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音樂和語言,原來這麼像哪
我們常說: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
但是,當第一次聽說麻省理工學院一位句法學教授發了篇文章,是用喬姆斯基的「生成語法」分析音樂時——
小編還是相當吃驚並懷疑的……
句法?畫樹?這真的可以麽???
先劇透下,貌似還真可以:
這也行……
話說回來,從(生成)語言學的角度看,音樂跟語言之間確實有不少相似之處:
1. 語言系統基於有限的辭彙,通過語法規則,生成無限個句子:
音樂系統基於有限的音符,根據一定的準則可以生成無限多個旋律:
2. 語言中的表達是逐層「搭建」起來的,有內部的結構:詞素組成單詞,單詞構成片語,片語構成句子:
音樂也有結構性:一個個音符可以組成和弦,可以組成樂句、樂段、樂章:
3. 在語言上,我們對句子是否合法有直覺上的判斷:
在音樂上,我們也有相似的直覺:有些音聽起來「和諧」,有些聽起來不和諧:
4. 我們說一句話不僅靠內容傳達意思,還可以用語氣、語調等來傳遞重要信息:
音樂也可以通過對同一串音符作不同的處理(輕重緩急等)傳達不同的情緒:
但是,音樂畢竟不是真正的語言,它和語言最重要的區分就是:
音樂無法把「音」與「義」直接對應起來,傳達準確的意思。
曾經有不少音樂理論家(或語言學家)試圖把這兩個代表著人類高級認知能力的系統關聯起來,但無不敗在了這一關上:語言中與單詞相關的重要概念,比如詞性(名詞,形容詞,動詞),根本無法在音樂系統找到直接的對應!
就連寫出了一看就受到老喬「生成語法」影響的書 ——《調性音樂的生成理論》的兩位作者,勒達爾和傑肯道夫,在書成之後也遺憾地宣稱:
音樂和語言系統乍看之下的相似之處,如果不能從更深入的層面進行研究,就並沒有太多的價值。
不過,也有人的態度更樂觀些。比如在開頭提到的這位MIT的句法教授David Pesetsky,他認為,之所以前面的人都認為這種平行研究無法進行下去,是因為:
他們定的目標有點問題!
除了以句法研究聞名,這位教授小提琴拉得也非常棒!
我們來換個思路:直覺上,語言的什麼特徵跟音樂最像?
單詞、音符,都是聲音(物理現象)!
聲音,是一種波
如果我們的大腦是一個處理器,有輸入、輸出兩個埠的話:
當我們聽音樂,
音樂的實際音符(本質是聲音)是輸入,是表層結構;
經過大腦處理後,我們認知到的音樂旋律則是輸出,是深層結構。
當我們聽句子,
語音(本質也是聲音)是輸入,是表層結構;
經過大腦處理後,我們認知到的句法結構則是輸出,是深層結構。
David Pesetsky認為,當我們暫時忽略兩者的不同(比如有無語義結構,投射方向等)而把關注點放在兩個系統共有的部分時,它們之間就展現出了驚人的相似!
這種相似,並非呆板的對應,而是「處理方式」、「模式」上的相似。
大家都熟悉法國民謠《小星星》的旋律吧:
「do do so so la la so so……」
其實這首曲子還有個高配版!莫扎特寫的《小星星變奏曲》,把這一段簡單的旋律譜寫成了12段變體。
比如這是其中一段:
不會看五線譜?沒關係,下面有簡譜!
我們現在就把這段變體對應的「一閃一閃亮晶晶」的部分(鋼琴右手彈的部分)摘取出來:
如果輕輕哼唱(也可以戳文章頂部的音頻),你有什麼感覺?是不是覺得雖然旋律線變得複雜多樣了,但還是有種熟悉的感覺?
「do do so so la la so so……」
沒錯,那個旋律彷彿還在。
音樂理論中有個著名的「申克分析法」,就是把十分複雜的旋律不斷簡化,簡化,再簡化(當然是基於各種嚴格的準則)……不斷提取出最關鍵的音。
而音樂的「生成理論」,就把這種簡化的方法,和生成語法中的「層次」概念結合起來了,像這樣:
雖然丑了點……但是意思大概在那兒了
這個簡化,通俗點講,就是根據各種音樂準則選「更重要」的那個音的過程,結合上面這張樹形圖,你會想到什麼?
