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生死突圍:記者眼中的那群人

生死突圍:記者眼中的那群人

生死突圍:記者眼中的那群人



圖片來源:pexels

和方小敏的接觸源於偶然。那時我正著手做一個關於癌症患者自救的選題,一條朋友轉發的求助信息讓我突然注意到這個年輕的癌症患者。


「我不是怕死,只是不甘心。」聽越來越多的患者及家屬傾訴後,我才發現方小敏的這句話,似乎變成了一句通用語句。無論長幼,不管貧富。當巨大的痛苦撲面而來,突圍,抗爭,挽留生命,成了這個群體不顧一切的訴求。


而更好的求醫用藥環境,則是他們期望的核心。因為從拿到確診報告那一刻開始,他們即被推上了一場艱難的計時賽。


生的可能

大概方小敏做夢也想不到,一流大學計算機專業科班出身的他,會在「尋找」這件事上寸步難行。而恰恰這個難題,事關生死。


站在30歲的門檻上,命運送給方小敏的第一份禮物,是一份沉甸甸的「審判書」。2016年春節,來自上海市肺科醫院的確診報告,驗證了他之前種種的不安。左肺下葉腺癌IV期胸膜轉移,來勢洶洶的噩耗,比籌備中的婚禮,早一步到來。


「2014年年底,咳嗽的痰里發現有血絲,當時我就有點害怕,還特意預約了專家號,醫生說沒事,我也就放心了。後面因為工作忙,直到去年七八月才引起重視,那時已經出現胸水了。」和大部分肺癌患者一樣,方小敏也成為肺癌早篩難局的「犧牲者」,待到確診報告出爐,癌細胞已發生轉移。


簡短的網路交談中,方小敏連說了幾個「沒辦法」。化療效果不佳,沒辦法,只能轉而在靶向葯處尋找希望;基因檢測結果顯示,自己的基因突變全國罕見,國內已上市藥物沒一款有效,沒辦法,只能以更高昂的代價境外尋葯;工作沒幾年,剛剛還清助學貸款,家庭經濟拮据,沒辦法,只能抱著為數不多的籌得款尋找救命稻草。


讓方小敏難以釋懷的是,希望與絕望混雜的焦灼。社會捐款和親友關懷讓他打消了放棄治療的想法,而重燃的希望卻在異常艱難的尋葯過程中被一點點磨滅。

生死突圍:記者眼中的那群人



圖片來源:pexels


方小敏要用的靶向葯,在2011年8月和2012年2月,分別被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和歐盟委員會批准用於治療晚期轉移性或不能切除的黑色素瘤。然而,由於尚未通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審批程序,該葯在國內上市時間仍懸而未決。而因為基因突變的個體特殊性,方小敏的病在國內沒有其他替代療法。也就是說,找葯,是他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有經濟能力的患者,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出國診治或高價代購。而對於家徒四壁的方小敏而言,唯一能做的則是通過網路不斷尋葯。

為了找葯,方小敏搬離工作所在地上海,在父母東莞小鎮開的一家三輪車修理行暫時住下來,以便聯絡香港和台灣的藥局購葯。「上午剛剛談好價錢,下午就來電說價格看錯了,一盒又漲了五千。還有一個百度來的藥販子,號稱是醫生,一次必須買三盒,還堅決不支持退貨退款。」暗箱里的交易,每一單都讓方小敏倍感不安。


一方面,藥品的價格被炒高了數倍,每月用藥的開銷近七萬元。另一方面,因為不能當面交易,無法驗證賣家的身份,藥品的質量堪憂。


為了讓有限的籌款支撐盡量長的「不可預期」,方小敏不得不減少藥量,「多拖一天是一天」,藥效自然打折,病情反反覆復,「就聽天由命吧。」


找錢尚有親朋的援助,找葯卻成了處處陷阱的迷宮。明明生機就在那,卻看得見摸不著,這個年輕患者的不甘,就這樣一次次被放大。

直到我在廣州東莞的小鎮上見到方小敏,他還是沒能找到合適的供葯渠道,而逐漸出現併發症的他,似乎很難再等到藥品在國內上市的那一天。


愛的能力


除了患者本人,極度無助的還有另外一個群體,患者親屬。


對於肺癌,從一無所知到信手拈來,姜作忱只花了不到半年時間。


如果不是2010年母親患癌的那記「晴天霹靂」,姜作忱此時也許還在向著自己的富豪夢,馬不停蹄。而在採訪中侃侃而談的姜作忱,也許不會像現在這般篤定。圍繞母親患病、治病、尋找奇蹟的幾年,讓他深刻感受到,愛,不僅僅是表達,更需要能力。


