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個年輕人,一場大戰,改變了中國歷史

三個年輕人,一場大戰,改變了中國歷史

山海關之戰,32歲的多爾袞,32歲的吳三桂,38歲的李自成,三個年輕人,共同奉獻了一場改變歷史的大戰。



三個年輕人,一場大戰,改變了中國歷史


戰爭規模


清朝,全國出動,10餘萬人馬。


明朝,吳三桂4萬關寧鐵騎,2萬其他士兵,一共6萬。


大順朝,20萬大軍。

傷亡人數


清朝,多爾袞直到戰爭進入白熱化,雙方難解難分的時候才參戰,撿了個便宜,傷亡不大。


明朝,吳三桂親自衝鋒陷陣,傷亡過半。


大順朝,逃回去的部隊不多,到北京時只剩下3萬多人。


將領

清朝


多爾袞(1612-1650),是後金(清朝的前身)的開創者努爾哈赤第十四個兒子,1631年19歲參加大凌河城(遼寧凌海)之戰,1635年23歲從蒙古獲元朝傳國玉璽「制誥之寶」,1636年24歲隨皇太極參加朝鮮戰役,1640年28歲參加松錦之戰,1643年19歲1643年31歲皇太極死,掌軍政大權,稱攝政王。1644年32歲山海關之戰,一戰奠定改朝換代的歷史。


明朝


吳三桂(1612-1678),1639年擔任遼東總兵,1644年32歲山海關之戰引清兵入關,被封平西王,1659年47歲鎮守雲南,獨霸一方,1662年50歲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晉封為親王,管轄雲南貴州,1673年51歲反清,1678年66歲在湖南衡州(衡陽)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同年兵敗病死。


大順朝

李自成(1606-1645),少年時在驛站當驛卒,1628年22歲因驛站裁員而失業,殺死債主和通姦的妻子,1629年23歲投軍甘肅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任把總,同年兵變造反。1630年24歲投靠闖王高迎祥,1633年27歲在河南林縣(林州)擊敗明總兵鄧玘,1634年28歲於高陵,富平間為明總兵左光先擊敗,1635年29歲於真寧(今正寧西南)再敗明軍,迫總兵曹文詔自殺,1636年30歲闖王高迎祥被俘殺後,被推為闖王,於昭化(今廣元西南),劍州(今劍閣),綿州(今綿陽)屢敗明軍,擊殺明總兵侯良柱,1637年31歲被總兵左光先擊敗,只剩下18騎,1639年33歲擊敗明總兵楊世恩,1640年34歲於房縣被明總兵左良玉擊敗,1641年35歲攻破洛陽,殺福王朱常洵,1643年37歲在在襄陽稱「新順王」,1644年38歲在西安稱帝,建國號「大順」,同年攻入北京,迫使明朝崇禎皇帝上吊,山海關大戰失敗後轉戰各地,1645年39歲死於湖北通山縣九宮山。



三個年輕人,一場大戰,改變了中國歷史



戰爭進程

山海關自古以來就存在,商朝屬孤竹國,春秋戰國時屬燕國,秦朝屬遼西郡,漢朝屬幽州遼西郡臨榆縣。魏晉以後,山海關先後屬慕容、拓拔、符氏等少數民族氏族,隋文帝在此初置北平郡,唐朝後更名古城縣。遼國設遷民縣,金國更名為遷民鎮,元朝劃歸遼陽。


明朝初年,為抵禦元朝殘餘勢力騷擾,徐達大規模修築山海關。山海關的關城,周長約4公里,城池與長城相連,城高14米,厚7米。此後200多年,山海關防禦不斷補強,到明末孫承宗手裡,已經形成山海關防禦體系。


山海關往東北30里是中前所城,再往東北30里是前屯衛,再往東北30里是中後所城,再往東北100里是寧遠城,這個防守體系有足夠的縱深,它好似一條龍,山海關是龍頭,寧遠是龍尾,滿洲幾代人也沒有擊敗這條明朝的真龍。



三個年輕人,一場大戰,改變了中國歷史



山海關距北京380公里,距瀋陽461公里,正好在滿清都城瀋陽和明朝都城北京之間,地理位置極其重要。


山海關之戰前,明朝面對的是雙線作戰,一面對付關外的滿洲人,一面對付關內的農民起義軍,可謂苦不堪言。在這種困難的雙線作戰情況下,明朝依然能如它建國時那般擁有強大戰鬥力,一方面滿洲開國父子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至死也沒攻入山海關,另一方面農民起義軍也沒有建立長久的根據地。


