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難得一見的陶淵明書法拓本

難得一見的陶淵明書法拓本

難得一見的陶淵明書法拓本

該拓本內容為陶淵明自作五言雜詩十二首。縱觀整件草書作品,通篇用筆精熟,使轉流暢,筆勢呼應相通,一氣呵成。字跡疏朗飄逸,靈動秀美,有文人之風韻,足可以窺到晉代的「尚韻」書風。武則天在跋文中這樣寫道:「知晉代風標朝野,一致如陶潛者,世徒謂其文詠可念,不知運筆靜秀,楚楚涓涓,如深谷芝蘭,無人自媚,洵可玩重,永炳千秋」,可見在她眼中陶淵明的書法超過了其詩文水平。除武則天外為陶淵明書法題跋的還有沈約、狄仁傑、王十朋等名流,最後一位題跋的是清代進士張孝程。跋曰:「靖節先生人品學問晉代第一,從未有稱及書法者,歲辛酉余與友人處得所草雜詩十二首,古勁流逸,墨跡宛然,遂攜至京,每一展玩輒不忍釋手……」一位流傳千年的詩書大家,為後人留下的不僅是文學作品與書法藝術,更多的則是他的人品和學養。

陶淵明田園詩集

《命子》

其一∶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賓,歷世重光。

御龍勤夏,豕韋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其二∶

紛紛戰國,漠漠衰周。鳳隱於林,幽人在丘。

逸 繞雲,奔鯨駭流。天集有漢,眷予愍侯。

其三∶

桓桓長沙,伊勛伊德。天子疇我,專征南國。

功遂辭歸,臨寵不忒。孰謂斯心,而近可得。

其四∶

厲夜生子,遂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於我!

既見其生,實欲其可。人亦有言,斯情無假。

其五∶

日居月諸,漸免子孩。福不虛至,禍亦易來。

夙興夜寐,願爾斯才。爾之不才,亦已焉哉!

《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

自古嘆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曠,巽坎難與期。

崩浪聒天響,長風無息時。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茲。

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當年詎有幾,縱心復何疑!

《雜詩四首》

其一∶

遙遙從羈役,一心處兩端。掩淚汛東逝,順流追時遷。

日沒星與昂,勢翳西山巔。蕭條隔又涯,惆悵念常餐。

慷慨思南歸,路遐無由緣。關梁難虧替,絕音寄斯篇。

其二∶

閑居執盪志,時駛不可稽。驅役無停息,軒裳逝東崖。

沈陰擬薰麝,寒氣激我懷。歲月有常御,我來淹已彌。

慷慨憶綢繆,此情久已離。荏苒經十載,暫為人所羈。

庭宇翳餘木,倏忽日月虧。

其三∶

裊裊松標崖,婉孌柔童子。年始二五間,喬柯何可倚。

養色含津氣,粲然有心理。

《勸農》

其一∶

哲人伊何?時維稷。贍之伊何?實曰播殖。

舜既躬耕,禹亦稼穡。遠若周典,八政始食。

其二∶

熙熙令德,猗猗原陸。卉木繁榮,和風清穆。

紛紛士女,趨時競逐。桑婦宵興,農夫野宿。

其三∶

氣節易過,和澤難久。冀缺攜儷,沮溺結耦。

相彼賢達,猶勤隴畝。矧茲眾庶,曳裾拱手!

其四∶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宴安自逸,歲暮奚冀!

儋石不儲,寒交至。顧爾儔列,能不懷愧!

其五∶

孔耽道德,樊須是鄙。董樂琴書,田園不履。

若能超然,投跡高軌,敢不斂衽,敬贊德美。

《和胡西曹示顧賊曹》

蕤賓五月中,清朝起南 。不駛亦不遲,飄飄吹我衣。

重雲蔽白日,閑雨紛微微。流目視西園,曄曄榮紫葵。

於今甚可愛,奈何當復衰。感物願及時,每恨靡所揮。

悠悠待秋稼,寥落將賒遲。逸想不可淹,猖狂獨長悲。

《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

凄凄歲暮風,翳翳經日雪。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勁氣侵襟袖,簞瓢謝屢設。蕭索空宇中,了無一可悅!

