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左右國民黨行政的政學系前身—歐事研究會,一個「三無」鬆散集團

左右國民黨行政的政學系前身—歐事研究會,一個「三無」鬆散集團









立即打開

左右國民黨行政的政學系前身—歐事研究會,一個「三無」鬆散集團

國家人文歷史

國家人文歷史

原創

關注

文|周渝

1946年7月,周恩來與一位美國教授談話,對國民黨的權力結構進行分析,他認為蔣介石雖然有最終決定權,但他並非獨立,而是受下面各集團的影響,其中「黨務操在CC系的手中,財務操在宋、孔的手中,軍事操在黃埔系的手中,行政方面則政學系的勢力較大」。在周恩來的分析中,政學系在國民黨內與其他派系鼎足而立,地位舉足輕重。那麼,政學系是怎樣產生的呢?核心人物又有哪些呢?

左右國民黨行政的政學系前身—歐事研究會,一個「三無」鬆散集團 1913年3月, 孫中山(前中)、黃興(前左二)、戴季陶(後左二)等人,與日本企業家在上海的橫濱正金銀行商討集資討伐袁世凱等問題

與孫中山分道揚鑣組成「歐事研究會」

自1928年建立全國性政權後,國民黨內部林立的派系中大體可歸為兩類,一為反蔣派,二為擁蔣派。20世紀30年代前期,以黨內汪精衛、胡漢民及地方實力派桂系、粵系是最為活躍的反蔣派,而擁蔣派則是最具實力的CC系、力行社與政學系,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的最終確立,這三個派系有至關重要之影響。

三個最主要的擁蔣派系中,CC系與力行社比較容易理解,一是因為有正式的組織形式,二是兩者皆是國民黨建立全國政權後才出現的後起之秀。唯獨源遠流長的政學系最不易搞清楚,若非要追述其源流,說他與國民黨同時降生也不為過。

宋教仁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後,黨內就分激進與溫和兩派,激進派主張與袁世凱爭奪政權,而溫和派則希望靠進入體制,通過合法手段取得政權。宋教仁被刺後,激進派的國民黨人全部歸附到孫中山旗下,共舉二次革命,失敗後流亡海外。而溫和派則繼續留在袁世凱政府的國會內,甚至指責孫中山、黃興的造反行為。當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時,陣營內又出現分歧,以黃興為首的黨員拒絕加入中華革命黨,轉而成立歐事研究會。後來被歸為政學系的幾名核心人物都有個共同點——在1914年與孫中山分道揚鑣。

左右國民黨行政的政學系前身—歐事研究會,一個「三無」鬆散集團

黃興

沒有嚴密組織,沒有綱領文件,沒有最高領導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與黃興因中華革命黨的問題各走一邊,未入黨的原國民黨人則散居各地。為了不使這股革命勢力渙散,國民黨元老李根源於1914年8月提議將這些志同道合者召集起來成立組織,這幫老同志即使與孫中山分道,也不願意拆中華革命黨的台,為避免孫系黨人的誤會,大家都認為新組織要與一般的政黨相區別,既是以討論歐事為名,便決定名為「歐事研究會」。這個研究會的成員基本是堅持反袁,但不贊同孫中山中華革命黨的組織方式,走黃興路線的老黨人。研究會成立後,他們發電邀請在美國的黃興加入,黃興回電稱「又承決議認弟為本會會員,責任所在,弟何敢推辭」,但也提醒大家應「祛除黨見,取人材集中主義」。此後黃興被歐事研究會奉為精神領袖,而該研究會組織形式也與中華革命黨有較大差別——沒有嚴密的組織,沒有系統的政治綱領性文件,也沒有設最高領導職務。

左右國民黨行政的政學系前身—歐事研究會,一個「三無」鬆散集團陳炯明與孫中山

歐事研究會的參加者共100餘人,主要人物有李烈鈞、李根源、熊克武、鈕永建、陳炯明、鄒魯、程潛、陳獨秀、谷鍾秀、張耀曾等,黃興為名譽主席,實際負責人為李根源。後來政學系的核心人物楊永泰、張群都是該會中的一員,只是此時並不耀眼。歐事研究會主張反袁應採取「緩進」政策,被視為革命黨中的「溫和派」。「二十一條」曝光後,他們甚至主張「聯袁反日」,但這個幻想因醉心於帝制的袁世凱不予理睬而破滅。

1916年6月,革命黨的頭號敵人袁世凱病亡,當年的10月31日,黃興也因病去世,但他留下的歐事研究會還在發展。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國民黨CC系、力行社、政學系三足鼎立,為何政學系難歸派系
政學系:逼去孫中山大元帥一職,為北洋政府服務,引國民黨人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