1644年3月,李自成的大順軍已經攻到北京城下。


1644年3月19日,明朝崇禎皇帝在北京煤山自盡,隨後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攻佔了明朝首都北京,山海關之戰拉開帷幕。


山海關之戰,中國由北至南的四股勢力分別為:


一、東北的滿清,領導者是32歲的多爾袞,擁兵10餘萬,雄心勃勃,虎視眈眈多年,隨時準備南下入關。


二、東北與華北接壤的山海關,將領是明朝的32歲的吳三桂,有關寧鐵騎4萬,駐守邊關多年,正在為失去皇帝而左右為難。


三、北京的李自成38歲,有農民軍30萬,剛打下北京城,來勢洶洶。


四、南京的南明朝,比較混亂,暫時沒有力量參加這場戰爭。



三個年輕人,一場大戰,改變了中國歷史



李自成拿下北京之後,對明朝舊臣實行「助餉追贓」。規定哪些人在指定的時間內交納規定的銀子,助餉沒有多久就迅速發展成為了追贓,那就是不分對象,沒有數目,無限度的追要,甚至隨時追,隨地追。由助餉到追贓,是由尚有幾分理性到全無理性的過程。


李自成的大順軍,經過一番「助餉追贓」之後,很多人有了小富即安之心,勇往赴戰的士氣則低沉下來。


「助餉追贓」並沒有提高大順軍的戰鬥力,反而令前明臣子徹底絕望,同時使大順軍嚴明的軍紀、良好的軍隊作風被徹底破壞。


在金錢與殘虐中尋求最大快感的大順軍,到後來已經完全失控了。他們榨完了權貴的錢,開始任意搜刮搶劫富戶和平民百姓,搶掠變成了淫掠,強搶民女的事件也多有發生。而最著名的就是劉宗敏把吳三桂寵妾陳圓圓掠來,佔為己有,這個事件可能是改變中國歷史的關鍵事件。


一個月的時間,大順軍由一支勁敵開始墮落,戰鬥力開始下降。農民起義軍的弊病就是沒有戰略眼光,自以為打下北京就可高枕無憂,自以為打了勝仗就可以為所欲為。


北京城是這樣一番景象,那麼山海關呢。山海關已經成為孤城,吳三桂處境艱難。


3月28日,吳三桂為殉難的崇禎帝及其后妃治喪,全軍縞素舉哀。吳三桂對明朝還是有感情的,他在恩師洪承疇和舅父祖大壽都投降了滿清,能扛到如今不投降滿洲人已說明了這一點(滿洲人已經勸降了好幾年)。


李自成拿下北京後,派明朝降將唐通等人赴山海關勸降,當然不是空手去,他們帶去了黃金數千兩,白銀數萬兩,同時還帶去了一個承諾,即只要吳三桂投降,立即封侯。


此時的吳三桂,北有滿洲人,南有大順軍,他的友軍在南方幫不了他。雖然擁有當時最猛的4萬關寧鐵騎,但沒有糧草供應,鐵騎也是要吃飯的,絕對不可能為明朝獨撐危局。因此,投降是唯一的選擇,只是,投降滿洲還是大順朝,它還可以選擇一下。



三個年輕人,一場大戰,改變了中國歷史



焦慮的吳三桂在接到了父親吳襄的親筆信之後,做出了選擇,投降大順軍。吳襄的這封信,當然是李自成派人先擬好的稿子,吳襄照抄而已。吳襄的信中說投降李自成,不僅保全一家生命財產,而且不失榮華富貴,更可貴的地方是無論是李自成還是前明朝,都是漢人,天下依然是漢人的天下。


吳三桂帥軍前往北京請降,行至永平(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時,父親吳襄派來得家丁帶來了父親的信,這次是吳襄的真實想法,信中說父親被追贓勒索,家人也都沒有倖免。家丁告訴他,陳圓圓被劉宗敏掠去。吳三桂大怒,從凳子上跳起來,拔出劍大喊:「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天下人?逆賊如此無禮,我吳三桂堂堂丈夫,豈肯降此逆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典故「衝冠一怒」。


4月4日,吳三桂返回山海關,將李自成派來的守將唐通部,殺得人仰馬翻。這是吳三桂表明態度:向李自成宣戰!


