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鄭永春 西方科學舞台上的中國發聲者

鄭永春 西方科學舞台上的中國發聲者



鄭永春 西方科學舞台上的中國發聲者


2016五糧液中國青年領袖|鄭永春


因為他的出現,卡爾·薩根行星科學科普獎2016年第一次花落中國。他樂於以「跨界者」自居,秉持開放包容的原則,以專業科研者的姿態,用堪比創業者的精力,向大眾發聲


鄭永春不挑食。第一次見面,這位紹興人把地點約在了一家常去的早茶餐廳。2004年探月工程,作為月球應用首席科學家學術秘書,他在香港呆過幾年,分析月球地質數據之餘,對早茶、粵菜之類的當地飲食,早已習慣得很。

他對自己的適應力顯然引以為豪。沒等問起,他主動道出20年前的求學軼事:19歲去重慶讀大學,看著滿盤紅油皆辣椒,這個聲稱自己從未見過辣椒的浙江人嚇傻了眼,但4年下來,竟也是無辣不歡。之後,是輾轉於貴陽、香港、澳門、北京,直到娶了山東的妻子——大蔥大蒜再次挑戰了他的味蕾,當然,不出意外地,他很快適應並且愛上了新的口味。


這不是一個輕易固步自封的人,鑽牛角尖兒、一條道走到底這種事,基本和他不沾邊。有趣的是,他的科學研究生涯也與此如出一轍。仔細想想,卡爾·薩根獎(行星科學科普獎)第一次花落中國,恐怕還真是不得不落到這樣一個人的頭上。


永遠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回想過往,每一次改變研究方向,鄭永春都會用「頭腦發熱」、「衝動」來形容。「你也可以理解為激情犯罪行為。」他笑了。


如今在國家天文台做研究員的他,本科學的是環境保護里的土壤方向,與現在真是天壤之別。他上大學那年是1996,環保似乎還不是社會共識。但他一意孤行:想到了西方國家的歷史——工業化起步早的美國、英國都經歷過污染事件,中國遲早也會走到那一步。

他隱隱覺得,當年的冷門,會變成未來的熱門。可惜,西南農大4年落幕,他仍沒有等來環保的春天。工作難找,只能繼續深造,考進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雖然專業名稱里沒有「環保」二字,但老本行未改,依舊在下設的環境實驗室,以水土流失為方向,繼續著土壤研究的路子。直到有一天,老院長歐陽自遠的講話讓他意識到另外的可能性。


在預測了月球研究的潛在前景後,歐陽院長問:「你們在場的同學,有誰以後願意研究月球?」


那時,國家的探月工程尚未啟動,研究月球最大的風險就是:無處可去,前途未卜。同報告廳的二三十名研究生還在猶疑踟躇或不敢表態,唯有鄭永春舉起了手:「我!」

鄭永春 西方科學舞台上的中國發聲者


5月28日,北京,鄭永春在「硬科技創新聯盟」成立儀式上進行「人類移民火星之路」的主題發言


「第一個吃螃蟹,不怕被毒死么?」


「年輕人嘛,反正也沒什麼可失去的。」


那當然只是一次表態。但種子已然種下,只差伺機發芽。鄭永春一邊研究著水土流失,一邊自學月球等行星天體知識。2004年,隨著國家探月工程啟動,機會終於到來:要研究月球的土壤地質情況,還能有誰比農大出身、研究土壤、又對行星天體有所了解的他更合適?他可能是當時地質學裡最懂天文、天文界里最懂地質的人之一。

這第一口吃下的螃蟹,讓他畢業後得以進入國家天文台,正式踏入天文領地,也印證了他一直以來的信條:「在每個領域都做到中等偏上,綜合起來,就是優秀。」


但這似乎和人們心中經典的一字型「科學家」形象大相徑庭:像《生活大爆炸》里的謝耳朵,神神叨叨沉浸在自己的科研領地的Geek,難道不才是一名「優秀」科學家的標配么?


