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Book Pro 兩日體驗,這是一次大升級,但你不一定在意那個 Bar
評測最糾結的是,怎麼簡潔地用文字區分 MacBook Pro 2016 13 英寸,無 Touch Bar,和 MacBook Pro 2016 13 英寸,有 Touch Bar。
今天是 MacBook Pro(Touch Bar 版)發貨的日子,最早一批預定 Touch Bar 版新機的用戶已經陸續收到了自己的新電腦。
我們提前拿到 13 和 15 英寸的 MacBook Pro ,用了兩天時間。
從各方面說這都是 MacBook Pro 近幾年變化最大的一次。
蘋果第一次給電腦加上了觸控屏幕,雖然只是鍵盤上方的一個長條。
這也是 2013 年以來,Pro 系列首次外形變化,它更緊湊更輕了。
同時新版 MacBook Pro 也帶來了用戶等待已久的性能升級。比如它的處理器從 2013 年開始就沒換過。
但這也是 MacBook 家族歷史上爭議最大的一次,以往新品發布後,從沒有那麼多負面評論,有人抱怨介面、有人抱怨 Touch Bar 沒用、還有人抱怨蘋果的新品不像 Surface Studio 那麼突破。
就試用來說,如果讓我們一句話概括,它是更好用的 MacBook 筆記本,但你不會喜歡它的所有改動。
外形,新 Pro 更輕薄了
13 寸和 15 寸版本都更輕更薄更緊湊了。兩款 13 寸(區別在於有無 Touch Bar)Pro 和 MacBook Air 的重量相差無幾,都不到 1.4 千克,放在包里、拿在手上的感覺沒有多大差異。
更重要的是,新 Pro 邊框更窄,這讓它比此前已經頗為緊湊的 Pro 還要小一圈,帶著或者拿手上都更方便。考慮到 Pro 的性能原本就比 Air 高出一大截、視網膜屏幕也更好,這個尺寸的 Mac 適合作為 Air 用戶的升級選項。當然是在不考慮價格差異的前提下。
新 Pro 和舊款相比也更輕便,縮減了一個屏幕的厚度,也同樣因為屏幕邊框更窄而讓整體更苗條了。13 和 15 寸都是如此。
從字面上看,輕了半斤可能不是很大的變化,但實際每天背著出門,這個重量變化還是可以感受到的。
新 Pro 外形設計上的邏輯基本延續去年發布的 12 寸 MacBook,筆記本背後那個會發光的白色蘋果 Logo 被換成了不會發光的黑色鏡面,有點類似 iPhone 背後的那顆。
外殼的工藝也是一致的,觸摸的感覺和舊款 Pro 差不多,但新款多了深空灰配色。我們此前和這個顏色的無 Touch Bar 版本新 Pro 相處了三周時間,發現它不怎麼耐磨。和硬質物體一道塞進包里,一天下來外殼表層已經產生明顯的劃痕和印記,邊緣處也莫名磕了一塊。這可能是要拿電腦摸爬滾打工作的人不願意看到的,畢竟人們對舊款 MacBook 鋁合金外殼的印象就是經久耐用。
底部和鉸鏈也有點小變化,舊款 Pro 的散熱孔是三段式,新款上是一個更細更長的長條,分布在左右兩側。而原本在鉸鏈處的散熱孔被取消了。