隨後,吳三桂寫了一封給父親的絕交信,痛斥父親吳襄苟且偷生,有辱前朝,並表示自此信後就此斷絕父子情義,即使李自成將其千刀萬剮,火燒斧劈,也不會動搖他與李自成鬥爭到底的決心。


李自成就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了,他馬上安撫吳襄,並責令劉宗敏釋放陳圓圓,特派兩名使者前往山海關,勸說吳三桂。吳三桂直接斬殺來使,並寫下告示,昭示李自成惡行於天下。


李自成拿下北京,遠在關外瀋陽的多爾袞緊張了,他們滿清跟明朝打了幾十年的仗,一個山海關始終都拿不下來,而大順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中國北方,最終拿下北京。從今往後,滿洲人又多了一個勁敵闖王李自成,而李自成大順軍的戰鬥力至少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強大。



三個年輕人,一場大戰,改變了中國歷史



多爾袞發布全國動員令,徵調兵馬迅速集結準備進軍山海關。這是滿清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男丁70以下,10歲以上,全部從軍。另一方面,多爾袞加快招降吳三桂,命令吳三桂已投降的親朋好友都給吳三桂寫信。


4月9日,多爾袞的大軍從瀋陽出發,穿越遼河平原,向山海關進軍。多爾袞此次徵調兵馬的速度非常快,只是行軍卻慢,此時的多爾袞,並沒有決定打山海關還是打繞過山海關打北京。


吳三桂向李自成宣戰,使得李自成決定攻打山海關,在出征之前,他把前明原內閣首輔陳演等一批大臣殺掉,以絕後患。


李自成大軍浩浩蕩蕩前往山海關,他帶著崇禎的三個兒子: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以及三桂的父親吳襄,這幾個人是李自成手上最有價值的王牌。特別是吳襄,李自成要用他警告吳三桂,如若不降,屠刀就會落在父親頭上,而另外三王,則是要徹底斷絕吳三桂之念,如若不行,一併殺之,讓他的復辟計劃不能實施。


吳三桂得知李自成要來打他,緊張了,要想打敗李自成,只能向清軍借兵,借清兵,意味著什麼他也知道。滿清不會白白幫他,此後,他就要受滿清挾制,那就會有人說他是投降了滿清。這些年來,他們家族的飛黃騰達與對抗清軍有關,要是沒有滿清這個敵人,他哪能有如此成就!此次投清,不但是做了漢奸,更會令以往所有的努力都化為烏有!


清軍對投降的明朝將領如何呢?洪承疇松山大戰,殺掉滿清很多將領,可是如今他投降了,成了人人敬仰的洪先生,他的家人安然無恙;還有舅父祖大壽,當年寧遠之戰,他與袁大帥一道,用紅衣大炮炸死了後金大汗努爾哈赤,那可是皇太極、多爾袞的父親,此仇不共戴天,但滿清是如何做的?他們招降了祖大壽,錦衣玉食,封妻蔭子,清室對待降將,竟優待如此!吳三桂不禁想起了皇太極,此人生前極愛我之才,我若投降,後人想起前大汗之言,誰能動我?



三個年輕人,一場大戰,改變了中國歷史



吳三桂寫了一封信給多爾袞,兩個事情,一是借兵,但是以 「亡國孤臣」的名義,以圖明朝「中興」為大帽子,請多爾袞出兵共剿李闖;二是提出劃疆而制的方針,提倡成立南北政權,山海關還是歸明朝,以山海關為界,清朝為「北朝」,與「明朝」獨立。


吳三桂的這封信頗費苦心,他在信中一再申明,此次是借兵不是投降,他自作主張劃疆而制,但仍然把住山海關不放,其意圖還是為著北京的,他對清軍仍有忌憚之意。


吳三桂雖然在信中給自己留了後路,但多爾袞卻是何等之人!吳三桂的這個決定,對他來講當然是個好消息,但中外的政治家都明白一個道理——「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對多爾袞來講,行進路程只有一條,那就是攻下山海關,直搗北京。


多爾袞深知,自明與清交戰以來,因為山海關的存在,自己的先祖們數次進犯北京不得不要繞道費很多周折,也因此數次無功而返,這一切實在是因為山海關的位置太重要了。此次難得山海關守將吳三桂有投誠之意,此刻奪取山海關就是進攻北京的最佳捷徑,不趁機下手,還待何時?


多爾袞還給吳三桂回了一封信,這封信中許諾將來吳三桂投降後,一定加官晉爵,恩澤子孫,是一封安撫之信。


4月19日,李自成的軍隊到了山海關附近。李自成的軍隊從北面的燕山到南面的渤海排成一列,綿亘二三十里,由山海關向下望去,軍隊旌旗招展,軍馬嘶鳴,氣勢驚人。


吳三桂很著急,李自成軍隊是自己的數倍,武器也很先進,北京最高級的火炮都被李自成給運了來,要想守住山海關,幾乎沒有可能。吳三桂派人去李自成軍營詐降,以拖延時間。


4月20日,吳三桂發現多爾袞的清軍並無實質性的突破時,發出了第二封信,還是兩個事情,一是借兵,這次把清軍稱為義軍,幫助明朝「救民伐暴」,二是劃疆而治,成立南北政權,以山海關為界,清朝為「北朝」,與「明朝」獨立,山海關歸北朝。


