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近日讀李富華、何梅二先生《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苦於圖版太少,於版式、字體等版本鑒定要點,無從勘對。於是發願整理大藏經高清電子版本資料信息。然而網路信息浩如煙海,不能隨便取用,所以擇圖時首選館藏資料,且說明來源;實在找不到館藏資料的,如普寧藏,永樂南藏。則選用已有定論的大拍鑒定結果。文字部分,多採用《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中的現有研究成果,並不摻雜個人觀點。


所選大藏經版本,以宋元明三代為主。因為版本珍稀,普通人很難有機會大量上手,故藉此可為大藏經版本入門參考之用。


因學識有限,整理過程中難免有疏漏之處,如同道書友發現,可直接在留言板留言,以便及時更正。有紅包感謝。

我國第一部刻本大藏經 開寶藏


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命張從信往益州(今四川成都)雕造佛經全藏,至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告成。因始刻於開寶時,後世遂稱《開寶藏》。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山西省博物館藏「秋」字型大小開寶藏


【雕刻年代】開寶五年(972)至太平興國八年(983)


【雕刻地點】成都


【存世狀況】國內外現存13卷,分別藏於北京圖書館,北京法源寺,上海圖書館,山西省博物館,山西省高平文博館,廣西省博物館,日本京都大德寺,日本京都南禪寺,日本東京書道博物館。


【版式特徵】捲軸裝,每版23行,每行14字

【歷史地位和價值】我國第一部刻本大藏經,佛教典籍從此有了一個規模化傳播的定本,是歷代刻本大藏經的祖本,無論怎樣評價它的功績都不為過。


位列國圖四大鎮館之寶 趙城金藏


《趙城金藏》是由金代山西潞州民女崔法珍首倡,私人募資雕刻的一部大藏經。因發現於山西趙城 (現已併入洪洞)廣勝寺,故後世稱之為《趙城金藏》。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趙城金藏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來源: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趙城金藏 阿毗曇甘露味論 來源: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趙城金藏 阿毗曇甘露味論 來源: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趙城金藏 佛說大自在天因地經 來源: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趙城金藏 妙臂菩薩所問經 來源: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趙城金藏 隨相論 來源: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趙城金藏 雜阿毗曇心論 來源: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雕刻年代】(天眷二年 1139~大定十三年 1173)


【雕刻地點】山西解州天寧寺


【存世狀況】大部分存在北京圖書館4813卷,其餘零星存於上海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南京博物館,山西省廣勝寺,山西省博物館,廣西省博物館,山西省圖書館,山西省崇善寺,故宮博物院,台灣中央研究院,德國。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


【版式特徵】捲軸裝,每版23行,每行14字,覆刻開寶藏


【歷史地位和價值】覆刻開寶藏,保存近乎完整,是目前保存版本最好的大藏經刻本,新修中華大藏經即以趙城金藏為底本。位列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


國內第一部私刻大藏經 崇寧藏


因刊板於福州東禪等覺院,又名《東禪等覺院本》,並在北宋崇寧二年(1103)去安葬即將刊竣時,獲賜《崇寧萬壽大藏》而得名,由於《崇寧藏》與《毗盧藏》同刊板於福州,世人又統稱這兩部大藏經為《福州藏》、《閩本》。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崇寧藏 一切經音義 來源:日本早稻田大學館藏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崇寧藏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來源:日本宮內廳書陵部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崇寧藏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來源:日本宮內廳書陵部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崇寧藏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來源:日本宮內廳書陵部


【雕刻年代】元豐三年 1080 年~ 崇寧二年 1103年 南宋建炎,紹興年間有補刻,乾道、淳熙年間有增刻。


【雕刻地點】福州東禪等覺禪寺


【存世狀況】國內存本尚不足百卷,收藏在國家圖書館及北京大學、上海、天津、遼寧、吉林大學、陝西、山東師大、南京、湖南圖書館;山西、山東博物館;還有太原崇善寺和福建泉州開元寺。美國現存二十餘卷。日本京都東寺藏友一部近於完整的《崇寧藏》,宮內省圖書寮、南禪寺、京都醍醐寺、教王護國寺(桌案:即東寺。疑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重出)及知恩院,高野山勸學院、橫濱金澤文庫、同朋學園。


【版式特徵】每版刻經文36行(個別30行/版),每行17字。經板四周是單線邊框,長約67~68公分,寬約24.3~25.3公分。每版第6~7行之間有小字,標明此版的千字文函號,卷次,紙次及刻工姓名。(補刻有例外:時字函《注大乘入楞伽經》每頁8行,每行22字,更至虢函《天台宗章疏》每行19字)


