得有社交能力。」麥克洛里說道。她指出,這種支持能夠幫助規避焦慮和抑鬱的風險。在一項於2014年發表在《學校心理學評論》(SchoolPsychologyreview)期刊的研究中,麥克洛里和同事們從22個接收低收入家庭子女並開展「洞悉」項目的學校獲取了數據。他們發現,被隨機分配參與這個項目的學生中,所有人都在學術能力上有所提升,而害羞的小孩在這方面獲益最大。在幼兒園升小學階段,參與了這個為期10周的項目的害羞小孩在批判思維能力上有所提升,而且在數學能力上保持穩定;而那些沒有參與這個項目的害羞小孩,則在這兩項能力上有所下滑。研究者們寫道,這是個重要的發現,因為許多研究表明,害羞小孩在學業上會比外向小孩遭遇更多的挑戰。


這個問題的部分成因可能只在於害羞小孩不喜歡外露自己懂的東西。在2014年一項關於害羞兒童的研究中,李秀赫和同事們發現行為抑制水平高的孩子們其實完全能理解語言,但開口說話的可能性卻比起外向的小孩要小得多(特別是當交談的對象是心理學實驗室里的一個陌生人時)。李秀赫認為,我們可以從中學到,老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需要想方設法讓害羞小孩的才能得以展現。


「這已經讓我變成了一個對害羞或內向的人更加敏感的教授。我會給他們提供其他機會,比如增加書面作業等,以展示他們學懂了。」李秀赫說。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網 的精彩文章:

霧霾天,你戴對口罩了嗎?
隱形眼鏡能掉到眼球後面?「美瞳」戴不好會掉色?真的!
單身汪的強心劑:反正40%的情侶半年內會分手
螢火蟲保護和人的浪漫,能否兩不耽誤?
到處都是噴子!人人都在撕X!為啥我上個網總能看見罵架?

TAG:果殼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歪果仁的朋友圈也有偽科學?他們居然這麼腦殘…
誰說科學育兒是矯情?你害了孩子都不知道!
育兒|這樣斷奶會傷害孩子一輩子,專家教你科學斷奶!
不科學的飲水,對孩子有那麼危害大嗎?
春困來襲,這些不科學的叫孩子起床方法你還在做嗎?
英國女科學家「一笑就睡著」要不姐妹兒,咱憋著?
盧小豐:我們為什麼要陪孩子一起學科學?
你可能不知道,你的孩子是一位科學家
美國孩子在科學課上要做這些,我們的孩子跟上了么?
為何家住這幾樓的孩子智力特別高?原來還有這些科學根據!
自慰就像自己撓癢一樣無感?科學家說是因為沒有愛
「一日三棗」最科學吃法,讓你一輩子不顯老
科學餵養孩子 卻被鄰里嫌棄不懂照顧小孩
順產的嬰兒比剖腹產的更聰明么?科學研究卻讓你大吃一驚!
施一公:讓孩子覺得「科學很酷」而不是「賺錢很酷」
科學家儒雅高傲?不,他們也會撕逼:一件雙螺旋的撕逼往事
贊爆了!用它學科學,孩子不痴迷才怪
這喵太乖了,不科學啊
掌握好科學育兒知識,新手媽媽帶孩子也可以輕鬆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