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國醫大師顏德馨:以「通」為補治胃痛!

國醫大師顏德馨:以「通」為補治胃痛!

國醫大師顏德馨:以「通」為補治胃痛!



小編導讀

胃病在現代都市人的生活中,已經成了一種常見病,尤其是胃痛,時常聽身邊朋友說「胃痛」「胃好難受」……當胃痛偶爾來襲,有的人視若無睹,總覺得忍忍就過去了!當胃痛成為常年客的時候,還能輕鬆面對嗎?胃痛是病,得重視,得治療!至於怎麼治療嘛,國醫大師顏德馨有招!


胃脘痛以胃脘飽脹疼痛,嘈雜泛酸,納便不調為主證。由胃氣不和,腑氣少運所引起,治胃脘疼,重在「通」之一字,但強調通又有通氣通血之別,亦有寒通溫通之法,故當活法活用,隨機應變。


1


注意胃府的和降通達

胃為陽土,多氣多血,故有陽明陽腑之稱,胃為水谷之海,日以納食消谷為職。經曰:「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有「胃以通為補」之說。然胃之通降,既賴陽氣之溫運,亦賴津液之滋潤,一般陽明通降失司之因有四:


胃火過亢: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胃火灼盛,熱積胃府,通降失司,於是胃痛及嘔酸,嘈雜易飢,口乾口苦之症悉由所起,熱者清之,故常用左金丸加山梔、蒲公英以清胃家之太過,佐蘆根、花粉、石斛、沙參等甘寒以滋陽明之液,參入八月札、娑羅子、檀香、麥芽等以疏肝理氣,消脹止痛,常效。若嘔酸甚,加入海螵蛸、白螺螄殼以制酸,或佐生薑、半夏而成辛開苦降之法,瀉心胃之火,復陽明之用。


脾胃濕滯:濕困中焦,遏阻清陽,胃氣不展,失之通降,則見胃痛,伴以脘悶、納呆,或見嘔酸、吐清涎。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因脾胃同居中焦,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失健運則水濕內停,故胃濕之萌,過在脾土。此外,素嗜酒醴之人,每多患此。酒者,質寒性熱,胃火旺者,從陽化熱,成為濕熱蘊積之候。中陽虛者,從陰化寒,而成濕困腑陽之證。治濕阻中焦,余平素最喜用蒼朮一味。元代朱震亨曰:「蒼朮治濕,上中下皆有可用,又能總解諸郁……故蒼朮為足陽明經葯,氣味辛烈,強胃健脾,發谷之氣,能徑入諸葯……」余臨證習以蒼朮為君,輔以川朴、陳皮、姜半夏、白茯苓等以健脾運中,偏寒者加桂枝、乾薑,夾熱者加黃芩、山梔、川連,其他如党參、白朮之健脾補虛,木香、香附、甘松之理氣止痛,均隨證酌情而投。


胃陽不足:陽虛生寒,寒性凝泣,氣行不暢,腑陽失運,症見胃痛以及飽脹,反胃嘔酸,形寒不渴,舌淡脈細。經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凡見此症,用藥則以溫通,蓋非溫而通者,不得復其陽,非通而走者不能祛其寒,可用釜底加薪,溫通胃陽之法。藥用附子、桂枝、吳萸、蓽茇、蓽澄茄、乾薑、半夏、公丁香等,氣滯者加川朴、枳殼;夾食者加雞金、神曲、陳皮;若寒客厥陰之絡而兼少腹脹痛,加入烏葯、茴香之類,尤其是附子一味,常謂只能溫腎陽,其實胃寒得附子,猶如釜底加薪,則火能生土,坎陽鼓動,中宮大健,則胃之通降功能得復矣。


燥土失潤:前賢謂太陰之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自安,以脾喜燥惡濕,胃喜潤宜降故也,故若胃陰不足,津液虧乏,失其本來下降之性,則腑氣上逆,發為脘痛,兼見嗌干、噁心嘔吐,常用清養胃陰之法,藥用酸甘滋潤,使津液來複,胃之通降始復。如木瓜、白芍、烏梅、麥芽、石斛、沙參等品,可加入佛手柑、綠萼梅、醋制香附以舒胃用。

2


詳辨病在氣分血分


胃脘疼痛雖有屬虛屬實之異,或寒或熱之別,然在起病之初,總屬氣機郁滯,或由肝鬱氣滯,橫逆犯胃;或由脾胃氣滯,升降失司,久之氣病及血,血因氣瘀,於是絡道不利,氣血俱病。故當注意病在氣分血分之別,凡病入血絡者,常見胃痛如刺,久發不已,按之尤劇,或曾嘔血、黑便,唇舌紫黯,瘀積不消,難拔其根。臨床常用丹參飲合失笑散,加桃仁、赤芍,甚則用膈下逐瘀湯破積逐瘀,推陳致新。夾熱者加紅藤、丹皮;夾寒者加炮姜、桂枝;中焦虛寒加理中湯。由於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故諸如木香、鬱金、娑羅子等理氣消脹之品均酌情選用。


新媒體編輯:王丹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胃痛 的精彩文章:

公孫穴:治療胃痛,嘔吐,腸鳴,腹痛,泄瀉
30歲小伙胃痛兩個月 原來長了10厘米長的寄生蟲

TAG:胃痛 |

您可能感興趣

中醫以通為補治胃下垂,效果非常理想!
貧血有哪些食補治療的秘方?
民間秘方骨碎補治腰痛,7天腰疼奇蹟般地消失!
創製新方180首 填補治療疑難病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