【歷史地位和價值】開創了我國私刻版大藏經的先河,對後世宋元及明刻大藏經影響巨大,是南系大藏經之祖。


福州的另一部宋版大藏經 毗盧藏


《毗盧藏》因刊板於開元寺,故又稱《開元寺本》。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毗盧藏 法苑珠林 來源:早稻田大學館藏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毗盧藏 妙臂菩薩所問經 來源:早稻田大學館藏


【雕刻年代】徽宗政和二年1112~南宋紹興二十一年 1151


【雕刻地點】福州開元寺


【存世狀況】國內已無全藏,零散經本合計460餘卷,藏於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及上海、天津、山西圖書館;旅順博物館,泉州開元寺。80年代,扶風法門寺也發現零本。


美國見存本不足十卷。據統計日本保留下的福州藏(即崇寧藏+毗盧藏)混合本達5~6藏,以宮內廳最為完整,收藏處還有上醍醐、高野、東寺、知恩院等。此外南禪寺、橫濱金沢文庫、同朋學園也有部分藏本。


【版式特徵】經折裝,36行/版/6折,經文四周有單線邊框,長66.6~67.3公分,寬23~24.6公分不等,《毗盧藏》經本仿照《崇寧藏》在每冊首一般都有刊版題記,並在部分經本的冊尾還可見施資題記。


【歷史地位與價值】毗盧藏與崇寧藏同刻於福州,版式和風格相似,一般與崇寧藏並稱,日本藏經多為兩種大藏經的混合本。


南宋經板全部被燒毀 思溪藏


《思溪藏》是南宋靖康元年(1126)由湖州路王永從兄弟一家舍資刊刻的大藏經。又稱湖州本、浙本或南宋本,于思溪圓覺禪院刻板,故名思溪藏或圓覺藏。後圓覺禪院改名為資福禪院。又稱資福藏。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圓覺藏和資福藏是兩個版本的大藏經,據《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來看,實為一種。南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資福禪院遭到蒙古軍伯顏破壞,寺院、經坊以及大藏經板全部被燒毀。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思溪藏 大唐西域記 來源: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雕刻年代】靖康元年1126~紹興八年1138


【雕刻地點】湖州思溪圓覺禪院


【存世狀況】國家圖書館存此藏本四千餘卷,總計428函,4647冊,千字文編號一次作:萊至渭(61~422)、涇至階(424~458)、疑至英(463~480)、隸至書(484~486)、將至俠(491~494)、戶至家(497~501)、奄(537)。


北京大學圖書館及上海圖書館藏有零本。


日本東京三緣山增上寺藏完整一套宋刻大藏經,即思溪藏。


【版式特徵】每版36行或30行,每行17字,每冊末尾附有音釋。某卷有圓覺藏司自紙板墨印。


【歷史地位與價值】思溪藏經板於南宋末年毀於戰火,故所存思溪版大藏經均為南宋印本,是研究宋刻大藏經的不可或缺的材料。


南宋最後一部私刻大藏經 磧砂藏


《磧砂版大藏經》是南宋時代私刻大藏最後的一種。刻版地點在平江府陳湖中磧砂洲延聖院,後來改名磧砂禪寺,因而通稱這部藏經為《磧砂版》或《磧砂藏》。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磧砂藏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來源:日本宮內廳書陵部館藏


【雕刻年代】嘉定九年~咸淳八年(約20%多) 大德元年~至治二年(約70%多)


【雕刻地點】平江府磧砂延聖院


【存世狀況】山西太原崇善寺現存經本551函1249部5418卷,始地字函《大般若經》終弊字函《中峰廣錄》;國家圖書館藏本兩千餘冊,始自《大般若經》終於《中峰廣錄》;雲南省圖藏元印本175冊,北京文物局、北大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南京博物院、蘇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蘇州西園寺、四川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四川師院圖書館、四川博物館、遼寧圖書館、旅順博物館也存此藏之零本。


美國普林斯敦大學藏本,共5348本,其中700本是宋刻本,1630多本是元刻,860多本明刻配補,2100多本白紙抄配。


日本藏本,南禪寺本(存大般若經10卷),杏雨書屋本(存4548冊),西大寺(存大般若經596卷),法華寺(存大般若經331卷),宮內廳書陵部(存大般若經579卷)


【版式特徵】每版錄經文30行,每行17字,折為5頁,每頁6行。小字注文一行,凡單數版次,在第1與第2頁的折縫處,即經文的第6與7行間;凡雙數版次,則在第二與第3頁的折縫處,即經文的第12與第13行間。版框有天地邊線,長約56公分,寬約24公分。