歷覽千載書,時時見遺烈。高操非所攀,謬得固窮節。

平津苟不由, 遲詎為拙!寄意一言外,茲契誰能別。

《時運並序》

時運,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獨游,欣慨交心。

其一∶

邁邁時運,穆穆良朝。襲我春服,薄言東郊。

山滌餘靄,宇曖微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

其二∶

洋洋平潭,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載欣載矚。

人亦有言,稱心易足。揮茲一觴,陶然自樂。

其三∶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齊業,閑詠以歸。

我愛其掙,寤寐交揮。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其四∶

斯晨斯夕,言息其廬。花藥分列,林竹翳如。

清琴橫床,濁酒半 。黃唐莫逮,慨獨在余。

《榮木並序》

榮木,念將老也。日月推遷,已復九夏,總角聞,白首無成。

其一∶

采采榮木,結根於茲。晨耀其華,夕已喪之。

人生若寄,憔悴有時。靜言孔念,中心悵而。

其二∶

采采榮木,於茲托根。繁華朝起,慨暮不存。

貞脆由人,禍福無門。匪道曷依,匪善奚敦!

其三∶

嗟予小子,稟茲固陋。徂年既流,業不增舊。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我之懷矣,怛焉內疚。

其四∶

先師遺訓,余豈墜!四十無聞,斯不足畏。

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

《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

我不踐斯境,歲月好已積。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微雨洗高林,清飆矯雲翮。眷彼品物存,義風都未隔。

伊余何為者,勉勵從茲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終懷在歸舟,諒哉宜霜柏。

《歸園田居五首》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其四∶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歿無復餘」。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歸鳥》

其一∶

翼翼歸鳥,晨去於林;遠之八表,近憩雲岑。

和風不洽,翻翮求心。顧儔相鳴,景庇清陰。

其二∶

翼翼歸鳥,相林徘徊。豈思失路,欣及舊 。

雖無昔侶,眾聲每諧。日夕氣清,悠然其懷。

其三∶

翼翼歸鳥,戢羽寒條。游不曠林,宿則森標。

晨風清興,好音時交。 繳奚施,已卷安勞!

《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草廬寄窮巷,甘以辭華軒。正夏長風急,林室頓燒燔,

一宅無遺宇,舫舟蔭門前。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

果菜始復生,驚鳥尚未還。中宵佇遙念,一盼周九天。

總發抱孤介,奄出四十年。形跡憑化往,靈府長獨閑,

貞剛自有質,乃石乃非堅。仰想東戶時,餘糧宿中田,

鼓腹無所思,朝起暮歸眠。既已不遇茲,且遂灌我園。

《酬劉柴桑》

窮居寡人用,時忘四運周。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 養南疇。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不?

命室攜童弱,良日發遠。

《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

行行循歸路,計日望舊居。一欣侍溫顏,再喜見友於。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江山豈不險,歸子念前途。

凱風負我心,戢 守窮湖。高莽眇無界,夏木獨森疏。

誰言客舟遠,近瞻百里餘。延目識南嶺,空嘆將焉如。

其二∶

自古嘆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曠,巽坎難與期。

崩浪聒天響,長風無息時。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茲。

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當年詎有幾,縱心復何疑!

《移居二首》

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形影神三首》

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極陳形影

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釋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贈神》

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

謂人最靈智,獨復不如茲。適見在世中,奄去靡歸期。

奚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但餘平生物,舉目情凄 。

我無騰化木,必爾不復疑。願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辭。

《神釋》

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

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結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語!

三皇大聖人,今復在何處?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賢愚無複數。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

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難得一見的陶淵明書法拓本

《雜詩八首》

其一∶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其二∶

榮華難久居,盛衰不可量。昔為三春蕖,今作秋蓮房。

嚴霜結野草,枯悴未遽央。日月還復周,我去不再陽。

眷眷往昔時,憶此斷人腸。

其三∶

丈夫志四海,我願不知老。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保。

觴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緩帶盡歡娛,起晚眠常早。

孰若當世時,冰炭滿懷抱。百年歸丘壟,用此空名道!

其四∶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

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

前當幾許,未知止泊處。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

其五∶

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

求我盛年歡,一毫無復意。去去轉欲速,此生豈再值。

傾家持作樂,竟此歲月駛。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後置!

