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當中國孩子忙著課外輔導班時,看國外的孩子們在做什麼

當中國孩子忙著課外輔導班時,看國外的孩子們在做什麼

每到周末身邊的父母帶著自己的孩子去參加什麼舞蹈課程,鋼琴考級,課外輔導,等等等等,本應該屬於孩子們的自由時光被這些所謂的課外輔導佔得慢慢的,可悲的是這些特長放在十年前叫做特長,可是在如今這些所謂的特長已經不是什麼特長了,孩子身邊的同學都在參加這些所謂的輔導班。當我們的家長和孩子在辛苦忙碌的做這些的時候,國外的孩子們在做什麼?

當中國孩子忙著課外輔導班時,看國外的孩子們在做什麼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說過,小孩子的智力發展和社會化進程主要是在他們和比自己更成熟的社會成員一起活動、一起相互作用之下,逐漸完成的。孩子們在一起玩耍中,學會了做事情,懂得了好多不懂的東西,知道了好多遊戲規則和社會規則,他們的智慧增長了,社會化進程也循序漸進地完成了。


美國:小學同學間經常「約會」


美國的小學文化中特別注重社交,注重每個人和其他小朋友的關係。同學之間經常會「約會」,就是相約到別人家裡玩,甚至是在別人家裡過夜。約會有專門的辭彙,叫作「play date」,過夜叫作「sleep over」。孩子們互相邀請,約好後再告訴家長,徵得家長同意,然後由家長們來協調具體的安排。

當中國孩子忙著課外輔導班時,看國外的孩子們在做什麼


這種約會是小學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幾乎每周都會進行,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派對,比薩派對、冰淇淋派對,參加這些活動的過程,就是孩子社會化的過程。


此外,美國課堂上還廣泛採用分組討論的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和團隊精神。一位在美國的小留學生說:「我們班有32個人,4人一組,共有8組。一個小組中4個人的桌椅拼成一個長方形方桌,各個組4張桌子的左上角都分別寫有A、B、C、D,每個字母代表一個職位,坐在寫著不同字母桌子旁的人有著不同的任務:A桌子上的人是小組Blue Bin(每個人用來裝自己作業或雜物的藍色盒子)的管理者,坐在字母B桌子旁的是小組削筆人,在字母C邊的人是桌椅管理者,而坐在字母D旁的人是傳卷子或紙的人。這些字母過一段時間就會在四張桌子中變一次位置,一切都是以分工合作的方式進行的。


德國:「夥伴互助」從幼兒園做起


在德國的幼兒園裡,不分大中小班,大的小的在一起玩耍,相互扶助,相互學習。現在他們把這個模式延伸到了學校,在小學的一、二年級間也使用這個模式。

當中國孩子忙著課外輔導班時,看國外的孩子們在做什麼



一、二年級混合班裡,有22個或是24個學生,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對子夥伴,二年級的夥伴有義務幫助一年級的夥伴。一對夥伴坐在一起,二年級的告訴一年級的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怎麼做……老師講課時,拿出不同顏色卡片,不同顏色的卡片要不同年級的孩子回答。當然,做作業時不同年級的孩子有不同的作業,一年級的孩子們很關注著二年級的孩子們的所作所為,而二年級的孩子們也很注意自己的榜樣形象。班級里上課時安安靜靜,下課時和諧玩耍,誰也不會欺負誰,誰也不敢欺負誰,因為他們都有他們自己的夥伴。


法國:小學起開設「學習共處」課


法國從小學起正式設置「學習共處」的道德教育課,要求兒童從其同伴那裡認識其行為,認識到集體生活的約束是他們自由的保障,懲罰不是成人的裁決而是規則的實施。他們要學習拒絕暴力、把握衝突、討論遇到的問題。

法國實施教育世俗化的原則,國家不允許在公立學校內進行宗教教育。發展公民能力與學會共處是法國公民教育的重點。但在小學低年級,設置「公民教育」課還為時尚早,只是在語文課中滲透一些基本概念:適應集體的規則、與同伴和成人對話、傾聽他人講話、合作。


「公民教育」課自小學三年級正式設置。其基本目標是使每個學生在個性特點和獨立性逐漸形成過程中更好地融人班級與學校生活。公民教育課要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提出的具體問題,意識到個人自由、社會生活的約束和價值分享的相互關係。


芬蘭:更多學習來自同伴交往


芬蘭教師投入了大量的時間開發自己的課程,全面評估學生的成長。芬蘭教師相信學習並不僅僅發生在教師的正式課堂中,孩子在課外,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甚至可以學到更多。因此,芬蘭的小學生一般只上半天課,下午半天參加課外活動或各種學習或娛樂俱樂部。據調查,大約2/3的10至14歲學生至少參加了一個青年運動協會。