肺腺癌、晚期、腦轉、骨轉、骨髓轉,當時每一個字眼在姜作忱看來都陌生而絕望。「醫生說能過三個月就是奇蹟,而我滿腦子只有一個念頭,我不能失去媽媽,我一定要把她挽留住。」

生死突圍:記者眼中的那群人



圖片來源:pexels


在此之後,外表斯文的姜作忱開始了近乎瘋狂的救母之旅,嘗試有希望的一切途徑。「我是工科男,完全不知道醫學的門向哪邊開。我把我能找到的所有文獻都看了,花很多錢找信息,跑到印度、古巴買葯,耐葯了就又找半成品的原料葯自己加工。」


為了自製原料葯,他在三伏天里自己搭建半無菌環境,門窗緊閉,關掉空調電扇,戴上口罩、帽子和橡膠手套,用醫用天平秤藥粉、裝膠囊。「大概裝十顆膠囊,身上就已經跟蒸桑拿一樣汗流浹背。」


因為醫院不能用患者自行採購的藥物,姜作忱自己在家給母親做化療。用土豆、山藥甚至自己的胳膊練扎針,把家儼然變成一間小型醫院。


正如姜作忱在2013年註冊的公司名稱,「我要奇蹟」,母親留住了。醫生所說的「最多三個月」,如今已在他竭盡全力的挽留下,安然延長到六七年。


而這段經歷也讓他看到了一個群體的悲愴。姜作忱向我坦言,對於幾近「無知」的患者而言,治療過程中的弊病甚至可能成為信心崩塌的一枚催化劑。「起初什麼都不了解,只能大量加患者QQ群,太多廣告充斥,感覺真的無所適從,每個人說的都像是救命稻草,卻又無從判別,甚至可能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不僅如此,過度診療,缺乏情感支持,患者對醫療機構的不信任,醫患信息的不對稱……站在嚴重失衡的信息天平弱端,患者和家屬需要邁過的坎,太多了。


正因如此,診治過程中種種的不成熟,賦予了姜作忱一個新的夢想,「見過了7000多個病友和家屬,我覺得這個群體太需要被關注了!我必須做點什麼,改變點什麼。」


如今,姜作忱致力於經營「抗癌衛士」患者社區,而其中有70%的用戶即是癌症患者家屬。姜作忱期待,後來者能更好地「武裝」,不必再和他一樣站在醫學的門檻前無所適從,讓防病和治病都有跡可循。


社會的溫度


政、企、研全方位突圍,終能讓冷冰冰的醫療,更有溫度。


身患白血病的張小雨在公開演講中說,因為化療,吃進去的東西馬上會吐出來;眼前常常一片黑;耳朵突然失聰;骨頭痛到要撞牆;因為藥物副作用,心跳超過146下;半夜的搶救,渾身插滿管子。「然而看著身體,每一個毛孔,每一寸肌膚,都告訴我,我要活著,心跳告訴我,不要放棄我。」


求生,不僅僅是生命的本能。不會放棄的,還當有整個社會。

生死突圍:記者眼中的那群人



圖片來源:pexels


事實上,這場與癌症的抗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報告,僅2015年一年,中國就出現近430萬癌症新發病例,因癌症致死病例超過280萬,同比增加約27%。