其六∶

遙遙從羈役,一心處兩端。掩淚汛東逝,順流追時遷。

日沒星與昴,勢翳西山顛。蕭條隔天涯,惆悵念常餐。

慷慨思南歸,路遐無由緣。關梁難虧替,絕音寄斯篇。

其七

閑居執盪志,時駛不可稽。驅役無停息,軒裳逝東崖。

沈陰擬薰麝,寒氣激我懷。歲月有常御,我來淹已彌。

慷慨憶綢繆,此情久已離。荏苒經十載,暫為人所羈。

庭宇翳餘木,倏忽日月虧。

《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還舊居》

疇昔家上京,六載去還歸。今日始復來,惻愴多所悲。

阡陌不移舊,邑屋或時非。履歷周故居,鄰老罕復遺。

步步尋往跡,有處特依依。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盡,氣力不及衰。撥置且莫念,一觴聊可揮。

《悲從弟仲德》

銜哀過舊宅,悲淚應心零。借問為誰悲?懷人在九冥。

禮服名群從,恩愛若同生。門前執手時,何意爾先傾!

在數竟未免,為山不及成。慈母沈哀疚,二胤 數齡。

雙位委空館,朝夕無哭聲。流塵集虛坐,宿草旅前庭。

階除曠跡,園林獨餘情。翳然乘化去,終天不復形。

遲遲將回步,惻惻悲襟盈。

《擬古九首》

其一∶

榮榮窗下蘭,密密堂前柳。初與君別時,不謂行當久。

出門萬里客,中道逢嘉友。未言心未醉,不在接杯酒。

蘭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負。多謝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其二∶

辭家夙嚴駕,當往至無終。問君今何行?非商復非戎。

聞有田子泰,節義為士雄。斯人久已死,鄉里習其風。

生有高世名,既沒傳無窮。不學狂馳子,直在百年中。

其三∶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先 故尚在,相將還舊居。

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其四∶

迢迢百尺樓,分明望四荒,暮作歸雲宅,朝為飛鳥堂。

山河滿目中,平原獨茫茫。古時功名士,慷慨爭此場。

一旦百歲後,相與還北邙。松柏為人伐,高墳互低昂。

頹基無遺主,遊魂在何方!榮華誠足貴,亦復可憐傷。

其五∶

蒼蒼谷中樹,冬夏常如茲;年年見霜雪,誰謂不知時。

厭聞世上語,結友到臨淄。稷下多談士,指彼決吾疑。

裝束既有日,已與家人辭。行行停出門,還坐更自思。

不怨道里長,但畏人我欺。萬一不合意,永為世笑嗤。

伊懷難具道,為君作此詩。

其六∶

日暮天無雲,春風扇微和。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

歌竟長太息,持此感人多。皎皎雲間月,灼灼月中華。

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

其七∶

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春蠶既無食,寒衣欲誰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悔。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

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

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

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

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有良口、美池、桑乏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

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

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先世避秦時

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

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

辭去。此中人語∶「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

船,便扶向路,處處處之。乃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

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

遂無問津者。

《述酒》

重離照南陸,鳴鳥聲相聞;秋草雖未黃,融風久已分。

素礫 修渚,南無餘雲。豫章抗高門,重華固靈墳。

流淚抱中嘆,傾耳聽司晨。神州獻嘉粟,西靈為我馴。

諸梁董師旅,芊勝喪其身。山陽歸下國,成名猶不勤。

卜生善斯牧,安樂不為君。平王去舊京,峽中納遺薰。

雙陵甫雲育,三趾顯奇文。王子愛清吹,日中翔河汾。

朱公練九齒,閑居離世紛。峨峨西嶺內,偃息常所親。

天容自永固,彭殤非等倫。

《讀「山海經」》

其一∶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其二∶

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顏。天地共俱生,不知幾何年。

靈化無窮已,館宇非一山。高酣發新謠,寧效俗中言!

其三∶

翩翩三青鳥,毛色奇可憐。朝為王母使,暮歸三危山。

我欲因此鳥,具向王母言∶在世無所須,惟酒與長年。

其四∶

自古皆有沒,何人得靈長?不死復不死,萬歲如平常。

赤泉給我飲,員丘足我糧。方與三辰游,壽考豈渠央!