鍵盤也是讓人滿意的升級。新 Pro 的鍵盤看上去和此前 MacBook 的一模一樣,鍵帽更大間距更小,但敲字的舒適度好了很多。MacBook 的超短鍵程造成了糟糕的體驗,它太硬了,很容易讓人手指疲勞。新 Pro 加長了鍵程,再加上底部的「蝴蝶型」架構,敲擊反饋更「紮實」了一些。
所以新鍵盤敲擊的聲音更有「機械感」,也更大聲了。如果你長期使用原本更「鬆散」一些的巧克力鍵盤,用新鍵盤的時候還是需要適應一會兒。
另外蘋果也專門針對中國市場設計了中文鍵盤,其實就是增加了「《》」、「……」等中文標點符號,這對初次使用 Mac 的中國消費者來說有一點方便,對習慣了 Mac 的人來說沒有多大用處,不喜歡的話購買時可以自由選擇鍵盤種類。
最後,13 寸的 Pro 在鍵盤兩側裝了音響孔,原來只有 15 寸才有這樣的設計。但根據 iFixit 的拆解報告,揚聲器實際的位置並不在這裡而在腕托,聲音穿過機身從上方的音響孔流出。
使用體驗表明它音質也變好了,音量變大,立體聲效果也更鮮明,足夠取代一些基本款的外接藍牙音箱。
未來一兩年,你都會需要帶著各種轉介面
介面是新 Pro 備受爭議的地方,13 和 15 寸都只有 1 個 3.5mm 耳機孔和 4 個 USB-C 介面,後者集充電、數據傳輸、外接外設等多種功能於一體。
可以確定的是,傳輸速度更快的 USB-C 在將來一定會取代傳統 USB 成為主流。蘋果也一向擅長推動標準的變革,想想更早之前的光碟機和乙太網介面,當初也引起爭議但現在你不會覺得有問題。
但在 USB-C 和無線連接大規模普及之前,新 Pro 還是需要各種各樣的轉接頭。不便的程度取決於你平時使用 Mac 的方式。我們在體驗中就遇到過下面幾個場景。
文件傳輸倒沒有受到太多影響,蘋果設備之間的 AirDrop 已經足夠使用,蘋果用戶也很熟悉。只不過當你需要接入移動硬碟、U 盤時就會發現沒有轉介面寸步難行。
同樣的問題發生在幾乎所有外接設備上。顯示器、麥克風、繪畫板等等面向專業需求,暫時都沒辦法直接接上新 Pro,一個 USB-C 至 USB 轉接頭(折扣價 68 元)可以解決問題。
連接 iPhone 和 Mac 時也需要這個轉接頭,或者一根 USB-C 至 Lightning 連接線(折扣價 138 元)。
取消了的 SD 卡槽對經常使用相機的 Mac 用戶來說無疑是災難,雖然現在不少相機支持 Wi-Fi 傳輸,但體驗都很糟糕。直接插卡是更方便的選擇。
蘋果也對新品發布以來對怨聲載道作出回應——給各式轉接頭和線纜降價。
它們不會是每時每刻都要用到的東西,但一旦身處上面這幾個場景而手邊又沒有轉接頭,會是特別不安的體驗。有備無患的話,帶著這些小東西出門是必須的了。
沿用多年的磁力充電口被拿掉了,這麼做的好處在於,USB-C 介面體積小重量輕,充電時會感覺清爽一些。每個 USB-C 都可以充,電腦的左右兩側都可以插。
但磁力介面的優點——輕鬆的插拔、防止意外絆倒而把電腦從桌上扯下來,都沒有得到保留。所以我們在充電的時候感覺有些不便,大部分情況下需要兩隻手把電源拔下來。
新加的 Touch Bar,它是鍵盤的一部分、不是屏幕的一部分
Touch Bar 是新 Pro 最引人眼球的地方。這個條形觸摸屏給了電腦新的交互方式,但它真的能像發布會上演示的那樣提高生產效率嗎?