宋版每冊經本首末經題下僅注千字文函號,元刻版則在千字文函號下增加冊次。版間的小字注文,宋刻一般記有千字文函號,經名,卷次、版次、刻工姓名。而元版則記千字文函號及冊次,版次,刻工名。


【歷史地位與價值】《磧砂版大藏經》是南宋時代私刻大藏最後的一種,版式全是思溪藏的系統,宋刻則是依據思溪版,元代的追雕是仿效普寧寺版。


元代大藏經 普寧藏


因刻於杭州路餘杭縣白雲宗南山大普寧寺,故名普寧藏。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2016嘉德四季拍賣 宗鏡錄存卷第七十六 元世祖至正年間刻《普寧藏》本 / 1 冊 紙本 11.2 × 25 cm 成交價:RMB 310,500


【雕刻年代】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南宋端宗景炎二年)~至元二十七年 (1277~1290)


【雕刻地點】杭州白雲庵(後改名普寧寺)


【存世狀況】普寧藏的零散印本遍及全國,北京,上海,重慶,蘇州,杭州等市,遼寧,浙江,湖北等省均有珍藏。海外日本的三緣山增上寺,崎阜安國寺,三井園城寺,京都東福寺,奈良西大寺及淺草寺,大慈寺均有藏本。


有年代可考的有:山東靈岩寺至元二十四年(1287)印本。陝西開元、卧龍二寺至元二十七(1290)年印本。陝西岐山法門寺和古邠洪福寺、河南汴水興國寺大德元年(1297)印本。山西太原大顯聖寺大德二年(1298)印本。山西介休抱腹山(1304~1314)印本。高麗國王王璋皇慶元年(1312)印本。雲南圖書館延祐三年(1316)印本


【版式特徵】前期所刊,每冊首尾的標題下只標註千字文,不註冊次,沿襲了宋版大藏經的刻法。後期版式每版30行,每行17字,在首尾經題的下方不僅標註千字文號,而且標註冊次。版間小注也較宋版簡化,僅註明千字文並冊次,版次,間或有刻工姓名。普寧藏與磧砂藏元刻本幾乎難以分別,刻工不同是鑒別的關鍵依據。


【歷史地位與價值】普寧藏版式的優點,為元刻磧砂藏,明刊南藏,北藏以及龍藏所繼承。


海內孤本 初刻南藏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初刻南藏 古尊宿語錄 來源:四川省圖書館藏


【雕刻年代】建文元年~建文四年 (1399~1402)


【雕刻地點】南京天禧寺


【存世狀況】海內外僅存之孤本,目前由四川省圖書館保存。


【版式特點】見上圖(大明「xx」改元己卯春 被剜去處應為「建文」二字)


【歷史地位與價值】初刻南藏是磧砂藏的覆刻本,不僅保存了磧砂藏集宋元刻藏之大成的優勢,而且經過詳細校勘,使本藏更加完美。同時本藏收入中國僧人撰述的典籍較多,又啟發了後來的刻藏向這一方面大大的發展。由此可見,初刻南藏在中國大藏經的雕刻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承上啟下 永樂南藏


《永樂南藏》,又名《再刻南藏》、《南藏》。官版。明成祖敕令雕印。永樂十一年~永樂十八年雕印於南京大報恩寺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永樂南藏十種 來源:上海朵雲軒2002年秋拍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永樂南藏 十誦律 來源:2014卓德春拍


【雕刻年代】永樂十一年~永樂十八年 (1399~1402)


【雕刻地點】南京大報恩寺


【存世狀況】目前國內收藏大約十部左右,此藏到明末清初仍在印刷,明初刻本存留很少。


【版式特點】《永樂南藏》的版式為每版錄經文30行/5折,6行/折,17字/行。率字函《大般涅槃經》卷一至卷十則是每行18字。每冊經本的卷首、末經題下注有千字文函號和冊次。


【歷史地位與價值】《永樂南藏》是《初刻南藏》的覆刻本,是佛教大藏經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不僅保存了《初刻南藏》的優勢,而且是刻《北藏》《嘉興藏》《龍藏》所遵循的範本。目前國內收藏大約十部左右,其珍稀程度僅次於宋元藏經。從版本學的角度看,明初刻本留存很少,是十分珍貴的古籍版本,在版本學和印刷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現存完整大藏經中最為精美永樂北藏


《永樂北藏》,又名《北藏》。始刻於明成祖永樂十七年(1419),完成於英宗正統五年(1440)。因刻印於北京,故稱北藏。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永樂北藏 大方等大集月藏經 來源: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


