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20幀《比利·林恩》,讓我們重新審視戰火中的人道

120幀《比利·林恩》,讓我們重新審視戰火中的人道

2016年11月11日,除了「雙十一」,李安的新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正式上映。然而全球只有五個電影院能夠看到120幀全格式的劃時代電影高科技,李安又一次給我們帶來了驚喜。

120幀《比利·林恩》,讓我們重新審視戰火中的人道


影片中,從伊拉克反恐回國的B班士兵林恩和他的戰友們,成為了英雄,受到萬眾矚目。記者採訪他們,林恩的情感複雜,他這樣說道:「一群人慶祝我這輩子最糟糕的一天,這真是太奇怪了」。記者們採訪的英雄事迹,是林恩失去摯愛戰友的痛苦記憶,是自己不得不殺害另一個活生生的人類的真實事迹——儘管那個人是敵人。


林恩表現出了戰火中的人道。士兵並不是一個殺人機器,哪怕勝利,依然有血肉的犧牲。這才是真真正正的「人」。


2016年8月28日至11月30日,首都博物館正在舉行展覽「戰火中的人道」。

120幀《比利·林恩》,讓我們重新審視戰火中的人道


二戰結束以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被指責沒有幫助納粹集中營中的受難者。對於未能拯救數十萬人的生命一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1946年就其在德國集中營內的行動發表了一份白皮書。20世紀80年代初,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委託一位獨立的歷史學家對這段歷史悲劇進行研究。如今,此事被公認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歷史上的最大失敗。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受到了指責:為什麼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沒有探視納粹集中營?它有意無意地放棄了中立而被納粹德國利用。


有時候,沉默也是有罪的。


胡適說:「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南非總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納爾遜·曼德拉說:「《日內瓦公約》一直以來都在強有力地提醒著我們負有彼此關懷的共同義務。」


彼此關懷,這是戰爭中的人道。


同樣是戰爭,194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卻發生了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一名英國士兵因為一幅呈現「基督復活」的藝術傑作,而拒絕發動戰爭。這個非凡的例子讓我們相信,美的力量強過戰爭定律、仇恨和怨毒。美是能救世的力量。戰爭中的人道讓我們看見了人性的光輝。

120幀《比利·林恩》,讓我們重新審視戰火中的人道


皮耶羅德拉弗朗西斯卡《基督復活》


二戰期間,當盟軍一路掃蕩義大利,直逼由德軍佔領的聖墓鎮時,一名年輕而飽讀詩書的陸軍軍官,他做了一個讓所有人瞠目結舌的舉動,這個舉動讓他成為了英雄,他的名字是安東尼克拉克。在安東尼和他所屬的炮兵連向聖墓鎮炮轟時,他想到了小說家赫胥黎在作品中的描述:「它光滑燦爛地,聳立在我們眼前時,是世上最偉大的畫作」。而這件被譽為世上最偉大的畫作的作品,就在聖墓鎮,它便是《基督復活》。安東尼下令停止了炮轟。


這是一個藝術拯救人類的真實事件,藝術的力量竟比戰爭的力量還要強大。藝術的力量是美育的力量。美育能夠喚醒潛伏在我們心中善的種子,而美育的缺失,會讓人變得麻木,甚至在世故里迷失人最本真的快樂。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曹文軒說:「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

北大校長、教育家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


北大才女尹珊珊在《我們最大的宗教:拜物教》一文中這樣寫道:「因為過於缺乏藝術審美教育,甚至藝術教育在我們這裡是被打壓和無視的,以至於拜物教在生活中就呈現出更加兇猛的生吞活剝能力,它是會踐踏人類尊嚴的一種生活方式。」


我們缺乏美育教育,在我們的價值觀里,「美」是無用的。真正的美是心靈的愉悅。失去了對美的感知,我們也失去了最本真的快樂。同「美」一樣,「快樂」恰恰也是這個世界上最沒用的東西。既不能果腹,又不能禦寒。然而,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我們所有行動的內部動機都是追求快樂,只有快樂的事情才能長久。忽略了真正的「快樂」,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難以長久。


無用方為大用。


是什麼使我們生而為「人」,而不是一蟲一獸,或者一草一木?什麼是「人生」?什麼又是「生命」?


