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末法是人的問題 不是佛法的問題

末法是人的問題 不是佛法的問題

長安香積寺


長安香積寺微信平台


引導文:作為佛教徒,首先對於三皈依要有敬畏。「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樣的三皈依你是不是應該遵守?是不是應該把它當作標準,你的信仰才能建立?要不然,你不皈依佛、不皈依法、不皈依僧,你的信仰是什麼?那你不蒙人嗎?

末法是人的問題 不是佛法的問題



末法是人的問題 不是佛法的問題


在《寶積經》清凈持戒偈中說:「清凈持戒者,無垢無所有;持戒無驕慢,亦無所依止。」

一直以來,佛教末法被人們所爭議。但是,所謂的末法不是法的問題,是人的問題。原因是一直都不相信真話,識別不了正邪、真偽,於是隨波逐流。為什麼?因為人性的脆弱,人沒有智慧,所以才有了末法。「末法」一直在困擾我們現實的社會,現實的佛教徒。更因為信息不對稱——因為你不知道、因為無知,所以無畏,什麼都不害怕;因為任性、因為傲慢,所以盲目。自以為是的信仰總是畫餅充饑,空中樓閣。


現在很麻煩,全國有有二十二萬真和尚,六十萬假和尚。假活佛、假喇嘛、假居士,號稱佛教、號稱信仰。他們借教斂財,無事生非的事兒非常之多。因為你不懂,所以你不懂就好辦了。我們要提高警惕,保衛自己,保衛自己的信仰不被污染、不被困擾、不被騙子所障礙。


現實中,由於這樣的原因,我們一定要提倡有規矩。「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國家沒有法律,國家就亂了;交通沒有規則,那不得經常出車禍嗎?大家想一想,這其中何嘗不是「道是無情卻有情」呢?


有人說:「你對待假和尚不慈悲。」可是,如果我們對待假和尚要是慈悲的話,那我們當什麼真和尚?如果我們對待假和尚要慈悲的話,那我們為什麼還要搞僧人資格認定?不都是實在沒有辦法的辦法嗎?我們是不得已而為之。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作為佛教徒,首先對於三皈依要有敬畏。「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樣的三皈依你是不是應該遵守?是不是應該把它當作標準,你的信仰才能建立?要不然,你不皈依佛、不皈依法、不皈依僧,你的信仰是什麼?那你不蒙人嗎?

末法是人的問題 不是佛法的問題



其次,對於三皈依要生稀有想。「三皈依」是佛教戒律中的戒律,規則中的規則。沒有三皈依,就沒有信仰;有三皈依,才建立起信仰。這是佛制定的,不是我個人制定的。


最終,心無掛礙,身心自在。學佛不應該是這樣嗎?不要把自己當回事。你學佛,就要不把自己當回事,你就會解脫自在;老把自己當回事,你就會痛苦、煩惱。


《寶積經》的這首偈誦告訴我們的,就是你不要把自己當回事。真正清凈持戒的人,他不會認為我持戒了,別人犯戒了,這是標準。那我為什麼說真、假、正、邪呢?如果你要沒有底線,沒有真、假、正、邪的辨別,你根本走不到佛門中來。你的所謂善良可能是你的愚痴:認為自己了不起,別人有問題。

我們應該這樣看,所謂依止的目的就是解脫自在。你依止的目的是什麼呢?你依止戒律,就要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解脫自在。如果你天天計較、天天糾纏、天天煩惱,又怕死、又怕活、又怕煩惱、又怕主宰,那你怎麼解脫自在?解脫自在是通過外在的規範來解決我們內在的困擾、焦慮、恐懼,由於恐懼、不自信、自卑、脆弱,所以你什麼都信;如果你明白了,你就不再信了。佛是醒來的人,佛是真正解脫自在的人,佛是無所畏懼的人。我們學佛,就是要解決我們內在心裡的執著、恐懼、掛礙。


通過內在的不執著,我們才能有資格、有能力擔當負責外在的社會責任、家庭責任,還有信仰的責任。這個擔當外在社會責任、家庭責任、信仰責任就是歷事煉心,也是證明給別人看。我們不僅把理論、道理說清楚了,還需要證明。


歷事煉心的目的,正是要我們完成「照見五蘊皆空」:我們的身體是變化的,是沒有固定性的,所以我們不把自己當回事。「度一切苦厄」,沒有解決不了的煩惱和困擾;同時還有「是諸法空相」,外在無法對你誘惑,因為外在也不固定、也不實在。這其實是佛教告訴我們的大智慧——般若波羅蜜。


如此,內和外真正「無所得」。你執著了,就是上當受騙,就是捕風捉影;當然,你不上當、不受騙並不意味著就可以不負責任。你還要通過世俗諦,完成真諦;通過真諦,去結緣、去擔當、去度眾生,然後成就自己,成就佛道,此時才是真正的清凈持戒。

