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該國慘遭俄美瓜分,心灰意冷後排除萬難投奔中國!

該國慘遭俄美瓜分,心灰意冷後排除萬難投奔中國!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對東歐的政策發生較大變化,這個變化來自東擴的需求。當時,經過近10年的磨合,美歐已順利將原來蘇東集團中的東歐國家逐步納入歐盟和北約,從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全面推進的了西方的「邊界」。得隴望蜀,美國東擴的新一輪目標自然就包括烏克蘭等新獨立的東歐國家。不過,美國刀鋒直抵俄羅斯家門口,普京果斷「收回」了克里米亞,而美歐卻對此無動於衷,這讓烏克蘭心灰意冷,並不得不將目光投向中國。



該國慘遭俄美瓜分,心灰意冷後排除萬難投奔中國!


日前,有消息稱烏克蘭與中國簽署了生產世界最大運輸機安-255「夢幻」的協議。安-225是前蘇聯研製的超大型軍用運輸機,計劃用於運載蘇聯的太空梭。該機機長84米,比波音747-8型機長8米;機高為19米;翼展88.4米,比空客A380寬9米;最大起飛重量640噸,機艙最大載荷250噸,機頂部最大載荷200噸,是世界上外形最大,載重量最大的飛機。安-225續航時間18小時,最大航程1.5萬公里。



該國慘遭俄美瓜分,心灰意冷後排除萬難投奔中國!



值得一提的是,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為了擺脫蘇聯的影響,就銷毀蘇聯飛機一事與美國達成協議,美國為此向烏克蘭提供了1500萬美元援助。從1993年簽訂協議至2006年,烏克蘭銷毀了30架圖-22M2/3、10餘架圖-160和27架圖-95戰略轟炸機,卻偏偏留下僅存的「單身貴族」安-225,可以看出這位「明星」絕非徒有其表,其價值遠遠大于飛機本身。正因如此,有著近30年的老爺機「遠嫁」中國的消息一出,令美、俄羅斯等國唏噓不已。

安-225行機有著令人難以想像的運輸能力,它一次性可裝載16個集裝箱,或大尺寸航空航天部件。如轉換成客機,估算可容納約1500人,是世界最大客機A380的四倍。而安-225之所以有超強的運輸能力完全得益於它有一顆強大的「心臟」。所謂,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這句話對大型運輸機來說更是如此。安-225型機配備有六台D-18T發動機,其單台發動機推力就可以達到23.4噸,這遠大於運-20採用的WS-18型發動機11.8噸。不難看出,安-225對中國發展先進遠程軍用運輸機的重要意義。


歷史不止一次用鐵錚錚的事實告訴我們,飛機的性能在多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使用的動力系統。今天人們都會記得二戰中以遠程護航盟軍轟炸機深入敵境聞名的P-51「野馬」戰鬥機,但「野馬」的光輝戰績實際上是工程技術人員們用功率更強勁的英國「灰背隼」發動機換下了性能不濟的「艾利遜」之後的事兒,此後「野馬」才能在轟炸機高度上實施有效的護航作戰。因此,毫不誇張地說,離開優秀的發動機,再有些的飛機設計也只能存憾。



該國慘遭俄美瓜分,心灰意冷後排除萬難投奔中國!



如果說安-225隻是烏克蘭靠向中國的「投名狀」,或者說只是普通的軍貿交易,那麼烏克蘭向華提供製造發動機技術則是「雪中送炭」,顯示出了其真誠合作的意願。儘管烏可能遭到來自美歐等國的阻擾和壓力,但排除萬難,也會把與中國合作進行到底。究其原因,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中國才是他最可信賴的朋友和夥伴,並有資源助力烏克蘭的經濟復興。反觀美歐和俄羅斯,他們除了謀劃瓜分烏克蘭,實在想不到出他們能給其帶來什麼益處!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怪談 的精彩文章:

為徹底佔有中國這個島 韓國耗費巨資修建這座建築物
勿忘歷史:抗戰時期哪些省份全部被日本佔領?
為何日本不懼怕強大軍力的中國?反而敬畏俄羅斯!
中國古代歷史有名的「漢奸」,秦檜肯定有,還有誰?
曹魏滅亡蜀漢時,東吳為什麼見死不救?

TAG:今日怪談 |

您可能感興趣

該國慘遭瓜分心灰意冷 排除萬難投奔中國有原因!
一頓排除萬難的火鍋
原來韓國這麼看好中國:竟稱不排除成為中國軍事盟友
敘衝突降級區劃分完畢 美國遭排除在外!軍隊壓力快速釋放
國民黨政府對待日本戰犯的態度,排除萬難送他們回國
歷史驚人相似,美俄這項工程又將中國排除在外,如今我們已完全不稀罕!
俄欲最後一搏 不排除提前退出國際空間站:與中國天宮二號對接
當年中國被屈辱地「排除在外」,不過6年後就可以驕傲「贏回來」
這國家不顧印度反對要買梟龍 排除萬難後到底買不買
日本國土向美國移動,不排除沉入海底,美國會出手相助?
美國再次發生「連環槍擊事件」 已排除恐怖襲擊可能
美國欲將月球變太空加油站,解決萬年能源問題!稱不排除賣給中國
將中國排除在外的一份全球軍事類排行,美國仍獨霸榜首
飯後喝上一杯,祛除油膩排除毒素,讓你不知不覺悄悄瘦下去
長期抽煙肺都黑了,白水裡加上它,排除多年煙毒,遠離癌
英國排除二次公投 天通銀瘋狂單邊破滅
神奇!飯後喝一物,降三高,排除體內10年濕毒!
喜歡抽煙戒不掉?那就在白開水中加點料,排除肺毒沒煩惱
夢想很美滿,現實很骨感——美國稅改不排除「難產」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