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全球化時代中國佛教研究應展現哪些特色

全球化時代中國佛教研究應展現哪些特色

全球化時代的佛教與以往的佛教相比有不少變化,中國的佛教研究也應適應這種變化。在新時期,中國的佛教研究應重視一些問題,形成其時代特色。應對中國佛教的當代狀況進行紮實的調研,應對中國佛教的歷史發展作出客觀的描述與分析,應對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的關聯進行研究,應對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佛教研究加以重視,應對國外的佛教研究特色進行了解,應重視中國青年佛教學者研究能力的提升。佛教最初是古代南亞地區的一個宗教,在傳入中國後,逐步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的許多方面都有影響。佛教研究是中國學術研究中的一個顯要部分,中國文化界或思想界一直對其較為重視。進入近現代之後,佛教在中國的影響並沒有消失或消退,而是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逐漸煥發出新的生機。在全球化時代,中國的佛教研究應當與時俱進,展現出自己的一些適應時代變化的特色。


應對中國佛教的當代狀況進行紮實的調研


中國的佛教界或學術界在現代應該重視本國佛教在當代的發展狀況。因為一般來講,本國的佛教發展情況是本國學者直接感觸到的,是本國學者直接要應對的。國外的學者對於中國佛教的了解不少是通過中國學者的介紹而獲得的。中國佛教對本國社會文化的影響最為直接,關聯最大。因此,中國佛教界或學術界對本國當代佛教發展狀況的研究責無旁貸。

中國對當代佛教的研究應該包括什麼內容?筆者認為,首先要關注以下一些內容:中國佛教的信眾人數、年齡、性別、職業、分布區域等。這些是一些基本的數據信息,應通過可靠的調研或統計來獲得。這應該依靠各地佛教協會和宗教管理機構或其他一些政府部門的幫助。當代中國佛教學者自然應深入研究信眾所弘揚的主要佛教思想或所屬的佛教宗派,如哪些地區的信眾信奉哪些佛教宗派,信奉的是什麼類型的佛教思想,是禪宗還是凈土宗、是華嚴宗還是天台宗,或是現代新出現的佛教思想,等等。但對中國佛教信眾的一些基本數據信息應該有紮實的調研和相對精準的統計。


除了一些基礎的信眾數據信息外,有關現代的中國佛教,還應重點調研一些內容,如主要佛教流派、主要廟宇、主要佛事活動、各地區佛教信仰的歷史淵源與特色、中國佛教僧團的經濟活動、中國佛教僧團組織或參與的慈善活動、中國佛教組織舉辦的文化活動、中國佛教組織與國外或境外佛教組織的文化交流、中國佛教界或佛學界出版或發表的主要研究成果、中國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主要佛教文化遺迹,等等。這些都是現代中國佛教界或佛教學術界應加以認真調研的。對這方面的內容應編撰出可靠的圖書資料,或寫出詳實的調查報告。這些資料或報告對於深入進行佛教的理論或學術研究,對於政府管理部門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決策,對於海內外人士了解中國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有著明顯的社會價值和文化意義。


應對中國佛教的歷史發展作出客觀的描述與分析


佛教雖然最初產生於古印度,但其在傳出印度進入其他國家或地區後,發生了很大變化。佛教在這些國家或地區為了適應新的社會文化環境,往往對自身作出了很大調整,無論是在基本教規戒律方面,還是在教義思想方面,都有許多變革或變化。

佛教在中國漢代傳入之後,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一直在不斷變化、不斷與時俱進。魏晉之後各個時期的佛教,都有自身的一些特點。從最初的佛典漢譯以及在中國民間和宮廷內的傳播,到東晉十六國時期的般若學說的流行,再到南北朝時期各種佛教師說的出現,進而在隋唐時期中國八大佛教宗派的形成,並在宋明之後佛教的轉型變化,各個時期的佛教實際上都有中國原有傳統文化因素的滲入,使得最初來自印度的佛教面目有了極大的變化。