末法是人的問題 不是佛法的問題



我們很多人受戒了,天天提心弔膽:「哎喲,我是否犯戒了?」「我犯戒了。」他沒有智慧,活得很笨、很辛苦;還有一些人受完戒了,自己也不守戒,胡來,以為受戒是佔便宜,都是錯誤的。


內和外是不可分的,外在受戒,內在要調整自己的心;內在調整了,外在就要擔當、要負責任。所以真正的持戒是不再計較,不再恐懼。我們沒時間計較和恐懼,因為沒有一個實在計較的人,沒有一個真正實在不變的受戒的人、持戒的人,沒有一個實在的戒律,此時才可謂:「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解脫,正是無所畏懼的正定和正覺。學佛不解脫,沒智慧,依然恐懼和煩惱,就沒有說服力。


戒就是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正如《焰口經》告訴我們的:「即戒即定即慧,非木非火非煙。收來在一微塵,散去普熏法界。」所謂「一微塵」就是無所得,沒有實在性,微不足道。我們要做這樣的佛教徒:既能夠不把自己當回事,又能夠去擔當負責任。


在今天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要捫心自問: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日子?僧自恣日。四月初八到七月十五之間,出家人要專心志致地去用心修行。同時也是佛的歡喜日。為什麼歡喜?到十五了,月亮最圓的時候。這個時候也意味著馬上要缺了,缺了又圓了,圓了又缺了,無常變化,你何苦執著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本來是正常的事呀!所以你就不要再糾結了。


今天我們還舉辦了「盂蘭盆會」。什麼叫「盂蘭」?倒懸的意思。「盆」是什麼意思?救器。救什麼?救眾生顛倒。眾生認假為真——本來不是真的,他非得執著;本來沒有好壞,非得計較。什麼原因?就是因為沒有智慧,所以輪迴。你拿凈器放各種鮮花、飲料供養出家人的時候,同時把你內心裡的貪、瞋、痴、慢、疑、不正見統統地給了出去,你能做到這樣,這個救器才是圓滿的。


據《佛說盂蘭盆經》的記載,「盂蘭盆(ullambana)」是梵語.「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盂蘭盆會」源於一個故事,就是《目連救母》。目犍連尊者得到六種神通,但是他救不了自己的母親在地獄裡受苦——吃不著飯。於是他問佛,佛告訴他:「你應該憑著十方僧眾的力量。」這裡邊告訴我們:三寶不可或缺,出家人的責任要擔當。最清凈就是最不執著,最不執著才最有能力。最後,目犍連母親脫離了一劫地獄之道,升天了。目犍連尊者不僅如此,他又問佛:「未來的出家人、未來的寺院可不可以在七月十五這一天這樣做?」佛說:「可以,可以。」

末法是人的問題 不是佛法的問題



所以,我們今天要說《盂蘭盆經》是孝經。我們講傳統文化,《地藏經》《父母恩重難報經》,還有《盂蘭盆經》都是佛教最圓滿的孝道。你給他物質、給他精神,不如給他一個信仰,信仰是終究圓滿、解脫的人生,當然前提是物質和精神都要給,這才最有意義。《盂蘭盆經》的故事使我們明白,通過恭敬供養三寶、供養僧眾得到了智慧解脫的能力才是最安全、最穩妥、最沒後遺症的佛法!


今有哈爾濱極樂寺護法大居士,值此七月十五日盂蘭盆會、佛歡喜日、僧自恣日法會之際,廣修供養,敬設上堂大齋一堂,請法飯僧,利益眾生。雖然如此,然則請法一偈,又當如何舉揚?


「幻人從來說幻法,遊戲自古也非真。


若然不得無他事,水月道場振精神。」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安香積寺慈善功德會 的精彩文章:

不要用別人的錯誤來折磨自己!
善導大師與佛教藝術——龍門大佛 曠古神工
學佛要防「山寨版」佛教徒
「教堂的免費和寺廟的高消費」是真的么?
做好這件你不耐煩的事就能智慧大增

TAG:長安香積寺慈善功德會 |

您可能感興趣

你知道什麼是佛教的正法,像法,末法時期嗎
靜波法師:末法絕非佛法沒落,是人不學正法
修正法師:末法時代不依教理的隨意講經是滅法行為
南師講述:真正的佛法沒有末法時代
末法轉正法,關鍵就在這一點
末法時代眾生,以障深慧淺為主要特徵,不知一門究竟怎樣講?
細說末法眾生的罪苦相狀,應時常檢討自我
持名念佛是末法時代最重要的一個法門
末法時代無論你修什麼法門都不要忘了修地藏!
適合我們末法時期眾生的念佛方法
我們末法眾生就是以念佛得度
凈土法門 末法時代的應機之法
不重視〈楞嚴咒〉在末法時期不可能有成就
末法時代的珍貴聞法因緣
修正法師:末法之世弘法護法為兩難
末法時代怎樣才能持好不邪淫戒?
末法時代怎樣尋找善知識?
末法時代怎樣尋找善知識
我們聞法便依教奉行,就是正法駐世,離開佛法去造罪,就是末法十輪經講記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