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煎餅這東西,是怎麼來的?

煎餅這東西,是怎麼來的?

煎餅這東西,是怎麼來的?



框哥說:「煎餅有悠久的歷史,不少考古證據表明,仰韶人已經創造有陶鏊(ào)之類的烹飪器具,古代中國用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以前,這也就說明煎餅的起源,不會晚於距今5000年前。很可能煎餅的起源還能上溯得更早,因為陶鏊已是很成熟的烙餅器具。在此之前可能有更簡單的鏊具。

撰文:王仁湘(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煎餅這東西,是怎麼來的?



煎餅是北方人的美味。

傳統的煎餅,其實就是卷餅,薄薄的圓餅捲起不同的肉菜類,用手直接拿著吃。不過很多薄餅都可以這樣吃,最有名的當然有春餅和烤鴨餅。不同的是,煎餅是用現澆面汁煎成,不是先擀好餅再烙成。而且煎餅有特別的餅鐺,一般是無沿的平底鐺,在古代又稱為鏊。


由傳統煎餅生髮出來的還有各色餡餅,現在街頭又流行起雞蛋灌餅,這都是改良的煎餅。

煎餅這東西,是怎麼來的?


煎餅這東西,是怎麼來的?


攝影:艷麗


古代煎餅早先使用的原料,應當是小米,小米雜糧煎餅是古代北方人的常食之一。


煎餅有悠久的歷史,不少考古證據表明,餅食在中國史前已經出現多樣化發展趨勢,史前人的盤中餐不僅有麵條,還有煎餅、烤餅之類。仰韶人已經創製有陶鏊之類的烹飪器具,煎餅已經有5000年的歷史。


後來各時代的餅鐺都有出土,也發現有不同時代烙煎餅的壁畫多幅,揭示了煎餅在歷史上的真實存在。

我們可以一面吃著煎餅,一面思考一下它的來歷,由近及遠,作一次煎餅溯源之旅,看看煎餅在歷史上留下了一些什麼樣的印記。


清代煎餅


煎餅製法由清代蒲松齡《煎餅賦》可以讀到:「溲合米豆,磨如膠餳,扒須兩歧之勢,鏊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經火烙而滂,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蟻行,黃白忽變,斯須而成,『卒律葛答』,乘此熱鐺。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於俄頃。圓於望月,大如銅鉦,薄似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此煎餅之定製也」。挺生動的描述,這是山東煎餅。


山東煎餅食時卷以大蔥,有時也用肉葷,至今依然。

清代陝西富平保留有歷史上流傳的煎餅補天的風俗,在正月二十日這一天,屋宇上下都放置麵餅,稱為「補天地」,不僅補天穿,還要補地洞,這是要祈求風調雨順吧。


清代山西馬邑一帶,以正月二十日為「小天倉」,吃蕎面窩窩;二十五日為「老天倉」,吃蕎面煎餅。


明代煎餅


1967年泰安市省庄鎮東羊樓村發現了一份明代萬曆年間的「分家契約」,其中記有「鏊子一盤,煎餅二十三斤」。分家要分煎餅,可知煎餅可以儲存,也算是一項財產呢。


明代劉若愚在《酌中志》說:「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熏蟲。」同代沈榜的《宛署雜記》也說:「用麵攤煎餅,熏床炕令百蟲不生。」這倒是很奇特的熏蟲之法,熏的是螞蟻、臭蟲之類吧。


元代煎餅


元代的文獻中明確記入蕎麥煎餅,應當是山西地區的食風。


王楨《王禎農書·谷譜二》說:蕎麥「治去皮殼,磨而為面,攤作煎餅,配蒜而食。」食煎餅佐以大蒜,與山東用蔥大不相同。


元代除一般煎餅外,已經有了加餡煎餅,如《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有七寶卷煎餅和金銀卷煎餅,七寶卷煎餅是羊肉餡餅,金銀卷煎餅則是雞蛋卷餅,後者與今天能見到的煎餅果子差不多了。