讓我們來看一下「生命」的科學定義:


生物學家將「生命」定義為核酸和蛋白質等物質組成的分子體系,具有繁殖、生長發育、新陳代謝、遺傳變異和應對外界刺激等特性。物理學家則認為生命的演化有著從無序向有序發展的趨勢,生命體是一個不斷從外部引入負熵以維持內部有序狀態的開放系統。


從生物學家和物理學家的定義中,我們看不出「人生」與別的生命有什麼區別。再讓我們來看一看「生命」的哲學定義:


是什麼讓多種分子構成的複雜體系協同運作?是什麼給物質構成的軀體注入靈魂?哲學家們認為生命是生物所表現出來的生存發展的意識與能力;生命是一種自我更新,存在著自己的運行軌跡。


從生理構造來看,我們人類與別的物種毫無差別,都是核酸和蛋白質等構成的分子體系。而「意識的覺醒」,讓我們生而為人。


宮澤賢治有一首著名的詩歌,鼓舞了很多人:


不畏雨 不畏風


也不畏冬雪


和酷暑


有一個結實的身體 無欲無求


絕不發怒 總是平靜微笑


……


大家喊我傻瓜 不被讚美 也不受苦


我想成為 這樣的人


——宮澤賢治《不畏風雨》,程璧 譯


日劇《重版出來》中,出版社社長久慈出身貧困,沒上過高中,對未來也不抱任何夢想。母親拋棄他以後,他沾染了賭博和盜賊的惡習。後來,他到東京打工,想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在東京,一本打動了他心靈的詩集使他走上了出版人的道路,這本詩集便是宮澤賢治的詩集。


他這樣說道:「就生存而言,書籍也許並不是必需品。即使不讀書,或許也能繼續生活下去。但是通過一本書,人生也許能得以改變。或是能有人得到救贖,所以,我想盡我所能,把更多的書籍傳送給讀者。」


書籍,本質上是價值觀的載體。它是美育的使者,我們需要閱讀,好的書籍能夠給我們帶來啟發,喚醒我們沉睡的靈魂,讓我們發現自我,聽到內心深處真正的聲音,尋找到人生的「意義」。「意義」,這是蟲獸們不會去尋找的一個辭彙,是我們人類獨有的。霍姆斯有一句名言:「靈魂的慾望是命運的先知」。


當我們找到人生的「意義」,我們生而為人,即便「不被讚美」,我們也能夠像一個真正的人那樣生活著,而不是任由外界的價值觀來踐踏我們身為人類的尊嚴,從而被動地成為金錢的俘虜,忙忙碌碌卻並不快樂。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美學家李澤厚在《論語今讀》中是這樣記這句話的:吃飯是為了活,活卻不是為了吃飯。吃好飯、居處安逸,並非「君子」活的目的。


這是一個「修身」的過程,君子在乎「仁」,「仁」即「人」。培育真正的人,煥發人性光輝的「君子」,是我們自古而來的傳統,是我們的文明,我們的根。有人說,理解教育,才能理解中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有著優良的教育傳統,而教育的核心,一言以括之,不過是《大學》所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推薦書目


宮澤賢治《不畏風雨》

120幀《比利·林恩》,讓我們重新審視戰火中的人道



《不畏風雨》這首詩歌是宮澤賢治去世後弟弟在整理其遺物時發現並公佈於世


它幾乎成為現代所有日本人都誦讀過的一首詩歌


全書中英雙語,譯者皆用新的視角自然展露賢治質樸坦蕩的心靈,接近賢治所期許我們成為的新人


奧利維耶?塔萊克《兩個小兵》

120幀《比利·林恩》,讓我們重新審視戰火中的人道



牆的這邊,一個小橙兵;


牆的那邊,一個小藍兵;


不管雨天、雪天,白天、黑夜,


他們你觀察我,我觀察你,


始終不敢靠近;


下雨,下雪,四季變換,


直到有一天,


來了一隻奇特的小鳥!


他們因為小鳥碰到了一起,


緊張恐懼……


一本為孩子講述差異,


引導孩子接納不同;


關於戰爭與博愛,


譴責戰爭的荒謬的幽默繪本。


書封及內頁還帶有巧妙的模切設計,


使故事更具吸引力。


才華橫溢的法國插畫家


用圖畫講故事的幽默無字繪本


帶給孩子樂趣、想像和思考


佐藤忠男《炮聲中的電影》

120幀《比利·林恩》,讓我們重新審視戰火中的人道



首部中日電影交涉史,顛沛流離的命運哀歌。


回望東北「滿映」,上海「孤島」,戰後香港 ,被戰爭湮沒的電影與電影人。


埃曼努埃爾·吉貝爾《阿蘭的戰爭》(全三冊)

120幀《比利·林恩》,讓我們重新審視戰火中的人道



【第一冊】:


美國青年阿蘭·科普在十八歲那年應徵入伍,被捲入了時代的洪流。他在美國接受訓練,先後做過坦克通信兵、無線電教員、巡邏步兵和偵察車炮手,兩年後被派往歐洲戰場……


【第二冊】:


在「二戰」的最後兩年里,阿蘭先後隨軍到達法國、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等地。他仍然沒有成為英雄,在整個戰爭期間只發射過一次大炮,炸掉了一間空屋;但他一如既往地懷有好奇心、善於觀察,帶我們去見識一些有趣的人和事。


【第三冊】:


阿蘭退役了。不再適應美國生活的他重返歐洲。機緣巧合下,他與戰時認識的友人或重逢,或重建聯繫,於是前兩部中的人物故事都有了結局,他自己的生活也趨近尾聲。阿蘭對生命、藝術、友誼的思考都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埃曼努埃爾·吉貝爾《攝影師》


1986年7月,迪迪埃告別巴黎,開始了他人生中首次重要的拍攝任務:跟隨無國界醫生的一支團隊,深入正處於蘇聯侵略軍與當地民族抵抗勢力交戰戰火中的阿富汗。在為期五個月的艱險旅程中,他用鏡頭記錄下了一些男人和女人的長征:他們努力修復著被別人所摧毀的……

120幀《比利·林恩》,讓我們重新審視戰火中的人道



20年後,法國漫畫家埃曼努埃爾用畫筆重構了這場驚心動魄的經歷,以漫畫和照片交叉敘事的方式,創作出這本紀實題材的圖像小說回憶錄。在這部笑與淚交融的歷史文本里,你會看到一個完全不同於你想像的阿富汗,以及那些在個人命運與地緣政治交匯的特殊歷史背景下不為人熟知的文化衝突、種族信仰、情感糾葛、人性掙扎……


黃藝峰《南京》

120幀《比利·林恩》,讓我們重新審視戰火中的人道



1937年,一位中國無名長官和他的部下小陸,被撤退部隊遺忘在戰火紛飛的南京城中,前往挹江門是他們活下去的唯一選擇。然而,「戰士」的職責卻讓這條求生之路變得異常艱辛。


一邊是對瀕死戰友和孤苦百姓的愛莫能助,另一邊是對日軍殘暴罪行的怒火中燒,內心中人性的天平不斷地在「生存」與「責任」間上下搖擺。


這位無名長官和年輕的小陸,最終是否能活著到達挹江門?


當這場逃亡之路幾近尾聲,「活著到挹江門」還會是他們二人最終的願望嗎?


塔蒂《戰俘營回憶錄》

120幀《比利·林恩》,讓我們重新審視戰火中的人道



作者化身為一個小男孩,跟隨父親勒內·塔蒂重新經歷了一段家國歷史和個人遭遇:


從公務人員到機械師軍人,從「最偉大的法蘭西」一團混亂的部隊到「偉大第三帝國」的Stalag ⅡB戰俘營,父親從天堂走進連地獄都不如的境地,徹底地經歷了「該死的戰爭」的洗禮。


作者的妻子為書作序,兒子搜集資料,女兒負責上色。本書是塔蒂的家族歷史,是160萬戰俘故事的縮影,也是一份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獨特記錄。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後浪 的精彩文章:

一筆一畫無限可能《創意禪繞畫》
11月新書預告 童書
20世紀留學潮與現代中國的命運
後浪圖書×陝西歷史博物館
家族的小歷史,中國的大歷史《祖先》

TAG:後浪 |

您可能感興趣

影像中的戰火:這是16年前的9·11
170815《秦時麗人明月心》今晚戰火繼續 第三、四集預告搶先看
1840年將侵略戰火燒向中國的貪婪女人
新英雄登場戰火重燃《巔峰戰魂》今日12點二測
世界的1991年:戰火、動蕩,還有很嫩的特朗普!
《雷神3》全新預告曝光,雷神大戰火焰巨人
2017CCPC戰火重燃,車圈王者榮耀27號克拉瑪依見
美媒臆想2028年中美南海開戰 戰火蔓延全球
在中東熊熊戰火中生活了874天
小組賽D1看點:S7戰火再燃,LCK首日全勝
戰火中,一周內敘利亞22名兒童身亡
百餘年建置史上為數不多的戰火,1914年日德戰爭之後的青島
絲綢之路最古老的「終點城市」,被2012年的敘利亞戰火毀滅
170726《建軍大業》距上映還有一天,期待戰火洗禮男子漢!
二戰,最聰明的國家:參戰只有4年,死亡人數32萬,國土無戰火
全長1150mm 重10公斤 5百發每分鐘,二戰火力最強機槍
《魁拔3》戰火中爛漫的詩篇
《使命召喚14:二戰》季票獎勵公開 重回戰火紛飛的法國小鎮
重返阿勒頗,我戰火中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