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長城遺址4000餘處 時間從戰國跨越到明代
除了太原、臨汾、運城原來山西這麼多地方都有長城!昨日,山西省文物局發布《關於公布山西省歷代長城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按照這個《通知》,我省8市40縣(區)共4276處長城遺存目錄一覽無餘,包括名稱、位置及年代等詳細信息,呈現了山西古長城的"家底"。
大同數量多晉城年代早
本次公布的長城信息包括:長城所在區縣、名稱、具體位置、所屬時代、文物保護級別、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等內容。
根據省文物局官網公布信息顯示,我省大同市共有1878處長城遺址,分布在:大同市城區、大同縣、廣靈縣、渾源縣、靈丘縣、南郊區、天鎮縣、新榮區、陽高縣、左雲縣等,長城年代主要為明代,部分長城為漢代、北魏、北齊時期。
呂梁市的長城遺址共有5處,全部集中在興縣,屬於北齊時期。晉中市現存66處,分布在左權縣、和順縣、昔陽縣,均為明長城遺址。陽泉市長城為明代遺址,69處,分布在陽泉市郊區、盂縣、平定縣。長治市的遺址有20處,分布在黎城縣、壺關縣,黎城縣有19處,為明長城,壺關縣有一處遺址,為戰國時期長城,位於東土池村東側。晉城市共有15處遺址,年代較早,高平市、陵川縣保存有戰國長城,澤州縣有北齊長城,沁水縣有五代時期長城。縱觀全省,只有太原市、臨汾市、運城市沒有長城遺址。
山西省考古所歷史考古研究部主任劉岩,曾參加過全國長城資源調查。劉岩認為,山西的長城遺址從戰國延續至明代,幾乎涵蓋了中國歷史上修築長城的所有時代,是研究中國長城歷史的重要區域。山西的明代長城分為內、外兩條線。外線以山西省北部邊界為線、沿呂梁山-恆山-太行山延伸;內線以呂梁山-管涔山延伸,內外兩條長城是明代拱衛京都的重要屏障。「此外,分布在壺關縣、高平市、陵川縣的戰國長城是秦國所築的長城,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劉岩說。
忻州「國保」長城是明長城樣本
忻州市有1065處長城遺址,分布在偏關縣、河曲縣、繁峙縣、代縣、岢嵐縣、寧武縣、神池縣、五台縣、五寨縣、原平市、保德縣等地。時代以明代居多,同時包含北齊、東魏時期。
翻開《忻州市長城遺址目錄》第576條至第595條,以及第612、613、614、615、618、619條,共27處長城遺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布忻州市在雁門關鄉白草口村、雁門關村,包括白草口段的15座敵台、7座烽火台、白草口堡、雁門關堡以及3段長城本體。
劉岩介紹,忻州的白草口堡、雁門關堡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原因是文物保存現狀完好,是全國各地修復、復建明長城的樣本,提供了最真實的實物。「北京八達嶺長城在修復前,文物專家曾專門到忻州,考察白草口堡、雁門關堡等長城遺址考察。」劉岩舉例說。
在歷史沿革與發展中,長城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大型的線狀的軍事防禦體系,主要用來抵禦游牧民族對中原民族的襲擾。「山西所處的位置正好處於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分界線,歷史上多個朝代都在山西境內大力興建長城。」劉岩總結,這是山西保存長城數量多的一個客觀原因。
此外,從美學的角度看,長城基本都建在山頂或山脊等險要之地,長城與山互為天險,另外一方面,山脈因為長城,增添了人文歷史屬性,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張書籤,供人欣賞。
前段時間,山西廣武長城最美標誌性建築「月亮門」發生坍塌,曾經的最美標誌性景觀毀壞成一片瓦礫廢墟、令人痛心。劉岩認為,本次公布的《通知》,為我省的長城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明確了長城及其保護範圍。「作為一名文物工作者,看到《通知》發布,打心眼裡高興。」劉岩說。
※古人冬天如何給飯菜保溫?溫鼎:古人的「電飯鍋」
※因戰爭被遺棄的阿布哈茲共和國 一片蕭索
※中國公司被指監控7億安卓用戶:每72小時掃一遍
※莫奈名作《乾草堆》紐約拍出8140萬美元天價
TAG:人文地理 |
※希臘發現有2500年歷史的古城遺址
※知名學者在山西發現1500年前大夏吳兒城遺址
※廣豐社山頭遺址出土5000年前最古老瓷器
※山高54米卻是上海的起源地,擁有5000年的人類活動遺址
※北京農民12年挖遍3000平方公里山頭 尋訪上百個抗戰遺址
※考古學家發現7000年前的埃及古城遺址
※探訪雲南通海興義4000年貝丘遺址
※發現最早人類用火的地方,距今180萬年前,山西芮城西侯度遺址
※2017年鳳翔雍城血池遺址實習錄
※挖掘4000年青海地震遺址,發現一幕令人眼眶濕潤
※天山科考新發現距今2500年前人類聚落遺址
※海底發現9000年前人類遺址 生活環境舒適
※金沙十節青色玉琮 比金沙遺址「大」1000歲
※6000年大古墓遺址震驚考古界 發現戰神蚩尤墓?
※考古新發現女王墓!距今3700年歷史的金字塔遺址
※兔子洞通往700年前文化遺址
※黃龍洞遺址出土舊石器晚期人類化石,距今5-10萬年
※韓媒:4000年前的中國遺址,發現了80多名被做成祭品的女子
※山西丁村遺址發現30萬年前遠古人「燒烤」遺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