佛教進入中國後,在古代的許多時期都受到民眾重視。在新時期,我們依然要對中國佛教的歷史情況進行研究。這涉及多方面的內容,如中國歷史上佛教高僧的情況、中國歷史上佛典翻譯的情況、中國南北朝時期主要佛教師說的情況、中國隋唐之後形成的佛教宗派中的代表性人物的情況、中國歷史上佛教戒律發展變化的特點,等等。這些內容在古代和近代都有人作過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可研究的內容是否都已窮盡?是否沒有再深入研究的餘地了?實際情況是,大量的佛教發展史實還沒有被人們梳理清楚或沒有得到細緻的研究,不少佛教史上的謎團遠沒有揭開,人們對中國佛教義理或佛教哲學的認識遠沒有深入。這些都應是現代學人或佛教界應加以認真探討的。


對中國佛教歷史的一些重要事實在現代應進行客觀的分析和公允的評述,要用新發現的資料進行再研究,要用現代的科學方法進行探討,本著科學的精神加以詮釋。應當強調的是,要對古代的研究成果進行充分的吸收借鑒,但也不能全盤接受,要有現代人的眼光和客觀的說明。


佛教在中國古代的發展歷史是整個世界佛教發展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佛教的歷史發展對於佛教在亞洲許多地區的發展和傳播有著很大的影響和關聯。對中國歷史上許多佛教問題的研究也會影響到對其他一些國家或地區佛教的評判或說明。因而,作為中國本國的學者或研究者,更有義務或責任在這一研究領域中作出成績,提供能為其他國家或地區佛教界或佛學界信服和可借鑒的科研成果。


應對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的關聯進行研究

古印度佛教是佛教在世界上傳播的源頭。佛教的許多基本教義或基本思想在古印度即確立。中國佛教儘管在許多方面有本民族的特色或後來形成的思想,但仍然與印度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客觀地說,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佛教都不能說與印度佛教無關。因為佛教的基本經典或基礎文獻形成於印度。儘管許多經典在佛教傳入國譯成相關國家的文字,但這些文獻的原作者畢竟是古印度人。在相關國家的佛教文獻中,印度佛典佔有相當的比重,具有重要地位。儘管這些佛典在翻譯和詮釋的過程中已經深深打上了傳入國原有文化的印記或有了很大變化,但印度佛典對各佛教傳入國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影響。在中國流傳的佛教也不例外。


因此,對於印度佛教的研究是每一個佛教傳入國的佛教界或佛學界都不能忽視的。對印度佛教的研究、對印度佛典含義的詮釋,在中國自佛教傳入以來就沒有停止過。古代中國佛教界常認為來自印度的佛典承載著正宗的佛教理論,其在古代中國佛教徒的心目中,具有極高的權威性和神聖性。


我們現代研究印度佛教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中國佛教,更好地認識中國佛教的特色。客觀地說,中國歷史上的佛教,至少是在形式上要強調弘揚來自古印度釋迦牟尼佛的思想。但在弘揚印度佛教思想的實際過程中,中國僧人必定要根據本國或本地的情況,對其弘揚活動加以調整。而這種調整無論大小,通常都不是要背離或改變印度佛教的主要思想,而是在弘揚釋迦牟尼真正思想的旗幟下,進行調整或改造印度佛教。這樣,在中國歷史上,對佛教的研究中就有一個區分哪些是繼承了印度原來佛教思想的理論,哪些是中國僧人或中國佛教界根據本國或本地區情況加以調整和發展後形成的思想的問題。對於這兩類思想的區分,在現代仍然是有價值的,因為這關係到區分中國文化對印度文化如何吸收和借鑒的問題,也關係到準確認識中印文化差異或不同特色的問題。這方面的研究可以分成許多小的課題來進行。可研究的具體問題有多種,如中印佛教在義理上的主要異同、中印佛教在戒律上的主要異同、中印佛教在禪定方式上的主要異同、中印佛教在日常佛事活動上的主要異同,等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可以使今人了解中國佛教對印度佛教的吸收、改造和發展的情況,可以對佛教在世界上主要流傳地區的歷史有客觀的認識。這對於我們今天能較好地借鑒古人留存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十分必要。