龐大的患者數量背後,卻是極低的生存率。以北京為例,2015年《北京市衛生與人群健康狀況報告》顯示,北京市居民的惡性腫瘤死亡率已連續八年位居全市死亡率榜首。


而相較於發達國家,國內目前的醫療條件與制度環境還相對有限,放、化療仍然佔據主流地位,採用精準治療的患者比例尚不及發達國家的一半,中國大陸僅有少量靶向藥物獲批上市,最新治療藥物的上市時間滯後三至七年,受制於此,本土醫藥創新能力嚴重不足。


所幸的是,壓抑許久的救治環境,正在緩緩升溫。


今年6月,國家癌症中心聯合各省級癌症中心、腫瘤醫院、GE醫療等機構和企業,共同發起「中國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行動」,以低劑量螺旋CT為切口,突破技術與財政雙關,開啟我國肺癌早診篩查的標準化之路。少一些諸如方小敏這樣不幸的診斷失誤「犧牲者」,指日可待。


8月26日,中共國家食葯監總局黨組關於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表示,新葯創製存在「註冊審批時間長、效率低,積壓藥品註冊申請」等問題,並要求完善以臨床療效為導向的審評制度,選擇藥物研發最為活躍的「腫瘤」和「心血管」兩大適應症開展為期一年的適應症團隊試點工作,開展集中審評。創新葯審批關口,釋放出越來越明確的積極信號。


伴隨著政策破冰,以及各省大病醫保談判問題的突進,制約創新葯發展的瓶頸得到疏通,國內本土創新葯的未來日漸明朗。


此外,跨國葯企加緊布局,生物葯正在從研發走向診治的前台,而製藥外圍企業也集聚創新能力,助力推動創新葯研發與上市。以GE醫療為例,通過模塊化生物製藥整體解決方案KUBio,生物製藥核心廠房的建設、裝修和設備搭載被前移到工廠,這種類建築產業化的做法,能節省近一半的建造成本,工期也從三年縮短至18個月,讓創新葯的生產與上市大大提前。


中國正成為全球生物葯增速最快的市場之一,與此一同帶來的,還有中國千萬癌症患者大軍的希望。衛生管理部門、醫療機構、行業專家以及相關企業的不遺餘力,讓賽道愈發通達。


我曾在許多患者的腕上看到過祈求轉運的飾物,而拋開精神寄託不談,我想他們更需要的,是一個戮力同心的時代。


-end-

生死突圍:記者眼中的那群人 點擊播放 GIF/12K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點 的精彩文章:

你是否按規定服藥,手機上的殘留分子將會告訴你答案
全球尋找「美小護」
「精準醫學」參與者的商業邏輯是什麼?
虧損在增加,可為什麼說在線問診第一股的好日子已然不遠
因爽身粉致癌被罰4.7億?強生:我真的不服!

TAG:健康點 |

您可能感興趣

人民日報記者眼中的黃大年:他為何如此讓人感動
記者被懟到懷疑人生,這些明星簡直是採訪界的清流!
中國記者講述戰地生活:剛還聊天的同行轉眼被炸死
慰安婦生下日軍娃,孤苦一生,記者問:你認為你是那國人?
義大利萬眾敬仰的人物,一記者人身攻擊他,第二天就遇刺身亡
美女記者得怪病,家人以為是中邪瘋了,醫生用一張圖救了她
嚇人!日本女生稱家裡的娃娃很邪門,於是請來靈異記者
陳冠希怒懟記者,自稱爛人希望記者播他最壞的一面
這次陳冠希真的生氣了!反拍女記者,自嘲:我是個爛人來的
記者來到這個老人家中吵著要看他的頭髮,結果傻眼了
這群記者人肉出了特朗普生意帝國的黑幕
一位退休老記者的詩歌人生
倫敦大火記者對逃生男孩的提問讓人呆住,難道這是新的幽默法
民國著名記者黃遠生是孫中山下令刺殺的嗎?
外國記者眼中的中醫竟是如此的神奇?!
「山寨記者」回憶:眼睜睜看著真相和屍骨被掩埋「有故事的人」
美媒記者曝猛料:大選當天,一位俄領館人士離奇身亡
為了讓人們知道真相,戰地記者冒著受傷和死亡的危險穿梭於戰火中
范冰冰小心了,這些記者抓拍得讓你懷疑人生,李晨看了估計想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