其五∶

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志。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

神力既殊妙,傾河焉足有!餘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後。

其六∶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沒在昔心,良晨詎可待!

《答龐參軍》

相知何必舊,傾蓋定前言。有客賞我趣,每每顧林園。

談諧無俗調,所說聖人篇。或有數斗酒,閑飲自歡然。

我實幽居士,無復東西緣。物新人惟舊,弱毫多所宣。

情通萬里外,形跡滯江山。君其愛體素,來會在何來?

《詠三良》

彈冠乘通津,但懼時我遺;服勤盡歲月,常恐功愈微。

忠情謬獲露,遂為君所私。出則陪文輿,入必侍丹帷;

箴規響已從,計議初無虧。一朝長逝後,願言同此歸。

厚恩固難忘,君命安可違。臨穴罔惟疑,投義志攸希。

荊棘籠高墳,黃鳥聲正悲;良人不可贖,泫然沾我衣。

《詠荊軻》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指危冠,猛氣沖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

《輓歌詩》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該拓本內容為陶淵明自作五言雜詩十二首。縱觀整件草書作品,通篇用筆精熟,使轉流暢,筆勢呼應相通,一氣呵成。字跡疏朗飄逸,靈動秀美,有文人之風韻,足可以窺到晉代的「尚韻」書風。武則天在跋文中這樣寫道:「知晉代風標朝野,一致如陶潛者,世徒謂其文詠可念,不知運筆靜秀,楚楚涓涓,如深谷芝蘭,無人自媚,洵可玩重,永炳千秋」,可見在她眼中陶淵明的書法超過了其詩文水平。除武則天外為陶淵明書法題跋的還有沈約、狄仁傑、王十朋等名流,最後一位題跋的是清代進士張孝程。跋曰:「靖節先生人品學問晉代第一,從未有稱及書法者,歲辛酉余與友人處得所草雜詩十二首,古勁流逸,墨跡宛然,遂攜至京,每一展玩輒不忍釋手……」一位流傳千年的詩書大家,為後人留下的不僅是文學作品與書法藝術,更多的則是他的人品和學養。

陶淵明的田園詩

代表作:

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歸園田居(其一)

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1 導言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極為深遠的著名詩人和散文家,特別是他的田園詩為中國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巧妙地將情、景、理三者結合起來描述農村風光和田園生活,詩歌風格清新、自然,描寫細膩,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陶淵明的詩,可以分為述懷、哲理和田園詩三部分,共約六十首左右,而田園詩三十首左右,約佔一半。陶淵明的田園詩在中國詩史上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是中國田園詩的奠基之作。他繼承了古代農事詩的優良傳統,擴大了詩歌題材,並在思想藝術上有新的突破,在玄言詩瀰漫的東晉詩壇上,獨樹一幟,為詩歌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隋唐以後大批以田園詩創作著稱的詩人和詩作陸續湧現,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陶淵明的影響。

陶淵明的田園詩在東晉末年產生,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緊密相關。魏晉時期,地主莊園經濟進一步發展。永嘉之亂後,南逃的士族地主在東晉政權的庇護下,廣置田園,掠奪土地,階級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意識形態領域中,崇自然、尚清談的玄學風氣極盛,加上佛教的廣泛傳播,儒家經學暫時沒落。當時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爛,意志頹廢,精神上紛紛向「玄之又玄」的老莊道學尋求寄託,有的縱情山水,以隱居逃避現實,所以文學領域玄言詩、山水詩盛行一時。與此相反,一部分不滿現實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於是棄官歸隱,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諦,尋求個人安生立命的場所,漸漸與統治集團有了距離,因而更接近於廣大勞苦大眾。陶淵明就是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傑出代表。

陶淵明的田園詩創作,還有其獨特的個人生活經歷和思想基礎。他出身於一個沒落士族地主家庭,少年生活在農村環境,家鄉故園的風光,這些都對他的思想和創作提供了充足的養料。仕宦歸來,他「未嘗有所造詣,所之唯至田舍及廬山游觀而已」(《晉書·隱逸傳》)。他的後半生更是長期活動在百里之內的農村,接觸的多是田野村夫,議論的多是稻麥桑麻,過著粗衣淡食的貧士生活。長期的農村生活實踐,為他的田園詩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生活源泉。