具備互聯網精神的「折騰」領袖


謝耳朵可能是一名天才型的科學家,卻不會是一位願意或能夠科普的科學家。而鄭永春恰恰相反,從小學到大學乃至碩博士階段,一直被推舉為班幹部的他,特別愛折騰、「會來事兒」。


他熱衷把人聯結在一起:進了國家天文台,他當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組長,清楚地認識到這是一個人才工程——這個組織「第一次把不同領域不相干的年輕人組合在一起」,每人每年給10萬資助,以鼓勵扶持有潛力的青年科研人才渡過瓶頸期。人脈網路的建立,往深了想是什麼呢?他自覺將其與當下的互聯網精神聯繫起來:「互聯網嘛,分享共贏。我們人才計劃遴選出來之後,變成了一個個分散的個體,但又是一個網路。」


四五年前,他又自發創辦了第一屆「青年天文論壇」,就6個字,沒有諸如「中國」、「中科院」、「國家天文台」之類的前綴——「沒有門戶之見,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的胸懷和格局就決定了這件事情最後的結果。」至於「非青年」的業界大牛,則必須是「邀請」方可參與:「這個論壇,必須由年輕的天文人主導,這是核心、關鍵。」


在北京組織完第一屆青年天文論壇,他撒手讓其他人繼續承辦,心裡明白無需緊攥著創始組織者的名頭,而且橫豎好壞,「第一人」的歷史地位已定。也正因此,論壇從北京到雲南,又到上海、南京、威海,平台的流動、開放性真正展現,各地開花。


最近他又有滿滿的新計劃。NASA的太空周邊產品曾讓他應接不暇,他也想在國內開發出一系列太空產品,科普書籍、太空周曆、地圖;聯合天文館、地質館、動植物園的青少年科學探索課程,也在積極籌備中。如此一來,他也必須與商業、政治、媒體等各個領域的人打交道。


如此旺盛的精力,完全堪比創業者。當然,他的本職工作依舊是科研,但他也確實對自己的未來持開放態度,並稱之為「草根企業家精神」。他生長於浙江嵊州——據說,全國80%的領帶、大部分燃氣灶都出自這個小縣城。80、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下海潮興起,燃氣灶、領帶生意席捲了當地,鄭永春就在這種全城經商的氛圍下長大,相信「思想觀念的封閉才是最大的問題」。


面對大眾與世界的發聲者


這樣一個「折騰者」,或許是最適合也最有意願做科普工作的。


鄭永春的話語調頻系統相當敏銳,根據交談對象對天文、地質的了解,他會在潛意識裡迅速做出判斷,說出來的話便在相應的頻道——兩個字,好懂。採訪近四小時,哪怕在解釋他的業內工作時,他也高度自覺地避開術語。


這樣的高情商特質,讓他在嶄新的天文界又吃下了一枚新「螃蟹」——科普。


早在大學時,他就開始寫科普、時評文章,給重慶當地報紙投稿。投稿不易,但每發表一篇,綜合測評就加3分,這誘惑力不小。但對如今的他來說,科普已成為純粹的義務——科普作品是不計入學術成果的。


科學在大眾領域的發聲,始終是必要的。他提起王寶強離婚刷屏的社會熱點,提起那封著名的美國航天局給修女的回信。信里,修女質疑美國在航天事業上投資過多,反而忽略了近在咫尺的饑民,而航天局的回復禮貌有力:正是通過航天航空的科學研究,為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的技術發現提供了可能。


唯有讓大眾了解科學,方能讓其支持科學。

鄭永春 西方科學舞台上的中國發聲者



嫦娥三號和玉兔月球車拍攝的迄今為止最清晰的月面高解析度全彩照片


有了網路後,科學向大眾發聲的通道越發便捷,而對掌握英文的新生代科學家來說,向西方世界發聲更是成為了可能。卡爾·薩根獎在這個時候花落中國,來得毫不意外——雖然圈外人並不知道世界天文學界至少有三種「卡爾·薩根獎」,而鄭永春獲得的是行星科學領域內的卡爾·薩根獎,由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分會頒發。他的獲獎詞是,「不知疲倦地向中國大眾進行行星科學方面的科普,並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國科學」。


「能說說你具體是怎樣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國科學的嗎?」


鄭永春頗有意味地一笑:「其實是因為我也寫過很多英文的科普。」他在國外一些行星協會網站上開博客,更新英文科普文章,也不時在國外學術交流論壇上互動,主動加入行星與月球研究的英文郵件組——郵件組裡集結了全世界最優秀的月球、行星科學研究者。論壇或郵件組裡,如果有人提問,能力範圍內的,他都會熱心解答。