【雕刻年代】永樂十七年~正統五年 (1419~1440)


【雕刻地點】北京慶壽寺


【存世狀況】據李圓凈《歷代漢文大藏經概述》說:"南通狼山廣教寺,鎮江超岸、廣教、定慧等寺,均存有全藏。" 《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提到故宮博物院,浙江圖書館均有藏本。《永樂北藏》版片原藏於故宮司禮監刻經廠,清代移出至北京某寺院,之後又流落民間,經抗日戰爭與文化大革命之破壞,散落丟失極其嚴重。近年,雕版收藏家姜尋以重金收購剩餘部分,捐獻入國家圖書館內的文津雕版博物館。


【版式特點】每版二十五行,折成五面,每面五行,每行十七字。趙體寫刻。


【歷史地位與價值】《永樂北藏》是現存完整大藏經中最為精美的一部。


收經數量最多的一部大藏經 嘉興藏


又名《徑山藏》、《方冊藏》,是中華大藏經諸種版本中規模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的一部。後期由嘉興楞嚴寺集中經版刷印流通,故稱嘉興藏。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宋元明漢文佛教大藏經版本經眼錄



嘉興藏 宗鏡錄 來源:日本國立公文圖書館藏


【雕刻年代】始刻於明萬曆年間,最終完成與康熙年間(約1589~1712)年~


【雕刻地點】五台山妙德庵(四年)——杭州徑山寂照庵——浙江嘉興府楞嚴寺般若堂


【存世狀況】現存的各單位藏的《嘉興藏》沒有一部是全的,現存的種種關於《嘉興 藏》的目錄沒有一種是完整無缺的。據我所知,海峽兩岸有十幾個單位收藏此藏,其子目品種的數量以北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 本為最多。其他單位的藏本雖然在子目品種數量上比故宮藏本和有關目錄少,但有些品種是 故宮藏本和上述列舉的目錄所無的。如遼寧省圖書館藏本的康熙五年刻的《列祖提綱錄》42 卷、康熙三十三年刻的《五峰緯禪師關東語錄》17卷,又如青海省圖書館藏本的萬曆二十 三年刻的《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纂注》10卷。類似的情況在雲南省 圖書館、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首都圖書館、浙江大學圖書館等單位的藏 本中也有。(韓錫鐸《嘉興藏及其重輯工作》)


【版式特點】方冊,版式行款比較統一。一般為四周雙邊,邊欄外粗內細,白口,半葉十行,行二十字( 早期刻本也有四周單邊或左右雙邊者,也有七行十七字、八行十七字、九行十九字、十行十 九字、十一行二十字者);萬曆初年所刻的字體有的是手寫體,萬曆末年以後刻的字體趨於 橫輕豎重的宋體方字,因寫工、刻工匠人的不同,其風格也略有出入;版心上方一般皆刻「 經」、「律、「論」、「西土撰述」、「支那撰述」等分類名稱,中間刻書名及卷次,下方刻《千字文》的某字或墨釘;版框高為23至24厘米左右,寬為14至16厘米左右。


歷史地位與價值:《嘉興藏》是由民間僧俗信眾募資刻印的一部大藏經,以「方冊」本大藏經著稱於世,收錄佛教典籍約2195部,10332卷,是我國歷代刻本大藏經收錄典籍數量之最。(韓錫鐸《嘉興藏及其重輯工作》)


【歷史地位與價值】嘉興藏是迄今為止收佛教典籍數量最多的我國出版的漢文大藏經。該藏大部分書的每卷末尾都有刻書的牌記,為我們研究佛教的流傳和當時的社會狀況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該藏的明末刻本中有相當數 量是著名出版家毛晉捐刻的,也是由汲古閣刻的,這在過去研究汲古閣的著述中很少提及。(韓錫鐸《嘉興藏及其重輯工作》)


古書之美∣這是一個神奇的古籍微信公眾號


地址:河南省鄭州市英協路商城路唐人街文化廣場A區355 流通古籍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佛教僧人為什麼要那樣不辭辛苦興建寺院?
印順法師研討會究竟討論了什麼問題?(1)
探討印順長老語錄:大乘非佛親說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無想報」
網路寫手「風青楊」惡意對比教堂與寺廟文章陸續刪除,佛教信眾維權意識日益增強、護法格局日趨明朗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碑帖經眼錄
昔日「文藝大咖」為銀行博眼球——30年前儲蓄宣傳活動過眼錄
砥礪前行 ikbc的十年外設歷史過眼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