另外,個人的人生志向對他的田園詩創作有重要的影響。「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之一),道出了他從小就喜愛「丘山」的志向。「望雲漸高鳥,臨水愧游魚」(《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表達了他渴慕自由的性格。雖然我們不能單純強調作家個人氣質對生活道路的選擇和文學創作的影響,但我們也沒有理由忽視這一點。

2 陶淵明田園詩所反映的生活內容

陶淵明三十歲左右進入仕途,或出或入,終因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解綬去職,歸隱田園,息交絕遊,開始了真正的隱士生活,寫下了大量的田園詩。這些田園詩反映的生活內容豐富多彩。初歸田園後,陶淵明用他的筆描繪了他對田園生活的喜悅。這在他的《歸去來兮辭》中已有充分表現,而在《歸園田居》詩第一首中更表達得淋漓盡致: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這首詩充滿了逃離樊籠、獲得自由的欣喜之情。他終於從「塵網」中解脫,就象鳥歸山林,魚回深池一樣快活地長噓了一口氣。在他眼中,故園附近的景物都倍感親切,就象闊別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脫口而出地一一數其名字,以發泄無法遏制的激情。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張開雙臂歡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雞鳴都充滿了詩意。這與官場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陶淵明歸隱田園後,親自參加了農業勞動,他認識到人生於世必須勞動,否則會受饑寒。他寫下了《勸農》詩:

氣節易過,和澤難久。翼缺攜麗,沮溺結耦。相彼賢達,猶勤隴畝,矧茲眾庶,曳裾拱手!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宴安自逸,歲暮奚翼!儋石不儲,饑寒交至,顧爾儔列,能不懷愧!

在更多地接觸到勞動人民,參加農業勞動以後,陶淵明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農民耕田的艱辛:

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來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庚戍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

勞動,對一個士大夫知識分子來說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詩人已認識到勞動是必要的,他對躬耕生活有了感情,對農民的苦難有了同情,並和農民之間有了經常性的交往: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移居》之二)

由「相思」到「言笑」,和農民之間建立起了相通的思想感情。再看《歸園田居》之二: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可以看到,長期的田居生活和參加生產勞動,陶淵明已經與農民有了共通的語言,這對一個士大夫知識分子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農事歌詠在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佔據了極大的篇幅。作為一個農業勞動的參與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農村生活如實地大量寫入詩中,這是陶淵明在我國詩歌史上的創舉。除了反映農作的詩篇外,他還以喜悅的心情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農村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如前所引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現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徵。

總之,陶淵明的田園詩不僅反映了他個人的田園生活經歷,更廣闊地反映了當時農村的生活狀況,既是詩,又是史。

3 田園詩反映的思想矛盾

作品不僅是作家真實的外在生活的反映,更是作家精神生活的鏡子。陶淵明早年寄身仕途,親嘗了宦海浮沉之苦,中年以後躬耕壟畝,飽經風霜雨露,漸進晚年,更目睹了王朝換代的巨變。不容否認,他的田園詩有「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的反映封建士大夫閑適自得的個人情趣的「超然靜穆」的一面,但是由於他早年政治上極度苦悶,晚年生活上極度貧困,感發出來的詩篇就不僅是超然世外、飄飄欲仙式的。從他的田園詩,我們還可以看出他的心靈深處的痛苦與矛盾。

首先是儒家的「用世」思想與道家的「避世」思想的矛盾。他在《飲酒》詩中說:「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六經,指儒家的六部經典。這極鮮明地反映了陶淵明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自然懂得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更明白儒家標榜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我們看他的詩: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之五)

顯然,陶淵明年輕時也有過遠大報負,夢想建功立業,展翅高飛。但是,他的理想並未成為現實。「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聘,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雜詩》之二),表現他曾經也有過功業未競的焦慮。儘管他後來極力遮掩這一點,聲稱出仕只是為了糊口養家,但我們可以明白他的初志並非如此。只是經歷了仕途挫折後,他才歸隱田園,並不是真的忘懷了現實,生來就要作隱士。