「基本上,當時西方對中國探月工程的了解,都是通過我的一些文章和博客了解到的。當時我們做探月工程的時候總體比較封閉,別人也有好奇心,想了解一下中國人去月球想研究什麼呢?其實這些我們在中文報道里也有說,但你想我們英文報道靠什麼呢?實際上途徑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有這些疑問的時候,國外都不知道,搞得很神秘。我就會寫一些小文章,給他們一些答覆。」


嫦娥二號發射時,美國恰好也發了一個月球探測器LADEE,要測月球的大氣。當時便有人揣測,說中國人是搞破壞,因為月球探測器飛行過程中噴出氣體,會對LADEE的測量結果有影響。鄭永春以參與中國探月工程的科學家身份,在網上站出來澄清這一無稽之談:各國的探測計劃早已各自規劃好,各在不同運行軌道,何來破壞干擾之說?


若不解釋不溝通,難免會被貼上神秘、惡意的標籤。某種程度上,鄭永春成了民間渠道的科學領域發言人。「未來中國最缺的人就是一群具有國際交流能力的人,他能跟國際公平地進行規則的談判與制定,來解釋我們的立場。」


鄭永春的領袖氣質,又不自覺地冒出了頭。大概,對於一個以宇宙為空間維度、以地質變遷史為時間尺度進行思考的人來說,站得足夠高,就可以看得足夠遠。鄭永春還說,從46億年前地球出現,到30億年前原始原核細胞的誕生,到反覆出現的生命大滅絕之常態——那些看似科幻的構想,完全可能是人類即將面臨的現實。

鄭永春 西方科學舞台上的中國發聲者



人物周刊:你對自己的現狀滿意嗎?


我對自己目前每一天取得的進展和工作狀態精神狀態,是感到滿意的,因為每天都會取得進步,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又有新的進展。


但是,對於目前的整體現狀,那就不能說滿意、也不能說不滿意。


人物周刊:對你父母和他們的成長年代,你怎麼看?你理解他們嗎?


父母生長在跟我們不同的時代。那時總體上來講,中國是貧窮落後的,基本上很少有工業文明的痕迹,更別說現在的互聯網、電子,這些東西他們是沒辦法體會的。但是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樂趣。所以我覺得他們的一些思想行為、看法,都是符合那個時代的習慣的。但他們也在與時俱進,並沒有什麼不同,我理解他們。


人物周刊:對自己的(未來的)下一代,你有什麼期待?


對於自己的下一代,我不想給他們很大的壓力。相對來說沒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我只希望他們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在他們長大之後,我希望他們能夠有一技之長,能先自己養活自己,然後憑自己的能力,在這個社會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能夠對這個社會有所貢獻,能影響周圍的人,過一個積極樂觀快樂的人生。


人物周刊:對你所從事領域的前景怎麼看?


我主要是從事行星科學研究,這個領域在中國算是剛剛起步。未來中國在行星科學、航天航空探索等領域都將獲得更大更快的發展,它會是未來的藍海,前景非常好。是我願意持之以恆、為之努力的一個領域。我也希望有更多年輕人能夠對太空探索感興趣,參與到其中來。當然,不參與進來、能夠保持興趣和關注也很好。


人物周刊:同齡人中,你最欣賞哪些人?為什麼?


我欣賞那些很努力做事情、有執行力的人,他們都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每一個行業中都有優秀的人,他們在各自的行業中都做得非常不錯,這些人都是我們要去學習的。我現在其實跟很多行業都有一些跨界的接觸,我有一個理念,就是要跟優秀的人在一起,這樣的話我們才能成長得更快,我們作為科學家或者說科研人員,不能封閉在一個小圈子裡,向不同群體中優秀的人學習。覺得科學家群體高人一等肯定是不好的。


人物周刊:責任、權利和個人自由,你最看重哪個?


我沒法說最看重的是哪個。我覺得自己看重的是責任和自由。責任是我們每個人在這世界上對家庭、對父母、對社會有一個責任,比如希望能夠和他們一起共同生活,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對社會有所貢獻。但我也非常看重自由,因為人只有在自由的狀態下才能有更大的創造力、才會有所突破,尤其在科研領域,因為科研本來就是對這個世界的自由探索。


人物周刊:對你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或者一部電影。


在我上大學還是高中的階段,那時候我非常喜歡看一本書,就是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現在很多人可能已經忘記他了,但他對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有非常深刻的影響,他寫得非常真實,就是那些人從底層慢慢向上、永不放棄的那種精神,我覺得對我影響非常深。當然現在回過頭來看這本書,會覺得有些語言或者有些事件上不是那麼深刻,但每個人都要過積極的人生、永遠不斷地向上,這點讓我受益最大。


人物周刊:你珍視自己的哪種品質?最想改進的一個缺點是?