宋代煎餅


宋代人將煎餅用於一些特別的節令,如人日、天穿日、乞巧日,煎餅都被派有特別的用場。


有些習俗應當是承繼了前朝的傳統,有的是宋人的開創。宋人張鑑《賞心樂事》記不同節令食俗,提到「正月,歲節家宴,立春日春盤,人日煎餅」。


人日即正月初七日,人日食煎餅也是早有的傳統。又見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說:「人日前一日掃聚糞帚,人未行時,以煎餅七枚覆其上,棄之通衢,以送窮」。扔幾個煎餅就當是送窮祈福,也是很特別的做法。


煎餅補天見於李覯《正月二十日俗號天穿日以煎餅置屋上謂之補天》詩:「媧皇沒後幾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間閑婦女,一枚煎餅補天穿」。煎餅如何補天穿,我們放到後面再談論它。


煎餅用於乞巧節,也見於《歲時雜記》:「七夕,京師人家亦有造煎餅供牛女及食之者」。七夕之時,京城人自己要吃煎餅,也要供祭牛郎織女,生怕他們會面時飢不得食。


煎餅還有另外的故事,見《北夢瑣言》所述:火燒瘡無出醋泥,甚驗。孫光憲嘗家人作煎餅,一婢抱元子擁爐,不覺落火炭之上,遽以醋泥傅之,至曉不痛,亦無瘢痕。是知俗說不厭多聞。


治療燒傷沒有比醋泥更有效的,宋葉廷珪《海錄碎事·百工醫技》也說:「火燒瘡,醋泥傅之甚妙。」又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谷四·醋》說:「湯火傷灼,即以酸醋淋洗,並以醋泥塗之甚妙,亦無瘢痕也。」


一個由煎餅引出的古代燙傷偏方,反過來讓我們更加記牢了宋代人生活里的煎餅。


考古在河南登封高村宋代墓葬發現壁畫,見到了一幅「廚娘烙餅圖」,畫面上有三位執事廚娘,一位在擀麵,一位用鐺在烙餅,一位端起烙好的餅要離開。

煎餅這東西,是怎麼來的?



由餅鐺的樣子看,應當是平面無沿,只是這餅要先擀後烙,與煎餅工藝稍有不同。


遼代煎餅


遼代時煎餅見於文字記載的線索不多,在《遼史·禮志六·嘉儀下》中讀到一條:「人日,凡正月之日,一雞、二狗、三豕、四羊、五馬、六牛,七日為人。其占,晴為祥,陰為災。俗煎餅食於庭中,謂之『薰天』。」


在庭院中煎餅而食,叫做「薰天」,薰天幹什麼呢,應當是薰走不好的運氣吧,在古人眼裡煎餅的功力有如此之大耶。


唐代煎餅


煎餅在有關唐代的文獻中讀到不少,有的見於日常生活的描述,有的見於節令風俗的記述,也有的見於一些有趣的傳說。


唐代北方人多愛食煎餅,家戶都能製作。


《太平廣記》引《河東記》有「夜邀客為煎餅」的記述,又引《山水小牘》說:「王氏歸其家,居洛陽敦化里第,夜聚諸子侄藏鉤,食煎餅」。夜晚一面玩遊戲,一面食煎餅,很愜意的夜生活。


又見唐牛僧孺《玄怪錄》說:「既同詣其家,二吏不肯上階,全素入告,其家方食煎餅。」這是說煎餅在日常生活是尋常之物吧。


煎餅也進入到宮廷膳食中,見《唐六典》卷一五記述光祿寺備辦百官膳食說,「三月三日加煎餅」,這是上巳節,煎餅當作了一款節令美食。


又見宋代龐元英的《文昌雜錄》說:「唐歲時節物,元日則有屠蘇酒、五辛盤、膠牙餳,人日則有煎餅,上元則有絲籠。」人日食煎餅,也是古代時尚風俗。


南宋末陳元靚《歲時廣記》「系煎餅」一節引述了《拾遺記》,說「江東俗號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縷系煎餅餌置屋上,謂之補天穿,相傳女媧氏以是日補天故也。」《歲時廣記》還引用了李白詩句,曰「一枚煎餅補天穿,」可見唐代也有天穿日之說。


不過這裡會有一個疑問,李白吃過煎餅也許不必生疑,但他真寫過這樣的詩句?


興許他吃過也寫過煎餅,可是唐詩里查不出證據,那這一句「一枚煎餅補天穿」,真的是他的佳句么?前文提到北宋李覯的詩,有這麼一句「一枚煎餅補天穿」,是陳元靚《歲時廣記》誤植了詩句,或是李覯借用了李白的詩句呢?