此外,芬蘭學生家庭作業的壓力並不大。芬蘭大部分中小學生都能在校內完成作業,回家的家庭作業一般不超過半小時。即便是高中生也很少參加課外補習。芬蘭教育者認為,重複的、智力上沒有挑戰的作業並不能帶來學業上的進步。


同伴關係


同伴關係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並相互協作的關係,或者主要指同齡人間或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之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係。


同伴關係通常分成兩類:一類是同伴接納,是在群體水平上探討兒童被群體成員接納的程度,反映的是群體對個體的態度;另一類是友誼關係,是在個體水平上研究兒童的友誼,反映的是個體與個體間的情感聯繫。兩者在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起著不同的作用。

當中國孩子忙著課外輔導班時,看國外的孩子們在做什麼



在美國高中如何吃得開


在美國高中學生中,有一句俗語:「school(學業),sleep(睡眠),social(社交),三個『S』里,你最多只能管好兩個。」


16歲的杭州女孩陳思旎,三年前到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的斯卡特天主教高中留學。作為過來人,她提醒留學新生:行李其實不是出發的關鍵,去美國讀高中,你還需要有「找圈子」的心理準備。


現在的陳思旎在美國當地生社交圈吃得很開:她是幾個社團的靈魂人物;全美奧林匹亞科學競賽內布拉斯加州全州第一;斯卡特高中詩歌朗誦比賽全校第一。其實,陳思旎剛到美國,是碰壁的。


出國前,陳思旎在學校成績排第一。然而在國內始終套著光環的她,到了美國,在「社交」這個「S」上,遇到了困難。大部分中國學生,並沒有在高中開展社交的概念,因為我們的高中,大量時間要學習,只要會學,就是優秀。但是到了美國,再沒有人會把學得好和優秀生劃等號。他們喜歡在團隊里活躍、有領導力的人。這種社交團隊,就是陳思旎說的「圈子」。


為了儘快找到自己的圈子,開學幾周後,陳思旎一口氣參加了能報上名的所有活動:學生會、科學社、詩歌朗誦賽……於是,不少美國同學都注意到了她:「哎,又是這個中國女孩。」


後來,陳思旎才體會到,玩不精,恰恰是很多中國學生的特點。比如,陳思旎在國內讀小學時,對天文很感興趣,小時候看過很多書,知道不少天文知識。可等她跑到美國一看:哇,人家那才叫天文愛好者!


美國學生有各自的設備,會自己組裝、辨識,到了天文觀測日,在觀測台出現的這些身影,完全不亞於CNN紀錄片里的職業科學家。這跟教育過程有很大關係。中國學生小時候,只把天文這樣的愛好,當成課外的興趣,擠點時間自娛自樂。美國孩子在上小學、初中的時候,就有大量時間去做自己喜愛做的事情,他們不僅知識面廣,對一個領域簡直是到了精通的地步。給一張局部星象圖,他們就可以馬上判斷出這是哪個星系、哪顆星。這種兩個級別的玩法,當然很難溝通。陳思旎在總結了社交困境後,終止了其他活動,把精力專註到她最有興趣的科學競賽和詩歌朗誦大賽上。


「來了美國,不是來學英語課的,是來學思考方式的。」這句類似電影《中國合伙人》里的台詞,是陳思旎留學生活最大的感觸。


她說,美國的高中下午3點半就放學,下課後、假期里,都沒有補習班,學生擁有蠻多的自主時間。不論是從精力支配,還是人際交流的需要,都要學會出去和大家交流。


陳思旎建議:如果你是新生,到了美國學校後,除了看課表,不妨到學校官網上,專門去查看一下「活動」這個欄目里的信息。你可以花點時間去研究這些活動。不要多選,選幾個最有熱情堅持的活動加入。陪伴寶寶一路科學健康成長「寶寶成長」能做到 微信公眾號: baobaojia2015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寶成長 的精彩文章:

初一女班長千元賣處,並涉嫌強姦令人震驚,這些孩子怎麼了?
雙胞胎寶寶智商低,謠傳還是事實?

TAG:寶寶成長 |

您可能感興趣

搞笑段子:兩位夠大膽的啊,上著課呢,就不怕老師看見了嗎
背包里不止裝著課業,還有想像和童趣
49名中國留學生上著課就被遣返,竟是因為出國前買了這個東西
49名中國留學生上著課就被遣返,竟是因為出國前買了這個東西~
跟著課本游江南 研學夏令營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