應對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佛教研究加以重視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佛教在中國的影響也不僅僅限於漢族。由於漢族在中國各民族中人口最多,而且佛教對其影響也較早、較大,因而,對於漢族地區佛教的研究較多,也較豐富。但並不能因此就忽視了對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佛教的研究。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佛教在佛教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其中最突出的是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在中國主要在藏族地區傳播,但其影響範圍又不止藏族地區。在一些非藏族地區,藏傳佛教也有著相當大的影響,甚至對漢族地區的佛教信眾,現在也有較大影響。藏傳佛教在中國甚至世界上很受關注,這與其對佛教文獻的保存有很大關係。《大藏經》是傳播佛教的重要憑藉物。世界上現存較為系統的《大藏經》就包括藏文《大藏經》。藏文《大藏經》、漢文《大藏經》和巴利文《大藏經》是目前世界上較為系統的三大佛教藏經。藏文《大藏經》中包含了不少漢文《大藏經》和巴利文《大藏經》中所未收錄的佛典(當然,另外兩《大藏經》中也包含藏文《大藏經》中所沒有的佛典)。因而,無論是從流傳的地域之廣還是佛典保存之多的角度來說,都應對藏傳佛教的研究給予足夠的重視。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佛教較有影響的還有雲南一些地區的佛教。這些地區流傳的佛教主要是南傳上座部系統的,這和漢族地佛教及藏族地區的佛教有很大不同。南傳佛教也是佛教傳播過程中形成的重要一支,其主體是斯里蘭卡等東南亞國家在歷史上流傳的主要佛教流派,而中國雲南等地區流傳的上座部系統的佛教是南傳佛教中的重要部分。這些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流行的上座部佛教有其獨特之處,是佛教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重要形態。因而,中國佛教研究應給予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佛教以應有的地位。


除了中國的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之外,還有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也有佛教。這些佛教有些在歷史上曾經廣為流傳,有些則在現代仍然在一些地區有影響。從國家層面來說,對這些少數民族地區的佛教也應加以重視。對於歷史上曾經廣為流傳的少數民族地區的佛教,應當進行搶救性研究,因為對這些地區的佛教如果現在再不進行研究,有可能就會消失,後人甚至無從知曉,而這類佛教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往往涉及佛教發展的重要史實,涉及與漢族地區佛教的關係等。應對這些少數民族地區的佛教加以記述和客觀探討。這也應是中國佛教研究不可或缺的內容。只有重視了對少數民族佛教的研究,中國的佛教研究才是全面的和名副其實的。


應對國外的佛教研究特色進行了解

中國的佛教研究應當是開放的,應當關注國外的佛教研究,對國外的佛教研究成果加以吸收,對國外佛教研究的方法進行借鑒和參考。


佛教在中國流傳了兩千多年,中國的佛教研究有著長久的歷史。但在近代,中國的國力一度衰落,這也影響到中國的學術研究。客觀地說,近代中國在經濟上落後於世界許多國家後,中國的佛教研究也曾落後於不少世界上其他國家。


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佛教研究的面貌有很大改觀,但在一些方面和國際上一些學術研究強國的研究水平還有差距。因而,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這種差距,虛心學習國外相關研究的長處。


這種學習有兩個方面值得關注。一是對國外較為可靠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應該加以吸收,二是國外的較為科學的研究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國外的佛教研究在近代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科研成果。這些成果涉及到佛教文獻的校勘整理、佛教重要歷史事實的考證與發現、佛教考古的挖掘和報告、佛教藝術的展示和欣賞、佛教哲學的分析和探討,等等。應當說,取得的成果多數是客觀的,經得起檢驗的。我們應當吸收和使用這些成果。國外的一些研究成果確實水平較高,有些研究已經不必再從頭開始做,因為低水平的重複研究是沒有必要的。例如,對一些古代佛教人物或文獻的考證,國外學者曾做了紮實的考證,主要的材料或依據十分可靠,對這些成果,拿來用就可以。我們現在重點要做的,是儘可能全面地了解世界範圍內這類佛教研究成果的主要結論。不能對這些成果完全不了解,更不能對取得有關研究成果的主要論據材料不掌握,反而還要去做一些低水平的重複性「新研究」,這是我們應當特別注意防止的。


國外佛教研究取得高水平成果與其研究方法有很大關係。近代以來,不少國外的學者在佛教文獻整理、佛教考古手段、佛教義理分析等方面採取了一些較為科學的方法,這些方法在我們中國當代的佛教研究中並沒有完全被重視或掌握,而研究方法對於高水平成果的取得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現代的佛教研究應該分析、借鑒國外的這些研究方法,特別要使中國的青年一代學者能夠較多地了解國外佛教研究的方法,並大力借鑒。要總結出國外先進佛教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並重點加以了解或使用。這對於推動新時期中國佛教研究上一個新台階是有較大意義的。