一張小煎餅,可以補起一個天洞,真是一個絕妙的創意。


煎餅普遍進入唐代人的生活,在有關文獻中提到的煎餅故事中可以看得很明白。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錄入了這樣一個故事:唐長安「東市有隙地一片,窪下渟污。乃以廉值市之,俾奶嫗將煎餅盤就彼,誘兒童若拋磚瓦中一紙標,得一餅。兒童奔走拋磚瓦博煎餅,不久十分填其六七,乃以好土填之,起一店停波斯,日獲一緡。」以煎餅誘使孩童撿磚瓦填平窪地,被古人看作是「智慧」之舉。


還有另一個類似的故事,收在明代人編撰的《智囊》一書中:唐長安「西市秤行之南,有十餘畝坳下潛污之地,目為小海池,為旗亭之內眾污所聚,義遂求買之。其主不測,義酬錢三萬。既獲之,於其中立標懸幡子,繞池設六七鋪,製造煎餅及糰子,召小兒擲瓦礫,擊其幡標,中者以煎餅糰子啖,不逾月,兩街小兒競往,所擲瓦已滿池矣。遂經度造店二十間,當其要害,日收利數千。店今存焉,號為竇家店」。煎餅味道一定不錯,吸引了許多小孩子來平地,很有智慧的生財之道。


世人愛煎餅,也將鬼的饞勁帶出來了,唐人愛說鬼,許多鬼話中也出現了煎餅。


在《北夢瑣言》中就記有幾個「煎餅招鬼」的鬼話:「夜作煎餅,多招鬼神。有儒生出通衢,有雲昨夜崇福院僧作煎餅、肉羹,被我番其鼎器,其肉羹和灰埋花欄中。又一鬼於人家不得煎餅,推其小婢落火。復一鬼至,雲「我能醫火燒瘡,爾但與我煎餅」。因教之。有姬夜作煎餅,窗中忽露一青手,遺餅而沒。瞧瞧這鬼如此喜愛煎餅,不正是說人喜愛極了嗎?


又見《酉陽雜俎》也說到幾個鬼話。一曰:陵州龍興寺僧惠恪,不拘戒律,力舉石臼。好客,往來多依之。常夜會寺僧十餘,設煎餅。二更,有巨手被毛如胡鹿,大言曰「乞一煎餅」。眾僧驚散,惟惠恪掇煎餅數枚,置其掌中。又曰:有舉人孟不疑,客昭義。夜至一驛,方欲濯足,有稱淄青張評事者,僕從數十,孟欲參謁,張被酒,初不顧,孟因退就西間。張連呼驛吏索煎餅,孟默然窺之,且怒其傲。良久,煎餅熟,孟見一黑物如豬,隨盤至燈影而立。如此五六返,張竟不察。


說鬼愛煎餅,還是在說人,美食人鬼同嗜矣。


魏晉南北朝煎餅


兩晉時代有煎餅,而且還被賦予有特定的意義。


隋人的《述征記》說:「北人以人日食煎餅於庭中,俗雲薰天。」這話本自南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述:「北人此日食煎餅,於庭中作之,雲薰天,未知所出。」此日指正月七日人日這一天。前面說過,後來也有用煎餅薰天薰蟲的說法,風俗流傳過千年。


煎餅補天之俗,在兩晉也已經形成。東晉王嘉《拾遺記》的記述說:「江東俗稱,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絲縷系煎餅置屋頂,謂之補天漏。相傳女媧以是日補天地也。」


這是煎餅補天風俗最早的記述,與女媧補天的神話相聯繫,真是太有想像力了。


南北朝時還有一則煎餅入謎語的故事。


北齊皇帝高祖有一次對幾個大臣說:我出個謎語你們猜:卒律葛答。只有石動筒猜出來:煎餅。


「卒律葛答」可能是突厥語,譯成漢語是前火食並,或說是漢語正反切而得這四字,前火和食並正好組成煎餅二字。高祖又讓大臣們也出個謎,石動筒出的是:卒律葛答。高祖沒猜出來,問他是什麼?石動筒說:是煎餅。