真實的情況有點複雜。Touch Bar 會在應用使用中跳出各種按鈕,把原本快捷鍵和工具欄實現的東西搬到鍵盤頂端。也就是說這塊觸摸屏不產生任何新的功能,它是屏幕的延伸,沒有了也不影響正常的使用。至於哪些功能會在何時顯示,都由應用開發者設計。
正是因為這樣的設定,Touch bar 並不是讓人主動使用的功能,相反有時候還要有點學習成本。特別對很多深諳快捷鍵的用戶來說,Touch Bar 的好處並不明顯。
這讓 Touch Bar 的作用有些尷尬——雖然看上去炫酷好看,但能提高效率的應用場景有限,大部分情況下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甚至,有些時候會分散注意力,你不得不上下移動眼球尋找按鈕。
但是如果學會了自如操作,還是會發現一些驚喜的地方。目前 Mac 的原生應用基本上都支持 Touch Bar,第三方應用比如 PS 正在陸續適配之中。我們試了試下面這 10 多個應用,它們目前在 Touch Bar 上的適配各不相同,有些的確讓人感到方便,有些則甚至會對使用帶來負面影響。我們嘗試在這幾個具體的例子里說明問題所在。
在這之前,我們先搞清楚 Touch Bar 運作的基本邏輯是什麼。
Touch Bar 是一塊長方形的 OLED 屏幕,由一塊獨立的晶元 T1 驅動。屏幕明暗不可調節,也不會依據環境光自適應,但會為了省電自動熄滅,像主屏那樣。
這並不影響使用。Touch Bar 的顯示始終穩定,強光下也看得很清楚,可視角度範圍也足夠寬廣。除了 OLED 本身的特性,這可能也是因為蘋果在屏幕表面做了一層類似磨砂的處理,摸起來不如手機屏幕那樣光滑。
總之一個結果是,Touch Bar 更像是鍵盤的一部分,你不會覺得它突兀、搶眼或不自然。
蘋果也在應用設計指南里強調 Touch Bar 是一個「輸入設備」,不能承擔純顯示的工作比如播放滾動信息。
按照這份指南的說明,Touch Bar 由三個區域組成:系統按鍵、應用區、控制條。
系統按鍵就是退出鍵 esc,它不是一直待在最左邊,有時候會消失。應用區是開發者自由發揮的地方,它有 2-3 個層級的邏輯,桌面狀態下是空的。控制條有 4 個固定位,分別是亮度、音量、靜音和 Siri。點擊拉開後可以看到傳統鍵盤第一行的東西,包括暫停播放、Launchpad、切換桌面等等。
有趣的是,Touch Bar 的尺寸並不和鍵盤寬度一致。它最右側是方塊形的 Touch ID 開關鍵,蘋果為了對稱在左側也留出 2 公分左右的空缺。一個吐槽點在於,這麼一來 esc 鍵就永遠不會頂到最左——它原本應該待著的位置。
我們用了這幾個應用和系統功能,Touch Bar 到底有沒有提升使用效率,需要依情況而定。
Finder:單擊任何一個文件或文件夾,Touch Bar 顯示排列、查看、共享和標記。點擊每個按鈕會打開下一個層級的指令。比如共享——AirDrop——周圍的聯繫人;排列方式——按照名稱、日期排列……打開二級或再下面的界面時,esc 按鍵會變成叉號,這其實更直觀了。
說實話這裡的 Touch Bar 並沒有讓人覺得有多方便。比如共享,畢竟用滑鼠或觸摸板在電腦上滑幾下也並不難。
Pages:文本編輯應用 Pages 把工具欄搬到了 Touch Bar 上,包括文字的種類、顏色、加粗……所有的文字輸入下都會出現聯想詞。
這幾個按鍵原本在正文中的右側,這同樣並不是能特別節省使用時間的功能。
信息:macOS 中的信息不像手機里那麼花哨,對 Touch Bar 支持的功能也並不多,目前只能看到 Emoji。但這可能是 Touch Bar 視覺效果最好的應用。
Emoji 表情被一字排在窄窄的屏幕上,左右滑動就可以選擇。儘管一眼看過去很好看,但其實這種顯示效率並沒有快捷多少,時間反而浪費在尋找合適的那一個上。
照片:瀏覽多張圖片時,Touch Bar 提供一個快速翻看的時間線,類似 iOS 相冊的那種。這還是挺方便的,尤其是在圖片全屏瀏覽的情況下。