更重要 = 中心 => 中心語(head)
在句法中,一個短語的性質是由中心語決定的,比如「看書」,「看」是中心語(head),因此整個短語就是動詞短語(VP):
David Pesetsky認為,「中心語」不僅是句法中的重要概念,在音樂深層結構的生成中也處於關鍵的地位!
把這一核心概念對上後,這篇論文就開始了神一樣的展開。大家可以看了小編的簡單總結後自行決定要不要去看:
1 句法中關於移位的限制,比如,英語中的特殊疑問句(中心語移動):
[Which book]ithe girl will read ti?
可!以!和
2 古典音樂創作中的與「終止」(Cadence)相關理論:
對!應!起!來!
反正小編只能跪著、看圖體會這個「平行」了……
用生成語法分析音樂,並試圖將語言和音樂這兩大人類獨有的高級認知系統打通 —— 這個目標宏大,卻又有著難以抗拒的魅力。
讓人驚喜的是,神經科學方面已有一些相關的成果來支持這個領域的進一步研究。帕特爾等人2003年在頂級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發表了名為「語言,音樂,句法和大腦」的文章,通過實驗證明,與人類句法能力相關的布羅卡氏區(這個區域受損傷會導致無法說句法正常的句子,但不影響理解意義),確實也影響著感知音樂(和聲)能力。
可以說,音樂系統背後有類似語言中生成語法的機制,並不純粹是腦洞,而是一個極具前景的領(nao)域(dong)。
參考文獻
Jackendoff, R. (1985).A generative theory of tonal music. MIT Press.
Maess, B., Koelsch, S., Gunter, T. C., & Friederici, A. D. (2001). Musical syntax is processed in Broca s area: an MEG study.Nature neuroscience, 4(5), 540-545.
Patel, A. D. (2003). Language, music, syntax and the brain. Nature neuroscience, 6(7), 674-681.
Pesetsky, D. (2007).Music syntax is language syntax.
Katz, J., & Pesetsky, D. (2011). The identity thesis for language and music. URL http://ling. auf. net/lingBuzz/000959.
http://metaphornik.tumblr.com/post/107870296587/music-is-like-a-natural-language-in-some-respects
※為什麼林丹的一句「做為一個男人」會惹惱網友?
※程工教授:詞庫應該是什麼樣的?
※毒舌電影評出的這部「年度前三」,背後有一個充滿爭議的假說
※為什麼提到「鳥」,中國人第一個想到麻雀
TAG:語言學午餐Ling-Lunch |
※聽了這麼久的音樂,下了這麼多的視頻,但這些格式你都了解嗎?
※聽這種音樂可以長頭髮?厲害了我的「歌」!
※那麼帥!還那麼會玩音樂!
※這些作品,像旋律,像音樂,醉人!
※厲害了這狗,一隻沉寂在音樂中忘情自嗨的鬥牛犬!
※音樂暴露性格,來測一下你是這樣的嗎?
※那英:沒有音樂怎麼喝茶?
※什麼音樂節都去的音樂人,是不是瞎了?
※《蘭亭序》音樂版,原來可以這麼美,聽醉了!
※印第安,你失去了那麼多,還給世界的是這樣的音樂!
※印第安,你失去了那麼多,還給世界的是這樣的音樂!
※為什麼經常來這裡?因為音樂,咖啡,氣氛!
※音樂才子竇唯原來畫畫也這麼好,王菲知道嗎?
※郭富城最好的音樂作品原來是《痛哭》可這歌的情感和故事有幾人懂
※漫威電影音樂那麼多,你總該知道這5個音樂吧?
※這才是享受音樂的最燃姿勢,你那個叫尿頻腿抖!
※這,才叫跳在音樂里
※如果,你也聽到了這首詭異的音樂……
※經典音樂 |做了這麼多,為什麼還是失戀了?