高祖說:這是我剛才出過的謎,你怎麼又重複出呢?石動筒詼諧地說:我是趁你的餅鐺還熱著,趁熱我就又煎了一個。高祖大笑。


據南宋曾糙編《類說》,這謎底煎餅可拆成「前火食並」;「前火」意即「出烙」,是「卒律」的反語;「食並」意即「合啖」,是「葛答」的反語。因此,「卒律葛答」就是「煎餅」了。


在甘肅嘉峪關發現一批魏晉時代墓葬,出土大量彩繪磚畫,很多畫面都表現了當時的廚事活動,其中就有兩幅攤煎餅的圖像,有一位廚娘雙手舉起煎餅,好像覺得成色不錯呢。

煎餅這東西,是怎麼來的?


煎餅這東西,是怎麼來的?


煎餅這東西,是怎麼來的?



漢代煎餅


漢代沒有明確的文獻記載說到煎餅,但是餅是有的,其中應當有的是煎餅。


例如高祖劉邦的老家豐,那是有餅店的。那個地方靠近今山東地界,所以那餅店售賣的未必沒有煎餅。後來在離大長安不遠的新豐,也有與豐地一樣的煎餅店,也應當有煎餅。


漢高祖劉邦定都關中,老父太公思念故里,悶悶不樂。劉邦令在驪邑仿故鄉豐地的街巷布局,為太上皇重築新城,並將太公故舊遷居於此,太上皇這才高興起來。


這件事記載在《西京雜記.卷二》,稱為「作新豐移舊社」:「太上皇徙長安,居深宮,凄愴不樂。高祖竊因左右問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販少年。酤酒賣餅,鬥雞蹴踘,以此為歡,今皆無此,故以不樂。高祖乃作新豐。移諸故人實之,太上皇乃悅。故新豐多無賴,無衣冠子弟故也。高祖少時,常祭枌榆之社。及移新豐,亦還立焉。高帝既作新豐,並移舊社,衢巷棟宇,物色惟舊。士女老幼,相攜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雞鴨於通途,亦競識其家。其匠人吳寬所營也,移者皆悅其似而德之,故競加賞贈,月余,致累百金。」


一次非常成功的遠距離搬遷重建工程,煎餅店也隨著搬遷,總設計師也名垂青史了。


史前煎餅


漢代再往前溯,沒有發現煎餅存在的線索。不過再往前跨越3000年,到了史前時代,又有了意想不到的發現。


在青海民和喇家村齊家文化遺址,發掘出4000年前的一些窯洞式房址,有些房間的一角用石板建有壁爐,這些壁爐應當可以用於烙餅。當時已經製成了小米麵條,小米煎餅也可能有了。

煎餅這東西,是怎麼來的?



考古證實仰韶文化居民已經創製有烙餅的陶鏊,年代最早的餅鏊是在5000年前的遺址中發現的,那時用陶土燒成了標準的餅鏊。


1980年和1981年,在河南榮陽點軍台和青台兩處仰韶文化遺址,發掘到一種形狀特殊的陶器,陶色為紅色或灰色,陶土加砂,上為圓形平面,下附三足或四足,底面遺有煙炱。發掘者稱這種器物為「干食器」,以為是「做烙餅用的鐵鏊的始祖,」這推論是不錯的,它確確實實就是陶餅鏊,當時做成的也應當是小米煎餅。

煎餅這東西,是怎麼來的?


煎餅這東西,是怎麼來的?



北方一些地區流行現做現賣現吃的煎餅果子,煎餅標準的煎鍋稱為鏊,面平無沿,三條腿或就是一塊方圓不同的平鐵板。正規的烙餅平底鍋稱為餅鐺,是煎餅烙餅的利器。


《說文句讀》說:「鏊,面圓而平,三足高二寸許,餅鏊也。」《正字通》也說,「鏊,今烙餅平鍋曰餅鏊,亦曰烙鍋鏊。」可見鏊在古代,是專用於烙餅的炊器。


有鏊就有煎餅,由餅鏊的產生可以追溯煎餅烙餅的起源。考古陸續發現過一些古代的鏊和鐺,除了距今5000多年的史前陶鏊,還有屬於遼、宋、金、西夏和元代的鐵鏊和銅鏊。


北京遼代韓佚墓址出土一件陶鏊,鏊面平圓,下附三扁足,高為5厘米余,形體較小,當是專用於隨葬的冥器,不是當時的實用器,遼代實用鏊形狀估計與此相去不遠。


標準的餅鏊,是在內蒙古准格爾旗的一座西夏時代的窖藏中發現的。這件西夏鐵鏊為圓形,鏊面略略鼓起,上刻八出蓮花瓣紋飾,有稍見外撐的三條扁足,直徑44、高約20厘米,這是一具實用的鐵鏊,烙成的煎餅會印上蓮花紋,別有一種情趣。