多爾袞收到信後很高興,按照吳三桂的說法,山海關歸滿洲人,等於是說滿清王朝的疆域歷史性的開拓到了關內,並且隨時可以入關南下。多爾袞由慢行軍變急行軍,4月20日抵達山海關北面,將軍隊駐紮在北門30里外。同一天,李自成的軍隊抵達山海關南面。



三個年輕人,一場大戰,改變了中國歷史



李自成的先鋒部隊到達山海關南門,迎接他們的不是投降的吳三桂,而是4萬關寧鐵騎。他們如一面屏風,堵在南城牆外,大順軍先鋒部隊剛一靠近,箭如雨下,炮聲隆隆,山海關之戰正式拉開帷幕!


吳三桂是這麼部署的,山海關里6萬將士,2萬當地民團組織的鄉勇和士紳們組織的地方武裝負責守城,4萬關寧鐵騎到城外輪番出戰。鄉勇和地方武裝畢竟不是正規軍隊,守城還勉強可以,主動進攻時不行的。關寧鐵騎相對於大順軍以步兵為主的部隊,機動力和殺傷力都是有優勢的,一定要把關寧鐵騎放到城外才能充分釋放這些優勢。


於是4萬關寧鐵騎到城外輪番出戰,城外的關寧鐵騎保持在2萬左右,而大順軍一共有20萬。2萬對20萬,雖然關寧鐵騎單兵作戰能力強,但敵不過大順軍人多,激戰一天損失幾千號人,但順軍傷亡則上萬。



三個年輕人,一場大戰,改變了中國歷史



4月21日,雙方全面開戰,城裡城外,兩軍以炮相攻,隆隆炮聲,久久不絕,而地上屍骨累積,雙方損失,都非常的大。大順軍的一些部隊甚者登上了山海關的城牆,但還是被趕了下來。4月21日晚清點人數,4萬關寧鐵騎傷亡過半。


4月22日凌晨,多爾袞到達到離山海關只有四五里的歡喜嶺,仍然按兵不動。中午,多爾袞派手下第一謀士范文程去拜見吳三桂,讓吳三桂投降。范文程是何許人,他是漢人,但對付漢人的手段空前絕後,殺袁崇煥,招降洪承疇、祖大壽,幫皇太極統一皇權,為多爾袞制定戰略方向,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果然,他出馬,吳三桂當即表示,馬上拜謁多爾袞。


歡喜嶺上,大明帝國的英雄吳三桂面對簇擁而來的多爾袞,低下了曾經高貴的頭。吳三桂提出雙方打退大順軍以後,以黃河為界,劃江而治,共分天下,效仿當年南宋與金的舊事。


這是吳三桂最後的底線。後人多以此次會晤後,認定吳三桂已經成為漢奸,其實不然,在這裡,吳三桂提出了幾個條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尋找到崇禎的太子,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權;然後是以黃河為界,以北歸清,以南歸大明,兩國通好,互不侵犯;這兩個條件,依然有復辟的性質,並非完全的出賣主權,說吳三桂賣國,這個說法今天看來很難成立,當此情勢,國已不國,其實這個國吳三桂賣與不賣,都不再重要。而這兩個條件,基本還是有利於明王朝殘餘勢力的,吳三桂此時用的是「曲線救國」的手段,降清之意,尚未明顯。但維護自己道德底線的用意,卻再明顯不過。



三個年輕人,一場大戰,改變了中國歷史



多爾袞痛快的答應了吳的要求,當然,能否兌現,他自己早已經心裡有數了。接著,多爾袞提出了他的要求,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與大順軍裝束甲仗相似,無法辨認,恐致誤傷,要吳三桂命令其將士剃髮以相區別,並要按照滿族習俗,訂立正式盟誓。這個要求真的很過分,剃髮,不就說明是完全投降嗎,但吳三桂只能黯然接受。


吳三桂回到山海關,馬上下令:開城門。山海關的東門開了。過去,東門面對遼東方向的清軍,從來沒有這樣洞開過,如今,東門大開,多爾袞的軍隊魚貫而入,最先進關的是兩路先鋒兵,左翼是英王阿濟格,統萬餘騎兵,從北水門入;右翼是豫王多鐸,統萬餘騎兵,從南水門入。多爾袞自率主力三萬餘騎兵殿後,從關中門入。而剩餘的部隊為安全起見,仍留在駐歡喜嶺待命。