在任意打開的圖片下 Touch Bar 還會顯示編輯工具,翻轉、剪切等等。
Safari:Touch Bar 的用處在 Safari 上比較明顯。瀏覽多個標籤頁時,Touch Bar 會用縮略圖排開所有頁面,滑動手指就可以快速切換和查看。這有效提升了切換的效率,如果你不熟悉用「Command+數字」這樣的快捷鍵。
需要打開新標籤時,Touch Bar 也會跳出收藏夾,供你滑動選擇網站。但這裡有個小問題,像是 Yahoo、百度、Bing 這些標籤的顏色過於突兀,會有些視覺上的不適。
如果你瀏覽的網頁里包含視頻,Touch Bar 會顯示出進度條和暫停播放鍵;跳去另外的頁面,這個進度條會縮進右邊的控制區,點開來就可以隨時停掉正在播放的視頻。
Quick Time、Music:和 Safari 類似,在播放音視頻時展示進度條,方便拖動。
Final Cut Pro:這是一個專業級的視頻剪輯應用,Touch Bar 的任務是顯示各種各樣的工具,比如選擇、剪切、選擇片段、導入素材……
我們簡單使用了下發現,這些大多是快捷鍵可以搞定的東西,Touch Bar 並沒有怎麼提升剪片的效率。
Pixelmator:這是一個編輯圖片的應用,和 Final Cut 一樣,Touch Bar 在這裡也是顯示工具欄,其實你完全可以在屏幕上操作。
現在,更多的第三方應用正在對 Touch Bar 做適配,包括 Office、Adobe PS、Skype、QQ 甚至一款麻將遊戲「麻將十三張」。
如果不戴 Apple Watch,指紋解鎖挺方便的
Touch ID 已經被蘋果用在 4 代 iPhone 上,是用戶最熟悉不過的「基礎設施」,不過它到了 Mac 上反而顯得沒那麼必要了。
新 Pro 的 Touch ID 是正方形,放在 Touch Bar 的最右端,也就是原本開關鍵的位置。這是個實體按鈕,也具備開關鍵的功能,比如長按可以將電腦重啟。
錄入指紋的過程和手機一樣,系統設置增加了 Touch ID 選項,跟著指令按下指紋即可,最多可以錄入三個指紋。
之後你就能用手指解鎖了。這的確是個方便許多的設定,原本需要輸入密碼的過程被一鍵按下 touch ID 取代,打開電腦快捷了許多。
在這之前,不用敲密碼進入 MacOS 的方法就有了,比如綁定 Apple Watch。手錶戴在手腕上靠近電腦可以自動解鎖,這個過程比 Touch ID 還要快。
除了解鎖,iPhone 上的 Touch ID 還能用來付錢購買應用、Apple Pay 和登錄應用。這些到了 Mac 上只有 Apple Pay 了。系統設置里加入了錢包,綁定銀行卡之後,在網頁上付錢時就能用 Apple Pay了。
唯一的問題在於,不知道你現在多久才在網頁上買一次東西。
在更多的應用、網站支持指紋登陸前,看起來 Touch ID 最有用的地方只有打開電腦。
對使用影響最大的還是一些最基本的東西
Touch Bar 是對交互方式的創新,但如果你是一個每天十個小時對著電腦、已經熟悉各類快捷鍵的用戶,它不會對你的效率有太大幫助。
相反,原本不看鍵盤就能靠肌肉記憶調節的屏幕亮度、鍵盤亮度、音量,現在反倒得瞄一眼才行。
但另一方面,更薄的新版 MacBook Pro 帶來了讓老用戶等了太久的性能升級。
雖然名為「專業」,但 Pro 系列的晶元已經很久沒有真正的升級。它們的 CPU 直到 2015 年還是 Haswell 晶元——英特爾 2013 年的產品。15 英寸版本的獨立顯卡從 2012 到 2014 的唯一變化是名字,2015 版的性能也沒有顯著提升。
兩款新 MacBook Pro 都用了英特爾 2015 年推出的 Skylake 晶元。英特爾今年下半年推出了 Kabylake 處理器,但它的四核版本還沒來,所以 MacBook Pro 用了高電壓的 Skylake 處理器。