應重視青年佛教學者研究能力的提升


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國當代佛教研究水平要寄希望於中國年輕一代的佛教研究學者或年輕一代的有為佛教僧才。


為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年輕的佛教研究學者或研究僧人應該具有新的能力和新的素質。這主要表現在:


首先,要對當代佛教研究在中國國內的狀況有基本的了解,明了國內佛教研究的熱點問題是什麼,明了哪些問題已經接近解決,哪些問題還沒有解決,清楚國內一些重要佛教研究者或專家的特長或從事的主要研究課題。這樣,至少在國內不從事一些重複性的研究,節省人力物力,而且有可能集中精力去探討一些國內佛教研究的重要課題,有可能作出有價值的科研成果。


其次,要有追蹤國際佛學研究前沿課題的意識,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儘可能多地了解國外佛學研究的情況,了解國外與佛教有關的主要大學或科研機構中主要學者的研究特長和研究課題,這也是提升中國佛教研究水準所必須的。這樣,我們開展佛教研究才可能有的放矢。只有趕超世界先進的佛學研究水平,我們才可能在世界學術界佔有一席之地,受到國際佛學研究界的重視。


再有,要掌握研究高水平佛教研究課題的基本技能。例如,閱讀較為艱深的漢文佛典的能力,這需要對佛教歷史知識和教義思想有較好的把握,還要有一定的古漢語的能力。此外,藏傳佛教是中國較為重要的佛教,藏文《大藏經》是佛教文獻中的重要資源,年輕學者應學一些藏文,這對於拓展佛教研究的範圍和學術視野是有幫助的。


最後,年輕的佛教學者如果有條件和能力的話,還是應學習一些梵語和巴利語,這是佛學研究的重要基礎技能。雖然印度佛教在後來衰落了,但世界上還存有不少這類文字的佛典。這些佛典畢竟在古印度形成,與漢譯或藏譯佛典相比來說,它們是原文。研究這些佛典對於了解古印度佛教當時的情況是十分重要的,對於了解中國等其他國家文字的佛典對印度佛教的吸收和改造情況也是十分重要的。這樣說並不是認為漢文佛典不重要,而是說掌握這些語言,有可能更好地理解漢文佛典的來龍去脈,更好地說明中國佛教的特色。作為中國人,當然要重視研究中國地區產生的佛典或佛教文獻,但要想具有更強或更廣泛的佛典閱讀能力,要想準確地區分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的不同,學習古印度的梵語和巴利語是很有必要的。這些技能對於老一代中國學者中的大多數是不能要求也很難要求的,但對於年輕一代的學人或佛教研究者還是應該提倡的。這也是全球化時代的佛教研究對於中國年輕研究者應有的要求。


(作者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民族宗教網 的精彩文章:

色達:一路經幡,一路佛
下元節最初並非民俗節日 農家「齋三官」求風調雨順
武當山道教修鍊的精髓——「靜」
桑吉才讓:雪域走來的畫家
禪坐治療身體的法

TAG:中國民族宗教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全球變化與中國綠色發展高端論壇暨第四屆中國全球變化研究生論壇成功召開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廣西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策略研究
淮河中游地區史前文化研究的現狀與展望
民國時期中國留美生社會問題研究特點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青年藝術家系列展—護生:王德芳作品展
隱晶質石墨提純技術研究現狀與展望
電化學相關技術跨上新台階 國內外研究成果進展
美國最具特色的五個傳媒研究生項目
國內專家與中國生物科技公司腫瘤研究成果入圍
研究中醫養生教育的內容有哪些?
中國是世界上研究鳥類早期演化最好的地方
我國村落文化研究的現狀與反思
「中國美術館捐贈與收藏系列展:花開敦煌——常沙娜藝術研究與應用展」開展
另存Ⅲ–中國畫材料與技法研究展
專訪中國科大熊偉教授:新型質譜技術讓神經化學研究進入單細胞時代
中國西北某所研究新概念武器?美俄等國也在研究此技術
德國發展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彼得·沃爾夫:中國和G20經濟體的結構性改革——國際政策協調的挑戰
首屆中國藏茶文化發展論壇在雅安舉行 中國藏茶文化研究中心成立
科學家打造並研究金字塔 某些發現會改變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