歸隱田園,是對黑暗現實的另一種抗議。儒家主張「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主張「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隱士出現的本身,就已證明了當時的現實是「天下無道」。

陶淵明的田園詩,既體現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意識,又表現了心理上閑適自得的一面,特別是莊子順應自然的宇宙觀,對他有深刻的影響,但他並沒有忘卻世事,精神深處常常進行著「獨善」與「兼濟」、「出仕」與「歸隱」的激烈鬥爭。他的詩句「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為什麼有這種焦慮呢?正表明「仕」與「隱」的思想互相在鬥爭,他怕某一天改變心意出去作官,而辜負了現在的志向。

其次是苦難的社會現實與烏托邦理想的矛盾。這深刻反映在《桃花源記並詩》之中。桃花源的理想顯然有孔子「大同」思想與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痕迹。但它的產生,不僅僅是對孔子、老子思想的簡單複製,而具有時代特徵。天堂的影子在人間,「桃花源」的設計正表明了當時廣大人民擺脫苦難,建立一個「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的理想社會的願望。東晉末年,士族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人民背井離鄉,逃避山林。陶淵明長期生活在農村,與農村各層人民長期相處,休戚與共,有著密切的交往和真摯的感情,對他們的痛苦生活、美好願望十分熟悉和了解。詩人在這基礎上,設計出了「桃花源」這樣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社會。但是,桃源理想在當時是根本無法實現的烏托邦,這一點陶淵明也有自知之明,通往桃花源的路徑再也找不到了。即使如此,桃花源的理想在封建社會的漫漫長夜裡點燃了一支火炬,通過桃花源,人們可以對照自己生活的這個不公平的世界,從而激勵人們奮起反抗。正因為《桃花源詩》閃爍著人道主義的光輝,所以代表了詩人思想發展和藝術實踐的最高成就。

田園詩反映陶淵明的思想是多方面的,而他思想中的矛盾也不僅僅表現在上述兩個方面。文學本身就是苦悶的象徵,陶淵明的田園詩也一樣。我們從他的飄逸洒脫中,依稀可以發覺他心靈上的創痛。「流淚抱中嘆,傾耳聽司晨」,「理也可奈何,且為陶一觴」,表明他對世事並沒有冷淡和忘卻。消極歸隱,借酒澆愁,都無法消除他思想中的矛盾。今天我們讀陶詩,不僅要欣賞他清麗自然的詩句,還要理解這些詩句後面的深刻意蘊。

4 田園詩的藝術特色

陶淵明的田園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它開創了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重要流派,在藝術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別是在描寫農村風光和田園生活上,別開生面,以其強烈的藝術魅力,給讀者以美的享受。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筆下,田園、勞動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審美意義。他開創的詩歌傳統,被後代許多詩人繼承和發揚。如唐代的王維、孟浩然、儲光羲、韋應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這一傳統的繼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棄疾、蘇軾等大詩人,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陶淵明的影響,由此可見陶詩的藝術影響。

陶淵明的田園詩的藝術特色,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4.1清新的筆法。這與當時詩壇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澀難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詩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陶淵明刻劃田園山水,絕不追求華麗的語言與表面的形似,而是隨意點染,清新自然,而有無盡的神韻。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飲酒》之五)。這幅在南山襯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詩人的會心感受下呈現在眼前。在這首詩中,「見」字體現了全詩的神韻。「見」字之妙在於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詩人採菊時偶然的視線觸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與「悠然」不相應了。這首詩典型地體現了陶淵明清新自然的筆法。這類筆法在陶詩中不勝枚舉。如「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歸園田居》之一),隨意拈來,即成佳句,耐人尋味。

4.2細膩的描寫。陶淵明的田園詩植根于田園生活,他對田園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詩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綠樹繁花,遠村近煙,雞鳴狗吠,在他的細膩描寫下,都顯示出無限的生機,構成一幅幅美麗的鄉村圖畫。我們看他的詩: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歸園田居》之五)

詩中的意思是:扶著拐杖,從崎嶇彎曲的山間小路回來,先在山澗小溪中洗一洗走得發燙的腳。然後斟滿一壺酒,宰殺一隻雞,請來鄰居,痛飲幾杯。太陽下山了,就用火把照明,只恨夜太短。這首詩展示了濃厚的生活情調,表現了陶源明對田園美和田園生活的敏銳觀察力。他善於挑選富有詩意的題材,並通過細膩的描寫,給人以美的享受。