山海關城門大開,瞬間,一彪人馬已經飛馳而至,吶喊聲中,飛馳殺人石河,領頭的居然是吳三桂本人。吳家軍如同瘋了一樣,發起了第一輪強攻,李自成在高處指揮,大順軍迎頭直上,名將劉宗敏也成為馬上先鋒,領軍跑到最前面。


這是石河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一場血戰,在吳三桂親自統率下,吳家軍「以一當百」,大順軍同樣的勇武不可抵擋,兩軍實力相當,只頃刻間就殺得血流成河,屍堆如山。吳家軍衝破了大順軍的右翼,打開了一個缺口,但緊接著,如同潮水的漲退一般,大順軍又補上了這個缺口,將吳家軍殺得人仰馬翻。大順軍隊人數實在太多,殺了一批,又上來一批,有如海浪衝擊般無窮無盡,殺到片刻,關寧鐵騎死傷甚多,體力漸漸不支。



三個年輕人,一場大戰,改變了中國歷史



多爾袞大部分軍馬已經進駐關城,這時山海關城內已經一片混亂,直聽得殺聲震天,炮聲不斷,百姓驚惶失措,東躲西藏,戰場上的炮彈飛丸,有很多已經射進城裡,打在了民居與附近的廟堂之上,百姓一片驚慌,呼喊之聲不斷。清軍聽得這陣勢,群情激奮,戰鬥的慾望雄雄火起。


不過多爾袞自有分寸,他熟練多年兵法,當然知道「坐收漁人之利」的道理。吳三桂拚死出擊,多爾袞正好以逸待勞,抓住大好的時機。


多爾袞站在城頭,觀看大順軍已經以合圍之勢將關寧鐵騎包在中間,但吳三桂勇悍,竟然在這個情況下依然章法有度,作風頑強,多爾袞對身邊急欲出戰的諸貝勒、貝子及眾將說:「吳三桂厲害,李自成更強,你們不要著急,此時躁進,未免太早。」


戰鬥從上午一直打到了中午,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已經疲倦不堪,而大順軍也已鏖戰半日,處於疲憊狀態,但倚仗人多,合圍之勢終見效果。此時多爾袞下達進攻令,蓄銳已久的清軍刀槍並舉,箭矢如雨,大順軍措不及防,本來是合圍吳三桂的,此時反被合圍。李自成見清兵來攻,知此戰已不可能獲勝,慌忙帶著少數人馬撤退。



三個年輕人,一場大戰,改變了中國歷史



山海關之戰,是明、清兩個帝國更替的關鍵性一戰,也是李自成大順政權由勝利轉為失敗的轉折點。從此,大順王朝走上了結束之路,大明則再也沒有翻身機會,大清帝國開始走上正軌。這一戰,最大的贏家是多爾袞,最大的輸家是李自成,而起了決定因素的是吳三桂。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長眼量 的精彩文章:

三國亂世後,中國還剩多少人?只有13%,你信嗎?
中國史上的神級鑄劍師,每把寶劍都有一段傳奇
用一千多頭牛收復國家,這個小官臨危受命神逆轉
清朝唯一異姓王爵位可傳子孫,卻連出兩代草包
此君主看似喜旅遊,其實是在策劃這場精彩對決

TAG:風長眼量 |

您可能感興趣

一場大戰,三個年輕人,改變了中國歷史
一場大戰,三個年輕人,改變了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上六大名妓,一個睡了皇帝,一個改變歷史
六個成語,六場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
中國古代若這五人不死,歷史必將改變,一個比一個牛
改變世界歷史的九大著名海戰,中國參加了兩場
改變世界歷史的十大名人:中國佔四位,第一在中國
中國最牛的兩個省,牛人太多,改變中國近現代歷史
這四場宴會,譜寫著中國千年歷史的改變
那一年,他成為無數中國人的驕傲,改寫了中國的歷史!
他救活一個少年,從此改寫歷史,中國又稱雄世界二百七十年
歷史上的今天:一個暴虐少年加冕,他讓一個小國走向超級大國
中國歷史上十個最猛大忽悠,第一個就亮了!
中國歷史最知名的大美女,這個省竟佔了一半!
世界歷史上面積最大的十個國家,中國有3個,6個深刻影響了中國
這個被人設計下的「一夜情」,改變了中國歷史
美國人眼裡世界歷史上最具有影響力的五大戰役,中國僅一場在列
中國歷史上的幾個周朝,第一個很偉大,最後一個很污
中國歷史八大千古冤案,最後一個是他
中國歷史上的五大屠夫,第一名坑殺了整個國家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