測試結果是,不管是 13 還是 15 英寸版本,它們的 CPU 性能相對 2014、2015 年的 MacBook Pro 的提升都可以忽略不計。這大概也說明了英特爾所面對的挑戰。
變化比較大的是圖形處理器。MacBook Pro 15 英寸有三個版本的 GPU,分別是 Radeon Pro 450、455 和 460。以 Geekbench 4: COMPUTE 測試,450 和 460 版本分別為 41766 和 59249,而 2014 年搭載 Nvidia 750M 的 Pro 得分只有 13800。
Mac 不是遊戲首選,但偶爾拿來玩遊戲,比如新出的《文明 6》,新版 MacBook Pro 15 寸終於到了可玩的地步。根據我們的測試,搭載 450 的 MacBook Pro 2016 在《文明 6》自帶的 Benchmark 里平均幀率在 20 出頭,而 2014 版只有 10 左右。
MacBook Pro 系列的性能還是沒法和目前的同價位 PC 相比,但升級之後差距變小了。
對日常使用影響很大的是,你基本不會再聽到風扇的聲音。玩遊戲或者 Chrome 打開幾十個網頁以後,MacBook Pro 的風扇還是會轉,但在不太吵鬧的辦公環境下,耳朵離 Mac 的距離得到 10 公分以內才能勉強聽到風扇的聲音。相比之下,以往 15 英寸版本只要開始遊戲就能在兩米外聽到風扇的狂嘯,只有戴上耳機才能沉浸其中。
此外會讓你覺得更舒服的還有屏幕的變化,這一代的 MacBook Pro 用了色彩更飽滿的顯示屏。同樣打開一張夕陽照耀人臉的照片,2014 版 MacBook Pro 顯得不那麼真實——在和新版對比之前,它被認為是最好的筆記本顯示屏之一。
寫到最後,我合上新 Mac,拿起用了兩年的 2014 版 MacBook Pro,它已經重得有點異樣。用上一會兒、曾經每天面對的機身熱度和風扇噪音也變得不那麼讓人習慣。直到拿出 SD 卡,才讓人想起它的好。
這次的新 MacBook Pro 就是這樣,它是更好的 Mac,但它的不少改變,需要你花點時間才能適應。
當然,新 Pro 的最低定價已經被抬高到 1 萬元以上,你要多花點的還有錢。
一個兩次預測美國大選幾乎全中的數據媒體,為什麼在這一屆上也栽了?
對於阿迪達斯來說,明星Kanye West到底意味著什麼?|2016 大公司數字化④
這個法國人在上海待了 12 年,上海最美馬路上的 6 家「網紅店」都是他的
※這才是MacBook Pro該有的模樣!
※這個U盤大小的玩意兒,讓你的iPad變身MacBook
※這個 U 盤大小的玩意兒,讓你的 iPad 變身 MacBook 外接屏幕
※這個 U 盤大小的玩意兒,讓你的 iPad 變身 MacBook 外接屏幕
※MacBook Air與MacBook Pro差別有多大 看完你就明白了
※MacBook升級了Intel Kaby Lake處理器,還再一次升級了價格
※插上這個迷你「U盤」 iPad秒變觸屏MacBook
※蘋果MacBook Air與MacBook Pro到底有什麼區別?
※整個鍵盤都是觸控屏的MacBook Pro,你是否願意買單?
※給你7千元,會買iPad Pro還是MacBook Air?
※哪個MacBook應該買?MacBook vs Air與Pro
※蘋果A11跑分出爐,性能跟Macbook Pro有一拼
※有了它,讓你的 MacBook Pro 變得完美!
※蘋果MacBook Air產品線已死,這或許是件好事兒
※Google對抗的不僅有iPhone8,還有MacBook!
※談談我,從MacBook Air到Pro的花式剁手
※「向男朋友要一支mac,他送了我一台MacBook」
※除了MacBook之外,今年的蘋果WWDC還有什麼值得一看?
※蘋果MacBook Air升級了!可用的還是五代酷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