從考古發現看,古代中國用鏊的歷史相當悠久,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以前,這也就說明煎餅的起源,不會晚於距今5000年前。很可能煎餅的起源還能上溯得更早,因為陶鏊已是很成熟的烙餅器具。在此之前可能有更簡單的鏊具。西南地區有的少數民族有用石板烙餅的傳統,中原地區量早的餅鏊也許就是用的石板,不知道今後在考古發掘中能不能找到這種石鏊。

煎餅這東西,是怎麼來的?



考古發現的餅鏊


1 史前 距今5500年 / 2 遼代 距今1000年


3 西夏 距今900年 / 4 宋代 距今900年


5 元代 距今700年 / 6 金代 距今700年


7 西夏 距今900年


煎餅是一種麵食,也是最有歷史感的麵食。過去一些學者認為古代中國是粒食傳統,麵食傳統起源較晚,可能漢代才較為普及。有些文章還認為中國的麵食技術是漢代自外域傳入的,這些說法顯然過於保守了,我們由煎餅的研究認定新石器時代就有烙煎餅的陶鏊,說中國古代沒有麵食傳統的觀點也就不攻自破了。


煎餅也是極有文化感的麵食,可以充饑,還可以補天,可以陪我們度過佳節,用處真大。再想想那「一枚煎餅補天穿」的詩句,又想到「民以食為天」的古訓,煎餅還真就是補天的好材料。煎餅也在不斷變化改良中,有新的樣子,有新的口味,它還會是我們飲食中不能缺少的角色,也還是補天的好材料。


古代不少特色食物都兼具滋養身心的作用,這起初應當是文人們的創造。它們還被分派到不同的節令中,如上元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冬至的餃子、夏至的面,還有人日和乞巧的煎餅,文人情懷化作了全民情懷,這些食物也就化成了鮮明的歷史文化符號。煎餅是其中體量最大的一個符號,正月初七日別忘了吃,也別忘了補天。


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器晤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地理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獵殺獅王塞西爾的牙醫竟然被撤銷指控!
大家曬了一下昨晚的超級月亮,夠華麗!
白令海峽簇羽海雀的離奇死亡之謎
航拍全球最美秋景,這才叫震撼!
埃及阿比多斯古城發現古老皇室船墓

TAG:國家地理中文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是百搭的可麗餅,可不是山東煎餅!
很多北方人愛吃的煎餅,你知道是怎麼來的嗎?
這幾款東京法式煎餅太誘人啦,不敢看!
沒吃過煎餅,怎麼做山東人的朋友?
這樣的煎餅真是神了,你想來一個嗎
江湖傳說賣煎餅賺得比工資多,那為啥你做不了這行?
煎餅這樣做,想吃什麼加什麼!
那些羨慕月入三萬煎餅大媽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武漢過早,除了熱乾麵,這碗小吃一碗不過癮,像不像煎餅果子?
山東人的那些梗,除了「煎餅卷大蔥」還有高考的那些事
徐州路邊攤隱形富豪是誰?是賣煎餅果子的大媽嗎?真相來了……
你一煎餅,竟是大姐大?
親愛的客棧劉濤用什麼做的煎餅 劉濤做餅的那一桶是什麼
「葯葯切克鬧,煎餅果子來一套」伴隨著這首歌,煎餅果子從天津走向了大江南北
煎餅果子來一套!什麼?一百塊?算了算了……
張三瘋,喲喲,切克鬧,煎餅果子來一套?
煎餅、水餃、丸子,這是要撐死人啊!
美味可口肉末雞蛋煎餅懂怎麼樣做出來的?
這蔥真好用,燒茄子、煎餅一級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