誠信,講信用。我覺得這是非常非常真實、寶貴的一個品質,說到做到,而且要盡全力去做,只要答應的事情一定要努力去做。


當然缺點很多啦,每個人都會有很多缺點,有些時候也是很難改掉的。比如有時候自己很固執的。我覺得我可以試著使得自己不是那麼固執,這個是我想改的。


人物周刊:最不願意把時間浪費在哪方面?又最願意將之花在哪方面?


我最喜歡把時間花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我自己很想做的一些事情,我會非常用心地去做,非常願意去努力。


最不願意浪費時間的,就是大家在那邊相互勾心鬥角、相互猜疑,把時間浪費在上面是毫無意義。我非常推崇執行的能力,我們想到的事情,馬上就要去做。要不斷地嘗試,這樣把我們的想法一個個變成具體的東西,這個是非常有幫助的。


人物周刊:現在的你,還有哪些不安和擔憂?


我對未來已經看得比較透明,比較清醒,所以對未來也沒有不安和擔憂。


如果說有一些不安和擔憂,那就跟每個中國人面臨的不安和擔憂是一樣的,我們擔心教育會過分商業化,擔心未來疾病對我們的影響,擔心醫療體系能不能幫我們來應對這些疾病,擔心老了之後我們的養老體系能不能給我們提供一個體面的晚年生活,這是每一個中國人所關心的,也是我所關心的。我對個人沒有具體的擔憂,其他的都很滿意。

鄭永春 西方科學舞台上的中國發聲者



中國青年領袖|鄭永春


「其實大家也不要說現在有霧霾,有燈光污染,所以你看不到這麼多星星。其實我就在北京市的市中心在天安門附近,每天晚上如果晴好的天空我都可以看到30-40顆星星。


我選擇做科學研究這條路,其實就是因為它面臨的東西全是新的,因為我們面臨的就是未知世界、未知領域,那個地方就是沒有人去過的。所以也沒有人會告訴你,什麼是標準答案,我們每天都會面臨新的東西,每天都在尋找新的答案,這就是探索未知的魅力。」


本刊記者丨邱苑婷


實習記者 丨郭汝菁 邱禮斌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人物周刊 的精彩文章:

邵燕君:網路時代,人們不那麼信奉精英了
為什麼鮑勃·迪倫的詩人桂冠當之無愧?
有一種焦慮,叫作怕孩子焦慮
丘楊之爭 對撞機未撞科學家先撞
超中趕美,是什麼造就英國位列獎牌榜第二?

TAG:南方人物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中華民族文化精英王曉鶴:一位把中國易學推向 國際舞台的先行者
旅美華裔閃耀國際馬拉松舞台 體育為媒溝通中外
高定舞台上的中國設計軍團,打開東方神韻的最新華美篇章!
亞洲巨星權志龍泰國演唱會意外跌下舞台
郭少傑:央視《神州大舞台》欄目 走進中國書法之鄉-秀山
舞台上的鄭秀妍
徐嬌登上《聚焦中國》紅毯,中國少女勢將漢服之美帶上國際舞台
在獄中的王爾德:英國瑞丁監獄成為藝術舞台
韓國歌手IU李知恩登上GD權志龍世界巡迴演唱會台灣舞台助威
理工科學家們的舞台之路(一)——記康州劇社《海外剩女》歌唱家、律師的扮演者趙立平
舞台劇《武林時空》在澳大利亞巡演
說中文?航海王大舞台秀即將登陸上海
夏姿·陳 | 中國風唱響《歌手》舞台
國際舞台上的農民詩人余秀華
世界舞台上的中國模特
中國資本帶領尼斯進入歐冠舞台——巴洛特利正在學習中文
《仙劍》動畫化 《火影》舞台劇登陸中國
劉亞津的熱舞不輸小鮮肉 侯耀華閃耀《神州大舞台》
英國動漫舞台劇 《小羊肖恩》海口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