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過細損健康,經常動「粗」益健康
不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我們把吃的糧食分成了粗糧和細糧。粗糧是相對我們平時吃的精米白面等細糧而言的,主要包括玉米、紫米、高粱、燕麥、蕎麥等穀類,黃豆、綠豆、紅豆、黑豆、蠶豆、豌豆等豆類,紅薯、山藥、馬鈴薯等塊莖類。由於粗糧加工簡單,因此保存了許多營養成分。
有說法是粗糧、細糧之分始於上世紀的60、70年代,那時候天災人禍、糧食匱乏,城鎮居民的糧食供給是定人定量。沒有糧本、糧票,你即使有錢也買不到一個饅頭、一碗麵條吃。供應給城鎮居民的糧食,南方地區主要是大米,北方主要是小麥麵粉,也就是所說的細糧。另外,還供應一些其他的糧食,包括玉米、小米、高粱、燕麥、蕎麥、薏米等,還有各種豆類,如黃豆、青豆、赤豆、綠豆等,也就是粗糧。於是,就有了細糧和粗糧之分。這樣的叫法也是有點道理的,因為細糧需要細加工,而粗糧只僅需要簡單的粗加工或者不用加工就可以食用了。
關於細糧、粗糧之分,還有口感問題,粗糧吃起來的口感不如細糧。出生在60年代以前的大都有吃玉米面、高粱面窩頭等粗糧的經歷,純粗糧吃起來是有點難以下咽。
和20、30年前相比較,現在我們吃的糧食是越來越「細」、越來越少,特別是「粗」糧,吃的肉類越來越多。飲食上的這種變化不僅不利於健康,反而會增加得慢性疾病的危險。為了促進健康、預防疾病,我們需要做到:食物多樣,穀類為主,粗細搭配。食物多樣才能從食物中獲得人體所必需的各種營養素,穀類為主、粗細搭配可以保證充足能量攝入有可以避免攝入過多動物性食物,預防慢性病。
粗細搭配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經常吃一些粗糧
由於加工簡單,和大米、白面相比,粗糧中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含量要高得多。
2、「食不厭精」不利於健康
糧食在經過加工後,往往會損失一些營養素,特別是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而這些營養素和膳食成分也正是人體容易缺乏的。以精白面為例,它的膳食纖維和維生素B1隻有標準粉的1/3。少吃加工精細的精米、白面。
3、不同種類的糧食合理搭配,可以提高營養價值。
穀類食物含的蛋白質中賴氨酸含量低,是其限制性氨基酸;豆類蛋白質中富含賴氨酸,但蛋氨酸含量較低,是其限制性氨基酸。若將穀類和豆類食物合用,各自的限制性氨基酸正好互補,從而大大提高了其蛋白質的生理功效。
4、適當吃些粗糧有利於防控肥胖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與細糧相比,粗糧更有利於防止高血糖。在主食攝入量一定的前提下,每天吃85克的全穀食品能減少慢性疾病的發病風險,可以幫助控制體重。因此,建議每天最好能吃50克(一兩)以上的粗糧。
5、吃粗糧對健康有益,但只吃粗糧也不行!
由於粗糧中含有較多的植酸,會降低某些礦物質的吸收、利用。所以,不能只吃粗糧,而不吃細糧。
吃粗糧的幾個方法供參考:
1、粗糧細作
玉米面可以做成發糕,加上幾粒紅棗,還可以加一點糖做成甜發糕。
把玉米面、豆面、小米麵和在一起,做成窩頭,不僅口感好,而且營養可以互補。
2、雜糧粥
把各種雜糧放在一起熬成粥,美味又營養。
3、豆類
做成豆腐或豆製品,可以大大提高其中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
正是,做人辦事要文明,健康可以動點「粗」。
(本文圖片源於網路)
※快來看看,你是糖尿病易發人群嗎?
※人體功能齊全,能自己生產所需要的營養嗎?
※做人太「油」損健康,合理選油促健康!
※營養素是維護生命和健康必需的,適量最重要!
※吃螃蟹一定要知道這五點!
TAG:馬博士談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