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潘國駒:我眼中的諾獎得主丁肇中

潘國駒:我眼中的諾獎得主丁肇中

潘國駒:我眼中的諾獎得主丁肇中



丁肇中

■潘國駒


前不久,我訪問了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它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科學實驗中心,有二十幾個國家參與,數千位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在這裡合作研究,這次的訪問主要是為了增強新加坡與CERN在教育、科研之間的合作。


比如,安排新加坡中學生和大學一年級學生訪問CERN,讓學生們近距離接觸科學家及大型科學裝置。在訪問期間,我們也和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教授有更深入的交流,他還特地為我們一行三人做了45分鐘的有關他在國際空間站上放置的阿爾法磁譜儀(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的實驗介紹。通過這個儀器,尋找暗物質粒子、研究暗能量的物理本質、探索宇宙起源及演化的奧秘、結合粒子物理和宇宙學的研究,這些研究已成為21世紀天文學和物理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據丁肇中介紹,他主持的這個實驗有來自16個國家、56個科研機構、600名科學家共同參與,包括了物理、電子工程師、電腦專家等。丁肇中認為:「120年以前,電磁被發現了,然後X光被發現了,當時大家覺得這是很神秘的事情,認為與日常生活沒有關係。但現在電磁和X光影響整個人類的生活。」可以預料,「暗物質」一旦尋找到,也將對人類生活產生影響。

丁肇中1936年出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山東日照市,中學就讀於台灣的建國中學,於1956年赴美國密歇根大學學習並取得博士學位。畢業後在CERN和哥倫比亞大學工作過,於1969年開始在麻省理工學院(MIT)任教至今。


1974年,他發現了一個質量約為質子質量3倍的長壽命中性粒子,在公開發表這個發現時,丁肇中把這個新粒子取名為J粒子。1976年他因這個發現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有自己的科學品位和判斷力,絕不跟著「市場」走。他在與青年學生座談時,一再鼓勵年輕人去進修那些自己感興趣的科目,要相信自己的科學直覺。他的名言是:「一個人在這世上只走一次,應該照著自己的興趣走。」


除了具備第一流的科研水平, 丁肇中同時還擁有第一流的的領導才能。


如今已經80歲的他正領導600名科學家進行AMS(阿爾法磁譜儀)實驗。如果沒有領導的才能,是不可能「調兵遣將」,將眾多科學家團結在他的周圍。他的團隊成員,有的是他的老部下,與他共事40多年,這也說明他善於處理人際關係。

對丁肇中來說,所謂處理好人際關係,並非做沒有原則的老好人。相反,必須堅持做人的原則,不參與別人的是非,其他科學家之間的矛盾,更不去攪合。堅持用科學才能和專業特長,進行人才選擇與工作分配。


試想,如果不是這樣,要把這支600人的科學大軍領導好,而且還得打勝仗、出成果,談何容易!


丁肇中非常注重物理實驗。他於1976年獲得諾獎,曾用中文致辭:「中國有句古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種落後的思想,對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有很大的害處。正是由於這種思想,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們都傾向於理論的研究,而避免實驗工作。我希望這次得獎,能夠喚起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們的興趣,而注意實驗工作的重要性。」


40年後,我們重讀這段文字,仍然具有現實意義。最近幾年,「上帝粒子」和「引力波」的發現,都是實驗物理的里程碑收穫,也是對理論的證實。


如今,丁肇中沒有「躺在過去的成果上」,他仍然堅持站在科學前線,刻苦勤奮如初,所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我100%的時間花在實驗上。空間站繞著地球每93分鐘一周,沒有白天晚上,沒有禮拜六禮拜天,所以我很少能有私人來往。我從來不到學生或同事家去的。有時候我請他們吃飯,就到辦公室吃,他們對工作有懷疑的時候,我就請他們來吃飯,一起討論。所以一般沒人願意跟我吃飯,因為吃飯的時候就是討論物理。」

自始至終,丁肇中都清楚自己做科學研究的方向,並且一旦認準,就持之以恆。阿爾法磁譜儀實驗項目是個漫長的探索過程,他希望可以在2024年找到暗物質。


現實中,有些年輕人取得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貪圖享受。而真正的科學道路沒有休止符,只有加油站。丁肇中這種永不言退、獻身科學、追求科學真理的態度,永遠是年輕人學習的典範。


(作者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高等研究所所長)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採用新演算法評估論文影響力
喜馬拉雅小國無法對地震「免疫」
研究繪製非洲土壤微生物地圖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立項研究東亞夏季風變化規律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