4.3質樸的語言。陶淵明的田園詩能夠千古流傳,與它語言的質樸關係很大。陶淵明獨特的生活經歷,樸素的農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園景色,要求儘可能採用近似「田家語」的樸素的語言和白描手法,從而形成田園詩平淡自然的風格,達到「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的藝術效果。陶源明的田園詩,農家生活氣息濃厚,又體現了「貧士」詩人自己的性格。我們以他的《移居》第二首詩為例: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詩酒相和,歡聚言笑,經紀衣食,不忘力耕,平淡、枯燥的鄉間生活,在他的筆下,卻如此富有詩意。他並沒有雕詞琢句、裁雲綉月,用的只是樸素的口語化句子,如實寫來,他的詩篇看來古樸無華,讀起來卻琅琅上口。又如「平疇交遠風,良苦亦懷新。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用樸素精練的語言,逼真地描繪了自然景物。吟讀此詩,彷彿眼前展現了一片廣闊的田野,清風徐來,綠油油的莊稼碧波蕩漾,生意盎然。象這樣樸素明朗、生動自然的語言,理所當然地獲得了歷史上更多讀者的喜歡。

4.4情、景、理交融的藝術境界。詩歌創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關重要的,而情又是最為重要的。離開情的景就沒有了生氣,離開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沒有濃厚的感情滲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淵明的田園詩中,飛禽走獸、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飽含了強烈的思想感情;同時,詩人又善於寓情於理,把自己對人生、對現實的深刻認識形象化,把詩情與哲理、與景物緊密結合起來,因而給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覺。如《歸鳥》詩,全篇寓意明顯,這隻倦飛的歸鳥,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徵。歸鳥的一舉一動,都體現著詩人的思想和性格,詩中的每一項景物,無不帶上陶淵明的感情色彩。又如《飲酒詩》第五首:「結廬在人境」一章,無法說是田園詩還是詠懷詩、哲理詩,因為詩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滲透,互相襯托,無論你從哪個角度去欣賞,都能領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無盡的美。這種深厚醇美的藝術境界,決定了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無法替代的地位。

5 結束語

陶淵明的文學成就,特別是他的田園詩,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研究的熱點。他的田園詩,有其賴以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反映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也反映了他的出仕與歸隱,希望與失望,痛苦與歡樂的思想矛盾。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生逢亂世、懷才不遇的封建知識分子複雜的思想感情,即使退隱以後,也並未忘情政治,心情並未真正平靜下來。他的詩文,平易樸實,清峻自然,淳厚有味,語言真切,樸素,簡潔,明確,通俗而精練,深入淺出,在當時崇尚雕琢,追求形式,駢儷盛行的時代,他異軍突起,獨樹一幟,創作出的那些質樸優美,生動活潑並富有情韻的作品,具有非常進步的意義。他開創的田園詩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沃德利成書畫院 的精彩文章:

乾隆皇帝書法欣賞

TAG:沃德利成書畫院 |

您可能感興趣

難得一見的雍正皇帝御批書法真跡
書法里的蔣介石父子,難得一見
清朝皇帝的書法作品,難得一見!
陶淵明書法欣賞
難得一見極其珍貴,袁世凱書法作品賞析
這些偉人書法手跡,難得一見
中國歷代高僧書法作品欣賞,難得一見!
毛澤東論中國書法(難得一見)
中國早期的書法藝術,難得一見
私人收藏——董其昌書法《小赤壁詩》,難得一見!
柳公權書法字帖,九疑山賦,難得一見的柳體小楷!
明 邢侗書法欣賞
難得一見的唐太宗李世民書法《草書屏風帖》
這本「書法秘笈」,是怎樣影響一代書法愛好者的
弘一法師的這些書法,你可能真沒見過
周慧珺講書法,難得的珍貴資料!
除了畫馬,徐悲鴻還寫得一手好書法!
中國歷代帝王書法合集,難得一見!
書法宗師何紹基書法精品欣賞,難得一見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